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记叙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在写作中有着很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那么什么样的记叙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记叙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记叙文1
傍晚,树叶伴着疾风呼呼作响,官吏前去石壕村捉男丁。
门被吏卒拼命地敲响,一听这声便是官吏来了。老妇披衣起床,叫老伴赶紧翻墙而逃,自己去面对凶狠的官吏。
刚一开门,一帮官吏就夺门而入,像潮水一样拥了进来,然后大声嚷嚷:“你家有没有男丁?”老妇哭哭啼啼,两行老泪直往下流。她拿出一张血迹斑斑的家书,递给吏卒,“我儿子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老妇没有讲太多,可却哭得比刚才更凄苦了。
活着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已经永远逝去。老妇人的眉皱在一起:“像我们这种马上就要老死的人,在世上也只是活一天是一天,可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呢?”老妇这样想。
“在这家中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一个奶还没断的小孙子,我们全家还要续这香火。”
没等到官吏张口,老妇又接了一句:“儿媳妇因为我孙子还没有改嫁他人,但没有钱财,进进出出连一套完整的衣裙都没有。”
“不行,反正今天必须要有一个人跟我走!这不是你说怎样就怎样的事情!”
那吏卒凶神恶煞的,每一句话都咄咄逼人,没有余地。
风刮得更猛了,老妇人犹豫了一会儿,道:“虽然我年老体弱,但精神也算还行。要不这样吧,让我跟您回军队,赶快应征河阳,兴许还可以为军队做早饭,填饱肚子,如何?”
吏卒一脸嫌弃,可有总比没有好,只好勉强答应。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了,可好像还是能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哭声弥漫在上空,就像是无穷的黑夜笼罩着村子。那孩子好像也知道了什么,一直哭个不停。然而,这不单单只是这一家独有的悲伤。
虽说石壕村到了春天,但却没有一点该有的生机勃勃的样子。
天亮了,老翁坐在地上沉默了许久,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时而呼唤着老伴的'名字,却怎么唤也唤不回来。
杜甫那时刚好从洛阳回华洲,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的现实引起他感情上的强烈震动,然后写下了这首令人伤感的《石壕吏》。
石壕吏记叙文2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媳妇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石壕吏记叙文3
杜甫背着一个包裹,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往前走着。一路上,他看见了很多逃难的人,也看到了凶神恶煞般的官兵到处抓人,心里十分沉重。
杜甫敲了敲那扇木门,等了许久,只见一位老妇人慌张地打开了门。老妇人看见叫门的是个文弱书生,她那充满警戒的脸才稍稍松弛了一些。杜甫说:“大娘,我是洛阳人,逃难到这里,现在天色已晚,想在你家投宿一晚,请老人家行个方便。”说着还作了一揖。老妇人连忙说:“客官别见外了,只是我家条件太差,若不嫌弃,就暂且住下吧!”
杜甫随老妇人走进里屋,只见她家里还有个老伴和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儿媳妇。一家人热情地招待杜甫,虽然没好菜好饭,但杜甫心里感觉温暖。吃罢晚饭,老妇人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正跟杜甫说着战乱之苦,生活之难。突然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和“开门,开门!”的吆喝声。老妇人说:“不好,肯定是官兵抓丁来了!”急忙示意老头子翻墙而逃,接着又将杜甫藏在一个柜子的后面。
敲门声和吆喝声越来越重,老妇人上前开门,只见两名官差怒发冲冠,责怪老妇人为什么迟迟不开门。看那官差凶神恶煞的样子,老妇人被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要哭出声来。连忙说:“官差大人呀,我家原有三个儿子,都被捉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小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都战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暂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没了。家中只有一个正在喂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有儿媳妇还在,可进进出出没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婆子我虽然没有多大的.力气,请让我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两位官差听老妇人说得诚恳,就依了老妇人的话,不再计较别的什么了……
