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读书日记范文汇总7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日记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日记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日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日记 篇1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xx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
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读书日记 篇2
今天早上晨诵的题目是《书怎么读》。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书道地要怎么读呢?于是,我带着疑问开始了今天的阅读之旅。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陷入了沉思,心想:书这么多,这么厚,怎么读呢?有些书厚的像一块砖那么厚,怎么读的完呢?这要读多长时间啊?后来,我再次跟着这篇《书怎么读》的文章一步一步的往下读。哦,这篇文章告诉了我,读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读。我想起老师说过一句话叫“积沙成丘”,就是一粒沙子看起来不起眼,如果让许多沙子聚集到一块儿,就能形成山丘。就像我们读书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不要着急。那么,无论多厚的书,我们都能读完。
《书怎么读》告诉我读书也要有选择、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记。
第一,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要选择有意义的书来读;
第二,我们要在读书之前先想一想,我读这本书有什么目的`;
第三,在读书之前要先想想和看看这本书的名字和主要内容,然后肯定对这本书有一些疑问,那就自己给自己提几个小问题,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四,一定要准备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可以摘抄下来。遇到疑问也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样,自己可以多读几遍书,自行坚决疑问,也可以去咨询大人,让大人帮助我们理解。
我今后一定要用这几种阅读方法来读书,这样才会有学以致用的效果,否则,可能会越学越糊涂,甚至到不辨是非的地步。
现在我明白了《书怎么读》这篇文章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了:读书要边读边做笔记,把好的词,句子,段落摘抄下来,要带着问题去读。今后,我一定按照这样的阅读方法去读文章,去读更多有意义的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能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书籍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吧!
读书日记 篇3
我是个贫人的孩子。没有别的念头,只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做父母的小帮手,减轻父母的沉重负担。
小时,常听邻居婆婆呵责俏皮的小弟弟是“无知无识的讨厌鬼”,又闻伯父引导堂兄如何读书学文化的启蒙,但是书的好处在哪里,却又不知道,童心的单纯,也就听之任之,放在脑后了。
后来,东邻族兄要结婚,请先生写对联,先生因事外出不在,村子里又没有第二个能手。时间已迫近,还没有对联贴出,一家人急得发慌。那时,我还不大懂事,却也为之担心。事也正巧,族兄外村一位亲眷刚到,见这情景,便说:先生不在就让我来写吧。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移桌的移桌。割纸的割纸,研墨的研墨,七手八脚的忙了一阵子,对联贴出来了。
