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建筑开题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开题报告1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项目管理,是一种公认的高效项目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项目管理就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保证项目达到其总体目标,包括费用、质量以及时间目标等[1-6]。因此,对于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还可以直接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优化资源的配置。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的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相关决策的实施来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任务过程[7,8]。它是一个极为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还需要成本与时间的投入[9-12]。所以,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发挥人的创造力。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课题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案及难点
五、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本课题通过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整体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分析总结目前的项目工程管理在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上的优缺点,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
本课题的可能创新点是从项目工程管理的`整体上出发,具体分析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并且提出新的提高成本,规避风险的项目管理方案。此外,更多的研究是单独的研究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而本课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找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更好的开展项目管理。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韩倩倩.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一个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框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xx,05:67-70.
[2]古映方.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xx,08:145-148.
[3]邓君,杜立祥,孟中.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以及成本控制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xx,10:86.
[4]Feng Guo, Yan Chang-Richards, Suzanne Wilkinson, Ti Cun Li, Effects of project governance structures on the management of risks in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ume 32, Issue 5, July 20xx, Pages 815-826;
[5]Albert Lester, Chapter 2 - Project Management, In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Sixth Edition), edited by Albert Lester,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20xx, Pages 7-10;
[6]赵育成.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J].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xx,06:11-14.
[7]隆青玲.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xx.
[8]贾璞敏.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xx.
[9]殷小惠.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xx.
[10]祝宝靖. 采用BT模式的公路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xx.
[11]李永胜.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xx.
[12]刘慧霞.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施工安全成本分析[D].同济大学,20xx.
[13]方桐清. 建筑工程保险机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14]张明轩.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影响因子及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xx.
[15]张志宏.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16]宋丹.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xx.
[17]毕星.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xx.
[18]卢梅.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状态健康诊断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19]张相勇.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xx.
[20]梁爽,毕继红,刘津明. 建筑工程质量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法[J]. 天津大学学报,20xx,05:664-669.
[21]陆庆.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J]. 山西建筑,20xx,07:227-228.
[22]刘曦,鞠朝友. 项目工程成本管理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xx,01:213-214.
[23]代永双. 工程风险管理在银泰—航华地下过街通道工程中的应用[J]. 铁道标准设计,20xx,05:90-93.
[24]菅敏. 浅析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08:105-106.
[25]张信. 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xx.
[26]李言亮,曹卫青. 煤炭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成本管理浅谈[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xx,12:167-168.
[27]张黎智. 分析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xx,04:346.
[28]孟向军. 建筑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xx,10:103.
[29]赵天亚. 浅析加强建筑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J]. 科学之友,20xx,06:104+132.
[30]王荣杰. 谈做好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J]. 安徽建筑,20xx,02:108-110.
[31]陈翊斌. 试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我国的对策[J]. 当代经理人,20xx,06:118-119.
[32]卿姚,王月明. 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xx,02:193-196.
[33]Ranga V. Ramasesh, Tyson R. Brow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ackling knowable unknown unknowns in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ume 32, Issue 4, May 20xx, Pages 190-204;
[34]Jalal Ramazani, George Jergeas, Project managers and the journey from good to great: The benefits of investment in project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Available online 9 May 20xx.
[35]Blaize Horner Reich, Andrew Gemino, Chris Sauer, How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acts performance in projects: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ume 32, Issue 4, May 20xx, Pages 590-602;
[36]Marc Lappe, Konrad Spang, Investments in project management are profitable: A case study-bas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ume 32, Issue 4, May 20xx, Pages 603-612;
[37]贺铭. 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评价方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4,S1:60-65.
[38]刘强,江涌鑫.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与案例分析[J]. 项目管理技术,20xx,12:59-64.
[39]Atkinson R. Project management: cost, time and quality, two best guesses and a phenomenon, its time to accept other success cri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9, 17(6): 337-342.
[40]Steyn H.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beyond critical chain schedul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xx, 20(1): 75-80.
[41] Grey S, Walker P.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Managing risk in large projects and complex procurements[M]. J. Wiley, 20xx.
[42] Khang D B, Myint Y M. Time, cost and quality trade-off in project management: 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9, 17(4): 249-256.