过了好久,一切又归于平静。老大爷已经回到家中,只见儿媳妇在低声抽泣,哀叹了几声后,劝慰儿媳妇休息……
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杜甫急着赶路,跟老大爷告别,可再也见不到热情好客的老大娘前来送行……
石壕吏记叙文4
傍晚,我孤身一人来到石壕村,为躲避官兵的追捕,一路风尘为伴,四处逃窜,心中甚是担忧妻儿过得如何。
我十分的饥饿,走路跌跌绊绊。看到一户人家夜已经深了,便想寻处住所。我轻轻敲了敲门,一位老夫人指拿着一只蜡烛前来开门。
他见我已疲惫不堪,便立即把我请进屋里,端来一个红薯说:“请您不要嫌弃,这已经是我们最好的粮食了!”我十分感激的说道:“当然不嫌弃,很感谢你的红薯。”
我立即吃了起来,看见她和她的老伴生活十分艰苦。老妇人脸色蜡黄满脸的皱纹,头发已经白了,衣服上都是补丁,眼角还清晰可见的泪痕,眼中布满了红血丝,行动都很困难,他的老伴脸色苍白,说话都没了力气。屋中更是破烂不堪,墙上都是裂缝,屋内空间十分狭小,窗户也是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夫妻二人睡在薄薄的布单上,盖的被子也是很薄,两人冻的瑟瑟发抖。
远处闪烁着火光,军队浩浩荡荡的向这边走来。门外都是犬吠,他们又来抓壮丁了!外面吵闹不断,才叫声哭啼声,他们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夫妻两人立刻立刻起身,紧张地把我藏在了草堆里。
只听老妇人对老伴说:“老头子,你快跑呀,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你的.身子这么弱,到战场上能熬多久?”老伴担心地说:“不行,要走咱们一起走,我这么能丢下你一个人?”“没事的,他们只抓男的,不抓女的你就放心吧”老妇人说道。老伴只好费力的爬出窗外。
“咣!”只听门一下子就被一脚踹开,老妇人一脸惊恐的回过头来。他们大声喊着:“赶紧把所有的男丁给我交出来!”老夫人听到脸上又多了几分忧愁。
她含泪说:“我家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到了前线去打仗,大儿子还捎信回来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战死沙场,现在家中只剩下我刚出生的孙子还有我那可怜的儿媳妇。如果你连他们都要带走,我就真的无依无靠了。”说说老夫人的眼泪,一个接一个的落下,官兵们似乎被感动了,但仍然铁着心说:“我们自身难保,这是我们的任务,我饶了你,那谁来找我们,我不管,你们必须要出一个人!”老妇人说:“如果你们不嫌弃我跟你们走吧,还能给前线的战士们做做早餐。”官兵们同意了。军吏们抓走了老妇人了。
官兵们走后,我与老妇人的老伴告了别。他一脸的悲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石壕吏记叙文5
“嗒——嗒——”诗人杜甫拿着自己的官文,前往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心里忧愁久久散不去。路过石壕村时,天色已晚,便投宿于一农户家里。
来到房子里,虽然房子打扫的很干净,但还是掩盖不住房壁上的裂缝。一位老妇人端来了一盆热乎乎的红薯,笑着说:“官人啊,实在抱歉,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您就凑合着吃点吧!”诗人连连感谢,抬头看到老妇人的脸上已经经过了岁月的沧桑,眼角有着深深的泪痕。头上的根根银丝披散在肩膀上,从粗糙的手上看出老妇人年轻时一定是一位勤劳的农妇。
诗人早早地就睡下,刚闭上眼,就听到村口“汪”的狗叫,这一声,把全村的看门狗都叫起来。只听老翁与老妇着急地说:“糟了——官吏又来抓人了。”
“快起来,每户人家都赶紧给爷送一个上战场的,不然全家一起杖毙!”官吏的嗓音如警钟一般,把全村人都喊了起来。
老妇与老翁急了,老妇赶紧让老翁出去躲一躲,等他们走了再回来。诗人在床上听到了村里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官人,放了他吧。我们家就这一根独苗啊。”“快给老子放开,再不松手,我就先把你们杖毙了!”到老妇人家了,“咚!咚!咚咚!快开门,给一个男丁上战场没有的话,全家都一起死。”老妇人没办法,只能开门哭着对官吏说:“关野,我们家有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昨天我一儿子传来家书,说我那两个儿子战死了,现在家中一个男人都没有啊。”
“哇!哇!……”“嗯?谁在里面?不是说没人吗?”“官爷,里面啊,是我一个刚出生的孙子还未断奶,您就放了他吧。”“那这样吧!你把你儿媳交出来,你带你孙子。”“官爷,儿媳妇走了孙子没奶喝,那不是一失两命吗?如果您不嫌我老,就带我上战场吧,这样我还能为战士准备早餐。”“我也不是不同情达理,带走吧!”
脚步声越来越远,只听儿媳妇一个人沉沉的幽咽声。天越来越亮,该启程了,老翁也回来了。诗人伤心欲绝地跟老翁告了别……
石壕吏记叙文6
时间:公元759年春,一天傍晚
地点:石壕村的一户农家
人物:吏甲、吏乙、老妇人、老头子、小孩、杜甫
(安史之乱爆发后,官府四处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经石壕村,天色已晚,一位老人家热情地接待了他……整个村庄静悄悄的,隐隐地传来几声犬吠。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着这些弱不禁风的茅屋,似乎要吞没整个房子……
吏甲、吏乙提着长剑和军棍,向茅屋奔来。)吏甲(举起右拳头用力地敲门)开门,快开门!人都死哪儿去了?
