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并让孩子进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寓乐于学,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只要有一个学生回答到点上,我就马上把他的思维拉到我这里来,以至于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
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06-24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2-05
【热门】《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19
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0-20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2-22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06-1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1-10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12-26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