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秋游》教学反思

《秋游》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7 02:37: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秋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游》教学反思

《秋游》教学反思1

  本课不论是写秋景还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现在正值秋节,所以我用三个有关“秋”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学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朗读带,并且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所听到的景物,这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们带入课文。在字、词、句的练读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话”,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模仿与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练就孩子的胆量和思维的灵活度。

  再读课文,就给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秋天的美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引导并培养学生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内容,比如:天空美、农田美、欢乐美……。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把孩子对秋景的`喜爱上升到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过多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见,增加课堂上的多元化知识。

《秋游》教学反思2

  〈秋游〉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三册中的,也是我们上的“三课一议”的课文,我是最后一个上的,应该说教案是准备的`最充分的一个,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至少在备课、在多媒体的准备上,我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改。“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关键还是要看上课的情况。

  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的表现还不错: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师生配合得也不错!回想这堂课,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还需要改进:

  1、在教完了课文2、3小节后,原来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让学生背诵,但由于时间充裕,我临时决定让学生进行背诵课文。于是,我说道:我们把这些美景深深地印下来。不知是学生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还是我说得不明白。学生竟然开始复述课文了。

  2、完秋天果园的多媒体后,我出示一段话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而很多学生只说类似“苹果红了”之类的语句。如果我上课时再点一下,“那像什么呢?”也许讲得会更优美些!

  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清楚;其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更完美!

《秋游》教学反思3

  《秋游》是一篇语言很美的写景小短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享受的欢乐心情。怎样把这篇简约灵动,富有节律的美文读好,我在授课过程中的做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孩子们情绪高昂,妙语连珠,整节课孩子们学得快乐而扎实。

  首先,以“同学们还记得描写秋天的词语吗?”为导入,由于在《练习1》的“成语积累中,学习四个描写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学生能用上这些成语争先恐后地回答,逐渐进入了秋天的情景。

  在初读课文纠正了读音后,我进行了范读,读后问大家:“听老师朗读时,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白白的云,蓝蓝的天。”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火红的高粱。”“那么你再读一读,让我听的时候也能看到这些。”大家练读,已比初读好了很多。

  我们又一起选择了二四段进行重点训练。第二段主要写天空、白云,原文“……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孩子们边读边做动作,我只轻轻一句“还有的像——?”此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像飞奔的'大马”、“像喝水的大象”,并且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已完全沉浸在云的美妙形态中。当言与情相融时,怎么会不产生语感?

  第四段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这段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说,学生对图上的丰富画面,产生了极大的渲染力,孩子们的语气语速分明带着一种欢快,仿佛已置身其中。“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啊!”当我听到孩子们有心喊出这句话时,我知道这节课已成功了。

  这节稍觉得意的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自如而轻松,源于课前的充分预设,课中的随机调整,也就是“以学定教,顺势而导”。孩子的朗读要达到有感情,必须真正由情而发,由感而出,进入情景达到忘我。

《秋游》教学反思4

  《秋游》是一篇很美的小散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历过游玩的乐趣,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经历与情感体验。执教起来,应该难度不大。但是从我今天的表现来看,还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师傅听过之后,给我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1、学是为了用——“一望无边”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词语“一望无边”,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已让学生做了简单的理解。因此,在学习句子的时候,我只是关注于让学生理解天空的宽广与辽阔,并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但是师傅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可以追问:除了天空,还有什么可以用上“一望无边”这个词语?从而使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2、拓展难度太大

  农田里丰收的景象,是秋天的一大特色。可农田丰收的景象跟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关联?怎样才能使他们快乐的`情感体验源于真实、源于自发?在一个孩子说“读了这一小节,我知道庄稼都成熟了。”之后,我便发问:面对成熟的庄稼,你感觉怎样?两个孩子都说了感觉很高兴,因为农民伯伯的辛苦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我当时觉得,孩子还挺聪明,挺会说。但课后的交流中,师傅告诉我,可以让他们来说说棉花、稻子和自己的关系,比如,有了棉花,我们就会有厚厚的棉被,暖和的棉衣、棉鞋,有了稻子,我们就有新鲜的大米等等,这样的快乐就比较自然。