老妇人(脸色突变,惊慌起身)老头子!快,快从后院逃出去!
老头子(惊慌失措,拔腿向后院跑了两步又停下)那,那我走了啊!老婆子,你可要多加小心啊!
杜甫(平静地起身)老人家莫慌,我来应付。
老妇人(无奈地抬起头)不,还是我去吧!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出来。
吏甲、吏乙(粗暴地用剑鞘和军棍敲打着门)快开门!快开门!再不开就踹门了!
老妇人(望着老头儿远去的背影,颤巍巍地打开了门)请问二位官爷,这么晚了有何贵干?
吏甲(满脸怒气,一把抓住老妇人的衣领,扬了扬手中的长剑)少啰唆!快把家中的壮丁交出来!否则……哼!
老妇人(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官爷,我家是有三个儿子,可前几天,他们都被抓去服役了,大儿子刚捎信回来,说我二儿子和小儿子都已战死沙场……呜呜……呜呜……
吏乙(不以为然,一把推开老妇人)少废话!难道你家中没有别的男人了吗?叫他们都出来!
老妇人(边抹眼泪边哭诉)官爷,我家老头子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后旧病复发,茶不思、饭不吃,他也离我而去了……呜呜……
小孩“哇哇……”
吏甲(揪起老妇人的衣领,把她推倒在地)好啊!你个死老太婆,好大的胆子,你不是说家中无人吗?那刚才是什么声音?
老妇人(跪在地上,抱着吏甲的.腿)官爷,我家就剩一个小孙子了,可他还在吃奶啊!呜呜……
吏甲(凶神恶煞,怒视着老妇人)少来这套!要是每家都这样,那国家怎么打仗!你家无论如何也要去一个!你孙子在吃奶,那就是你还有儿媳,叫你儿媳跟我们走!
老妇人(双手护住大门,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啊!官爷,万万不可啊!我的儿媳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好意思让她出来……儿媳走了,我的小孙子可怎么活啊!
吏乙(踢开老妇人,恶狠狠地吼着)走,进去抓人!
老妇人(跪着,磕头哀求道)官爷,若……若实在不行,那……就让我去吧!虽然我年老力衰,但我还可以为将士们做饭。官爷,求求你们了……
吏甲、吏乙(交头接耳了一阵,轻蔑地瞥了老妇人一眼)那走吧!快点!
(天亮了,落叶纷飞,那间破屋里传出阵阵哭泣声,杜甫告别刚逃回来的老人家,继续赶路。停在树上的乌鸦也凄厉地叫着……)
石壕吏记叙文7
这一天杜甫不幸被贬职,前往河阳。路途中,天色渐晚,无奈之下,只好投宿在石壕村的一户人家。
这时,月亮已经来到了天空的正上方。杜甫也已经准备入睡了。突然,村内鸡飞狗叫,火光冲天,把沉入梦境中杜甫给惊醒了,隐隐约约,他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老头子,看这行情一定是又来捉人充兵了,你出去暂且避避风吧!”
“好的,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和我可爱的孙子,多保重!”
“没问题,这些都交给我吧,剩下的我处理,你快走!”
随后,那位老翁小心翼翼地翻墙逃走了。忽然,一阵捶门声与唾骂声随之响起,无奈之下,妇人只好开门,“迎接”官爷。只听到那位士兵骂道:“给我听好了,把家里男的给我交出来,违例者斩!”
老妇人哭着说道:“官爷,我家原本有三个儿子,不久前被你们抓去邺城守卫边疆。如今大儿子回信道,其他儿子已战死沙场,只剩他一个人身处异乡,而我们家老头子就是因为看到了回信,气一上来没,有挺住,也走了!”
这时,屋里的小婴儿,听到外面吵闹的'声音,哭闹起来。“哎?你个臭老婆子,怎么还有声音?快说,难不成你想做第一个死的?”“哎呀,官爷您是有所不知呀,屋里是儿媳妇在帮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喂奶!”
