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24 15:00: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56-57页教学内容,一个实践活动课——制作年历。这节活动课是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知识后的综合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输出大量年、月、日的知识,经历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的过程。体现了年月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节实践活动课可以说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交流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等。这些都为本次活动的学习得于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为本课设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年、月、日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年历,掌握年历的一般制作方法和注意点,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活动重点:掌握年历的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活动难点: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本课通过五个实践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在观察发现、分析、交流、操作、评价中学习,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指导上充分体现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活动教具准备

  教师:**年年历卡,多媒体

  学生:每人搜集一份或多份旧年历;水彩笔以及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等。

  四、说活动过程

  (一)实践活动一:展示收集的年历。

  同学们,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收集的年历了,想不想展示并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年历?请大家一饱眼福吧!(让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向全班展示并介绍)。

  生1:我收集的年历是今年的挂历,一个月一张,可以挂在墙上。

  生2:我收集的是一本台历,一天一张,放在桌子上,用起来很方便。

  生3:我收集的是一本万年历,里面的内容课多啦,有很多年的年历呢!生4:我收集的年历只有一张,全年12个月的都在这上面。……

  (预设: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年历,我就用来演示)

  同学们收集的年历可真不少!有的是单张的,有的是整本的;有的可以挂在墙上,有的可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这些年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年历上都是12个月,都是从1月到12月,都有星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整理出制作年历所需的知识。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年历,通过收集年历,展示年历,一方面让学生更多,更直观地了解年历的形式、结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己制作年历启发灵感,打开思路。)

  〈二〉实践活动二:准备制作年历。

  大家收集的年历这么漂亮,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结合你们小组带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出你们的制作方案。

  学生汇报不同的制作方案。

  在制作之前,你认为有什么困难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这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今年的年历已经有了,我提议制作明年的年历!不过,我们还不知道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是呀,万事开头难,不知道明年的第一天是星期几,从哪儿开始写呢?

  生2:我有办法,看今年的年历,只要知道今年最后一天是星期几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看今年的年历,判断出明年的第一天是星期六。

  你真会动脑筋!还有其他困难吗?

  我们不知道明年二月份有几天。

  对呀,二月可是个特殊的月份。明年二月有几天呢?

  生3:因为**年是闰年,根据四年一闰的特点,******年都是平年,二月都是28天。

  生4:我想用彩笔来区别节日,可我知道的节日太少了?

  如果有学生收集了节日,就让学生展示,如果没有,我就可以出示。

  假如在制作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随时提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制作困难,可能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更实际一些,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困难,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制作过程。所以要先提困难,防患于未然。)

  〈三〉实践活动三:分组制作年历。

  1、激发制作兴趣:

  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制作年历可能遇到的困难,下面大家就大显伸手,制作出体现自己小组特色的年历吧。请大家分组制作,制作前,组内成员先进行合理的分工,咱们团结、有序地进行。

  2、各小组开始制作。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制作情况。(对小组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制作年历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了兴趣就会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探索与创新。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制月历的基础,并且手中有很多的年历当样品。这里我就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有特色的年历。)

  〈四〉实践活动四:召开“年历展示会”

  1、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本组作品,为展示会做好准备。

  2、展示会开始

  同学们,大家好!**年年历展示会现在开始!哪个小组愿意展示本组的年历,请举手。注意:由于本次展示会的参展作品众多,请着重介绍本组制作的年历的特色之处。

  小组1:我们设计的年历非常别致,每一个月都写在一种动物做的卡片上,。

  小组2:我们设计的年历没有他们的漂亮,我们12个月都做在一张纸上,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随身携带。

  (开办年历展示会,让学生身处在一个展示交流的氛围中,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五〉实践活动五:总结年历的作用

  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1:可以选几个挂在教室里,用来查日期。

  生2:可以将全班同学的生日圈起来,给过生日的同学送去祝福。

  生3:可以将老师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重要的节日都圈起来。

  生4:可以根据年历制定学习计划。

  ……

  (课讲到这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年历的作用。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听到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友爱之心。)

  〈六〉总结延伸

  看来,年历的作用还真不小!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假如你又有了新的制作思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实现它。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带问题离开课堂,继续进行学习与探索。)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把学生的作品贴到了黑板上,这样更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于指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习、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和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同学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同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同学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同学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同学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同学积极考虑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同学独立完成习题,同学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同学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同学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同学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请同学考虑: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 5千克7袋 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 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安排作业。

  这节课就此结束了,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同行不吝赐教,提出珍贵意见!