  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农田里,稻子黄了,像 ;高粱红了,像 ;棉花白了,像 。备课的时候,我也设计了几种答案。但课堂上的效果并不好。有的说稻子黄了,像一堆金子,有的说高粱红了,像一个个草莓,有的说棉花白了,像白云。首先,这些答案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情急之下,我没有准确的判断,并给与恰当的指导。其次,师傅说,这个练习有些偏难,他们还没有学过比喻句,而且他们对这些庄稼也不是很熟悉,所以表达的时候,要想既兼顾比喻的恰当,又要兼顾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困难的。可以把课后作业中的设计:“秋游,我们还有可能去哪里呢?仿照课文的第三消解说一说。”拿到课堂上进行训练,果园,菜园啊,等等。

  3、“说话”不够自然

  草地上,小朋友们做着许多游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虽然,我也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但总觉得有些牵强。“课间、体育课上小朋友们会做哪些活动?”这一语境的提示,也没能调动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师傅建议,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想象一下,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还会做些什么呢?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然后再转变情境,课间、体育课上学生的各类表现。

  4、“主线”不够突出

  这篇课文,我旨在抓好“快乐”这根线索,因为从同学们接到秋游的通知到看到天空的湛蓝与无边,白云的变化多端,到农田里的丰收景象,再到同学们在草地上的表现无不洋溢着同学们的快乐与开心。于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板书出这条主线。只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把本该属于这条线的珍珠很好的串联到一起。因此,这条主线也显得形单影只,形同虚设。

  5、识字教学有些散

  本节课,我选的两个生字为“追”和“逐”。我之所以选它们,是因为其结构相同,意思相近。于是,在课堂上,我一一呈现,一一分析、范写。可这看似正常的步骤,却也彰显问题。师傅说:你可以让小朋友们观察这两个生字的共同点,以此来加深印象。

  一年的见习期已过,我只能说自己刚刚站稳讲台。站在讲台上,不再紧张,面对备课,不再恐慌。但是,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很完整地驾驭一堂。一些问题,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已经有所思考,但在实施的时候还是觉得思考的不够完备,以至于不能达到自己的期待。单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要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交流也是一笔财富。正如王校长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一样,我也要及时记下自己的困惑,并与同年级的前辈、师傅交流。

  柳暗花明的境界令人神往,但蜕变的过程亦需要用心地付出与追求。

《秋游》教学反思5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秋游》一课。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以读为主,引导看图、想象,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地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边,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我着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当学生把白云的变幻,田野的五彩斑阑描述得很美时,我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小朋友说得可真美呀!谁来把这美景读出来?”当一名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进入课文的意境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虽然,我创设了朗读情境,采取了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朗读的技巧领会不到位。这时,教师没有及时采取其他形式的朗读方法去引导学生,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朗读的方法。课后,我想: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时,可以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的`朗读。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了,自然也就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了。

  二、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三、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相结合。

  识字教学脱离了一定的语言情境,就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识字,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快乐,激发识字的欲望。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在学生感受着同学们在草地上打滚儿、逮蚂蚱、奔跑追逐的欢乐心情时,我引出了“追逐”这个词语,问学生:“追逐”是什么意思?然后用字理的方法分析字的结构,让学生描红。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识字,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让识字教学充满乐趣。

《秋游》教学反思6

  时令到了秋天,我们家乡丹河两岸正事天高气爽、层林尽染的时候,教学进度到了《秋游去》学习内容,备课时,我感到了莫名的棘手:“秋游”是一个学生无法自主决定的话题,“秋游带什么”一般都是由家长给准备的,到底什么是学生自己的呢?教师怎么对学生“出游”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呢?这个看似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的内容,却不知怎么与学生走近。在思索中,我根据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拿出了导学案。

  试教带来了困惑:为了体现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设计了闯关游戏。而课堂上,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学生在想些什么、感悟到什么看不出。我们还感到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呈现,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活的意蕴。

  我能捕捉的东西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帮助学生知道怎么秋游。研讨中,我从没有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过生活。我学会了思考:怎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寻找谈话的内容;怎么从教材的范例中发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变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怎么关注学生,在平实中指导学生的生活;怎么以真实生活的逻辑为依据进行活动安排与设计

  一、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怎么把握?在品德与生活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调查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前少了调查了解,课上的把握就难以做到。课前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他们对生活问题的看法、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对生活现实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愿望,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这是自己的生活。例如,课前深入学生时,发现孩子们虽然无法自主决定去哪儿秋游,但是一年级的秋游活动的经历却给他们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孩子们说不出秋游有什么意义,但他们对看到什么、玩了什么兴致盎然。正是有了课前的调查资料,才为我们进入孩子的生活提供了话题。

