《孔子》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观后感1
孔子,这个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对他之后的中国人影响巨大。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身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大—队。因此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身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身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身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孔子》观后感2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非常感人,十分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忽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孔子》观后感3
今天,我读完了吴祚来的《孔子学堂》,里面的.名句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
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孔子》观后感4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义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可《孔子》这部电影还表现出他的另一个优点——勇。
他一心想让鲁国强大,于是他就在鲁君面前推广仁义。果真,鲁君让他当了代丞相。从此,鲁国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又过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孙狃发动战争,想要登上鲁君的宝座。反军打进都城,鲁公跑到季家,公孙狃步步紧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猎了。这时,孔子说:“把叛军引到武子台!”字路领命,便去把公孙狃引到武子台。公孙狃见孔子在台上,便下令放箭。可台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后放,把一个个装铁浆的大罐子推上来,冉求一声令下,鲜红滚烫的`铁浆流淌出来,把公孙狃的军队士卒烧得个个焦头烂额。公孙狃在乱军中自杀。孔子看到这个场面哭了,因为他一向讲仁义,不希望看到国人自相残杀。
孔子的仁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孔子》观后感5
孔子,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起到电影院看《孔子》。此时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好看!大家也一起去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6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7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孔子解救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感谢孔子,最后还当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8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
《孔子》观后感9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孔子的故事》,书中的内容非常精彩,以前我只知道孔子的一小部分故事,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会认真看完这本书来重新认识一下孔子。
孔子是中国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还是儒家创始人。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在挫折中前进》,孔子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他在十五岁就已经立下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在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了,母亲走后孔子还是个年少不懂事的'孩子,孔子穿着孝服跑去季氏欢宴名流却被人当叫花子赶出来,此事后孔子非常发愤。
之后孔子更加刻苦努力学习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旁人见孔子就夸,可孔子却很谦虚,就这样大家对孔子的评价更高了。孔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勤奋认真,在挫折中锻炼自己,他的谦虚善良精神值的我学习,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磨炼自己。
《孔子》观后感10
《孔子》这一部电影主要讲了孔子带兵打仗胜利后却又被人赶出了鲁国,从此孔子和弟子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电影中多次提到了论语,如苟政猛于虎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教育的'主张。我还从孔子反对古人死后陪葬这一习俗,从中表明孔子反对恶习陋习的主见。孔子在教育弟子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的处事方法。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不小心连同他的书本一起掉入冰水中,他却没有救自己,而是把书都从水中拿了出来,最后颜回却冻死在水中。当年颜回才只是一名充满热血的青年,但从他的举动,我们可以发现颜回真是一位好学者,把书看成了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孔子是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实实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诱惑,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过《孔子》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在学习上就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解决问题上要像孔子为政一样做到临危不乱、足智多谋,想一个万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样,成为一名君子,要让着别人,要为别人考虑。
总之,我们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观后感11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孔子》观后感12
星期五下午我们有幸观看了《孔子》电视剧。使我们对这位圣人有了认识和全方面对了解,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氏人,这一集,我们看的主要内容是孔子结婚的时候和他师傅对故事。
孔子要准备结婚了,按理说孔子应该很高兴才对。但是,孔子可不这样想,他还在关心自己对师傅,问师傅:“我结婚了,那你怎么办呀?”我从这一个地方就看出了孔子是以个很无私对人,不但会关心自己的.事情,还会担心别人对事情。
孔子家中虽然很清贫,但是,孔子对学问不清贫。学而不厌是孔子的作风。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师襄子教孔子弹琴,孔子会弹之后,师襄子就回家了。第二天,师襄子来后,对孔子说:“你已经学会这首曲子了,应该学下一首了。”可孔子却说:“不行,我还没有把技巧学好呢!”又过了一阵子,他又去找孔子,但是,孔子还没有领会曲子对神韵和志趣。就这样,孔子一直不停地练习,知道弹出曲子对神韵。
看完孔子,是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刻苦好学的精神,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一心一意地学,就一定能够学好。
《孔子》观后感13
今天,我读了《孔子劝学》这篇名人故事。里面主要讲的是:“孔子正在上课时 ,一个年轻人舞动着宝剑,大吵大闹的`闯了进来。”只见他帽子上插着鸡毛,腰里挂着剑套,那舞动的箭头 ,有几次差点刺到孔子。
孔子非常镇静,笑咪咪的看着这个舞者。等他舞完剑,孔子大声说:“好剑法!我想收你做我的学生,你愿意吗?”
谁知,小伙子一听,竟板着脸说:“我才不想读书呢!您瞧我的身体,生来就是一只利剑,读书有什么用呢?”
孔子听后,笑着说:“你可知道,读了书才会有知识。好比是竹箭前面安了金属箭头,这样一来,见不就更锋利了吗?”
小伙子见孔子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悄悄地离开了学堂。
读了这篇名人故事,我懂得了:“干什么事有了知识才会做得更好。”。
《孔子》观后感14
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也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就裂开了。
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观后感15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
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
朝闻道,夕死可矣!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字 【《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观后感02-20 《孔子》观后感09-12 孔子观后感07-17 孔子观后感01-10 《孔子》观后感12-13 影片《孔子》观后感09-02 电影孔子观后感12-01 《孔子》观后感作文06-13 电影孔子观后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