建筑开题报告2
前言
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更好的设计出优秀的建筑工程作品。
1、用地及概况
佛山大桥收费站东侧地块项目用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罗村镇,佛山大道东侧,工业大道南侧,东北面现为成规模的五金专此批发市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935.14m2,规划净用地面积为7872.51m2时,用地南北长约180m,东西宽约90m,本项目规划拟建15层高层商业楼2栋,4层多层商业楼1栋,共有商业面积26042.00m2,另设居委会和物业管理用房等其它配套设施,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6048.59m2,地下层主要功能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并兼用作人民防空,本项目是一个适合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高尚商区。
2、设计概念
关于住区和的关系,在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目标都是在找寻安全、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并建立住区与城市水*交融的关系。将社区开放并真正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让社区活动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正是我们对城市住区关注的核心。
本着对住区品质的不懈追求,结合城市住区开发的主张与实践,设计以创造开放社区、激发住区活力、尊重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建设长期发展的住区成作为为关注的核心,强调城市机理、以模数为依据,理性的控制规划和单体设计,设计风格简约洗练而富有现代感。设计原则将建设的目标直接面向都市人群向往科学运动、健康生活,憧憬轻松自然的回归心理,使之成为“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都市高尚社区。
2.1、项目定位
健康的生活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居住的空间、环境品质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也是本项目的立足之本。同时以高档物业形象切入市场,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实现市场中心城区的核心布局。形式上将成为所在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该项目产生的重要意义。
2.2、住区活力
住区中的`社会交往是社区公共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成社会共同体的主要纽带,也是居民提升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基本理由。入户大堂、架空层泛会所及公共集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促进、支撑了多种类型的住区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满足了心理需求。住区的经济活动,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交往需求的商业活动。
2.3、开放的商业街
在住区与城市衔接的部分,规划建设连接社区入口与周边城市空间开放商业街。这些按照人们的居住行为特点建设的街道空间在解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同时,扩大了与城市结合的空间界面,为社区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而在使用功能上与城市界面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3、立面设计的方案构造
设计理念及设计策略:如何在相对经济,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去追求建筑自身的经典、唯美的形象是本项目的又一大挑战。为了和周边的前期项目相协调,立面设计不宜太过时的风格,结合项目自身的定位,同时有利于项目持续开发,因此立面设计回归设计本质,色彩温和经久,形态丰富而稳重,适型简约而经济,整体形象追求经济、经典唯美的形象具体而言,高层设计的重点主要放于一至四层人视线所及之范围底部稳重大方;中部干净利落;上部过渡适当,错落有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塔等多余造型的投资。底部商铺简洁大方,结合城市界面采用骑楼的方式,在入口广场形成开放空间,局部组织造型,整体给人尊尚而不失豪华,风悄而又不失品味的感受。通过3个不同风格的立面设计对比,从中寻找最适合本项目的外立面造型风格。
3.1、立面设计方案1--现代的设计风格
本方案采用了大体块进行组合和穿插的设计手法,其中在立面的具体设计中用了大面积的幕墙,配合黄褐色亚光面瓷面砖和局部点缀的深褐灰色铝材,并且对所有的沿街的广吿位和灯光也进行了严格的设计,力求达到白天它是佛山大道该地投的时尚的地标,晚上它同样也是该地段的城市亮点。
3.2、立面设计方案2—经典持久的设计风格
同样采用了大的体块进行组合和穿插的设计手法,其中在立面的具体设计时主体采用深蓝灰色镀膜镜面玻璃,深褐色铝材和浅灰色铝板,裙楼采用深褐色大理石为主,局部采用大的落地玻璃门窗,并结合立面设计考虑所有的广吿位位置及具体形式,所有的灯光也进行了设计,项目整体给人一种持久、经典的魅力,虽然它不是城市中最绚烂的,但绝对是城市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奠定城市基调的建筑形象。总之尊尚而不失豪华,风情而又不失品味的感受。
3.3、立面设计方案3—现代经久的设计风格
如果说方案一偏向现代风格,而方案二偏向经典风格,那方案三则是两者的很好组合。同样本方案采用了大的体块进行组合和穿插的设计手法,不失现代精神,而其在具体立面设计时采用深蓝灰色镀膜镜面玻璃,深褐灰色铝材及黄褐色亚光面石材效果面砖,裙楼采用深褐色大理石为主,局部采用大的落地玻璃门窗,并对所有的视觉元素进行了总结考虑。例如广吿位,灯光,标石等,总之通过现代与经典的两种手法组合,形成强烈的对立而统一的感觉,现代、时尚的同时又给人一种经典、尊尚、品味的感觉。
建筑开题报告3
一、毕业设计主题:
施工组织设计
二、设计目的、特点和意义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经济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这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有序、高效、科学、合理进行的保证。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特点,施工组织设计为单项工程编制。一般来说,各施工企业独立进行编制。它技术性强、综合性强,要求编制人员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建筑工程实践经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项目和业主、设计和监理的特殊要求,还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规范的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必须满足指导和控制施工过程、在一定资源条件下实现项目技术经济效益、实现施工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终基本要求。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扩大深度和范围,评价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实现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一体化。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组织设计总结和施工方法体系,扩大技术积累,加快技术改造,使新技术成果能够应用于施工组织设计。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应大力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重视高新技术的移植和利用,拓宽智力资源的传播渠道,全面改进传统的编制方法,使信息在各种生产力要素中发挥核心作用,逐步实现建筑信息的自动化、机械化、模块化和系统化,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三、设计表达的内容:
1 .总结了本课题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完成本项目所需的工作条件。
3、施工完成后的工作总结和施工感悟。
四、毕业设计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分析:
1.任务要求:
通过这种设计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专业服务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一幅完美的大学神火图。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设计能力,然后系统地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掌握和培养桥梁桩基施工方法、初步设计预算设计理论和具体设计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突发问题的反应、现场沉降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所有设计图表。上班后为自己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目标分析:
这次的目标是把我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建构对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在于在实际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在实际过程中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坚实的知识库,还需要良好的沟通、领导、组织和规划能力。
五、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和进度:
1.7-8月施工现场考察。
2.编写8月至9月前期工作的总结和理解。
3.9月至10月制作“电子开标报告”
4.从20xx年10月至11月,对开始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不要交给讲师。
建筑开题报告4
科学依据(包括课题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等)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基本能力及技术的练习。轻型门式刚架结构自重轻,承载性能可靠,可实现工厂化加工制作、现场施工组装,方便快捷,节约建设周期,能带来较大的使用空间;结构坚固耐用、建筑外形新颖美观、质优价廉、经济效益明显;柱网布置灵活,能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工和使用要求。门式刚架钢结构在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和候车室、体育馆等公共建筑中日益应用广泛。本课题结合生产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能够系统锻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研究内容
建筑图部分:建筑总平面图、屋顶平面图、一层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
结构图部分:屋面结构布置图、纵向侧面墙梁柱布置图、山墙结构布置图、一榀标准刚架结构图及节点详图、一道典型屋面支撑构造详图、一道典型柱间支撑构造详图、工作平台构造及节点详图、基础布置图、基础详图等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通过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参观调研,初步确定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资料上的'自然环境及抗震要求进行结构设计。
技术路线:
1、建筑方案。(涉及课程:《结构力学》、《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结构荷载、梁柱板尺寸初步拟定,计算简图拟定,采用近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细部设计。(涉及课程:《房屋建筑学》、《计算机绘图》、《土木工程制图》、采用autocad绘制。)
2、结构方案拟定:考虑到时间有限,选用框架结构方案似法计算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结构构件内力组合,选择控制荷载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设计,截面配筋。(手算)(涉及课程:《结构力学》、《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框架节点设计,细部构造设计、基础设计。(涉及课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
5、pkpm电算程序建模、计算,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在pkpm所出的结构施工图基础上进行修改,绘制结构施工图。(电算,与手算做对比)(涉及课程:《建筑制图》、《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实验方案可行性:
通过手算与电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使结构设计尽可能达到优化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三部分设计时间分别为:建筑设计3周、结构设计9周、地基基础设计3周,共15周。各部分设计进度如下:
建筑设计进度(3周)
序号设计内容设计时间(天)
1布置设计任务、方案草图3
2工具草图、构造设计5
3正式图5
4整理说明书2
合计15
结构设计进度(9周)
序号设计内容设计时间(天)
1结构方案选取1
2墙梁、檩条、压型钢板、抗风柱设计4
3荷载分析及内力计算(手算)3
4荷载分析及内力计算(电算)3
5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及位移验算2
6内力组合3
7框架设计5
8节点设计3
9混凝土楼板和楼梯设计3
10绘图15
11整理说明书3
合计45
特色或创新之处
除了按照建筑功能要求设计符合要求的建筑结构,并按照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计算、绘制施工图外,还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大大节约了计算的时间,减少了错误。
已具备的条件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已具备的条件:参考资料和各种规范齐全,实习调研使得建筑的整体方案设计更加明确,各种绘制工具与结构分析软件齐全,可以更加便捷准确地设计。
尚需解决的问题:
1、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结构设计规范;
2、熟悉天正cad和pkpm cad的应用;
3、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模型;
4、了解建筑在现实社会中的使用所需考虑的经济、实用、新颖、节能等方面的应用。
建筑开题报告5
文献综述
浅谈学生公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校园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场所,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为什么老不合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服务方式的改变,学生公寓在高校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突出。鉴于近代学生公寓的现状及其局限性,本文通过对近代学生公寓的调查结果分析,结合学生公寓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从宿舍平面类型、造型特点、生态环保与节能、防火预防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学生公寓在新的发展趋势下所追求的新模式。
关键词学生公寓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防火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接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大高校在合并、重组、扩招的大形势下,许多现代高校的学生公寓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学生宿舍正逐步走进公寓化,学生的`居住模式也正悄然发生变化[1]。传统的学生公寓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应新时代新青年学生的需求,因而对此有必要进行新的探索,新的改善。
建筑开题报告6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规范》,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的复杂性,S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y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y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y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y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法”,这是设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S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法和概率设法两大类。
1、定值设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y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 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 由用户或操作系y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 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 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 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 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 对象的特征,如位置、尺寸、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毕业设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 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算简图。