“如若实在不行,您若不嫌弃我,虽然老了,可以跟你走,好歹还可以给你们做饭。”
月亮渐渐下沉,村子也静下来了。杜甫再次上路时只剩老翁与他告别了。
石壕吏记叙文8
诗人经过了一天的旅途,已经很劳累了。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准备投宿。
开门的是一位老妇人。她满头白发,眼睛里布满血丝,八成是战乱导致的。她穿的是粗布衣,衣服已经穿了许多年,原本是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反正现在是灰色的,还打了许多补丁。
诗人上前和他说明了情况,老妇人的眼睛中透出一份惊喜,但很快又愁眉不展。因为现在征战四起,没有东西能够招待客人。老妇人左翻翻,右找找。趁这个时候,诗人打量了一会儿这个屋子。墙上面有深深的裂纹,好像快坍塌了,顶上的茅草已经掉落了大半,窗户更是无法言说,即使这样整个屋子里还是干净整洁的,梁上挂着一根绳,用来晒衣服,上面还有不少尿布。
这时老妇人喜滋滋地拿着刚刚烤好的红薯,放到他的手里,让他吃完就去睡觉。夜深了,杜甫辗转难眠,村子里没有什么呼声,显得格外凄凉。
突然有一只狗在叫,于是叫声惊醒了全村的人们。“官爷们来抓人了!”村里的人们惊慌地喊道。
杜甫也被吵醒了,他听到了老夫妇之间的对话。“老头子来抓人了,你快走,他不抓女的,你快点!”“老婆子,我走了,你自己小心一点!”说完老头子就沿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桩子,翻墙走了。
正当这个老头翻墙的时候,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抓到隔壁了,一阵哭喊过后是一阵怒骂声,随即一片安静……
“你快点!”老妇人压低声音说。
老头子前脚刚走,官吏后脚就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门非常不结实,才敲了几下,就倒了。
官吏看到前来开门的是一个老妇人,大怒:“你们家的男的全都给我滚出来!”他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官爷求您开开恩,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在服兵役。前不久小儿子带来家书,家书说他两个哥哥都战死沙场。”老妇人走上前说道,泣不成声。
官兵惴惴不安,他既同情这户人家,又同情自己的脑袋。几番抉择之下,他怒气冲冲地说:“别和我讲这么多,你儿子没有,老公总有吧?”“他呀,别提了,他这两天因思子而死,连个棺材都没给他呀!”又是一片泣不成声。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才稳住自己的情绪。她抽泣道:“死的人也不能复生,活的人也是活一天是一天。”
这时官兵们冲进屋内,想直接抓人,看见了尿布,听见了婴儿的'哭声。“不对,你们家有人!”“那只是个婴儿,还在吃奶,他的妈妈因为孩子没有去前线。”又是一阵哭诉,“那把他妈妈给我喊过来!”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孩子他妈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您看这样行吗?我跟您去。我虽然老了,但是给战士们做饭可以的。”官兵们同意了。
夜更加深了,婴儿的母亲拼命抑制住哭声,她怀里的婴儿已经熟睡。
听到这儿,杜甫辗转难眠,沉思良久……
他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那个老翁在外面藏了一夜,没有料到自己相守多年的老伴被征走了,心痛不已。
天已大亮,老翁含泪与他告别。马匹走远了,老翁仍然站在路边,目送着他越行越远……
石壕吏记叙文9
诗人杜甫被贬了官,在去上任的路上,已至夜深,他只好投宿到石壕村里。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有几个服兵役的小兵来抓壮丁了。
杜甫住的这家人里有一个老翁,老翁听到官兵的声音之后,连忙翻墙而走,老妇人听到后连忙出门来看。
官兵用很严肃的话语说:“你们家里还有男丁吗?”老夫人伤心地回答:“听我说吧!我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去当兵了,一个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死了。这不,听了这件事情,我的老伴悲痛欲绝,前两天他抑郁得病,已经命丧西天了。”
官兵听完后沉思了许久,他看了一下老妇人,老妇人衣服破旧,有好多地方都有补丁。
老妇人又说:“那些活着的人还有一条出路,倘若饿死了,这一切的一切就全都没了。”
这时房子里的婴儿焦躁地啼哭起来,官兵惊动了,立即说:“屋子里一定还有其他人,你竟然敢骗我!”
