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3 07:15: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通用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区域地理教学反思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通用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

  实践教材工学实践能力教师科研区域分析规划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闽江学院办学的导向。然而,基于理学背景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系,要从根本上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思路,必然要进行多方面教学改革。本文以《区域分析与规划》为例,探讨基于理学背景下工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教材——《区域分析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编写思路。

  一、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现实需求

  1.学科知识发展使课程教材反映内容滞后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且不说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单说海峡西岸经济区自20xx年初提出后,经过全省上下5年的努力,20xx年5月就上升为部级发展战略区;还有全国城市经济圈的划分凸显海峡西岸城市群、平潭综合实验区等的影响力;不同行政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土部关于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而出台的新行业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所选择的最新且最权威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中都没有反映,因为该教材是基于20xx年之前的统计数据及支撑材料,也就是说,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滞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这也为编写适合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教材提出了需求。

  2.行业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教师讲授的大多数内容均源于统编教材,这就限定了教师的授课范围,而且教材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假设或学科原理介绍。学生学习理论是有必要的,而行业对应聘学生更关注在校期间是否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实践?是否了解这个专业在行业发展中新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利用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结合理论课教学介绍行业发展的需求,并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比如,我们利用《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研项目,就更新了《区域分析与规划》第十一章的“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容;同时为便于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我们编写“科研项目技术方案”,针对科研项目较详细介绍工作流程、工作深度与广度、工作基本步骤等。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容易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及CAD、ArcGIS、MapGIS等行业所需要软件对数据处理与管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本科学生而言,没有一本系统的指导书,他们是很难介入科研实践的。

  3.就业需求更看重学生系统实践能力

  最近,为了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我们一直在调查走访已经毕业或正在参与毕业实习的同学,几乎100%的同学都反映他们在面试时用人单位都会问:“在学校期间有否参与专业实践?都有哪些实践能力?”尽管我们系构建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实践(验)、专业综合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均没有固定实践教材支撑,基本上根据教师偏好实施实践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有的教学内容不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系统的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材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愈显重要。

  二、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

  1.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实践教材是课程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必须服务于课程教学的总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能传授课程教材反映的学科内容,又要求能把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根据专业教学目标、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的地位及课程在学科体系(基础理论课、应用理论课、技术工程理论课)中地位对课程教材模块化处理,每个模块均对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扩展(主要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师生均能把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较好的结合,激发创新欲望,从而提升教学层次。

  2.整合教师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教师的`科研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纵向研究课题,主要是反映学科领域(含理论建设层次、社会应用层次)的学术性思考;二是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横向性科研,主要是高校教师把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地方或企业发展需要。无论哪个方面都深刻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科研成果,这样实践教材中呈现的案例就不是那么枯燥,而是与课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教学案例的精彩点评,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行业的深层次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参与科研的愿望。

  3.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取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学习者自己的素养有关。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本科教育模式下,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却可以培养该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就《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来说,全书达600多页,课时才48个学时,而且就学习一个学期。掌握这门课博大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实践的经验。而这门课的专业技能如分析区域、调查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能力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技术(CAD、草图大师、PhotoShop、3DMax、GIS等软件的操作)却是我们应该强化的。因此,在案例编选时,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的引导与专业软件技术的应用。

  三、《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框架探讨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干课程之一,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介于应用与技术工程理论之间的一门实用课程。而选用的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全书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规划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由此可看出,该门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根据地理科学系专业课程建设的需求,提出编写《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编写框架,具体从四个部分来构建。第一,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实践教学大纲》对教材反映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的相关知识、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中的各专项规划”等进行模块化处理,分析出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巩固及课后扩展等具体要求。第二,根据教材反映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选择具有巩固教学知识的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区域、分析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方法。第三,是围绕课程实践的要求,编写本专业课程实践所需主要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主要涉及到ArcGIS、CAD、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技能操作与应用。第四,是实践教材的拓展,主要围绕课程中有关探索性课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区域如何形成研究性项目,如何进行研究及研究结论的撰写等,同时揉合教师的有关科研案例。

  众所周知,工学是十分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对理学背景的师生来说,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且有一定工学内涵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均难以真正实现“按需要发展人”的办学理念。如何编写这类教材对理学背景下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但也必须是那些长期参与科研实践能力的理学背景人员,才能对理学与工学特点均有深入理解,才能编写好适合理学背景学生学习的实践指导教材。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质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通用2

  一、确定学习目标。高中区域地理学习,不是为了“背”各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而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高中的重点地理知识和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思考,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综上所述,我设计了北方地区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填图,掌握北方地区主要山脉、地形区、河流,并能准确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从而掌握地形特征的答题模板。注意用规范语言总结。

  2.根据已学知识和气候统计图,总结回答气候特征的答题模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已学知识和图文材料,总结该区域农业发展有利的条件,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答题能力。注意答题技巧。

  二、图表落实基础知识。区域地理大多数知识点的内容来自于地图,因此,在学习时应多看地图,将地形、河流、城市、矿产等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区域地理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在导学案中要设置简图,让学生自主填图来掌握主要知识。如在北方地区这节课中可以填下图完成:

  1.读北方地区图,在图上填注下列内容:

  (1)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

  (3)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滦河、g辽河、h黑龙江、i乌苏里江、j松花江、h嫩江。

  (4)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三、重难点突破。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是学习重点,在北方地区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分析地形特征的思路和方法:

  1.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特征。2.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总结:地形特征描述要点:①主要地形;②主要地形的`分布;③地势特点。

  四、精选课堂检测题,掌握方法。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法与比较法。在选用训练题时一定要综合性强、立意新颖。北方地区可选择下题分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了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6为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09-11

地理教学反思03-04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06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07-07

(优)地理教学反思07-08

(荐)地理教学反思07-12

地理教学反思优秀06-14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精选】07-09

[精品]地理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