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第一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1
2019“开学第一课”,以“国旗下的讲述“为主线,邀请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我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贡布,海口舰原副政委严冬、“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大端阳等,各自讲述他们与国旗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看过《红岩》吧,《红岩》中江姐含热泪绣红旗的画面成为经典。这个故事,来自原著作者罗广斌的一段亲身经历。1949年10月7日,有些地方还未解放,仍被关押在白公馆的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同志们,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折下一名同志的'红色被面,缝上由黄色纸片做的星星,在监狱中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虽说并不是标准的五星红旗,但却是革命先辈们的信仰,所以,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爱护和建设我们的家园。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随着庄严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阵上课铃打响“同学们,科学第一课,开讲了!”昨天下午,我观看了湖南卫视的“科学第一课”。
首先由刘梦娜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科学实验室,邓男子开始带着我们做科学实验。只见他在杯子里倒入水,加入泡腾片,轻轻摇动,盖子瞬间便飞了出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看的目瞪口呆!紧接着他又摆放一百个杯子,不知道加入了什么,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杯盖一个接着一个飞了出去,现场就像放鞭炮一样热闹!用这样生动的实验,讲述着科学原理,散播着科学的种子,同学们看得真起劲!
然后,由院士施蕴渝奶奶和歼十飞机首席试飞员徐勇凌伯伯担任了“科学导师”。他们认真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施奶奶回答一个同学的提问————在科学的道路上,您遇到最大的困难用了多长的时间解决?施奶奶和蔼地回答到:“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迎难而上,一个一个的克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奋斗了25年。”她教会了我们——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面对,并且努力克服困难。
最后,我还看到了同学们的水火箭比赛和最新的“水上飞人”,真的实现了武侠小说中的“轻功水上漂”,让电视机前的我也忍不住想去亲自体验一番。科学家真厉害!
老师通过生动的第一课,鼓励同学们主动去探索知识并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看完了“科学第一课”,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都是未来研发科学的基础,未来靠我们亲手去创造!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3
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战争给王瑞内心留下了创伤,但他依然坚定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随着红军的胜利转折,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抢夺安顺场渡口的泸定桥。飞渡大渡河,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长征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红军面对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坚强的信念,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体会长征的存在和坚难,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精神。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4
“什么是宇宙?宇宙的直径是930亿光年……”下午三点半,《百名科学家进校园》的直播活动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我们的偶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老师,站在台上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科学知识。跟随施校长的脚步,我们见识到了宇宙光年的奥秘,神奇的“结构之美”,“X射线”的透视穿透能力……我不禁感叹自己平时的孤陋寡闻。
我们也认识到了历史上诺贝尔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屠呦呦等人的成就,不禁深深折服于他们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正是因为有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为人类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突破,才创造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活动结束,施校长还现场连线了一些学校,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施校长提起了以前的经历,说起自己儿时在农村长大,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是,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科学梦想。才有今天的成就。他还鼓励我们,自古英雄出少年,未来人类的希望在于现在的少年,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挫折可能就是明天的转折”,不要害怕挫折,要越挫越勇。听了施校长的话,我若有所思。在学习上,不也时时、处处需要这种精神吗?
科学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也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清泉……身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向科学致敬,向科学家学习。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5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位:首先出场的周立荣:他于宜昌30多年挖掘巴图文化的精髓所在,从高山到原野,体验巴楚人民真真切切的生活,并创作了《巴楚土家文化》系列丛书,但是写书已经无法满足他的热情,他便开始作词:《巴土恋歌》是他广为传颂的歌曲,曾获得“五个一”工程的大奖,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我的感受是:他以歌声诉说他的情感,诉说对巴山土地深深地爱,崇山峻岭的眷恋。他用着手中勤快的笔,书写着大好江山的轮廓,奔流江河的雏形。这种爱已经真真切切的`印在了他的心中。这何尝不是文化对于他的感知生活的妙处吗?
其次就是接下来出场的胡振浩爷爷,这是一位老人,一位具有文化神韵,永久不朽的老人,他为了传承峡江文化,一辈子都在演绎《峡江号子》,欧美记者曾评论这是中外文化支起的桥梁。虽然胡振浩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精神风貌还在。自己虽然已经进了土,但是歌声还飘荡在大江南北,他已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变成了与歌声融为了一体德最高境界,永垂不朽,永远将巴楚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宜昌人。
最后出场的则是画家汪国新,汪国新爱三国演义,尤其是里面的关公。汪国新深爱雄沉博大的汉风唐韵,追求中华民族大国艺术。我的感受是:他已经把三国风韵融入到了他的每一幅画中,那么富有神采。每一个转笔,每一个勾勒,每一次上色,每一次修正,都深深地融入了他对文化说不清楚的爱。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6
在观看节目中,我深深地被夏伯渝先生的事迹所感动了,夏伯渝先生在1975年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被冻伤失去了双小腿,尽管是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要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决心。在三年后,他穿上了假肢,再次挑战了珠穆朗玛峰,这一次他成功登上来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在听夏伯渝先生讲述的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一定要顶上顶峰呢?这么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在夏伯渝先生接着往下的讲述中,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他一直都很想让我们的国旗也能看到珠穆朗玛峰上的风景,也想让别人知道,我们中国人也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我们的国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要有我们的中国国旗!
