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8 09:37: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我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训练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外表达的思想感情”。

  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参考书,参考了大量的时代背景资料,并结合课后练习,确定了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点比较满意:

  一是在感情朗读上。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中风格各异的建筑,比较有美感,我就把课外变成了一首诗,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读出自豪和赞美;学习完第五自然段,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我又出示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相关内容,但原来的“有……还有……”变成了“没有了……也没有了……”,配上伤感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感痛惜和悲愤。

  二是在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会上。我把这个问题贯穿始终,从开始的点题,提出“不可估量”,到中间的“建筑的.辉煌”和“文物的宝贵”,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还有毁灭的过程“掠夺”的不可估量和“毁坏”的不可估量,反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为感情的激发做好了准备,最后的“写心里话”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我的失误,把本该安排在写话前的动情朗读遗忘了,导致感情激发不够,准备的伤感的音乐也没有用上,学生写话就显得不那么触动心灵了。

  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得却最失败,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实在是一大败笔。反思一下,还是自己的素养不够,课堂上顾首不顾尾,心理素质也不过关,最重要的还是课备得不够熟练,自己投入不够。另外,自己的评价语言和总结语还是有些苍白,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一次历练一次成长,虽然不足,但个人收获还是蛮大的。继续加油,一直在路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今天,我进行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堂中有李校长和李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的听课指导。

  教学的开始,我从题目入手,《圆明园的毁灭》,和同学一起板书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还有一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正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引出课文,结合课文图片介绍圆明园,又走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三段,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课外拓展上,而对于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延伸,却对语段的内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来感情背诵时,语段太长,学生无法流利地背下来。针对这一方面的弊病,我准备删改一些教学环节,如六个小导游介绍环节,我准备缩减语言,一两句话在座位上介绍,对于文本中“有·还有”等不做具体的介绍,只要凸显出圆明园中建筑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背诵。

  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宏伟,文物还很精致,引出第四段,了解文物的价值之大和历史悠久,在这一环节中,我过于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反复的读文。也没有很好的落实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

  值得肯定的`是,课文中圆明园被毁灭的讲述中,我更好的结合了录像的实录,渲染那种国土尽失的悲痛之情,带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悲愤、惋惜之情,领悟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课文讲述结束环节,由于之前拓展内容太多,致使时间拖长,后面的拓展内容没有进行完,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课对于时间的压缩,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多读等,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领导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将会进一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多练多讲,多发现问题、多去改进。对“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带的内容要适时适度,要精巧,不能挤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我这次教研课学习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辈教会我的地方。我将会潜心进取,不断努力,以求不断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当整节课讲完下来之后以及听完各位老师评课时,我对自己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也进行了反思。

  首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不太明确,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字词教学上,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结构的划分,所以会造成在讲第二课时时很有可能会由于内容过多而无法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升,在课堂刚开始前由于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所以有一段留白时间没有及时分散学生注意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进行词语教学中没有顺水推舟的让学生得到练习。

  最后,这次教研活动对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我收获良多。各位老师真诚的指导与建议,让我在教法与教学思路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写在前面的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是本学期我们语文组的研修主题之一,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特别进行了同题研讨。

  【教学简介及预设】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备课预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一

  ……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待会评议。

  (师指名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XX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XX在读的时候,读到最后“损失”时有点快了,最后的“损失”应该读慢点。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遍。

  师指名读。

  一生读,最后一词读的较上一个学生慢,但仍感觉仓促。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一下。

  生:最后的“损失”读得太快了。

  师:那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来读一遍?

  生读,语速恰当,但轻重音没有区分。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小河流水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才好听,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一生站起来读。

  ……

  〖案例二

  ……

  师出示“杭州西湖”“狮子林”等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圆明园真是太美了!

  生:圆明园真是园中之王!

  生: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

  ……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读来表达你的'感情,或者说通过读让听者感受到你的感情?

  生纷纷开始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师指名学生读。

  ……

  【反思】

  这两节研讨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闪光点,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我们现在只就我们的关注点谈一下。

  两位执教教师想让老师们关注的是:语文课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读得不少,并对学生的读做了轻重、快慢的指导,学生的评议也从轻重、快慢方面说,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朗读课文一样的语速、一样的轻重,是不是对文本一样的理解?我们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第二节课,教师没对学生快慢、轻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想像、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时,学生的重读点,语速都不是完全相同,但能听出来各有各的感受,都是挺有感情的。通过这两节课,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要置于朗读之前,服务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感情,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给人深刻的启迪。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让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的圆明园的珍贵物品的照片,让学生了解它的地位与辉煌,来体会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毁于一旦惋惜的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讲课结束后,脑中便不停地回放着课上的情景。认真反思这节课,我想到了许多。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再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可能会更透;在学习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如能多请几位学生朗读,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等。如果说这节课还有点滴优点的话,我想那要归功于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更加自信。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还体会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间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节课的背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提问;每一笔看似不经意的板书,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师的汗水和智慧。

  其实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师在日常的每节课中,都能精雕细琢,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但如果我们能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潜心钻研教材,并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虽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却也算得上是一盘可口的居家小菜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

  根据自我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进取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能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我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能够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坚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主角,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经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经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到达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经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到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进取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一、 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 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 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 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齐,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应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应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我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进取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本事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所以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2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0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9-1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1-10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06-12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06-14

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12-19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07-27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