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06:56: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自学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相关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同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相机引导学生板书。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第三,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在引导学生感受“庄稼的东园”一节后,我也想到了只让学生体会庄稼在园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不够的。于是,我也是带学生“再走一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整个园子的印象,学生这是兴趣来了,各抒己见,异常积极。有的说这是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是“丰富多彩”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鸟居虫栖“的园子等等,这一环节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更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进行到文章最后一个环节时,师生共同感受“祖父的园子”是“我的东园”。如果在此只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园中的东趣,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这很容易做到。但我姐的此时应“再走一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快乐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找一找自己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生活场景,这一句,学生的兴趣来了,思维打开了,快乐洋溢在脸上,幸福蕴含在学生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读到到作者跟祖父在院子中干活的情景时,学生都联想到了自己在田间跟父母劳动的场面,都感到这段描写太熟悉了,简直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还有当同学们读到作者用瓢给庄家浇水。将水浇向天空时,有个男生回忆起了自己玩耍的情况,他记得当时那里一个喷水枪,将水喷到天空,没想到天空中竟然出现了一条彩虹,伙伴们兴奋极了,叫着,跳着,笑着,飞快的从彩虹桥下钻过……

  教学至此,课文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教室里同学们沉浸在作者的快乐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教师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的意义,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之外,“再走一步”,使能体会到文本背后的深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了,我就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对主要内容已记得不多了,残留在印象里的是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作者叙述的童年生活是令人向往的课文《祖父的园子》就选自《呼兰河传》。使自己又有机会拜读了这部小说的精彩章节.感觉真好.这章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音,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三个“亮点”值得回味: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萦梦饶的祖父的'园子。

  1、抓住佳词佳句感悟作者的写法。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注意让学生积累.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课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童年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作者轻松自在的文字也让我们体会到无拘无束,倭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黄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写得多好啊!还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们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体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3、拓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机会读一读整部小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文章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回忆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近作者,才能走进心灵。我首先领导孩子们交流了有关萧红的资料,对她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实则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么,教者就要引领学生将这种感情通过对字里行间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精妙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在教学时,我感到引导学生体会“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的`几件事的体会由于时间偏紧,感悟还少够深入,所以,在课结束时,“当你轻轻走出祖父的园子时,它给你留下了什么?”这一问题的交流还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 。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记得一位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朗读能以声解义、动口又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使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和谐地活动起来。而让耳聋学生朗读,则有利于理解课文、丰富词汇,对于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完整话、提高写作水平、发展语言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尝试全程开启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我班学生听力水平都比较低下,在本课的`朗读训练中,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是表演朗读法,动作+表情+体态语=表演朗读法。以《祖父的园子》第13、14、15自然段为例: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以上这三个自然段中有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句,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时,我让大家移开椅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读。读到“抬头、跑过去、摘、吃黄瓜、大蜻蜓飞过、追蜻蜓、跑了几步、采花、捉蚂蚱、绑蚂蚱、浇菜、拿水瓢、拼尽力气往天空一扬、大喊、下雨了”这些字句时,我示意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表演出文中的各种动作。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只见我班学生不但个个读得很认真,而且他们用动作、体态语外加自己丰富的脸部表情,将这几段文字演绎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表演朗读法充分调动起了聋生读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边读边表演的方式与文本中原本抽象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能轻轻松松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真谛,同时也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的朗读教学带给我很深的启示:尽管聋生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体态语都比健听学生要丰富得多,我们常常看到聋孩子在用手语描述一件事时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的,他们使用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也都特别到位和形象,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聋生心里都有一棵喜爱表演的种子在不断地萌芽和长大。那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聋生喜爱表演、擅长表演的天性,将表演朗读法进行到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1.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不过,举手的却总是那六七个,大多数同学却还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对文本兴趣是有的,可是却不太愿意投入到文本中去挥洒自己的情感。这就导致课堂明显地分成了两拨,一拨人热情洋溢,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另一拨人则敛声息语,不知其掌握的情况如何。

  2.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两条线索去教学。一是景,二是人。景是自由、快乐的;人也是自由快乐的。景,无论是原来的.果园,还是后来的花园,都是充满了生趣,清新漂亮;人,无论是玩着,还是睡着,都是那般的惬意、悠然。景衬人,人衬景。

  3.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教学点没有落到实处,走得有些匆忙。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教学不能光为了达成目标而去教,但也不能忽略目标。在本节课,我的教学虽然线索清楚,但教的时候教得零碎,缺乏整体性。这一点需要加强注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来续写。

