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28 14:59: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立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说学法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段

  1、 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

  豁然开朗 交通古义()今义()

  B、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6、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五、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此板书直观,简洁明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歌曲粉刷匠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二册的知识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巧巧手。本歌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42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do re mi fa sol)这五个唱名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 —)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的劳动技术,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自己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让学生在唱歌,欢笑中体验劳动的愉快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用活泼、轻松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

  在演唱,表演中交流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够按照图形谱,准确地朗读歌词,能够听音模唱旋律,并了解其组成音。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劳动,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这一环节是我的教学难点,但却不是我的教学重点,因此占用的时间并不长。我会把教学重点放在为《粉刷匠》这首歌词来创编动作上,让学生表现劳动时愉快心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为我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我在教法上改变了以往音乐课从练声到节奏到视唱再到歌曲的固定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宗旨,本着全面参与、个性发展、合作、创新等教育理念进行。我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音乐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思考创编,同时用活泼有趣的体态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注重体验与感悟

  紧紧围绕新课标“以聆听为主”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一个任务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得到相应的审美体验,真正做到乐教于学。

  2、情景教学:

  我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频道做引子,和学生一起做《饼干歌》的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生生动演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学法指导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即兴表演,跟随音乐主动学习歌曲。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生动活泼和妙趣横生。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帽子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新,提倡学科综合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因此,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组织教学

  聆听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看老师的表情,(老师做出灿烂的笑容)谁能和老师一样?(学生被老师所感染)太棒了!每一位小朋友都送给老师一个美丽又灿烂的笑脸。好,请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听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提示: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巧妙地运用谈话聆听音乐的形式引入主题。

  2、 学唱表演歌曲《粉刷匠》

  从听录音范唱《粉刷匠》入手。我向学生介绍一位叫“彼得”的小朋友,设置问题:“小朋友们在音乐中听出了他小手在干什么?”引出粉刷房屋的人叫—粉刷匠。然后出示幻灯片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为《粉刷匠》。从虚拟的“彼得”引入课题,可以拉近学生和歌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种亲切感。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用“刷”练习节奏,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加上歌词,然后随录音唱歌词,通过由浅入深,趣味演示的方法,解决了练习歌曲节奏和读歌词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编活动

  可以让学生边跟录音边唱,鼓励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自己编动作,做一回真正的粉刷匠。还可以给学生戴上用旧报纸折成的纸帽,打扮成小粉刷匠的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乐趣。为下一步歌曲处理打下基础。整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时的辛劳与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编意识。

  4、歌曲处理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为此,在歌曲处理中,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思考两个问题:

  (1) 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 看到粉刷好的房屋,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 拓展延伸,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谈话,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有关劳动的歌曲,并齐唱这些歌曲,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劳动”、“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粉刷匠这一课,通过创编律动让学生感受到波兰风格的音乐旋律美和富有的动感节奏美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自身的感受、体验、想像和创造而获得情感审美上的升华,为其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整节课在欢快的《粉刷匠》歌曲声中愉快结束。

  五、说板书

  整洁、美观的板书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是我这堂课的板书设计

  粉刷匠

  —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 刷刷 刷刷 刷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希,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

  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

  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①水果②食盐③食醋④糕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溶液由色逐渐变成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不一会,又观察到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碱的性质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烧碱、消石灰水、氨水的颜色、气味液氨有刺激性味道、无色。

  烧碱露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快(发热)、潮解。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快(发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第二课《手绘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难点

  《手绘线条立体图像表达》是美术教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好了能够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简单会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表现自我、自我展示、交流和抒发情感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一下几点作为本接客教学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客观忠实的表达物体。

  3、 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或真实的感受描绘物体,使其手绘立体图像有个性且极具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技能的作用。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的突破:指导理解立体图像,通过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和示范,指导学生对立体图像科学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力求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

  2、教学难点的突破:立体图像的观察和立体表现,学生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力求着意引道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主动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上。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运用了引导、欣赏、示范、讨论交流、练习、评价的教育策略,这一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形体的结构和外部内部特征通过分析作品和实物,让学生把对形体的主题特征搞清楚。让学生在现实主观的感受中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主要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欣赏法等。

  五、说学法

  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手绘线条的表达>能够对基本的形体能做简单的表现。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对形体的表现上有一个提升。虽然有前面的基础做铺垫,但是学生不能够对实物形体作很好的表现。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别人欣赏自己、欣赏自己。那么通过本节课力求调动学生的情绪在学法上主要运用连下发、平书法和讨论法等。

  六、我的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了一些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像的资料以及“立体图像表达”的拓展资料。本节课课本上的资料图片的运用全部是线条变现黑白图片显得枯燥,调动不了学生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情绪,为此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图片以作补充。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引入

  教师提问: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立体的图像?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二) 新授

  1、 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像的图片(调动学生对立体图像的主观认识的情绪。)

  2、 教师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像?你对立体图像有哪些认识?