  二、回味经历,引发学生心声

  让学生回忆去年秋游中的最快乐、最难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那么我们设计的目的又何在呢?“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秋游的目的不仅仅是玩,玩中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得到的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贴近生活,关注学生问题

  课前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秋游时留下的`遗憾,比如:水带少了,还没出发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脱下的衣服没办法;吃的带少了,午餐时没吃饱;鞋穿得不合适,摔了跤生活中出现问题,并不等于孩子会关注问题,能面对和解决问题。教学怎么贴近学生的生活呢?关键在教师。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了这些,从教材的范例中捕捉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通过“说出遗憾或不开心的事”到“谈自己的感受”,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出游的准备”问题打下基础,使课堂离学生近了,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四、学会选择,提升学生生活

  “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个过程,我还设计了学生介绍自己出游准备的物品,说出选择的理由;师生、生生互动提出看法、建议;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的温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选择。在生活自导的同时,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些无疑为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起着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作用,不仅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生活观点得到了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想,这不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生活的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吗?

《秋游》教学反思7

  《秋游》是本册书继识字后面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除了朗读,本篇课文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边,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然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把这美景读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

  但是我也存在很多不足,语言不够简练、传神。教师的文化底蕴无法作秀,尽管准备了一肚子的美词佳句,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恰当的运用。评价也比购自然,不能很好的引导、过渡。

《秋游》教学反思8

  《秋游》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三册中的,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的表现还不错,现在就这节课我做一下简单的教学总结。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主要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引导看图、想象,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关注学生的朗读,强调“书不读熟不开讲”,并运用各种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边,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然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把这美景读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不足一:收得太紧,放得不够。凭感觉我都知道这节课孩子们没读够,也没说够。他们的心中一定有了不少的体会,可是我却无法大气的把权力下放,我知道那需要时间,于是一切都似乎是蜻蜓点水,缺少那点睛的一笔!

  不足二:自身语言不够简练、传神。教师的文化底蕴无法作秀,尽管准备了一肚子的美词佳句,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恰当的运用。自然的去评价,产生自然的美!语言跟不上趟,自然不能很好的引导、过渡。

  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清楚;其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更完美

《秋游》教学反思9

  《秋游》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好文章,句式整齐,富有节律。因为教室条件的不允许,多媒体还没有安装,不能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孩子身临其境大自然中,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孩子们能读出郊游的喜悦,读出欢乐,我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假如明天我们就要去秋游了,那你们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有的说开心,有的说高兴,“那现在就用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孩子们开心地高声朗读了起来“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在指导第二段朗读时,先让孩子们想象天上的白云除了像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还会像什么?你能不能按课文的句式再补充一句,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时像片片雪花”“有时像几匹骏马”“有时像层层高楼”......指导朗读时不宜作纯技巧性指导,应该着力诱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要着力于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情感的调动,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在语气上,“蓝蓝的”和“白”这两个写色彩的词要重音轻读;“一望无边”和两个“有时像”要读得缓慢,读出同学们驻足细看时的样子。而“一群白兔”和“几只绵羊“则要读得轻快、俏皮,流露出找到了恰当的事物来形容白云的欢乐心情。

  朗读是这学期我们二年级组研究的主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要读得有感情,读出朗读的感觉还是有点难度的,需要我们慢慢培养积累孩子的语感,经常进行练习。说到朗读,想起周五下午刚参加的包河区近两年新入职小语教师培训会上师范附小的一位老师给我们做的培训,讲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自然朗读“,就是不矫揉造作、带有感情自然地朗读。其实语文离不开读,通过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读找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仅学生要多大声朗读,我们老师更要如此,薛瑞萍老师就是一个特别爱大声朗读的人,每天她都会如此,所以从自己开始做起吧!