(2) 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算;
(3) 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程序
(1) 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 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 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 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的要求。
(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 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 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 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
(4) 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 对算例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 总结软件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算机打印。
6、进度划
第一周 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
第二周 需求分析:描述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 软件设: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 模块设:数据输入界面设(梁柱截面数据)
或 数据输入界面设(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 数据输入界面设(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 模块设:荷载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算
第七周 荷载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算
第八周 模块设:梁配筋算
第九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 模块设:柱配筋算
第十二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 软件测试 或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 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 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第十七周 编写软件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形成毕业设全部文件,准备答辩。
第十八周 毕业答辩
建筑开题报告7
课题名称:启东林洋大酒店方案设计
院(系):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专业
姓名:陈**
学号:P1601060330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张**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理论或实际应有意义
题目:启东林洋大酒店方案设计
来源:为了提升启东新城的品味,完善新城的配套设施,在启东新城启动区内建设该酒店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40公顷,包括酒店、企业会所、高档住宅区、容积率不低于规划要求。本次毕业设计之完成其中的酒店设计。
功能定位:酒店项目的定位为南通地区中型度假会议综合酒店,会展部分以高端会议服务为主,能够承担800人左右的大型会议以及600人的宴会,同时能够灵活接待各种中小型会议、专项会议等活动,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实际实施:酒店按5星级规格进行设计。
二、课题的研究
1、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①研究的内容
该项目市南通新城区的标志性项目,体量大,所占地位也较重,主要又高档企业会所,五星级酒店及高档住宅区组成。项目本身在完成基本经济使用目的的基础上还应兼顾地域文化的重塑和整合的作用,它将是未来新城区的视觉景观集中点,利用基地内部地势平坦,主要为田地和林地。基地内河道较多,纵横相连的特点结合景观进行设计力求成为未来南通新城的景观中心。
②研究的目的
在地块合理地开发的前提下,研究建筑形态构成和空间建构的新途径、新方法,景观布置得新思路,力争创造一个健康、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的建筑环境。
③研究的意义
1. 通过课题研究,收集必要的原始数据和勘测设计资料,综合考虑总体规划、基地环境、功能要求、建筑经济以及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并绘制成图纸。
2. 方案应有创新精神,注意建筑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满足建筑功能要求,造型大方,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域特征;总体目标明确,设计方法得当,建筑语言清晰,图纸表现新颖。
3. 满足国家和成都市现行的有关规划和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技术上现实可行。
2、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①研究方法
系统观是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系统论思想是一种对事物及整体中各部分进行全面考察的思想。系统内的每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交替、渗透的关系,并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其在系统中的传递或转化,从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系统思想其实是一种强调整体、注重联系的'研究方法。对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而言,要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系统论的引进是必要的。坚持系统论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研究建筑外部空间,不能只着眼于外部空间本身,而应同时把空间研究放到环境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只有在系统观的基础之上来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才不至于狭隘地看问题。
2.研究体系的综合性
基于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所涉及到的学科基于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建筑学、城市设计学、地理学、生态学、视觉美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对收集的基础资料和实践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得出论文的最终研究成果。
②研究框架
这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于五星级酒店极高的设计标准的理解同时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环境保护景观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之间的平衡点的把握和设计。
3、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①相关概念与界定
酒店产业是我国各城市发展服务型行业的突破口。而在其中五星级酒店作为酒店设计中的佼佼者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相当高的自我要求和定位,酒店星级的划分以酒店的建筑、装饰、设施设备及管理、服务水平为依据,五星级酒店是其中较高的。具体的评定办法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发的设施设备评定标准、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评定标准、清洁卫生评定标准,宾客意见评定标准等执行。
在五星级酒店设计的规范中我们能够发现对于酒店的接待大厅、客房、餐饮、公共区域、商务设施、会议服务、公共健康和娱乐设施乃至于服务质量和管理制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正因为有这么多高标准的不同要求才导致了至今全国仅有500余家五星级酒店。同时也证明了为什么五星级酒店的设计和建设往往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景观发展的浪潮,正因这种趋势导致了在南通新城的规划设计中本案成为了重中之重,也是各级领导着重指导的重要项目。
②五星级酒店的的研究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即使如五星级酒店这样的项目我们的主张都是节约和适用反对铺张和浪费。但同时也要保证酒店本身的品质和对于周边环境的景观提升作用。
