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2 11:43: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转换。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便于两种变换的比较,我们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同时思考到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潜力有限,所以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教学目标放到下一节课。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适切的。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必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孩子身边选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学习材料,如风车、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课本等学习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舞蹈,鱼儿,本地寺庙大殿平移的新闻报道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参与超多的体验活动,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透过有好处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齐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难点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的冲突,探究图形的平移距离

  针对“数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一难点,我们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鱼妈妈和鱼宝宝同时从同一齐点向右平移不同的距离(鱼妈妈移动后的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有三格的距离,鱼宝宝移动后与移动前头尾相连),在数鱼妈妈平移的距离时,多数学生误认为平移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为平移距离(即3格),紧之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数鱼宝宝平移的距离(平移距离为0,即没有平移),结果与学生实际看到的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后再透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构成正确的方法。

  四、把学生置于优美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课堂的魅力,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宜人的“绿色”课堂生态环境和鲜活的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舞蹈、动态的课件演示、真实的新闻报道、师生互融的自由对话、充分展示知识构成的细微过程,构成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佳境。学生在此氛围中,受启发、激灵感,欣赏美、创造美,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节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同行和专家们能不吝赐教,给予指正,谢谢!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一个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在透过学生对生活中火车、观光电梯、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观察感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出现四幅图片,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而讲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区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紧之后有学生先想象再用手势演示,在头脑中构建起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然后决定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那里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那里我将书本例题中的钟摆图加入进来,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寻找,学生发现时针分针的运动是旋转,然后演示钟摆,部分学生认为是平移,我做了个简单的演示,使学生在演示中明白: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钟摆的摆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最后安排了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认识。

  创设情景,揭示特征。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创设了一个“小鸟争先”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应点,并得出“物体在平移时,各部分移动的距离是相同的”。借助课件演示,学生在简单地故事中很快得出了结论,这为数平移状况或是画平移带给了很多的帮忙。

  在数和画的环节中,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之后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加容易的发现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在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

  本节课结尾,我安排的tom&jerry的游戏很受欢迎,借助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进行了一场比赛,在简单活跃的游戏中学生又一次运用了平移的特征。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错,都学会了决定平移和旋转,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教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

  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因此我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在课堂上,我先做了一个推桌子的动作,又做了个拉窗户的动作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出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移的运动特征,从而揭示平移的概念。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又出示方格图,并自制了小房子的教具,在方格纸上平移房子,房子运动时,对应点、对应线段比较清晰,且非常直观,学生容易把握平移的特征。课前学生也准备了格子图和小房子,学生通过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平移的运动特征。

  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猜测平移的格数,大多数学生都会猜4格,因为两座房中间空了4格。我并不否认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小房子移一移,自己得出结论:向右移7格。再让学生脱离学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数?激发学生思考数平移格数的优化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数一个图形移了几格可以找图形中的一个点或一条边,看它移动了几格就说明这个图形移动了几格。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小房图平移的格数,再放手让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碰撞中自然地想要探究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教师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一过程,细化了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练习,要求学生画平移4格后的小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答案也是多样化:可以是向左、右、上、下平移4格后的小船,也可以是先向右平移1格,再向上平移3格等这样的两次平移。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对平移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感知旋转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风扇,风车等动画,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旋转”现象的特征——“物体绕着某一个店或某一个轴转动的运动方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之后,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可以重新组织教学素材,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遗憾的是教学中学生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没有很好的把握。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4

  “平移与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择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上的主题图,看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讲解,,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通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出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方向盘的转动却是旋转现象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向前走几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劲地晃几圈表示旋转,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向前走几步是平移,然后一个学生不动,学生围着他转了一圈是旋转。做这些动作时,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教室里乱哄哄的,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知道了平移和旋转本质的不同。