说课稿 篇3

  一 选材意图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今天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鱼,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让幼儿在给小猫送鱼故事的情境中,自由选择活动材料,通过几何图形拼搭并利用短线装饰的方式来表现各种形态的鱼,使幼儿充分动手动脑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在美术这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中,体验和感受到图形组合及线条组合的神奇效果和色彩美所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

  二 教材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具体的美术活动能力,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几何形图片,让幼儿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探索鱼的不同姿态,旨在调动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最关建的是这些活动形式对幼儿技能、技巧具有挑战性,并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使幼儿能自由选择活动形式;自由拼图、用色;大胆表现;只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漂亮的作品,体验审美愉悦以及满足感、成功感。

  目标分析

  1知识性目标

  ⑴能大胆地运用几何图形拼贴鱼,并用短线排列的方式装饰鱼。

  (2)体验图形美、色彩美,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2社会性目标:

  ⑴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自由想象,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 综合运用多种图形,大胆组合、拼贴各种形态的鱼。

  ⑵体验美术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难点:⑴运用不同方向的短线排列,装饰鱼身的各个块面。

  三 幼儿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年龄在5岁半左右,处于涂鸦期、表现期,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喜欢明亮的色彩如:红黄蓝绿和有变化的环境。从平日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来看,动手能力较差,依赖成人的指导,操作中畏首、畏脚怕出错。

  四 教学方法设计

  1 谈话、提问法引出主题

  谈话法能维护宽松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而提问的方式又能引导幼儿靠近主题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2 观察、学习法提高幼儿审美感受

  通过欣赏作品,感受图形组合的美和色彩的美,激发创作欲望。

  3 示范讲解法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常规

  美术创作中的重难点是需教师分步骤示范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条有序的示范、讲解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4 分组操作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据活动内容、材料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六个活动组,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形式,分组活动。给每个幼儿自由的创作空间。

  5 个别指导法为幼儿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幼儿美术活动虽然操作性很强,又非常自由,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消遣,老师在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和每个孩子的特点的前提下,对个别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出成果。

  五 教学准备

  1 活动前两天,幼儿在家中观察爸爸妈妈烧鱼的过程,并向家长了解做鱼的各种烧法,如红烧鱼、咖喱鱼、糖醋鱼、葱油鱼等。

  2、每人一个画有煎盘的黑卡纸、蜡笔、勾线笔、浆糊、各种几何图形。

  3、成品、半成品范作两到三张。

  六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 :谈话、提问引出主题

  老师以谈话的方式,直接引导幼儿表达出靠近主题的知识、经验。即:小猫生日快到了,朋友们会送给它什么样的礼物?

  第二部分:观察鱼的形状,创造性地拼出各种形态的鱼。

  老师逐一出示拼贴好的鱼, 幼儿欣赏观察,引导幼儿说出作品运用了哪些几何图形

  该环节中重点⑴的突破主要通过老师用示范、讲解,结合幼儿的观察、表述作相应的引导来化解重点。

  第三部分:激发幼儿烧鱼的兴趣,教师示范鱼的烧法。

  第一步 :示范创作方法

  1 老师简单示范变化方向的短线装饰是难点所以要放慢速度反复两次,边示范边讲解让幼儿掌握这种美术形式的基本技能的、常规。

  2 引导幼儿空中徒手练习不同方向的画法。

  第二步:介绍活动内容、材料,幼儿按意愿选择并创作。

  第三步: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的讲解;对一些领悟强、制作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引导。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环节,主要采用讲解和示范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老师个别指导突破难点。

  第四部分:幼儿作品展示

  本部分主要采用谈话法,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这是本次活动较重要的一环。老师肯定每个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

  第五部分: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后,鼓励大胆为其它小动物做些好吃的菜。

  七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的配合比较默契,幼儿在活动中不受拘谨,大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对于本次活动,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活动形式生活化、情节化。

  《纲要》中指出: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日送礼物""小猫爱吃鱼""爸爸妈妈烧鱼"是幼儿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情节,设计该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熟悉的故事情节、生活情节的启发、引导,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

  2、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首先,活动涉及的技能目标是让幼儿拼拼贴贴画画,这是中班幼儿喜欢尝试并能够掌握的技能技巧,活动形式不受传统美术分类形式的约束,融合了手工、装饰等表现手法,在这新鲜又丰富的活动中,幼儿能够凭着动手动脑制作出漂亮的作品。其次,活动中让幼儿利用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拼贴,既综合了数学方面的知识又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再次,互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认识范作上显性的美,再通过送礼物体现作品隐性的美,体现了活动为目标服务,目标为生活服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体现了艺术与幼儿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特点,因为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中介感染着儿童的心灵。