三、五星级酒店的发展条件优势和挑战
①五星级酒店发展条件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和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增加,这势必对高档酒店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而更高的使用频率也必将催生更多的五星级酒店,这将是五星级酒店发展的巨大机遇。
②五星级酒店发展的挑战
中国自己的五星级酒店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姿态,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了500多家五星级酒店,这还不包括各地在建的项目这就给客户群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和空间,这也必将为市场带来巨大的竞争和压力。
同时新时代建筑对于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本身又与五星级酒店所强调的服务与档次形成了冲突所以身为酒店设计者的我们如何能从中找寻到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来完成这次设计使建筑在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高端酒店建环境将是一个严峻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四、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xx)
2. 《酒店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xx)
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xx)
4. 徐严,蒋红蕾,杨克伟等。《建筑群体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xx
5. 刘波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对现代建筑的思考》20xx
6. 张志莹(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20xx
7. 席文洪(江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xx
建筑开题报告8
未来学生公寓在规划设计上要特别注重它的整体性,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和住居行为的深入分析,指出现阶段学生公寓对于学生居住需求的不适应的一些问题[2],将学习、休息、进餐、娱乐、运动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功能通过现代感很强的构图有机的组织成为一个整体,避免了各单栋建筑间孤立的感觉,营造了一个功能合理简洁大气的建筑群落。围合其中的各个主题广场,既能满足大量人流的集散要求,又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校园视学与活动的焦点。为了既满足上述采光通风的要求又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多选用了框架结构[3]。
建筑开题报告9
1、课题来源
1.1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用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总用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现有校园用地面积约700亩,新征用地约400亩。
使用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其中规划校园远期办学规模为18000人左右,规划校园远期教职工人数到1200人左右。学院远期规划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个学院组成。 因此应有供满足教学、办公、餐饮、住宿、体育、阅览等多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空间。如何结合地形处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时充分解决好老校区的旧建筑改造及更新与新建片区的建筑达到总体协调融洽关系,整合建筑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生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是本设计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该课题重在建设一个 “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一流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树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区,探求适应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可以适应国际化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空间。提供一个还可以为周边人群服务的社会型校园。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触到有关学校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历来也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其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布局,形态组合,空间关系,环境营建等理论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园形态集中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物质环境提出了要求,即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集中型校园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使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的完整体系,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相适适应的。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综合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本身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中的一切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难以简单地区分。物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鼓励人们能无拘束的接触与交往,在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间建立起自然而协调的联系。
3.1.3校园空间的灵活化多样化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其物质设施都有较长的技术寿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寿命却相对的短得多。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适应将来的扩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灵活性,不但建筑单体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格网型,鱼脊型的建筑组合,更重要的是总体结构上的灵活性,如线型、网格型、分子型、辐射型,这几种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在总体结构上有相当的灵活性,且创造了多种校园空间环境。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设超大规模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突出特点。短期大规模的扩张,使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对于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人员创作的空间、机会极度压缩,使设计方案批量生产,重复使用,缺乏方案经济比较。建设周期短,难以保证校园环境的品质。
3.2.2空间尺度超常,校园功能分区盲目,彼此分离,相互孤立
某些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盲目地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将校内各个功能沿平面展开,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现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远,彼此分离,相互孤立。对科研机构区、后勤服务区的忽视,不利于其与社会保持方便的联系,并且造成了大学校园土地的浪费。
3.2.3过分注重形象气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经济适用的原则