我看着闪闪发光的红联,静坐案头,双手托腮忖思:什么东西缺少还可以举行婚礼,如果没有对联贴出,没有这个场面和气氛,无论如何都不能象征这个家里有婚姻大事。又联想伯父开导晚辈:“不求学而优则仕,只求学成回乡酬庶民”的循循教诲,这是多么切合今天的实际啊!正是由于前辈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我认定了文化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孕育和催发了我对文化的衷情。我很想上学读书。
然而,当时村子里没有学校,读书的小朋友都要到离家几公里远的黄流去上学。因为学费贵,还要吃住在学校,这样开支大。我这个贫孩子是无法沾边的。
上学的小朋友,他们周末回家,三三两两的结伴在油灯下做着他们常规的夜读。那琅琅的书声传出窗外,传到贫人孩子的耳边,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怀着崇敬文化的心情,走向书房,欲从窗口偷窥,却被他们放下窗帘挡住,只好站在隔壁作垂帘听读。
此时,家狗汪汪,鸣秋吱吱,夜游挤挤,皆是心外之事。唯有房间书声,独占视书如宝的心灵,如痴如醉的听得出神入化。他们已灭灯人睡了,听读听得入迷的我,似不舍得离开书房,迟钝钝的鸭行鹅步回家。可是怎么也睡不着,耳边总是萦绕着忽明忽灭的夜读书声。秋风荡涤。西月迷离,我朦朦胧胧地入睡了。
一次在路边捡到一本图文参半的小人书,我把它擦干净,久久地翻了又翻,然后像宝贝一样,拿回家压在枕头底下珍藏起来。后被父亲发现,他不经意地说:“孩子,你把这堆废纸放在这里做什么的?”我怀着视书如宝的隐痛对父亲说:“里面有字啊。”父亲像发现什么奇迹似的,惊喜地看着我。可是他那无法克制的喜悦之情。却又慢慢的变了,变得满脸愁云,眼睛凄楚地望向黄昏的远方。这是父亲天法送我上学读书的苦衷。
我爱听父杀给我讲故事,父亲讲呀讲的,讲《匡衡凿壁偷光》,讲《孙康映雪》,还讲《孟母三迁》。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讲得他口角四洒唾花,把我引入“有志者事竟成”的境界。
我只好走自学的道路,我拿出珍藏的小人书,走东门串西户的请教别人,历经艰辛和受人鄙视的坎坷苦学,终于尝到了甜头,能读懂认写了几百个生字,坚定了我读书求知识的信念
真的是天随人愿。解放了,天亮了,政府把学校办到咱们的村子里。父亲那难以名状的高兴之情。布满眼角眉梢。母亲那张老织着愁容的睑顿时变成一轮盈笑的圆月。他们走亲戚找朋友。凑钱给我买衣服、买书包、带我到学校报名,拜托老师循以教育,严以纪律。我真的上学了,我的梦幻成真了。从此,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像旱苗吸水一样,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学的不厌。真的想攀丹折桂,飞越九重,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书日记 篇4
5月12日下午2点18分,一个让世界永远铭记的时刻,这一天我国四川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那黑色的下午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在惨白的阳光下,笑猫走过一片又一片的废墟,踏上了艰难的寻找之路,踏上了寻找妻儿的道路。一路上感人的故事使我铭记在心中。伟大的师爱——小非洲的老师郑美丽,在下午2点28分,她正在给学生上课,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这位温柔美丽的老师支撑着变形的门框,指挥着同学们逃生,为了保护最后二个学生,忍受着巨痛,承受那石板的压力。当已经顺利逃生了的小非洲来救郑美丽时,郑美丽却无私地将自己生存的机会让给了那二个学生,而将死亡留给了自己。当救员人员来时,这位长发飘飘的年轻女老师已倒在血泊之中。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啊!我想到了这世上爱的伟大。
一位英俊的'武警军,他爱他的搜救犬“公爵”胜过爱他自己,可当体魄强壮,气质高贵的金毛犬公爵身负重伤,生不如死之际,为了解除公爵的痛苦亲手开枪打死了自己心爱的搜救犬。这公爵嗅觉极其灵敏,从废墟里搜出了三十七个有生命迹象的幸存者。其中还有一位母亲。母亲躬着身子跪在残垣断壁间,她头上、背上都堆满了墙上掉下来的砖头,身下紧紧护着一个七八个月大大小小的婴儿。可是母亲的生命已经停止了,身体也僵硬了,手中握拳一部银色的手机,当婴儿的啼哭声引来了搜救人员把他救出来后, 搜救人员看到母亲的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我们能不感动吗?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母爱更伟大,更无私呢?