  3、体现了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

  (1)准备部分,收集烧鱼资料,丰富生活经验,旨在练就幼儿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

  《纲要》中指出,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数于自发而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地去发现捕捉美。因此教师非常重视活动的前延部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意性。

  (2)活动过程中,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制作艺术作品应适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美工作品"送给小猫的鱼"正是贴近幼儿生活情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在活动中,教师持一种宽容性的态度,允许幼儿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使幼儿的思想通过表述外露出来。如幼儿可以任意选择图形拼贴出不同形状的鱼并用不同色彩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烧鱼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

  不足:设想和活动效果往往存在一些不和谐。首先,在活动开展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有许多疏忽的地方:首先小朋友完成第一次操作后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只有个别幼儿得到了表述的机会,这时有许多孩子都有些蠢蠢欲动,有讲述的愿望,如果这时我及时的、灵活的安排小朋友互相讲述,就可以满足幼儿讲述欲望,又不破坏原有设计意愿。其次,在提问和提出操作要求时,教师的语言应更加规范、简练、到位。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的小结与反思,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在九年级全一册中,关于资源问题教材共有三框内容,分别是:资源出现短缺、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应对资源危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从世界联系到中国,从资源现状联系到解决的方法,而这一课是三框中的第一课。教材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从一诞生开始,就一直利用自然资源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与之保持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短缺,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过在这一框中也涉及到了解决的方法,但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一框从微观的角度,也就是从“我”谈起,说明课题和“我”之间的联系,而第三框是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国家的措施说明解决我国资源危机的办法。

  学生分析

  虽然学生每天都使用到了很多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出现短缺的原因也略有所知,但事实上在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自然资源的分类上还存在误区,对自然资源和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也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这节课拟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设计理念

  这节课从内容上看难度并不高,但容易泛泛而谈,变成说教,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内容设计需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步步引导,寻找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那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能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资源,感受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2.通过对自然资源存在形式的探索,学会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通过漫画分析,认识到人类的过度索取是导致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实际生活出发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观念。

  2.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身边的生活出发,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的过度索取是导致资源短缺和耗竭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flash《一口水》)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展示世界上其他资源的短缺情况,得出课题。

  二、新课

  师:今天我们所说的资源指的是自然资源。

  (一)摩拳擦掌擂台赛

  第一轮:大话自然资源

  游戏准备:全班分成四大组,2分钟时间准备。

  游戏规则: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在1分钟之内写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能直接或间接用到的自然资源,写得既多又准确者胜。

  在比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第二轮:自然资源大分类

  游戏准备:同上。

  游戏规则: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在刚才所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区分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出区分的理由。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再生资源非常的多,这些资源可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但是为什么不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都出现了短缺或枯竭的现象呢?

  (二)七嘴八舌说漫画

  (展示四幅有关造成资源短缺原因的漫画)

  师:任选一幅,根据漫画,说说造成资源短缺或枯竭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习心得:人口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需求,是造成资源短缺或枯竭的根本原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师:那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无心之中,我们有没有浪费过资源呢?

  (三)在有心和无心之间

  无心之举:学生举例(如使用一次性筷子、购物用塑料袋、喝罐装饮料、送贺卡等)

  问: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不就浪费了一点点吗,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1)森──林──?──?

  (2)爷爷是打猎的──父亲是伐木的──我是卖根雕的──儿子是──?孙子是──?

  对两则材料的进行合理联想,并说明原因。

  有心之举:学生举例(如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购物用布袋、一纸多用、随手关紧水龙头)

  (资料)节约是一种时尚

  ……总之,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多么富有,我们都无权挥霍地球资源。挥霍浪费,不再是体面与荣耀,而是自私、冷漠的象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过简朴和适度的生活──这就是绿色生活新时尚,为此,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光荣。

  (四)金点子行动

  在我们身边,对于保护资源,一直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当时震动,过后不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活动来解决这个难题,你会有什么样的金点子呢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的《邮票的张数》是北师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家人交流姐弟二人集邮情况的情境图,并提供了三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选用两个信息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180张邮票,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的等量关系。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等式性质(1)和等式性质(2)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寻找等量关系,画出合理的线路图。