  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想让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欣赏课文情境,然后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讨论文章主要描写的情景,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由于课文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美,适合想静静欣赏而不是分析解剖,因而讲读分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欣赏度。如果仅用于欣赏,让学生们体会写法,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于本节课来说由于课前准备不足以及上课时突发情况,使课件不能正常使用甚至课内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及时出示,造成了授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进行的不顺利,连接不流畅。对于授课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值得思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来上本学期的公开课是因为,之前一次外出听课时授课的张祖庆老师介绍了自己对萧红的.情有独钟,让我也喜欢上了她,于是买来了张老师介绍的《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于是选了这一课来讲,将之前先是找来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而后又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备课,大致环节为:导入新课;汇报预习(从生字和课文两方面来进行);走进园子(从好看、好玩、自由三个方面去了解);想象回味。其中“汇报预习”是结合个人教学习惯设计的,“走进园子和想象回味”两个环节是从张老师那里学习来的,只是稍加改动。

  学生通过读、找、议、练笔等环节对园子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读得比较到位。但是,由于是略读课文需在一课时完成,就显得时间紧了些,总感觉有些环节似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小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另外,因为学生能力有限,练笔环节效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即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体会作者在祖父园子里自由快乐玩耍的情景。2、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新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3、课前预习较为充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扎实,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4、注重了新课导入的设计,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熟知的菜园子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后又通过介绍作者传奇的身世,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

  1、教学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紧凑,比如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太独立,实际是可以融在一起的。2、第一环节用时过多,致使完成后边的任务显得很匆忙,出现拖堂的现象。3、教学用语不够干净利落,语言激励性不强。4、朗读的指导和对重点段落的朗读训练不够。5、虽然有拓展,但由于时间不够实际没有拓展开。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发言面少,显得拘谨。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我们班中的许多孩子现在却缺乏这样的快乐生活体验。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大剧院看戏,在途径嘉兴市行政中心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他们都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们平时都只待在家里。因此,一开始我以为这篇课文无法使我们班的孩子们找到共鸣。但是,当我问及有些孩子是否有和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经历时,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我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段落,然后再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类似经历。”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些段落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朗读声仿佛带着他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时光。接着,我请孩子们交流了各自和课文中的那些情景类似的经历。很多孩子在讲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我们大家也听得兴高采烈。然后,我就请选择相同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感情朗读。其中有一个段落有作者和她爷爷的对话,所以我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我自己也选择了其中的.几个我小时候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段落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同时,我也和孩子们分享了我的那段经历。霎时,我觉得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幻化成了一首《快乐童年》的美妙歌曲。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在她祖父的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在整节课中,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得全情投入。就连平时上课从不打开语文书的小睿同学,也乐此不疲地和我交流着他曾经的快乐往事。他也和大家一起,用朗读声演奏出了一曲最美妙的乐章。最后,我还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作文《童年趣事》中模仿、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已经达成了“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祖父的园子》一文就是一副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有树、有花、有菜、有庄家等植物,有蜻蜓、蝴蝶、蚂蚱、小鸟等小动物,还有风、雨等自然界所有的一切,这里的一切都是明晃晃的,都是新鲜漂亮的;这里的一切也是欣欣然,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所有在这里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你看“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在那园子里弥漫着的尽是自由的气息。作者用她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地道来。让人无限向往她竟有如此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作者真如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般自由与快活吗?教学时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就可以了吗?如果仅仅这样总有种浅尝辄止之感。

  作者萧红曾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她年幼时,母亲就病逝,父亲对她极为淡漠,从小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后来,因为父亲的逼婚而辍学,又因为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的去世而最终逃离令她心寒的封建家庭。离家后的走投无路又唯心和人同居,被抛弃后遇上萧军。虽然感情上得到了慰藉,但是生活仍是穷困潦倒,只能勉强度日。等到了36年两人的生活较为安定之时,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为了排遣心中郁闷,萧红又形只影单东渡日本。后来又经历了种种,最终与端木蕻良结婚。1942年因病早逝于香港。她的一生是颠沛流离,苦难而又艰涩的一生。在她的生命历程里充满的是灰暗,难有亮色。所有的这些苦难在她的小说《呼兰河转》中都有描述,整部作品弥漫着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说祖父园子带给她的是回忆和快乐,还不如说是她一生对这种快乐、自由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祖父的园子是带给她快乐,那是一种被她放大的快乐,是一种被忧伤包围的快乐。所以,在让学生彻底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之时,不妨让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以便从整体上有更深的感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08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4-04

【精品】《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7-05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04-01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06-1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12-08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汇编15篇)04-09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05-16

祖父的园子读书心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