听到这里的我眼眶不禁发热,是啊,支持夏伯渝先生坚持登顶的`就是那一份腔爱国热血,让他一往无前地向上走的是想让世界看到五星红旗的决心!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信仰所在,我在哪里,哪里就有国旗!五星红旗,我深深地为你感到自豪。
2019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模板
在我们学校的每一次升旗仪式的时候,看着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下,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的耀眼。我总会想象一个画面:毛主席和我们国家的许多先辈站在天安门,向世界大声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现在,距离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70年。
在2019年9月1日,我们学校的老师让我们在晚上8点钟和爸爸妈妈在电视机上收看一个叫做《开学第一课》的节目,老实说这是我们祖国送给我们的一份关于五星红旗的礼物。我听到是一份礼物,就开始期待,于是在八点钟之前,我就叫上爸爸妈妈守在电视机前,一遍聊天一遍等待节目的开始。
八点钟整!节目里就缓缓飘出来一面五星红旗,随着音乐的想起,主持人哥哥和姐姐慢慢地走上台,为我们讲解关于五星红旗的意义。慢慢地开始讲完之后,节目组邀请了五位特别的嘉宾,这些嘉宾们都是和五星红旗有关的。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人为五星红旗付出了各种努力和汗水,所以我们这面五星红旗如此鲜艳是因为无数中国人的付出。
有一位叫做郭德贤的老奶奶,在抗战时期被敌人围困之后,仍然和战友们缝制了一面不规则的五星红旗,守护着我们的五星红旗;有一位叫做夏伯渝的坚强的叔叔,在失去双腿的情况下,仍然历尽千辛万苦爬上珠穆朗玛峰,为的就是把我们的五星红旗插上这个世界之巅;有一个叫做严冬的海军,为了在海洋深处守护我们的五星红旗,不得不长时间离家在外;有一个叫做孙泽洲的科学家,带领团队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就是为了把我们的五星红旗带上月球;有一个叫做杜岚的老奶奶,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默默坚持着每一次升旗。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7
天依旧那么蓝,也依旧没有我的影子。蝴蝶折了翅膀,失去了飞行的士气,那我的翅膀呢?是幻想吗?
看了《开学第一课》,李中华,一举挽波澜;刘伟,双足谱神话;杨孟衡,无臂“游”天下。一个又一个顽强的化身,铺成了中华的光辉。我突然明白了,幻想不在于远大,只要有意义。
小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就是我的幻想。她要烤鸭,我也要烤鸭,分她一半;她要衣服,我买两件,给她留一件;她要火炉,我会对着暖气用劲地吹,把暖和传给她。随着时间的`消磨,幻想像沉淀的美酒越藏越香,也越来越迷茫。
我在迷雾里查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影子。
直到我看了《唐山大地震》,看到那生离死别,喜极而泣,大喜大悲的场面,心猛地颤了一下。原来生和死之间只是隔着一片纸。而这张纸就是医生医术的凹凸。
过了一段时间,婶婶病了,很严峻。我坐在病床上,看着那闪耀的指示灯和仪器,心也开头跟着忽明忽暗。一霎那间,我仿佛读懂了好多。也许这就是《唐山大地震》伤者家属的感觉吧!人面对生命的死亡,原来是那么无奈。嗯,我要当医生,救死扶伤的医生。这样我就不用面对死亡,袖手旁观,而圆满了。
有了幻想,就要去追。这是刘伟哥哥交给我的。虽然在这条泥泞的道路上,我曾经跌倒过。可现在,我已经把握了小小的医学学问了!眼前涌出那些欣慰,欣喜的笑脸。呵呵。
你不会有幻想,除非你没有幻想。
给自己一个机会,给幻想一个机会,插上翅膀,努力飞!
