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9 19:03: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优秀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优秀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我执教的《讲信用》一课今天上午在学校各位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的“检阅”下结束了,没有当初期盼的那种轻松的感觉,心里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真难!”

  作为一名执教者,从最初课文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到最后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设计和说课,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进行反复推敲。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在这一节课上体现“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得到语言的熏陶和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懂得做人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如何让所有的教学期待都变成现实……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难,上好一节语文课,更难!

  反思这节语文阅读课,我认为有优点也有遗憾,现从目标完成情况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我为本节课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我在设计的时候,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设计了“信”字结构分析,相同意思词语的积累,中心句的学习,欣赏精彩的语言描写,独立创作名人名言等环节,结合字、词、句、段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这部分,我先是通过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的对比,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再利用板书简洁、明了的点明出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手法突出宋庆龄讲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又获得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这一主题,同时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前面在进行中心句的学习和训练时,耽误了时间,致使后面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没有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的绝佳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我在课下让学生完成这部分训练时,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觉得没有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很遗憾。这让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时上课,不善于把握时间,没有调控课堂的意识,总是认为,这节课的内容讲不完,还有下节课,每节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在心里没有明确、清晰地把握。长此以往,养成了随意的坏习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通过今天课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的不足,这是一节通过孩子向母亲索取报酬的事情,来让孩子感受母爱的伟大,这节课应该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我在烘托母爱的气氛上还有些欠缺,是自己本身的词穷的表现,在今后应该多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上我觉得还应该有所改进,如果我把时间在小组探究上多倾斜一些会更好,在让孩子理解母爱的伟大前读出彼得的理直气壮,然后在学完的时候让学生用羞愧万分的语气再读读会更好,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再读一次母亲的账单,更深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爱是无私无价的,母亲可以包容孩子的任何错误!

  最后我在结束语上有些啰嗦了,如果语言再简练一些,然后在拓展一下,我们不只是对母亲感恩还有对社会感恩,多身边所有的人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界就更好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深入解读课文,这是关键问题是小彼得为什么羞愧,就是妈妈的那张账单。理解妈妈账单上为什么写着“0”是本文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采取的方法是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带情的方法。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说,边读边体会。

  让同学们边读账单中的款项“十年的幸福生活”边感受幸福,边读边感受十年、十年的春香秋冬母亲所做的一切,边读边体会母亲对孩子那份慈祥的.爱;边读“十年的吃喝”边感受母亲每天做的事情的不容易,边读边说说母亲十年里为你吃喝所花费的,边读边感受妈妈那份慈祥的爱。可这一切妈妈只在账单上写了个“0”,在刚才读过之后,孩子就自然的能够体会到那不是数学意义上的“0”,那代表的是母亲对孩子全部的爱,这就是为什么妈妈要在账单上写“0芬尼”的原因。

  诵读理解课文。我想每个孩子此时此刻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多相链接,给词语教学添活力

  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引入课文的环节,我问学生去爬过山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举起手表示去过之后。我立刻切入正题: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黄山的天都峰。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然后出示关于黄山天都峰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多角度,细致地展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有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出惊叹,有的则神情夸张地瞪眼。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时,我结束了视频播放,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说自己看了以后的感受。学生说出了"天都峰真高啊!"我便启发: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形容山的高学生列举:高入云霄,高耸入云,我补充:高不可攀。学生又说了"天都峰真陡啊!"。我又板书了"陡"字,请学生认读,识记。

  随后,就安排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里的`天都峰是怎样的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学生迅速浏览之后,提炼出"笔陡"一词。我以这个词语为中心点,作了词语辐射练习。出示一幅公路图让学生填空:笔()。讨论为什么填成"笔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含有"笔X"的词语。学生说了"笔挺",还有人用这个词语说句子。后来,大家一起总结出来这样一个规律:这三个词语中的的"笔"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这类的词语要新鲜有趣得多。同学们在学习中思考,理解和运用,都学得兴趣盎然。

  反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燃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我们平在的词语教学中不妨加点"佐料",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感官,来点"词语串串烧",使词语教学多相链接,让每一个词语散发出生活的气息,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学生不但乐意学,而且学过的词语记得牢,用得灵活自如。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这次磨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完这一课后,我认为自己基本上落实了课前的预设,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如“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引导想象,激活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和多样的特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抓住“憧憬”这个词,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什么?二是体验放风筝的快活,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如过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风筝丢了之后,心情由快活变得伤心,那难懂的成语,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想象他们会呼唤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朗读体会。三是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再写下来。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有的续写了找到风筝,写出了惊喜之情;有的续写没有找到风筝,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双赢。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仔细想了想,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

  2.注重评价语的运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我的课堂评价语显得比较单调匮乏,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今后要多学习一些评价语,运用于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4.教学中“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总之,这次磨课学习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透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做得比较到位的有这样几点:

  一、对于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不会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引导学生住抓住主题,围绕“拜”字,大胆提问思考。谁拜谁为师?为什么拜师?怎么样拜师?拜师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整体感知。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处理。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从字词基本意思着手理解词语意思,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接下来说几点这节课处理得不到位的地方,反思有以下几点:第一,今天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只是自己做了简要介绍,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第二,在教学设计方面,欠缺灵活,本来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学生表现与我预期不符,,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9课的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下她从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的故事。《掌声》一课作如下教学反思。

  掌声”以后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掌声”的探究。这一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中。正是这精心的情境设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情感的铺垫。接着,我以故事形式导入,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出重点段第23掌声的'内涵,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爱除了可以用掌声表达外,爱还可以用什么表达?”最后再体会英子的来信,寄托美好的心愿。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方法独特新颖。“”掌声也是一种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掌声所蕴涵的是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同学之间的那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

  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情感教育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语言实践时,我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如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的句子,感悟掌声所蕴涵的爱,体验爱。读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骤然间”等词语,从中品出了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涵的意义,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通过拓展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可以给英子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也可以抄一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加强了学生写的训练,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金色的草地》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的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趣。

  本篇课文的生字有些难写,我把写字教学放到了后面集中识记。比如按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先整体观察,再注意各部分摆件的位置,其次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对于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教师引读、分角色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次,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0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优选】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21

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10-0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锦15篇】07-05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热]07-0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9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