过分讲究二维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平面轴线和形体视觉效果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色的创造,而追求所谓“门脸”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而忽视了校园使用主题师生的交流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而正是它们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体现校园特色的基本载体。更有些构成式大学校园注重校园的终极状态,却忽视了校园的时间因素与变化的不确定性,企图做到“一劳永逸”,缺乏弹性发 展的可能,从而限制了校园的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建筑群的围合界面、院落空间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
3.2.4忽视环境场所要素与校园特色的创造
在新校园建设中往往对原有生态保护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及持续的营造,规划中难以顾及校园在节约、实用、人文、审美等方面的调适。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内容
4.2技术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们首先要完成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图纸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们所想所做的,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包括场地的调研、现状分析、功能分析、空间分析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的产生、转变、衍生、最后的确立和对我们的方案所做的阐述完全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图纸,更多的是可以让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生动的展现出来。
5、研究方法
5.1对校园规划前期调查
在地形图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本次设计的地形、交通、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扩建建筑面积表。认真考虑相关因素对本次设计的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进行解析,总结建筑空间特征和历史文脉,确定设计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和山形绿背,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留原始地景,营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景色,同时满足校园规划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丰富的空间关系。
5.1.2.人性设计,适宜空间尺度
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度与空问,追求自然景观和生态风貌,以蜿蜒崎岖的小径、自然流畅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间塑造人性化、适宜空间尺度下的校园风貌。
5.1.3.与时俱进,坚持文脉延续
建筑单体设计与空间环境塑造都讲究时代性与历史感并存。校园不仅要与时俱进,突显个性,还要体现丰富的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与历史文脉,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1.4.整体规划,长远发展
实施分期建设,长远规划与发展,对整个校园规划进行整体考虑,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5.2总结校园规划期望目标
5.2.1.能够促进周边区位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
5.2.2.在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5.2.3.提高本地区的建筑形象,优化周边的整体环境,使规划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实用性,提供使用者创造优美的休息环境。
5.2.4.将学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统一,建设成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针对规划地块控制性规划要求,营造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居民学生一家亲”的新型校区。围绕人性化(易达、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经济)、生态化、现代化等宗旨,从总体布局、公建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道路场地设计、绿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兼顾,建立有机联系,系统解决设计中的复杂矛盾。
5.3拟在设计过程运用的手法
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亟需要创新的手法,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不仅要在原有的规划中突破创新,同时也要让新建区和旧校区达到高度的统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考虑,环境和空间的相呼应,流线组织和功能的满足等。设计工作也要做到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归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设计工具
设计的初期阶段以手绘草图为主、借助计算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图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绘制正式图的阶段,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包括 CAD绘制线形图、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hotoShop的后期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将做适当比例的沙盘模型。
6、研究进度与步骤
第1周3.3~3.9
开题准备与论证。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第2周3.10~3.16
开题报告。
第3~4周3.17~3.30
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实习。撰写调研报告。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包括场地设计与总体布置)。
第5~6周3.31~4.13
设计一草阶段。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校园规划总平面图。绘出一草,并进行过程的阶段性答辩。
第7~8周4.14~4.27
设计的二草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协调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与模型对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设计的三草阶段。主要加强细部设计内容,并将各专业的协调内容(如结构和设备布置)纳入到细部设计中。
第11~12周5.12~5.25
绘制正式图阶段。采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提高计算机的绘图能力,以便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绘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处理
第13周 5.25~6.1
交图,准备毕业答辩。撰写3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及完成毕业论文,并配有相关的内容摘要及外文翻译。
第14~15周 6.2~6.15
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学院现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仅能勉强满足师生的基本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校园存在以下问题:
7.1.部分建筑老旧,使用不便,难以满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块竖向处理不当。
7.3.建筑分期建设时未考虑风貌统一,建筑文脉不清晰。
建筑开题报告10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选题的目的、意义