“不是的,不是的,房子里已经没有其他人,只有我那还在喝奶的小孙子,有了小孙子母亲就不能走。他母亲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不能出来见人,希望你们能够体谅一下。”老妇人赶紧解释。
“那就把婴儿的.母亲跟我们走吧!”官兵命令道。“不要你们抓我吧,我虽然力气没有了,但我仍然可以随你们到河阳,来为你们准备早餐。”老妇人苦苦哀求,终于和官兵们走了。
到了夜深,已经没有任何说话的声音了,只听到哭泣的声音,它来自婴儿的妈妈。
天亮了,杜甫抑郁而走,即将上路,只和老翁一个人说了再见。
石壕吏记叙文10
夜幕降临,车马劳累一天的诗人,投宿至石壕村的老妇人家。家中墙断屋裂,屋中却依然干净整洁。
老妇人衣衫破旧,银发满头,眼里还布满血丝,手上的老茧,岁月无情地在她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虽然自身贫困,却给杜甫最好的食物——红薯,有气无力地对杜甫说:“官爷,您先吃点垫垫肚子吧,我们这也没啥好吃的能款待您。”“行,没事。”
天空阴沉沉的,不时飘来几朵愁云。村边的狗传来阵阵的犬叫声,嘈杂的'声音打破了小村的宁静。诗人从梦境中惊醒过来,官吏那凶恶的喊叫声响遍全村。
老妇人与老翁在墙角说话:“老头子,你快走吧,他们要来抓人啦。”“老伴,我走了之后你可怎么办呀?”“没事,他们不会抓我的,快点!”老翁怀着念念不舍的心情,翻墙而走。
这时,凶恶的官吏们也找到老妇人家了。“咚咚咚,有没有人啊,快点出来,要不我们就杀光你们全家!”老妇人看着老翁远去,这才整理整理破旧的衣衫,快步走向门去。
“咣!”门被踹开了,官吏指着老妇人怒喊道:“你能不能快点啊?把快把你家男的叫出来,否则我们就要进屋搜了。”老妇人呜咽着说:“官爷,我的三个孩子都送去驻守边疆了。前几天一个孩子给……给我……我捎信,两个孩子都……都……都死了。呜……呜……”官吏似乎心灵有所触动,温和了一点对老妇人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呀!军令如山,唉!”“死去的人不能复生啊!我……我活一天就算一天吧!”“那你们家老头子呢?他也行!”“官爷,您有所不知,我家老头子因听闻两个孩子都去世了,前两天就走了,我怎么这么命苦呢?”
屋里那嗷嗷待哺的婴儿似乎受了惊吓,便嚎啕大哭起来。关丽又变得凶恶起来,恶狠狠地盯着老妇人喊道:“你不说没人的吗?怎么会有婴儿的叫声呢?”“官爷啊!您有所不知,我这刚出生的孙子正在喝奶呢,我这儿媳妇因为没有完整的衣服,所以才没来见您。”“噢!那你把你的儿媳妇交出来,让她跟我们走。”“不行啊,他一走我这孙子就得死这一下子就是两条人命啊,要不您带我走吧!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给你们做饭。”“行!”
夜深人静了,老妇人被带走了。离别的伤痛化作哭声渐行渐远。儿媳那低沉压抑的哭声石壕村的上空回荡。
第二天,诗人收拾好行李只与老翁告别。
石壕吏记叙文11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题记
夜,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大片大片的乌云遮盖了微弱的星光。小村仿佛被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没有一丝声响,庄严而肃穆,一切静如太谷。
然而,这宁静却被一连串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了,几个强壮的官兵骑着快马从远方长满荒草的小径上疾驰而来。马蹄扬起沙尘,模糊了官兵们的身影。远处传来了一声犬吠,接着四面的犬吠声便连成了一片,此起彼伏。小茅草屋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微弱的灯光映出了老人佝偻的身影。然后各家各户都响起了幼儿惊恐的哭声,依稀看见几个苍老的身躯逾墙而走,消失在南面的密林里。
硝烟还未散去,一只孤雁凄厉的鸣叫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上空投下一个斑驳的影子。邺城,一个令无数英雄敬畏之地,只因为几百年前,一代枭雄曹操笑傲如此,指点江山。然而他最终也逃不过一抷净土掩风流的命运。而今,这里又成了战场。只不过此次是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走向衰败的唐王朝的抗衡。
战场上,一个疲惫的战士倚着岩石坐着,赤裸的胳膊上一道流血的伤口,惊心触目。地上还有个躺着的战士,头枕着他的'腿,痛苦地呻吟,剩下的黄土地被鲜血染红。他嘴唇嚅动着,费力地对坐着的战士说了一句:“大哥,珍重!”便合上了双眼,脸上似乎还有不甘与悲愤……
半个月后,在那个战士的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平静地望着如狼虎般前来抓装壮丁的官差,手里紧握着一封皱了的血书。那上面深褐色的血迹赫然写着:二弟皆战死,吾亦不知可否生还。请父母妻儿珍重!妻可再嫁!