  教学难点是: 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列方程的主要步骤。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列方程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列方程解方程的关键以及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 =6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第一部分(第1节)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第二部分(第2节)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前后两次出现,重复吟唱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2句表达了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反复吟唱的艺术渲染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这2遍重复是感情的升华,语气第2次比第1次更强烈、更激情,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且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读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只需对个别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如:乳(rǔ)、哺(bǔ)、涤(dí)等。对于词语理解,五年级学生已习得了不少方法,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而在课堂中就可以争对个别重点字词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如:丰采、哺育、荡涤、磅礴等。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感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为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琅琅上口的诗歌,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而对于诗歌中较难理解的重点诗句,则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诗句,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对于这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诗句,如:“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等句,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最终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诗句内容的肤浅理解,而更进一步落实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

  能在阅读或预习中自主识字,并读准字音,如乳(rǔ)、哺(bǔ)、涤(dí)、赞(zàn)等;能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如:丰采、哺育、荡涤、磅礴等。

  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不像低年级一样,会在课文后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没有必要了。对于一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教师仍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而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教师应结合语境,联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

  目标二:能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有关长江概况的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句的意思。

  本诗歌原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诗词意境博大深邃,主题鲜明、气势磅礴,节奏感强,极富感染力,读来琅琅上口,充满激情。而且《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旋律也是雄壮宏伟,似长江般汹涌奔腾。这样的诗歌,学生们极易投入热情,他们也爱读、爱背、爱唱,通过学习诗歌,最后让学生们朗诵或演唱,不仅能使学生们油然而生豪迈的爱国热情,更能让学生体悟语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精髓。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特别是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这样在课上就可以让学生结合预习,结合有关长江的发源、流域、资源以及长江的历史、文化等,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在理解诗句“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时,就可以从长江的发源和流域谈起;理解“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时,就可以结合长江的历史(长江炎黄子孙的关系、长江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关系)来理解。这样,文章重点诗句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目标三: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江之歌》气势高昂,节奏鲜明,主题明确,全诗紧紧围绕母亲河──长江展开,歌颂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以及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全诗满溢着中华儿女对母亲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应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诗歌情感。所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关键句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同桌合作朗读,经过反复朗读、背诵、朗诵之后,可以让学生学唱《长江之歌》,高昂的歌词与激越的旋律相结合,势必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感受。

  四、教学设计

  在深入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学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激情氛围

  本诗是《长江之歌》的歌词,歌颂了滔滔不绝、气势磅礴的母亲河──长江。在引入时,播放长江江水奔腾入海的录像,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并利用地图,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学习。

  在初步了解长江,出示课题之后,播放《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旋律激越,加上激昂的歌词,将学生的情绪带入一个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并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诗歌的迫切感,在感情上与诗歌达成初步统一。

  在理解重点诗句,感悟内涵之后,学生们的思维深度被进一步拓展。这时,他们的情感与诗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产生情绪上的又一个高潮。这时,组织学生配乐朗诵诗歌、学唱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这首诗歌,需要了解“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等重点诗句,而这就需要对长江的发源、流域、历史、文化等有一定了解。所以在学习本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在理解诗句之前,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一定指导,难点诗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升华爱国情感

  本诗中心明确、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适宜以读代讲,以读代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将自己的感悟强加于学生,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方式。可以采用:自己朗读课文、同桌合作读、小组读,最后可以采用配乐诗朗诵、学唱《长江之歌》收尾,将课堂带上一个高潮。

  对于《长江之歌》这样的佳作,五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之后,对文章的内涵已经能够掌握。这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同步,深刻感受到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从而营造出激情氛围,升华情感。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 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 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

  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五、课堂总结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由于这次教学大赛是借班上课,(歙县行知小学五(2)班),在上课前我花了二十分钟和学生进行沟通,并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虽然我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他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少授课难度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的语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3、抓住文章重点段落, 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4。拓展写话,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难点:通过阅读,教师讲解,让学生学会抓事件品细节的阅读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讲述战象嘎羧的故事课件展示:“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冠,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埋藏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叫嘎羧,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自然引入课题,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尝试概括嘎羧临死前做了哪几件事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概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2、聆听心声,感悟战象嘎羧的情怀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快速读文,看看哪些字词最能拨动了你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划出真挚的情感线,用心听听战象嘎所在和你说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3、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精华】说课稿模板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2.【精华】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3.【精华】说课稿十篇

4.【精华】美术说课稿十篇

5.【精华】物理说课稿汇总十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