哪怕痛,也要笑着痛。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8
今天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活动暨“科学第一课”——少年中国说。施一公校长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各种科学术语信手拈来,很多知识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这真是一节很烧脑的科学课。
科学是什么?施校长告诉我们,科学是探究未知。帝王蝶找家,地球外是否有外星人,这些都是人们需要探索的。引力波是什么?是13亿年前两个分别为太阳系35倍和31倍的黑洞相互吸引,合成一个相当于太阳系62倍的黑洞,那相当于太阳系4倍的东西去哪了呢?它变成了引力波。引力波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宇宙有多大?宇宙直径为930亿光年,里面有大约200亿个星系,一个星系大约有2,000亿个恒星,这一组组数据都说明了宇宙是巨大的,人类更应该去探索,去捕捉其中的知识。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先人们总结流传下来的。知识是怎么来的?是靠探索。而科学知识是像造房子一样一层一层在先人知识的基础上去研究,去探索。拿X射线来说,1861年伦琴发现了X光,19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4年劳厄英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的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5年布拉格父子推导出了衍射成像公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应该靠的就是那种孜孜以求探究的科学精神吧。
许多同学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所以我们要多发问,多独立思考,为创造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我们要向20世纪的前辈们学习,用科技、教育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像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等。他们是我们的台阶,是让我们离天更近的梯。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在先辈们为我们铺的路上越走越远。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9
昨天晚上,老师让在家里观看《开学第一课》,我看后让我深深地感动的流了泪。
在我观看的工程中,最使我佩服的一个人是一位夏爷爷,他今年都70岁了,在他去年的时候,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就是喜马拉雅山。他给我们讲解并观看了,他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困难。他的双腿就是在有一年登山的过程中被失去了!但是他为了实现他四十多年的幻想,在去年最终登上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他不但不怕寒冷和困难,而且在没有双脚的同时,也能登上山顶。夏爷爷使我深深的感动的流了眼泪。我以后也要像夏爷爷一样学习,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坚持到最终就能获得成功。
观看中,还有一个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家四口人,他有两个女儿。女孩的爸爸是一位海军,他每天就在船上工作上班,他还说那只船就是他的家,他还说,他和他的女儿只见过12次面,他的女儿现在一个6岁,一个4岁,所以给他的两个女儿起了名字叫团团,圆圆的名字,他们一家人聚少离多,她的爸爸这样一切都是为了爱护我们的祖国。看到这里,我突然也想起了我的爸爸,我的爸爸和这个女孩的爸爸一样也是一名军人,是一名陆军,每天都很劳碌的工作。我们一家和她们一家很像,我爸爸也是很少回家,一年只见一两次面而已。我平常想爸爸的时候也是在手机上和爸爸视频一下。所以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又感动的哭了。我们的爸爸都是为了爱护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的富强昌盛,也是值得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幸福和欢乐!
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我更爱我们的祖国了,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要为我们的祖国进一份力。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10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想必大家都倒背如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这句话铿锵入耳,振奋人心。
今天的“百名科学教进校园”的网络直播课中,给我们授课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瞧他,高高瘦瘦,一身西装革履,精神抖擞。一开口,中气十足,颇有演说家的风范。
他讲到,在20世纪初,有一群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他们深知要用科学武装自己,在硝烟滚滚的年代发奋苦读去海外留洋,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抛下在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为国效力。他们是坚定的,面对外国的软硬兼施,他们仍不动摇;他们是智慧的,毫无疑问,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是他们用脑子挑起了国家的大任。
施校长对正值青春的少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他的课堂中我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原来,科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其实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家也不一定非要是智力超群的天才,可能是是那些看起来呆呆的,总是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你“为什么”的怪孩子。
牛顿因为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了一下,砸出了个响彻全世界的“万有引力”;伽利略因为看到教堂的钟摆在摆动,看出了单摆时间与摆幅无关,命名了个摆线。这和他们有多天才,有多聪慧没有关系。在生活中谁没看到过东西掉下去?谁没看到国一个长长的`,直直的东西在晃来晃去?但,真正能发现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理的,还是那些有点招人烦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生物,当之无愧的霸主必然是人类,但其他生物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很多生物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必不可少的引领作用。比如苍蝇的复眼让人们发明出了蝇眼照相机,松鼠的尾巴让发明降落伞的人产生了灵感……施校长在课上讲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帝王蝶为什么会认识路?帝王蝶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很大很漂亮的蝴蝶,它们横跨北美从北到南迁徙到墨西哥,中途却不会出一点差错,精准到可以立马找到自己在某一棵树上建的窝。可惜,我们至今未能找出帝王蜂精确成GPS的原因。不然,我想,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肯定会有“推动器”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科,而拥有这些先天优势的无疑是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中国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少年。所以,“少年”和“科学”无疑是两个可以连在一起的词。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相关文章:
走进科学观后感05-24
科学讲堂观后感12-07
走进科学观后感01-09
走进科学观后感通用01-31
走进科学观后感【精华】05-24
暑假第一课观后感范文,寒假第一课听后感05-08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1-07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02-1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