  这一堂课,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中探究知识。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5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6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潜力,使青年教师们获得长足的发展,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透过组内的探讨与交流,使教师们获得不少的收获。我教学的是《平移和旋转》这一资料,下面就根据这一资料的两次教学状况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开动的火车、正在运动着的电梯、旅游观光车、打开的电扇、启动的飞机以及可爱的猫头鹰挂钟,让学生先透过生活经验模仿他们的运动,再将这些运动分分类。由于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加上学生天生有表现欲,于是课堂上学生们都用心的参与进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感受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始学生用心的投入到了学习中,这是前一半,那另一半我想就应是学习兴趣的持续。本节课让学生正确决定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教学难点。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方格图,图中已画好固定的小房图,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与图上一模一样的小房图,将它们先重合在一齐,然后慢慢移动小房图,直至静止。然后提问:“这个小房图在做平移运动,它向哪边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呢?”然后让学生透过观察黑板上的图,同桌间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结果。但是,教学下来,学生根本就没能数清楚之间的格数(因为教学挂图不是很大),更别说交流数法了。

  透过组内交流,在第二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设计:先出示方格图,并在格子里面摆上一个红点,然后将小红点平移3格,提问“小圆点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学生由于有生活基础作铺垫,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一根小棒,摆在一条线上,教师再一次移动小棒,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格数,再指名上来移一移,大家帮他数一数。在大家的合作下,学生们也简单过了关。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发到的小房图,透过自己亲自动手移一移,及同桌间的交流来决定小房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透过比较,不难发现,第二次教学比第一次教学的效果好了很多。为什么呢?第二次教学时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了学生的探索和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时,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和交流合作,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7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一个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火车、观光电梯、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观察感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出现四幅图片,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而讲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区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紧接着有学生先想象再用手势演示,在头脑中构建起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然后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这里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这里我将书本例题中的钟摆图加入进来,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寻找,学生发现时针分针的运动是旋转,然后演示钟摆,部分学生认为是平移,我做了个简单的演示,使学生在演示中明白: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钟摆的摆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最后安排了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认识。

  创设情景,揭示特征。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创设了一个“小鸟争先”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应点,并得出“物体在平移时,各部分移动的距离是相同的”。借助课件演示,学生在轻松地故事中很快得出了结论,这为数平移情况或是画平移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在数和画的环节中,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接着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加容易的发现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在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8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中给我们展示“游乐场”情境,但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如观察“游乐场”,当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同时平移距离是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创设“喜羊羊搬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数出平移的格数,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假如不能动手移怎么办”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一看:引导观察喜羊羊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

  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

  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

  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平移距离时设计了“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这些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

  五、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学生在集体练习时都能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确数出方格数,但是通过测试,我发现平移仍然是难点。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如果课堂上能够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或者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也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画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9

  1、通过让学生观看动态的课件,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不同,再让学生把八幅图进行分类,明确像火车、升国旗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像风车、时钟等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设计表示平移和旋转的手势。再通过辨析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运动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然后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平移与旋转之间的不同之处。

  2、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总是难点,不易突破。先让学生观察小树、鸭子、房子的平移动态图,看它们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引起冲突后,教师指导方法:(1)、先找对应点或边,后数格数。(2)、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某一个点移动多少就可以了。并总结了方法。通过练习后,再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得出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有位置改变了而已这一平移的特点。

  3、利用上面总结的“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组对应点移动了多少格” 这个方法和“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有位置改变”这个特点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通过上课以后,我也发现了这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前2个环节的时间过长,使得在教学第三个环节时过于仓促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地练习。

  2、数格子移动图形是难点,尽管总结出了方法,但学生还是有错误出现。

  3、准备不够充分,使用课件出现了错误。

  4、学生学习不太积极,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口头表达能力差,要加强训练。

  5、学生答非所问,以后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动脑筋。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0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能够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能够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必须的空间想象潜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资料还是有必须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是以学生理解的状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带给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构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潜力来决定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状况,例如: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这个现象学生十分感兴趣)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发地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理解得还不错。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第一次教学这样的内容,说句实话真是没有一点把握。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人教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教案和课件,在教学时首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俄罗斯方块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孩子们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三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2

  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学数学,而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旋转这种现象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如: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等,所以在小学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同时也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在课中安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孩子们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其次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3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的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教学中,我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练习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能够借助操作活动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个人觉得在教学时处理较为得当的地方的有以下几处:

