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矛与盾》说课稿

《矛与盾》说课稿

时间:2021-02-22 13:22: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矛与盾》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与盾》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与盾》说课稿

《矛与盾》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现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按说课评价的标准对本框进行说明。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导语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关。

  巧妙的导语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是导语入境——分析“鸡蛋变成小鸡”这个经典事例。在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时,导出内因、外因两个概念。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是对这节课的几个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矛与盾》说课稿2

  一、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矛与盾》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 ,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让学生课前做好一些预习。课上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再读,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矛与盾》说课稿4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矛(枪口或炮口)、轮子、履带

  合二为一

《矛与盾》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矛与盾》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

  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矛与盾》说课稿7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矛与盾》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四、说学法及依据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辽沈战役》(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攻锦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场乃至对全国战局有何意义?东北战场存在哪几处敌我矛盾?哪个矛盾起决定作用?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 道理?学生边看边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 对原理的教学:在学生观看 幻灯片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地位、作用等关系。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再请学生指出辽沈战役中的 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并从理论上简要说明为什么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战役?及时加以巩固。

  幻灯片:《辽沈战役》(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设疑:在解放锦州的时候,我军对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指出:主次 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设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图表(2)(略),学生分析说明两个图例分别属于哪一种“转化”情况?最后由学生小结原理内容,并齐读两遍

  通过事例《赌饼破家》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通过朗诵诗歌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然后设问: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老师引导:概括起来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肯定主要方面,不能夸大次要方面。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在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容易混淆。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区别。

  (2)对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运用等多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请学生根据对原理的学习,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关俗语、成语、谚语、语录的哲学寓意,说明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画:“截指”、“投哪个好”、“圈套”、“儿童歌咏比赛” “世上最苦的人” “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画,让学生幽默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自己分析哲学寓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依赖。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坚持两点论:

  a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七、说教后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了解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和自我探究学习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矛与盾》说课稿】相关文章:

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2.《我与地坛》说课稿

3.巫婆与黑猫语言说课稿

4.老人与海鸥说课稿范文

5.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说课稿

6.分数与除法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7.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说课稿

8.《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