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计划>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4-07-01 07:37:3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热门)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热门)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的:

  1.观察图画,了解画面的意思,明确交际的内容。

  2.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交际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雨)

  2.我们管春天的雨叫什么?(春雨)

  3.你们喜欢春雨吗?想不想把你看到的春雨说一说?

  4.学生各抒己见。

  (1)春雨中树叶很绿,花儿很鲜艳。

  (2)春雨非常细、密。

  (3)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

  (4)鸟儿们非常高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5.评出说得最好的,并说说好在哪里。

  二、创设情境,深化交际

  1.多媒体展示《春雨沙沙》的画面。

  2.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鸟儿们在争论什么问题?猜猜看,它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1)它们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可能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燕子说春雨是绿色,因为它看到远处的青山是绿色的。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因为它看到油菜花是黄澄澄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因为它看到满树的桃花是红色的。而小白鸽认为它们说的都不对。

  (2)它们可能是说:“春雨为什么这样细?”(提倡多种意见)

  (3)小组讨论:鸟儿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3.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

  (1)组内交流。

  (2)角色表演:选择各组观点不同的学生代表模拟表演鸟儿们的一场“争论。”

  (3)组织个性化评论:谁说的最流畅?谁说的最有感情?谁的表达最有说服力?

  三、多种形式,训练表达

  1.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春雨过后,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请大家说一说。

  (2)这样的景象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桥设句型,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说清楚。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过后,_________________变得________________了。

  我喜欢春天的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型,练习把自己所见说清楚。

  (2)个别汇报,集体补充。

  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笔画春天。

  4.介绍各组的春景图。

  (1)先组内互相介绍。

  (2)推选最佳的在全班进行介绍。

  (3)评议,鼓励。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与家里人讨论讨论:春天是什么颜色?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2-02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01-31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2-21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4篇03-30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1-17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实用15篇06-16

(通用)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5篇06-25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1-05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汇总[1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