“不行,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几个官差气急败坏地叫着。“那就我去吧!”老夫人淡淡地说,脸上毫无表情。几个差役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人,“得,就你了,老婆子,快点啦!赶紧去河阳应征,说不定还赶得上做饭。”
话语声渐渐远去,可每家每户传来的那幽怨的哭声,却如山寺敲响的钟声,在秋日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回荡……
战争,让天下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或许一个原本美满的四世同堂转瞬间便只剩下老弱病残了。烽火红了苍穹,似乎到处都闪着刀光剑影。
一场安史之乱,3600万人长眠于沙场。青史中人们看到了无数王朝的兴盛,记住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名字,却不知有多少无名小卒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一隅,任凭岁月为他们蒙上尘埃……
石壕吏记叙文12
夕阳西下,火红的霞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灼烧着干旱的土地。
我独自行走在这条扭曲蜿蜒的小路上。路旁是一大片一大片龟裂的荒芜田地。废弃的农具被胡乱地堆放在田间,一阵裹挟着傍晚沉闷空气的风刮过,卷起一层浮土。我一步又一步机械地走着,心却又飘飘摇摇,想到别处去了。
邺郡一战,近在咫尺的胜利仿若黄粱一梦。梦醒时分,我大唐朝的军队兵败如山倒,无数战士喋血沙场。郭子仪大将等人,退守河阳,却开始四处抽丁。百姓不得安生,处处在上演着生离死别。
驻足,遥望王都,血红的江山风雨飘摇。苦苦寻找欲知苦难源头,也仅终得一声叹息罢。
在小路的尽头,一株枯木浅浅地挨着一块风蚀的石碑,其上凿刻着三个大字——石壕村。夕阳下沉着,似一只挥着鞭子的手,驱赶着行人的脚步。
我想,这就是我今晚的住处了。
这一方小小的村落拥挤着低矮的土房,不高的石制院墙分割出一条条瘦小的土路。围墙内探出细瘦干枯的树枝,如同从地府中探出手来的索命冤魂,在无声地呐喊着。我攥紧了隐藏在宽大衣袖下的手,强忍着心里近乎喷薄而出的怒意,却也在心里平添了一丝悲凉。这样的废土似的村落,我自洛阳一路走来,却是见得多了。
我借住在一栋矮小破旧的土房里,一位身形佝偻的老妇颤巍巍地拉开了门。尘土如瀑布般倾泻而下,遮掩了老妇的脸。待到灰尘散去,我才对上了那一双眼睛——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深陷在皱巴巴的眼眶里,血红的眼白如刚哭过般含着浑浊的泪。恐惧、悲痛、无奈和绝望满占着那本应充斥着幸福的瞳孔。在听明来意后,老妇才慢吞吞将我让进屋。
乌鸦在屋外的树杈上嘶哑地叫着,今晚必定是个不眠夜。
夜幕降临,这小小的.村落被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令人窒息。如同一块不曾清洗过的帆布,蒙在每个人的心上。破烂的糊窗纸外传来了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咚,咚……那位自我来时起便一声不吭的老翁如同被火烫了一下,“唰”地站起,轻轻地挪到后门,接着,如风一般地冲了出去,越过低矮的院墙消失在了远处的高草丛中。老妇扶着炕沿费力地弓着佝偻的身躯从炕上站起,颤抖着双手走向门口。一直嘚嘚不停的马蹄声最终停在了小屋的门口。我的心不由得紧紧缩起,冷汗冒了一身。
官靴击在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锁链甲互相撞击却似死神催命的铃声。伴随着一阵尘土飞扬,小屋的门被军官踹落在地,而老妇却代替了门,死死地挡在了门框上。一旁安睡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开始啼哭,声音尖利刺耳。一张小脸憋得紫红,枯瘦的小手紧紧地攥着母亲的衣袖。而他那衣不蔽体的母亲,却死死地将他的脑袋摁在自己怀里,紧紧地抱着他,生怕被人抢了去。
门前传来重物落地的“扑通”声,伴随着官兵恼羞成怒的咒骂声和老妇近乎绝望的抽泣声,老妇低低的恳求声传入我的耳朵:二子当死,一子充兵,家中唯余儿媳和孙子,可怜可怜她一家,只求以她自己代替家人。我的心一抽一抽地痛,一腔悲情夹杂着怒火全留在了肚里。
天将微明,粉红的朝霞洒在空荡的院落里。院中景色未变,反观屋内却已是另一番光景。归来的老翁一言不发地盯着地面,抱婴的母亲肩膀一抽一抽地,似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悲恸。
我走出小屋,仰头望向这一望无际的阴暗天空,狠狠地挥出一拳,耳边又回响起那被镌刻在心灵深处的哀嚎,那些声音或年轻,或苍老,却都满含着战乱时代底层人民的血与泪。
曾经辉煌的王朝已是末日残阳,即使终抵不过陨落,那火一般的余晖,灼烧的却是天下无辜的百姓苍生。
奈何!奈何?