众所周知,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筑产品是一次性产品,其体量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有求复杂、施工环节多,不便于综合测试,一经建成便不能更换的特点。在工程最终完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制品没有成品,上道工序若发生质量问题,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盖,从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必须要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从政府来讲,要做好对工程质量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监督企业把每个项目都圆满完成。从建设单位来讲,一定要把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协同施工单位把好建筑产品的质量关。从施工单位来讲,一定要保证施工时保证项目的质量合格,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从监理单位来讲,配合建设单位,结合相关的质量要求把建筑项目的监理工作做好,特别是质量的监理工作。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等,都应该首先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与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从而落实层层质量责任制,加强企业自控能力,提高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国内外研究动态
“百年大计,质量 第一”是我国建设工程一贯坚持的方针,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国外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无论是在管理还是质量在其他的方面不仅有了很全面的法律法规,而且在这个建筑业里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建筑业近年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工程质量问题所带来影响最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于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挑剔的顾客,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中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区域和国家对企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弱化,其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项目施工管理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谋求更大的发展。
2.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论文准备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和实习过程中实例,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理论依据:
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于监管,是建设工程工作中永恒的主题。高质量的工程不仅给建设单位、社会带来了潜在的效益,而且也将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投资的需要,施工企业企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政府、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工作,而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研究方法:
1.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采访老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4.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对比概括。
研究内容:
1.分析我国现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2.政府、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如何做好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3.建设单位如何做好自身质量管理与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4.加强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及提高工程质量的一些具体措施
5.对本文的总结及预期成果展望
3. 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运用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科学的阐述方法,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实用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论证,希望本文提及的方法及措施能够真正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形成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从而真正减少质量问题,提高工程的质量系数。
4.工作准备情况及计划进度安排
20xx年1.20~20xx年2.19 论文选题
20xx年2.19~20xx年3.1 开题报告
20xx年3.2 ~ 20xx年3.25 撰写初稿
20xx年3.26~20xx年4.26 论文修改
20xx年4.27~20xx年5.10 论文定稿
20xx年5.11~20xx年5.22论文答辩
5.参考文献
1、 陈军;丁保华;范晓虎;新时期项目业主施工管理的工作思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01期
2、周江宁;浅谈施工时段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安徽建筑;20xx年02期
3、彭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20xx年4月
4、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建[20xx]151号
5、徐波;徐波同志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20xx年1月13日
6、高齐圣、张嗣瀛;复杂科学与质量管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xx年
7、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xx年
8、罗福午;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9、金国辉;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
10、王一峰、李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M];20xx年3月
建筑开题报告11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这样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
建筑开题报告12
传统的高校公寓学生宿舍平面呈"一"字型布局,宿舍内房间沿走廊两侧平行排列,因此不能避免地产生大的干扰,直贯整个走廊[2]。单元房间平均一室6~8人,人均4.5平方米左右,内部空间比较小,功能单一,动静不分。卫生间设施少有一室一套,大多数是楼层集中提供,卫生状况不好。近年来,高校也出现了单元式宿舍,条件有所改善,其使用比长廊式宿舍更方便、合理、舒适,但随之房间通风条件差、朝向不好,有些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正确的卫生习惯,从而使设计者的初衷并未得以实现。另外有些高校内出现了改进了的长廊式宿舍,每个基本单元带独立的卫生设备和阳台,部分通过单面走廊、内天井来完善自然通风,但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不明确,而且很少能向学生提供任何学习、交往、聚会的功能空间。考虑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学生公寓设计一直缺乏创新,平面布置单一呆板,立面造型千篇一律,很少考虑大学生的心理要求,没有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筑开题报告13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工程应用价值
题目: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分析
课题来源:
研究人从事炼钢厂房,连铸厂房以及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工艺平台,管道支架等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遇见采用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工程;而一方面行业内对钢结构组合结构有防火要求,另一方面钢铁厂相比其他工业厂房更容易发生火灾,因此本研究拟以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升温与降温受火性能研究为方向,考察破坏形态及其受火极限状态。
二、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xx.
2. 蔡绍怀. 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xx.
