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7 07:0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1

  “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堂四年级科学课。我在听了联星小学年轻教师的课后,受到了启发,并决定设计一个实验来辅助教学,以检验人体和湿木是否是导体。我了解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相信探究人体和潮湿的木头等物体的导电性会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我希望能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案例描述

  情景导入后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来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呢?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有结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展开实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将物体分成两类:能通电的和不能通电的。接着我又提出:寻找身边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有的寻找周围的东西,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到别处寻找,很快孩子们便自我形成了一种概念,连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亮的是导体;连接入电路中小光灯泡不亮的是绝缘体。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学生们抢着回答:笔盒是导体,铝是导体……塑料不是导体,木头不是导体”这时一位学生忽然说:“湿的木头是导体。”“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另一位学生抢着说。紧接着一位学生反驳说:“人体不是导体。”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某物既被称为导体又被称为绝缘体;

  二是人体是否属于导体。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而这也正好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于是我问道:“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人体和木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学生们立刻想到可以使用刚才实验中所用的电路检测器进行探究。于是有些学生拿着湿木头进行测试,有些学生用自己的手接触电路......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尝试,小灯泡始终不亮,许多学生似乎坚信人体和木头都是绝缘体。这时,一位学生说道:“湿木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当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被雷击,所以湿木头应该是导体;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这种以事实为依据的说法展示了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该如何进行实验证明呢?”学生们陷入了苦思冥想,这时教师抓住机会提出:“在雷电发生时,家中的电流是否比干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很多呢?在确保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流进行实验可行吗?”然后我拿出一个电流放大器模型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像这样的电流放大器,也许我们就能完成这个实验。”学生们的思维再次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及时把此项研究布置为课外研究活动。课后学生异常积极,有的小组说要查书,有的小组说回家问爸爸,有的小组则说去请教电器维修部的师傅……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小组的同学兴奋地拿着一个电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们成功了。教师我们还发现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湿木,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们查书知道,这是电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向我汇报来了……

  我感到非常兴奋,第二节课上,我组织了一场“知识分享会”,让学生们尽情畅谈他们在课外学习到的知识。我们总结了这个课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思考空间。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体和湿木直接连接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会亮。这是因为根据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的公式,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而人体和湿木的电阻较大,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减小,不足以让小灯泡发光。孩子们对此问题感兴趣,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从课内外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真正努力“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不同声音,不能简单地忽视掉。教师应该灵活地抓住那些产生于活动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变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生动感人,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追求知识的创新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出现思维的碰撞,并在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就像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会立刻拿出电流放大器,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教学活动逐渐深入、富有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且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参与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理念的核心所在。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2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这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索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同时,课程也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

  在教学中,学生都对许多物体感到熟悉。而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并选择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行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展示才智的舞台。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综合知识来制作饮料,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有条不紊、细致入微的实验操作,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总结报告和互动交流对于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倾听并尊重同学不同观点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习得良好的倾听技巧,我会引导学生:“我相信你们在这次实验中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一起举办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作为听众,你们需要认真倾听,发现他人的独特之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全面、彻底且深入的培养。

  二、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

  从策划实验到进行探究,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和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因此不能随意缩减。然而,这也导致了后续的实验报告和实际应用部分的时间相对紧张。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

  在实验时,有些学生在执行计划时常常会遗忘其中的某个环节,例如预测或进行两次检查。尽管如此,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任务。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拥有科学素养时必须学会倾听和评价。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爱长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认真倾听别人言论或发现他人优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付出了很大努力。

  每次我与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之前,我都会明确告知他们必须放下手中的任务,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我强调倾听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别人的优点和不足。然而,仅仅口头上说是不够的,因此我对那些擅长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评选出他们为"倾听能手"。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我提醒学生们:“当你们作为听众时,要专注倾听,并且敏锐地发现他人言论中的与自己不同之处。如果你们注意到有不同之处,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做标记,等对方发言完毕后再提出来。”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10-12

教学反思05-17

教学技能教学反思01-08

幼师教学反思05-24

钢琴教学反思05-25

数列教学反思05-25

《面积》教学反思05-27

《麻雀》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