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犹如温暖童心的”心灵汤药”,犹如陪伴我们成长的”心情宝典”。相信人们会感动,会流泪。
读书日记 篇5
今天,我看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丰富多彩,光怪陆离十分的好看。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从前有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有一天他出海钓鱼。结果他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恳求渔夫放了他,就满足渔夫的愿望。结果渔夫什么也不要就回家了。渔夫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让渔夫去跟比目鱼要一幢小别墅,只是没过几天她就觉得院子和园子太小了,又让渔夫跟比目鱼给她们变出石头建造的大宫殿,过了几天,她又想要一个国家,她让渔夫去找比目鱼让她当上国王。她又想当皇帝。
又想当教皇,比目鱼一一满足了她的`愿望,最后她要控制太阳和月亮,要当上帝,可比目鱼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又生活在破渔舍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渔夫的妻子一样,那么贪心,只有自己劳动才会有收获,不能想着不劳而获,要脚踏实地的面对人生。不能存在侥幸的的心理,也不能投机取巧的手段。
读书日记 篇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捣蛋鬼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露易基·贝台利。作者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一位九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人们称他为捣蛋鬼加尼诺。
《捣蛋鬼日记》在作序上就很花心思,设计成写给孩子和写给大人两部分序言。不一样的字体,不一样的内容却表达了一样的意思——尊重、理解孩子。大人们一概而论将调皮的孩子称为“捣蛋鬼”,难道所有的孩子都是为了给大人制造麻烦,为了让自己挨受到棍棒才“捣蛋”的吗?
似乎每个孩子在孩童时代都曾捣蛋过,而大部分的男孩子都受到过棍棒的谴责,其中大部分的孩子在受到棍棒谴责后还是会重犯“捣蛋”。加尼诺就是这样一个从棍棒中走来的孩子。加尼诺性别:男;生日1897年9月20日(日记的第一天正好是加尼诺的.生日)。他刻意把自己的生日写在日历上,来提醒大人们不要忘记送自己礼物。这一天真的做法铺展开加尼诺的日记历程。(孩子有他的烦恼,有他的心声,我们是否都能静下来听听他的叙述。)
在序言后面整理出了他在日记中的一些语录:
——真的,我没有一丝恶意,如果在场的大人勇敢一些的话,就会以一场大笑来结束。遗憾的是,孩子良好的愿望从来就没被承认过。
——他们一唱一和,意思是:孩子应该尊重大人,而大人却没有义务尊重孩子……
这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没有倾诉对象,没有理解孩子的长者,所以日记成了他唯一信任的朋友,唯一忠实的听众。原本意愿中的事情,为什么每次都会搞砸呢?把农场改造成动物园,这是多么奇特的主意。将猪装扮成鳄鱼,把孩子吊到树上当猴子,用油漆将驴涂成斑马,这的确荒诞但也折射出了孩子的愿望。这些其实都是加尼诺为了让那些乡下的孩子见识下“动物园”,所特意营造的氛围。可大人们会静下来听听加尼诺的辩白吗?只有恶狠狠的口气,中伤的话语。
大人们总是把加尼诺归类为“捣蛋鬼”,使加尼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大人们的看法,想改变这种状态。可是一次次尝试换回的只是一次次的责骂和挨打。充满正义的加尼诺还在努力改变当中,又被大人认为是“捣蛋事件”。听了加尼诺的心声,似乎还有更多的孩子希望我们能听听他们的心声。
有的孩子捣蛋是出于善意,有的孩子捣蛋是因为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读了加尼诺的《捣蛋鬼日记》似乎让我向孩子的心更走进了一步。嘿嘿,就是这样!
读书日记 篇7
鲁迅是无人不晓的大作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1920xx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必须很认真地去看,一不留神就会看不懂,也是很值得揣摩的文章。
“狂人”也就是“疯子”。他先怀疑赵贵翁和街上的男女老少要吃他,又觉得他大哥也要吃他,甚至还猜测他的妹妹就是被大哥他们吃掉了。我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就是恐怖、吓人。看着看着就像被它迷惑了似的,怀疑是不是真的.有人是吃人的人。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呀!竟然能把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狂人。特别是文中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喊出了鲁迅的心声,千万不要让下一代的孩子再遭受这样的不幸。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样美好的社会里,真的很珍惜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学校和朋友们。
【读书日记】相关文章:
读书的日记04-25
读书日记范文06-12
【通用】读书的日记06-07
读书的日记[优选]06-07
【精选】读书日记4篇03-14
【推荐】读书日记9篇03-28
【热门】读书日记4篇03-30
精选读书日记4篇02-14
【热门】读书日记3篇03-14
【实用】读书日记3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