石壕吏记叙文13
公元758年天下大乱,唐军混乱至极,节节败退,肆意杀烧抢夺,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此时为人耿直的杜甫也经历着人生大事,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一腔热血的他,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杜甫离开洛阳,途径新安、石壕、潼关,前往华州任职。
夜深人静,杜甫看着远处那个破陋的村子,轻轻叹了口气。这时,来了一群毫无人性的官吏,老翁迅速从床上爬起,翻过矮墙逃走。老夫人也从床上爬了起来,看着老翁渐渐远去的身影,这才放心了,她知道灾难来临。外面鸡犬不宁,孩子们的啼哭声盘旋在上空,伴随着阵阵敲门声。“啪!”一个官吏将门踹开,话也不说就进去搜查。很快,那群人又将老夫人围住:“快点,把家里男人都给我交出来。”老夫人走进里屋,从床底下拿出了一份血迹斑斑的书信。
回想起半个月前飞沙走石的战场,唐军节节败退,找来的那些老百姓又没有经验,只是白白把生命葬送于沙场。大儿子用血淋淋的双手写下了一封信,并托人带给了年近六旬的老母亲。这位老母亲正是现在被盘问的`这个,满脸皱纹、穿着朴素的老夫人。
老夫人声音颤抖,但脸上却是一脸平静:“我有三儿已上战场,二儿子和小儿子已战死,只剩一个儿子,现在不知生死。”老夫人又说:“家里只有一个还未断奶的小孙子。”官吏问:“我们是奉命办事,今天你们家必须要走一个人,那孩子他妈呢?”“儿媳妇因小孙子尚未改嫁,但没有一套体面的衣服。”屋里的母亲脸上尽是憔悴,她紧紧地抱着孩子,闭着眼睛,脑子里闪过无数的战争画面:她和小儿子两情相悦,便嫁进了他家,过着幸福生活,不久后便生了个儿子。本以为生活可以一直这样美满下去,可谁知战争将他们美好的生活破坏了。快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她再睁开眼睛时,眼角已多了道泪痕。“老妇力虽衰,但愿随官吏归去,为你们做饭。”那个站在对面的官吏,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人:“行吧,你跟我走!”说罢,便走出了家门。入夜了,那哀嚎声渐渐消失,只余低低的抽泣声。周围一片荒凉,此时的杜甫感慨万分,却又无能为力。老翁逃回来后,见只有儿媳妇和小孙子在家,压抑不住泪水,坐在地上哭泣。
天亮了,石壕村还是那样破旧、凄凉,只是感觉少了什么。
石壕吏记叙文14
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冷风吹着,我不禁打了寒战,我要快马加鞭得赶路了,我隐隐约约看到前面有一个村庄,走上前一看原来是石壕村。我也精疲力竭,就在这住下吧。我选了最东头的一户人家,从房子的外观看出来这个村子并不富裕。
等到了深夜,听见有人气冲冲的在敲门,老妇人说:老伴你从墙头走吧,我来应付他们。老头说:好的,你自己也小心点。
官差的叫喊声越来越响,连村子里的狗也跟着叫起来了。妇人的哭声是多么的痛苦
妇人背驼得很厉害,那个拐杖也看起来那么憔悴了,妇人面色惨白,-缓缓地向前走着,眼神飘离说:我有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到其中两个儿子都是因为新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就永远停止了。官差大声嘶吼着,仿佛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别磨磨唧唧的,赶紧叫一个人出来。老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悲切地说:家里再没有男人了,就我一个老婆子还有一个还没断奶的孙子,和他的母亲。你就不要再为难我们一家子了。我们家现在因为没有男人,家里今年的收成也没有以往的多了。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人虽然身体衰弱,但是说起这几句话来都不卑不亢的,老妇人为了这一家子今晚就要和官差回营去。还能赶上做早饭。
夫人无奈的和官差走,到了深夜,没有人讲话的的声音了,等到了天亮的时候,诗人和那个老头一边握手一边道别,并告诉他老妇人被官差抓去当做饭的了,顿时老头充满笑意的脸变得僵硬,缓缓地走进屋去。
把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三: 又是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借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脸色焦黄,啼哭不止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让我慢慢喝,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老妇人用衣袖擦拭着眼泪。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顶布满了银发,额头的皱纹和和眼角的皱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开了道道血口,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我赶了一天的路有些疲惫,便早早的睡下了。