  一、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转盘、升国旗、小火车、大风车这些运动方式,并让学生用手跟着比划,初步感知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并让学生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对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从而引出课题“平移”和“旋转”。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亲切自然,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 回归生活,巩固理解平移和旋转

  课标明确指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播放了“老师下班后”的一段视频,(如:窗户的开关,转门的旋转,校门的开关,风扇的转动、电梯的上下平移)让孩子们找出视频中的平移和旋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接下来,我播放了上海音乐厅平移的视频,让他们亲眼目睹了上海音乐厅平移的奇观,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而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

  三、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平移方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用电子白板出示房子平移的格子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猜想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引发知识冲突,接着让孩子们同桌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验证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平移方法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如何数格子的过程,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出找对应点和对应边的方法。

  毋庸置疑,这节课也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如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于电子白板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大大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

  2、在教学平移方法时,有学生说出他有两种方法,教师只让他说完一种,并抢过话,没有让这位学生继续说下去,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还不到位,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机智还要进一步学习。

  3、对于课堂的时间把握不好,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画出平移后图形的练习。

  4、教师的评价语言有些单调,数学用语不够精炼、简洁。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身上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希望在家能够批评指正。我想,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反思,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慢慢地去成长,自己的教学之路才越走越宽,越长越远。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4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稳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单元教材分为三部分,先分别教学在方格纸上平移和旋转简单的图形。再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让学生进行比较,一个图形平移前后只是位置改变,图形并不改变。在具体情境中教学简单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 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里的旋转现象。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收费站道口的转杆打开和关 闭的过程,分别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旋转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于抽象思维无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把图画下来,转一下,然后再落实在格子图中,过渡一下。

  轴对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材让学生分别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认识到: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 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还能画出几条不同的对称轴,利用对称轴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从而逐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进 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联系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教学简单的平移。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一个图形平移后,各对应点的连线应保持平行。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5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内容,吴正宪是第一次执教,我也是第一次观看。当我听说在这次“第二届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上,吴正宪这次展示的课,除了有我原来观看过的“平均数”以外,还有一堂新的展示课——《平移和旋转》时,我感到兴奋。同时也直觉地感觉到吴正宪确实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她没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学习,而是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展示出来。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吴正宪不仅把原来她展示过多次的课在今天以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重新加以设计,而且勇于选择过去没有展示过、又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来作新的探索。我内心为她这种勇于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喝彩。在过去的10年中。她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她能把小学数学教研员这一平凡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就使得这10年不平凡了。

  就《平移和旋转》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我的思考是: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吴正宪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其次,她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吴正宪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晤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呈现一幅带格的平面图,两位小朋友分别在不同位置,学校处在中间,让学生想像两位小朋友如何到达学校。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应用智慧的设计,因为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学校的途中还要有旋转(转个方向),再平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总之。整个情境的创设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也是当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念的体现。

  再次,本节课也体现了吴正宪一贯的教学风格——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课。总之,师生是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多边互动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吴正宪身上体现了以下这个一、二、三。一是她总有一个目标——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在达到这个目标上,她把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前提是,抓住今天,脚踏实地地过好今天。二是两个翅膀、两本书。她具备一个人成功的两个翅膀——“爱”和“会”。她爱生活,爱教师职业,爱数学学科,爱每一个学生。她也会生活,会当教师,会教数学学科,会爱每一个学生。“爱”和“会”的良性循环就促使她总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和追求。另外,她读好了儿童需要这本书,同时也用她模范的言行写好了以身作则这本书。三是三“天”、三个“我”和三句话。三“天”是指她能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三个“我”是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别人心目中的我。这三个“我”,对吴正宪来说,有相当大的吻合度;三句话是: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想这个一、二、三将伴随着她的人生足迹,让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光彩——用她的成功去换取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比她更成功。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2.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3.平移和旋转说课稿范文

4.《平移和旋转》数学说课稿

5.《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6.《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7.《大树和小花》教学反思

8.《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9.《狼和小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