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5 08:2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平角、画平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小组凝聚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点:我用活动角设计了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活动,我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独自操作,让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在旋转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第二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衔接语不够自然,不够孩子话的语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课堂上的口头语太多,没能体现数字语言的严谨性。要如何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使得整堂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修改衔接语,使得数学语言更有严谨性?不足之处还有望改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反思整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理解了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去尾法”和 “进一法”也经常被使用。商场大减价联系“去尾法”,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尺寸的服装则联系了“进一法”,让学生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数学之中,并且通过讨论概括出两种凑整的法则。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目标。

  在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凑整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比较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三种凑整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形成了一个“再探究”的学习氛围,也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种凑整方法。

  练习中我还特意让学生和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超市收银条、水电煤发票等),让学生在灵活运用合理的凑整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感悟了数学对生活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既是第一学段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经过三次试教,听取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及反复修改,我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确定位置》这一达标课。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再到最后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1、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确

  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内容,感到这节课很简单,教材上的内容很少,这么简单,这么少的内容不知如何去讲。于是我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网上观看学习了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的录像课,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开始设计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吸取名家课堂上的精华,不断地研究探索,始终想着每一个活动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突出重点逐步突破难点。

  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使我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家长会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由于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学生有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 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借助班级的组与排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

  在明确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结合“地图”、“平面图”、“找位置”游戏、“介绍自己座位”、“介绍好朋友座位”等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体会体会数学的价值。

  3、注重拓展教材

  在课堂练习中挖掘教材隐含知识,地球上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某一点的位置,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介绍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努力学习,成为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思想教育。

  4、有效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小青在第3组,把3写在前边,再竖着数,她在第2个,把2写在后边,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5、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当然,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她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至少有如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我的评价性语言太少,开始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年轻教师的青春与活力在本节课中还有待加强。面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年轻教 师的我应该有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你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我想这是我以后该加强改进的。

  3、试教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在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采用“第几组第几个同学”和用数对如“(3,2)同学”回答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但正式上课时我有些紧张,没有很好的发挥,今后应多在公开场合历练,才能更有效的调控课堂!

  4、在讲完本节课以后还需要在教学难度中有所拓展,由于本节课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讲授知识第几组第几个的时候需要讲授什么是列什么是行这一知识点。看来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对教材的深层领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八戒的两关,闯关后,悟空才分饼给八戒,通过这个分饼使产生问题,“用悟空采用什么数学知识,教育八戒?”引出要学习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就来学习:课题(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2、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比如第一道判断题的第三小题应该这样设计(30÷2)÷(6÷3),以及第三道“数学小护士”的难度有点大,因为时间不够,就要用简单一点改错题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计算课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老师最不愿意认真备课、最容易忽视的教学内容,可是数学中计算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一些课堂上没掌握计算方法的同学课后就要在大量的练习中寻找方法,这样就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计算教学教师也要认真备课。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为什么要用中括号?中括号里的小括号算完后是用中括号还是用小括号?在用脱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下一步没算到的要注意抄下来。为什么一定要用脱式计算?等一系列的问题研究,通过探索学生完全掌握了中括号的运用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练习三是课本第三单元的复习专题,本单元学习通过回顾所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等内容,学会将不清楚的问题做好标记,及时提问解决。同时通过估算大致对乘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检查,培养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为乘法中中间含有0,以及末位含有0的因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则是乘法的进位。估算时的“以小估大”的策略使用。

  由于本节课我使用了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学生为主题,当学生预习了本节练习课的题目,初步感知本单元的知识分布即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后,这节课就是知识积累的运用。我设置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难一点的,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虽然这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但始终离不开与生活的联系。在估算一页语文书的字数时,学生知道数出文章的行和列之后,我还补充说,当你写语文作文在没有格子的纸上,语文老师就会用我们这种方法,也会知道你有没有偷懒。从而通过有趣的方式总结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个人还总结了一下的不足:首先,问题的提出要简洁具体,当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说明问题设置不太好。最后,教学的难点要用更细化和可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小节,其逻辑联系性强。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法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让学生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虽内容较少,但无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更能省时、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涉及的分数分子、分母都较小,应提倡学生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计算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运算顺序,重视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知识的新课教学。回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整个过程,自己收获很多。

  几点收获:

  1.计算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可以将整个计算知识体系中相关连的知识融会贯通。本节课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一个知识迁移,迅速的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和方法两个重难点突破,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大量的计算练习是学生掌握计算知识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在教学中我共设置了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模仿练习巩固练习提高练习应用练习拓展练习。

  3.为课堂教学中的和谐、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知识的迁移和不同层次的反复练习,每个教学环节的不断调整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有限时间内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把老师与学生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量的激励语言和适当的教师幽默为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几点不足的地方: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老师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老师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老师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贫乏。

  3.所学知识的深度拓展不够。由于时间不够,“思维训练”环节在课堂上被临时删除,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没有得到发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在学习“分数墙”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形象再现相等分数,并作直观探究。

  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发现课题,同时引出学习方法“观察、发现”。

  2、通过提问,学生回忆学过的分数知识,利用分数墙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并利用分数墙验证所学的知识。

  3、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数墙”中找相等分数,脱离分数墙,在相等分数中寻找规律。二次合作学习,展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通过练习的设计,体现三个知识点的整合,不仅对知识作一拓展延伸,同时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从“分数墙”主题图再现旧知,进行复习整理。静态的主题图学生不容易观察,利用媒体使静态变成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视觉器官,在观察中发现寻找相等分数的规律。其次,对教材程序的处理:教材先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数加减。现改为先同分母分数加减,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最后寻找相等分数。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2、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创设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的分数加减两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相等分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有机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0

数学教学反思10-0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03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0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8-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0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12-1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