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惊醒。这么晚了,会是什么人呢?一会儿,就听到咚咚咚的砸门声,还传出来粗暴的吼声:快开门,快开门!官老爷来了。不用说,又是官吏来着人服兵役的。这时只听老妇人小声说:你快走,从后边墙上跳过去。老头紧张的说:你可要小心啊,照顾好自己!便慌忙的从后墙逃走。
老妇人去开了门,同时传来官吏粗暴的吼声:你家男人呢?快叫出来。老妇人哭诉道:我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了。前两天,小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刚刚战死,他也是苟且活着,而他的两个哥哥就永远完结了。说不定哪一天他也老妇人的哭诉令人心碎。官吏吏打断老妇人的话:那你丈夫呢?他去哪了? 我的丈夫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现在家里再也没有一个人。 话还没说完,婴儿哇哇的哭声响了起来。官吏抓到了把柄,喝斥道:*东西,竟敢撒谎!家里还有什么人,如实招来!老妇人不得已,这才说: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还有我的儿媳妇,也就是他的母亲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儿媳妇才没有离去。但她出入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尽管年老力衰,但是请求你们让我跟你们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在低声哭泣。我天亮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服役。
石壕吏记叙文15
乡间小道,成熟的庄稼,无边的蓝天……呵!哪里还有这样的场景?空气里弥漫着战火的味道。夕阳早已为残阳,红如鲜血。我骑着马,眉头紧皱,马却总发出鼻音,只在叹息吧!曾经的辉煌盛世,如今却为这副模样,我不禁叹息。天色已暗,我又从何落脚?上天眷顾,不忍看到百姓再伤害,让我来到了石壕村。
路上一片狼藉,门户紧闭,没有路人,没有家畜,村子里静得可怕!一位老伯收留了我,我看到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的地方,颗粒无存,衣衫简陋,但他还是为我腾出了一间房,我心中的酸涩无法言语,只能道着一句又一句感谢的话,尽管这没有用处。
“咚!咚!咚!”沉重地砸门声传来。谁不知是那官人又来征兵?老伯压低声音让我千万别出声,又赶快去嘱咐老妇,那老妇早已泪流满面,连连点头,只有手上在不停地将老伯往外推,让他赶紧离开。老伯留下了这个“家”逃了。那木门又怎经得住官人的踢打,门没了。“为何不来开门?不知道皇上让来征兵吗?你们整天吃好,穿好的,国没了看你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死到了哪!”官人不分清红皂白就破口大骂。老妇被吓得瘫坐在地上,泪水不禁地向外涌,尽管心中有太多无奈,愤怒,奈何?那沙哑的声音响起了:“官人呐,我们家里没男人了呀!怎会有人能让官爷征兵呢!”一个儿子传来书信说,两个儿子去了岸那头,另一个活着却是偷生!眼中的血丝分外明显,稀少的白发连簪子都受不住了。
我心中的怒火何以熄灭?可总不能使老伯的功工夫白白浪费。底层的百姓靠什么生活?不就是农耕,望国家轻徭薄赋。他们何时何能吃饱穿暖,衣食无忧。若国在,百姓又为何会穷愁潦倒至极?这国在与无国又有何区别?这些话却只能在心中,道不出啊!
婴儿的.啼哭声,如此不适宜地传来,官人火冒三丈:“这是什么?不是说没有人吗?为什么还有声音?知道欺骗是何罪吗,大胆!”只见老妇抱住官人的腿不放哭叫着:“哪里啊,官人!屋中根本没了人啊,唯独一个孙子在里面,他还只是个没断奶的婴儿啊!他的母亲也无处可去,我们三口相依为命。屋中也不方便让人探访,我们进出都没有完好的衣物啊!您看这样可否——我随您去军营,说不定早上还来得及为战士们做饭。”官人似乎疯了一般,大笑道:“好!哈哈!交差了就好!走,快走吧!”
我听得一字不差,见得一幕不差,惊心动魄!苦了那老妇啊!
清早,淅淅沥沥地雨落下,我却只能与那老伯告别,看着老伯红肿的眼睛,佝偻的身躯,瘦弱不堪…,不知是泪,还是雨在脸上酣畅淋漓,任意横流。我牵着马离开了这连石碑的大字早已模糊的“死城”。那肆虐的风不断向我挑衅,那又如何?反抗?呵!无用啊!
【石壕吏记叙文】相关文章:
石壕吏改写记叙文05-24
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作文04-06
石壕吏改写记叙文(精选15篇)05-24
《搭石》说课稿06-24
搭石教学反思05-28
【精选】搭石教学反思08-04
(推荐)《搭石》教学反思07-06
《搭石》教学反思【推荐】07-06
【热门】《搭石》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