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30 12:32: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1

  正如杜威(dewey)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温故而知新”,在时间的允许下,上课的前几分钟,最好能复习到上一节课的知识,因为理科班一个星期只有两节课,学习时间间隔较长,适当地复习效果会更好,不应该弃之。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另外,用“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速度开始逐渐变快”这一个例子来比喻“不连续面”欠妥当,可以舍弃。因为确切来说,汽车的速度不会突然变化,尽管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枯燥的知识更生活化,但相较而言,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要。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2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Teaching Reflection),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理科生来说,更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所以这次调研课我选择理科班中的五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五班是县市区班,学生平时上课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特别是讲到3S技术等领域时,他们很有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并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了他们,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幽默谈吐,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他们说不知道,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如何得知呢?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的内部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也能像吃鸡蛋那样把地球拨开来看呢?”。他们笑着做了否定回答。后面,我引用啄木鸟通过声音来判断树里是否有虫子和平时通过敲打判断买的西瓜是否成熟的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告诉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地球内部的某种震动传播情况来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Seismic Wave)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希望他们能够学会迁移知识。果然,很快他们就联想到刚才的知识,是因为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学到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软流层(Asthenosphere)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液体’,为什么横波能够通过呢?”希望借此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发散开去。另外,在讲完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知识后,也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学生们先是陷入迷惘中,但是很快,提出了不少创意性的方法,这就是90后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

  3、推崇简单记忆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内部圈层,我提出用形象记忆法,告诉学生人们常常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形容为“半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Earth’s crust),蛋白为地幔(Earth’s mantle),因为是半熟,蛋白里有一些蛋白浆,就像上地幔的软流层,蛋壳和蛋白之间的一层薄薄的膜加上蛋壳就像岩石圈(Lithosphere),蛋黄为地核((Earth’s core)。学生们听完后,会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形象记忆法很受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构建好了。另外,在介绍外部圈层的时候,我又提出了关键词记忆法。大气圈(Atmosphere):包围、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Hydrosphere):连续不规则、不间断循环;生物圈(Biosphere):生命、三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游刃有余。

  4、充分利用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和难点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出一个条理清晰并且简洁的结论。恰好,这里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结论并不一定都正确,但是至少他们都有努力的思考,并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

  5、坚持“双语”教学个性,坚持课后小结,坚持讲练结合

  从开学,我都坚持每个节课教给学生专业地理名词的英语写法和读法,希望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因为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会接触到很多外文文献和资料,在此夯实基础,能够很快上手。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学得很认真。当本节课知识讲完之后,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识小结,并以提问的方式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识点基本均已落实。最后,布置了五道具有代表性的题,要求同学们当堂做完,我就发现同学们在选莫霍界面的深度时,都不自觉地选择了33km,尽管我强调了这指的是大陆部分,地壳厚度不一,海洋部分要薄一些,他们还是下意识就选了33km,我及时地对他们的思想误区作了纠正。

  三、课后反思

  正如杜威(Dewey)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温故而知新”,在时间的允许下,上课的前几分钟,最好能复习到上一节课的知识,因为理科班一个星期只有两节课,学习时间间隔较长,适当地复习效果会更好,不应该弃之。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另外,用“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速度开始逐渐变快”这一个例子来比喻“不连续面”欠妥当,可以舍弃。因为确切来说,汽车的速度不会突然变化,尽管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枯燥的知识更生活化,但相较而言,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要。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3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反思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关于教学优点的反思

  (1)主线鲜明,引人入胜

  本节课通过地震警报系统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分析地震警报系统的运作原理,带着“地震警报系统跑赢了地震波”的疑惑,进一步深入探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又通过对地震波的应用,探究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通过对地圈层结构的学习,揭秘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本节课主线鲜明,以地震的发生和预防为线索,带领同学深入学习了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各圈层的物理性状。情境导入,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一境到底,使本节课主线鲜明,知识系统化、情景化,教学各环节显得十分完整。

  (2)声音洪亮,富有激情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都能听到我的声音,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说话音量,把音量提得很高,把这种洪亮的声音带到了课堂,学生们听得很清楚,也使我的讲课富有一定的激情。

  (3)小组合作,互动良好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课堂探究有深度、有内涵。让学生协作分工寻找答案,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各小组组内分工明确,主持人、发言人、记录员各司其职,各组之间在问题展示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气氛活跃,使课堂学习效果良好。

  二、 关于教学缺点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语言随意,用词不当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不太注意语言的得当性,导致用词不准确,语言很随意,多口头禅及生活俗语。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艺术,语言千锤百炼,使讲课用语更贴近地理专业术语,符合课堂教学的情境,文雅而生动活泼,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经得起课堂教学的考验。

  (2)语气生硬,语调呆板

  本堂课虽声音洪亮,但语调一直很高,缺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势,使学生的思绪一直紧紧被教师悬浮起来,紧张感得不到释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音色、音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

  (3)课件混乱,格式不当

  如果把本节课当成一节公开课,本节课的课件设计是非常不成功的。课件设计不够优美,每张课件上问题过多,课件字体过小,字体颜色过多,使课件看起来极其不美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优质课件,组合归纳、优化完善,使课件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格式规范,富有设计感、画面感。

  (4)探究问题设置混乱

  探究问题设置随意,无节奏感、系统性,使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讲评过程中略显混乱。探究问题的设置应本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而不能颠倒顺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问题设置过程中,一定先给本节课知识列一个思维导图或提纲,找出主线及教学核心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

  (5)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

  本堂课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探究学习课,小组合作探究、集中展示探究结果占据了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讲述仍然过多。在学生回答问题环节,教师补充知识过于频繁,多次打断学生发言,有喧宾夺主的气势,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把话语发言权彻底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真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爆炸增长的时代,给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反复磨课,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常充电,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好前期的规划与短期目标的制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驾驭好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有质的提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球教学反思10-07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01-06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1-08

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04-04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04-16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1-26

[优选]《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07-06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推荐]07-11

[荐]《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