3. 欧智菁, 陈宝春.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面内极限承载力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 27(4): 80-83.
4. 廖彦波.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 清华大学, .
5. 蒋丽忠, 周旺保, 伍震宇, 等.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9): 55-62.
6. 陈宝春, 欧智菁.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 41(1): 55-63.
7. 周文亮. 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受力性能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
8. engesser f. die knickfestigkeitgeraderstbe[m]. w. ernst sohn, 1891.
9. duan l, reno m, uang c. effect of compound buckling on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built-up members[j]. engineering journal, 20xx, 39(1): 30-37.
10. razdolsky a g. euler critical force calculation for laced column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 131(10): 997-1003.
11.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crosswise lattice[j]. proceedings of the ice-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 161(2): 69-76.
12.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serpentine lattice[j]. the ies journal part a: civi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3(1): 38-49.
13. kawano a, matsui c. cyclic local buckling and fracture of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member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xx, 28.
14. kawano a, sakino k. seismic resistance of cft truss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xx, 25(5): 607-619.
15. kawano a, sakino k, kuma k, et al. seismic resistant system of multi-story frames using concrete-filled tubular trusses[j]. int society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s. cupertino, ca, 20xx: 95015-0189.
16. kawano a, matsui c. th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russes with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hord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xx, 28.
17. klingsch w. new developments in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ection structures[c]//symposium on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1985.
18. klingsch w. optimization of cross sections of steel composite columns[c]//proc.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special volume, asccs, fukuoka. 1991: 99-105.
19. lie t t, cowan h j. fire and buildings[m].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imited, 1972.
20. lie t t, chabot m.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teel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1992.
21. lie t t, stringer d c. calcul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steel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994, 21(3): 382-385.
22. lie t t, chabot m. evalu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compression member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j]. fire safety journal, 1993, 20(2): 135-149.
23. kodur v k r. performance-based fire resistance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99, 51(1): 21-36.
24. wang y c, davies j 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fire performance of non-swa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ssemblies with extended end plate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xx, 59(7): 819-838.
25. ding j, wang y c. realistic modelling of thermal and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unprotected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olumns in fir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64(10): 1086-1102.
26. hong s, varma a h. analytical modeling of the standard fire behavior of loaded cft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65(1): 54-69.
27.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耐火性能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方法[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1997.
28. 贺军利,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柱耐火全过程分析[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1997.
29. 钟善桐. 第六章钢管混凝土的防火[j]. 建筑结构, 1999 (7): 55-57.
30. 查晓雄, 钟善桐. behaviou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fire[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xx, 9(3).
31. 李易, 查晓雄, 王靖涛. 端部约束对钢管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的.影响[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
32. 徐超, 张耀春. 四面受火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抗火性能的分析[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
33.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 工业建筑, , 37(12): 39-43.
34.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结构温度场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4): 18-21.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基础
1.所需工程技术、研究条件
本科硕士阶段所学习的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组合结构设计、结构抗火设计、有限单元法。
研究条件:能够掌握有限软分析、熟悉结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须填写名称、规格、数量)
建筑开题报告14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3.1技术意义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外围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3.2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
3.3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
关于绿色建筑方面论文范文集340;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3.4伦理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无论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多大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减小生态环境负荷,提高建筑环境质量,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态度,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
4、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5.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效果,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称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经济学的观点:内部效果可进行财务评价,外部效果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谓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果一般包括产业关联效果、环境和生态效果,技术扩散效果,外部效果会造成私人成本(内部成本或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绿色建筑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标。
由于绿色建筑刚刚开始发展,统一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没有确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
(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
(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5.2外部效果给建筑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加强建筑工程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在项目成本上体现为将部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合理流动。
6、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
企业建筑经济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只有不断挖掘提高外部效果的方式方法,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其基本思路和原则为:
(1)建筑在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化,
(2)减少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排放,
(3)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4)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室内空间,
(5)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与环保相统一。
总结:上文中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内涵设计理念以及它的效果分析和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但是在未来的设计中如何掌握绿色建筑的一个度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揣摩,相信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一种趋势。
建筑开题报告15
1.1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1.1)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
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1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
【建筑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12-17
贸易开题报告09-20
开题报告课题01-31
开题报告模板11-21
护理开题报告12-27
医学开题报告01-03
综述开题报告03-15
开题报告的写法03-19
现金开题报告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