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4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篇1
1、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和生源分析,学生基础的差异比较大,对初中物理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高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有排斥感和恐惧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材结构分析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1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辨正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是在巩固初中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1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班级分层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4、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改作业、试卷等,切实加强各方面的规范训练,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争取在高一上学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5)尽量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5、教学进度安排
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第十一周
第三章 第四节 力的合成
第十二周 第三章 第五节 力的分解 4 4 第十三周 补充:物体的平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物体的平衡
复习、检测、评价 4 第十四周 4
第四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十五周
第四章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十六周 第四章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4 4
第四章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第十七周
第四章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4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第十八周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4
第十九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复习、检测、评价
期末复习 4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
周 4 期末考试 4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篇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篇4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高一物理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量的概念和定律。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等。而且高中的要求较初中有很到提高。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一物理出现了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初中更具复杂性。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因为有一些重点难点把握不是很准。我在上新课之前,会向我的师傅请教,以便制作更好的可见和教案。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我在上新课之前,先要听两节老教师的课。从老教师的讲解中体会重点难点,学习老教师是怎样把握重点难点的。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我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我认为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在加速度的授课中,我就结合汽车的启动和停滞的快慢来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含义,而非让同学们的死记硬背加速度的概念。这样同学们掌握的会更深刻一些。
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在实验课里,我会把一些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和同学们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总结,等讲清楚,不草率地给出结论。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较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只是套公式。
最后,在教学中我不会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同学们根据前几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同学做不通难度的练习,也就是分类作业。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层次性。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工作计划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批评指出。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11-14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06-21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01-25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5篇01-15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6篇(优)11-29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汇总6篇]07-05
第二学期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12-19
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09-29
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2-07
物理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