《秋游》教学反思10

  本文语言优美,叙述了老师带孩子们出去游玩的情景,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写,使课文充满诗意。 教学中,图文结合,重点让孩子们观察,把看到的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一遍一遍去读课文,从中感悟到秋天的美好,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首先指导孩子们看图,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秋天里农田的庄稼成熟了吗?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孩子们观察很细,联系实际生活,他们尽情地说。有的说:“天上的白云像棉花,有时又像奔跑的马儿……有的.说:“天上的云有时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秋姑娘来到果园里,苹果笑红了脸、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乐开了花,稻子笑弯了腰、秋姑娘来到校园里,孩子们在凉爽中游玩……孩子们真会想,真会说,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感悟。从中感受到秋天的景色美如画。把课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悟、读中掌握学习方法,边读、边动笔、标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联系上下理解课文,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秋游》教学反思11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尤其是课文第二段描写了秋天天空的美,白云的变幻多端,文字优美,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与积累。在学习时我采用图文结合,巧妙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案例】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秋天的天空很蓝,很大。

  师:你真会读书,从哪个词看出了天空很大?

  生:一望无边。

  师:请大家圈出这个词,请大家想想看,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一望无边的?

  生:美丽的草原是一望无边的。

  生:蓝蓝的大海也是一望无边的。

  师:不管是草原、大海,还是蓝蓝的天空,都很大很大,大得看不到它们的边,所以我们说——出示词语:一望无边

  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一望无际 无边无际

  师:从这一段中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天上的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看图:仔细看图,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想看,天上的白云有时还会像什么?你能接着往下说吗?“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生:天上的白云有时像一群白鹅,有时像满天飞舞的雪花。

  生:天上的白云有时像一群群白鹅,有时像一匹匹白色的骏马。

  生:天上的白云有时像飞奔的'大马,有时像汪汪直叫的小狗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甚至对书上的一些词句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插图,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仿照课文“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展开说话,并鼓励他们在说话时加上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的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了学习的趣味性,;二来让孩子们通过对重点语句品读感悟天空白云的变幻莫测;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用词的准确,语言的优美,让他们知道准确表达的重要性,从而知道积累语言并不是一件难事,就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在我们学习的每一篇课文当中。只要长此下去,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一定会很大,而一直困扰我们的说话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秋游》教学反思12

  一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是我们吗?最高兴的究竟是谁呢?

  生:老师最高兴。

  师:其实最高兴的应该是农民伯伯。

  二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

  生:看到成熟的庄稼高兴。

  生:农民伯伯最高兴。

  师:为什么说是农民伯伯最高兴呢?

  生:因为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又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一中,我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向我的教学预设靠,但学生始终游离于我所期待的答案。于是在最后我揭出我的预设答案:农民伯伯最高兴。教学设计二中,我尊重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时,我追问: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为什么说农民伯伯最高兴呢?我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期望学生能回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当学生回答出个性答案时,我们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应控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秋游》教学反思13

  《秋游》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乐心情。

  上本节课时,我着力于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从图画,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并适时地进行说话训练。

  第一处:

  小黑板出示: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我说:秋天的天空是又大又蓝,小鸟在蓝天中快乐的游戏,几朵白云悠闲地飘呀,飘呀,一阵清风吹来,这些白云就像一个个魔术师一样,不时地变换着自己的模样,多有趣呀!你能说说白云还会变成什么吗?这时美丽的云彩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变成了可爱的图像:白马、老爷爷的胡子、山羊、腾飞的巨龙、棉花糖……白云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轻轻地在课堂上空飘浮着。

  第二处:

  出示: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述:我们刚才感受到了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的农田怎么样呢?请看(出示图)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秋天农田的景色吗?

  马上,学生就想到了田野的颜色美:五彩斑斓、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等词从他们口中蹦出!

  接着,我让学生给“黄”换词,如:黄灿灿、金黄金黄、金灿灿、黄澄澄,再说说稻子黄得怎么样?像给大地铺了一层金地毯。

  对高粱、棉花,我也是让学生先给颜色的词换词,再说说红得怎么样?白得怎么样?学生说的都不错,如:

  高粱火红火红的,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高粱乐红了脸,像是一把把高举的火炬!