  课件展示:立体图像的定义。

  3、教师提问:立体图像表达有什么意义,和为什么我们要用线条表现立体图像。

  4、引入本课内容

  立体图像有哪些表现方法:(引导读取课本文字)

  (1) 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较为直观的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体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

  透视变化在表达立体图像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近大远小。(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近大远小的实例。)

  展示一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图像,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有一组平行线条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我们就把这一组平行线的方向看成是不变的,其它方向上的平行线好像都有指向远处的一点,我们把这种称为平行透视。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没有一组平行线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各个方向上的平行线都指向各自在远处的消点。我们把这种透视称为成角透视。

  (2)、结构分析的方法

  展示一组物品图纸和结构素描图片,教师提问:这种表达立体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以线条为主、主要表现物体内外结构和轮廓)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尝试回答部分作品的作者是出于怎样的思考才这样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以上图片中的作者能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相信我门大家面对一个立体形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一定能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面对的立体形象表达出来。

  4、教师示范一些立体图像的表现加强学生的主观认识。

  5、 知识拓展:

  翻一翻其他学科的课本,看看有哪些是利用手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形象的?这些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小结1:课件展示,引导讲解不同物体表现的方法。

  小结2:我们怎样才能画好立体图像?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立体图像的各种方法,相信大家已经对现实中的图像有了较强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学以致用。

  6、 课堂练习:

  选择一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教师巡视指导,边指导边评价。)

  (三)全课总结

  1、整体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把立体图像较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课总结:希望下去后运用今天所学习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在高中地理内容的基本结构中属于自然地理的部分。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水体是地球上海陆间水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陆地水资源不竭的源泉,所以本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本章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首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有一定记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对于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直接影响因素——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南亚冬夏季风风向风带的变化在第二章刚刚学过,这也有利于对本节的学习。而高一学生对于密度流和补偿流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课程标准也没有作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在这一知识内容上尽量不会拓展太多。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的性质判断;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故事导入法。我会向学生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并通过提问“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的意义与数学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左的方向为负方向。

  (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

  记作:(+2)+(+3)= +5

  (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

  记作:(-2)+(-3)= -5

  (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

  记作:(+2)+(-3)= -1

  (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

  记作:(-2)+ (+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

  1、(-4)+ (-1) 2、 (+5)+(-3) 3、 (-4)+(+7) 4、 (-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 +(-1800),1.2 +(-5.34)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

  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

  记作:(-3)+0 = +3 或(+3)+0 = 0

  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运用新知

  1、例题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

  例1: 计算下列各题:

  (1)180 +(-10); (2)(-10)+(-1);

  (3)5 +(-5); (4)0+(-2)。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符号特征,再教师示范写出过程,并强调题的类型每一步的理由。

  解:(1)180+(-10)(异号型 )

  =+(180-10)(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170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2)(-10)+(-1) (同号型)

  =-(10+1) (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

  对于(3)、(4) 小题,让学生解答。

  在讲完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刚才做题时的基本思路。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为三句话: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

  2、练习

  (1)(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的符号,并说明理由:

  ①(+3)+(+6); ② (-6) +(-7)

  ③ (+12)+(-7) ④ (+5)+(-10)

  (2)计算下列各式:

  ①(-25)+(-7); ②(-13)+5;

  ③(-23)+ 0; ④ 45 +(-45)。

  (3)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度,白天比夜间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4)某升降机第一次上升6米,第二次下降7米,第三次又上升5米,此时升降机在初始位置的_____方(填"上"或"下")相距____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题、2题。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

  二、说学情

  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说出分类的方法。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类。 我出示了两个书架,让孩子观察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环节可以在孩子们心里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游乐场门口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很多气球,通过观察,你能把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把气球分一分,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请同学们按形状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得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展示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按颜色分你是怎么分的?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教材上练习的第二题。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4.【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6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8篇

7.【必备】心情日记模板合集七篇

8.【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