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学习《古诗两首》,学生识字和背诵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背诵,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读指导。比如,我在指导第二首古诗《村居》时是这样指导的。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有画”。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照画面吟诵诗句,当学生吟诵不到位时,我范读,让学生体会。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可爱的黄莺在空中自由地翻飞,歌声悦耳动听,堤上的杨柳舒展着嫩绿柔软的枝条,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腰枝翩翩起舞……”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怀抱,一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时,学生都能根据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他们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读地非常有韵味。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不足之处,对于古诗的朗读和理解的评价有些单调,没有更多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有些学生非常想朗诵,因为考虑时间关系而没有给个别同学机会,在课下我会找时间加以弥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第一课时《山行》
随堂反思:
很多问题都是老师代劳了,今后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还没养成,平时应多让学生查字典。
挂图应该用起来,老师的讲解还不够巧妙,缺少灵动的语言。学生的朗读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下节课古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虽已达到,但还要进一步提升。
反思小结:
1、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题。二、了解作者以及创作作背景,引发感悟。三、自学古诗,整体感知。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强。
3、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韵味,只有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有所体现。
4、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度的统一。在课堂上应尽量凸显。
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随堂反思:
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学内容根据本班的特点应降低难度。
课前的预习习惯没有,也不会预习,要安排时间专门讲。还是查字典的问题,好多学生根本没有带字典上学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查字典。江枫渔火对愁眠此处学生感受全无,不能理解,可能老师讲解上有问题,学生听不懂。语言、语言还是语言,师生的语言只有在平时练就。整节课只为一位学生上课,其他学生是看客。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前预习的`时候忘记了让学生搜集一些写景的古诗,学习的古诗的兴趣还要慢慢培养。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首诗的意思,对于本班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整堂课目标还应明确点,抓点不要太多,集中一点进行训练,效果达到即可。
反思小结:
1、老师没有很好的进行情境创设,导致对学生没引导好,关键还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应通多媒体课件创设氛围,等以后条件好了应重新上一遍。
2、上节课,虽然总结了自学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学生根本没有接受,也不能领悟,让学生自学困难太大了,没有根据自己班上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后,还应该实际一点,灵活一点。
3、学生精彩的朗读几乎没有,谈不上读出韵味,可能指导古诗诵读还不得法。朗读训练任重而道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9-24
《古诗》教学反思11-11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01-29
古诗教学反思[经典15篇]05-16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06-14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6
古诗词教学反思(精)07-23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1-04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1-25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