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25 21:02: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在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规范动作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围绕沙瓶进行的各种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沙瓶操和韵律带来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陶冶美的情操,树立终身健康观。

  二、教材分析

  本课沙瓶操的选用,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初步掌握一套轻器械体操”和“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运动”的水平目标,这些水平目标的实现光靠一两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节课将学习目标定为了:对正确身体姿势的体验和韵律、节奏的感知,在体验与感知中激发运动兴趣,并力图达到其他领域目标。

  在这个学习目标的统领下,选择了动感十足、节奏分明的音乐,编排设计了简单规范、易于重组的动作,采用了现代气息的情景设置,运用了易于操作、美观新奇的器械。

  三、设计思路

  本课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围绕沙瓶进行设计,以练习沙瓶操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中,体验沙瓶操带来的新奇感觉,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协调性,陶冶美的情操。

  1.在学习中重视小组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自创练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树立信心,从而能够大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与此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教师所教的动作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自主练习和集体活动中的交往的能力,体验游戏带来的无限乐趣,在游戏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加强体育运动中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让学生对所学的沙瓶操进行简单的动作变换并自编展示队形,以学生为立足点,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组织、点拨,使之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去学去练,在师生心理相容,共同研究、平等讨论的良好氛围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大胆展示的教学目标。

  3.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形式和手段,让评价成为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如在集体练习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集体评价,在分组时采用小组和学生相互评价,在小组间竞赛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的相互评价;在分组练习时,采用了激励语的目标评价;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采用伸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的动作和肢体触摸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体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用沙瓶操的引入,拓展课程内容资源;沙瓶的采用,开发课程器械资源;健身活动、竞赛主题的设置,触发现代健康观念的建立和终身体育态度的树立,激发对健身运动、社区体育的参与意识。

  5.注重使学生获得轻器械体操的动作感受。基本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是落实课程标准其他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轻器械体操的动作感受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在这个手段中,让学生逐步实现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发展体能,进而增进身体全面健康的学习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选择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二、教材的解读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四、学习方法指导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习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说课稿 篇4

  《明天要远足》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9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教学的构思:

  【说教材】

  《明天要远足》这首诗包含童真,凝练、传神。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比较适合低学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

  【说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以及学情,我拟定了如下几点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木字旁、京字头两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和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

  其中识字读文是本课重点,体验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是本文难点。

  【说学生】

  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识字和阅读能力。但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有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识字、读文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这两方面的练习。

  【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引导感受期盼的心情。让学生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过程】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这一课我预设了五个环节: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本课我以儿歌《一同去郊游》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远足”的含义。

  (二)、识字读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然后进行识字教学,认识木字旁、京字头两个偏旁,利用送字宝宝回家、摘水果,开火车等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指导书写“才”、“明”等四个字,动画展示拼音、笔顺,指导学生书写、临摹,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在识字的基础上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诗歌,通过指导“唉”的朗读,体会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这里我预备结合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入情入境后进行朗读,降低了学生对远足前期盼心情理解的难度。

  (四)、拓展延伸,争做“小诗人”,模仿课文让孩子进行说话练习同时尝试“写诗”。

  (五)、作业布置。作业我设计让孩子继续写诗,并把写好的诗读给家人听,从而增加成功的体验,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

  【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本课板书我将按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想象内容依次板书,简洁、条理清晰,为孩子们最后的“写诗”做提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前面初步感受过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并且对尺子橡皮筋等物体的发声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一课是对前面学习的延续和深入研究,更多的是对声音强弱高低变化原因的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为每一组准备: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二、说教法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声音的变化》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课的开始就激活主体,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新课引入,我选择了世界著名进行曲《西班牙斗牛士》供同学们欣赏,在听完乐曲后,让学生说说声音有哪几方面的变化? 这样顺利地让学生们说出声音高低、强弱的感觉,

  2、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三、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们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预测、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我们要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重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和预设: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心里非常高兴,为此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世界著名进行曲《西班牙斗牛士》,请大家欣赏。(播放音乐)

  师:听完音乐,你听出了声音有哪几方面的变化?(排除乐器的改变)【高低强弱等】

  这节课,我们就从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下声音的变化。(板书: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1、研究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

  师:那么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呢?我们用拨动尺子的方式来研究。

  出示实验步骤:

  把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2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

  一端,另外一只手从下而上拨动尺子的另一端。

  实验注意事项:

  ①不要让直尺拍打桌子。

  ②用力要均匀,以免尺子折断,伤害到别人或自己。

  ③认真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④重复做实验三次。

  ⑤以小组完成实验记录单。

  生实验,教师巡视,实验完毕,生汇报。

  师:谁来解释一下振动的幅度是什么意思?尺振动时来回往返的距离。(板书:来回的距离)如果我们以一厘米作为距离单位的话,画6厘米和2厘米示意图。你能判断它们的振动幅度吗?师:来回距离6厘米和来回距离2厘米相比,谁的幅度大?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振动幅度 幅度大 声音强 幅度小 声音弱)

  师揭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板书:音量、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①我们刚才研究了声音强弱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那么声音高低到底和什么有关呢。每个小组都有四个带有编号的杯子,1号杯里盛满了水,二号杯子盛了大半杯水;三号杯子盛了半杯水,四号杯子盛了少半杯水。若用铅笔敲击杯口,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排序。

  首先把自己的预测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格中,然后小组进行验证。【提示:用铅笔敲击杯口时,用力要均匀,每次的力度尽量相同。】

  实验完毕,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水越多的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水越少的发出的声音越高)

  ②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为什么盛水多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低而盛水少的杯子发出的声音高呢,接下来,我们用拨动橡皮筋的方法来继续研究声音的高低。

  出示实验步骤:

  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在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

  拨弹橡皮筋时,尽量用同样的力度。

  生实验,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汇报。【橡皮筋松的时候,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紧的时候,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

  师:谁来解释一下振动的快慢是什么意思?

  师:是指橡皮筋来回的次数。

  师:我们一般是以秒作为时间单位的,(板书5次每秒和2次每秒), 1秒钟振动5次和1秒钟振动2次相比,谁快谁慢?

  ③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振动快慢 振动快 声音高 振动慢 声音低)

  师揭示: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师板书:音高 赫兹)

  ④现在你能说一说,4个杯子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吗?(与杯子振动的快慢有关)[师揭示:杯子振动的频率太快,我们不易感觉到。]

  3、辨析: 有人说:“声音强就是声音高,声音弱就是声音低”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声音的强弱只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音高低只与振动快慢有关。]

  三、拓展延伸。

  师:很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推测教材75页几组物体在敲击、拨弹时声音高低会有什么变化。

  生推测(粗细相同,长短不同时:短的高,长的低。长短相同,粗细不同时:粗的低,细的高。)

  师:图中每组材料发音的高低与大家的预测是否相同呢?课后,我们以组找到图中材料,进行验证,下节课再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音量) 声音的高低(音高)

  振动的幅度(来回的距离) 振动的快慢(来回的次数)

  幅度大 幅度小 振动快 振动慢

  声音强 声音弱 声音高 声音低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4.【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5.【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6.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7.【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