  棉花雪白雪白的,像天上的白云飘落到了人间。

  棉花雪白雪白的,像草原上成群的羊儿在散步。

  ……

  第三处:

  农田很美,但是我和学生都不仅仅满足于秋天的田野美,我们联想到了果园的美,果园的芳香。

  我出示句式:果园里……

  学生说到:果园里,苹果红了,梨子黄了,葡萄紫了,石榴露出了笑脸……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成语:瓜果遍地、丹桂飘香,丰收在望,想到了儿歌《秋天到》、《果园大丰收》,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第四处: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紧扣“开心”,让学生说说同学们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由于在一年级时有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起来很容易,内容很广,有联欢会的,有大扫除的,有大课间的,自习课的,还有菜市场上人们的行动,一个学生还说到了小朋友上学时乘坐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说话能力在不断提高!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本学期,市局将我们将二年级的研究重点定为写话,要求我们积极进行“每天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教学探索,那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用好语文教材这本书,深入文本,开发教学资源,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秋游》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内容我进行了两次说话写话练习;

  第一次:想象画面说具体

  文章的第三段,用“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12个子写出了庄稼丰收的景象。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子啊农村,对此情景并不陌生,我先扩写了第一处,“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块金地毯;接下来,孩子们的仿写的比较得心应手。

  高粱红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燃烧的火焰; (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白云飘到了地里。

  第二处:拓展延伸活运用

  文章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孩子们在田野里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文字是用“有的……有的'……有的……”连接起来的。在课堂上,我进行了写话练习,另外,我还要求他们不只是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要把当时的场景写具体。

  附上孩子们的写话:

  下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跑出校门。

  他们有的像兔子一样跳绳,有的像大马一样奔驰,还有的像猴子一样在爬竿。

  同学们笑着喊着,追着跑着,个个满头大汗,玩得真开心啊!(傅娜)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羽毛球,羽毛球像一只白色的蝴蝶在两个小朋友之间飞来飞去;有的在踢毽子,之间他们一只脚弯曲着,一只脚站立地上,一上一下地踢得可带劲了;有的在踢足球,他们你踢给我,我踢给你,踢得可开心了。(张瑜洋)

  下课了,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有的跳绳,只见她们的小辫子一甩一甩的,绳子在飞速地旋转着,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踢毽子,毽子好像粘在她们的脚上,从不落地,还不停地换花样;还有的在拍球,球在他的手里一蹦一跳的,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娃一蹦一跳地走路。正在同学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上课铃声响了。(刘泓妤)

  大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起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同学们有的在荡秋千,像是一只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有的在丢沙包,沙包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着,有的在跳绳,绳子犹如一只蝴蝶从头上飞过。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沈凯伟)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去郊外游玩。

  农田里的专家又丰收了。稻子黄了,开心得笑弯了腰;高粱红了,摇晃着红扑扑的脸蛋;棉花白了,吐出了白白的棉絮,正等着农民伯伯去采摘呢;大豆黄了,撑圆了肚皮。乐呵呵得咧开了小嘴巴。

  小伙伴们在田野里追逐打闹,有的忙着逮蝴蝶,有的正引吭高歌,还有的在欣赏美丽的秋景。单价奔跑追逐,欢声笑语,玩得对开心啊!(林氲涵)

《秋游》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欢乐心情。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渐渐”一词帮助学生感受秋天的到来。通过句子的比较,学生读后都能比较出加了“渐渐”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天空与庄稼的美丽。第二自然段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白云?接着让学生试着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再让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此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像一串串糖葫芦”、“有时像张牙舞爪的大老虎”、“有时像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我顺势把“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千变万化”补充给学生,最后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第四自然段中,我抓住“开心极了”,问孩子“你从哪看出他们开心极了?”他们一下子找到了“打个滚儿,忙着逮蚂蚱,亮开了嗓子”等词语,我们就这些词语聊着,读着,有的孩子都忍不住离开椅子做起了相应的动作,看得出孩子们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了郊游的快乐,当我问着“你来亮一亮你的嗓子吧,你会喊什么呢?”第一个女生有些羞涩,下面的男生可豪放多了,一个接着一个喊了起来“我太开心了!”“我好像飞啊!”“蓝天你真美啊!”乘着这股子热情,我让他们说说你去郊游,你会玩什么呢?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一下子,他们好像真得来到了郊外,众说纷纭,有放风筝的,有跳舞的,有拉着老师一起转圈的,有拍照片的……这样的课堂真快乐!

【《秋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游教学反思06-24

秋游教学反思10-23

《秋游》教学反思11-13

秋游的教学反思12-22

秋游的教学反思【荐】11-01

【精品】秋游的教学反思08-29

《秋游》教学反思 [推荐]07-30

【精华】《秋游》教学反思12-06

(推荐)《秋游》教学反思10-18

(精)《秋游》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