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8 21:01: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动作技能学习规律,逐层递进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技术动作。为了避免队列队形学习的枯燥,防止学生走神,增加学习效果,教学中大量运用师生的互动,师生轮换领呼领做,使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教学进程开展学习。教学过程坚持集中学、练,并随时提示学生相互的配合,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三,内容是队列队形:向左(右)转走,素质练习:绳梯

  (三)教材学情分析:

  六(3)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强,富有拼搏精神,追求好的成绩。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一至五年级队列队形内容的学习扎实,高水平掌握了原地踏步、齐步走—立定的技术动作,班级配合默契,动作整齐一致。

  (四)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口令并能应用,初步掌握向左(右)转走的技术动作,队列练习比较整齐。

  2、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逐步提高动作质量和节奏感,提高集体动作的整齐度。

  3、学生练习积极主动,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集体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预令都落在左脚上;动令后继续向前迈半步,以两前脚掌为轴转动。

  难点:动作节奏清楚,队列整齐一致

  (六)教学内容

  开始部分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

  报告出勤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游戏:发号使令

  基本部分

  一、向左(右)转走

  二、分组练习

  三、素质练习

  结束部分

  一、整队集合

  二、师生点评

  三、安排学生收器材。

  四、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和应用。

  难点是:磁通量的变化与变化率的区别,决定磁通量大小的因素。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3、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程序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 引入新课

  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建立起感应电动势的概念,然后再设问: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猜想探究,设计实验

  学生可以猜测到的是: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磁通量变化还是磁通量变化率有关。

  给予学生的这些猜测,我给各学习小组安排了以下器材:螺旋管、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引导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实验:看看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是否有关,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是否有关,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是否有关。

  3、 各学习小组总结实验,建立电磁感应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有

  1)在磁通量变化相同时,所用的时间越少,感应电动势越大.

  2)在变化时间一样时,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3)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磁通量的变化率来决定.由于实验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得出定量的结论来,只能得到磁通量变化率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是法拉第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其函数表达式为:E=kΔφ/Δt

  4、讨论

  接下来我 引导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 K为什么等于1?

  这个问题从单位上进行说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出1伏=1韦/秒,这个问题设计到的公式很多,我给学生留出3-5分钟时间推导。

  (2)若线圈为n匝,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E=nΔφ/Δt(即相当于n个单匝电源相串联);

  (3) 公式E=nΔφ/Δt是求平均电动势还是瞬时电动势?

  公式E=nΔφ/Δt所计算的是时间Δt内的平均电动势(若均匀变化,平均感应电动势等于即时感应电动势).

  那么,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如何计算呢?

  5、推导特殊公式

  引导学生自己推到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E=Blv

  引导说明:

  当B、L、V 两两垂直时 E=Blv (最大值)

  当B、L、V有一对平行时,即不切割磁感线 E=0 (最小值)

  在运用时要注意E=n△φ/△t与 E=Blv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E=n△φ/△t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E=Blv只适用于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它属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特殊形式,且满足条件是B、L、V 两两垂直时。

  2)、 E=n△φ/△t只能计算△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E=Blv可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电动势,也可计算平均电动势

  3)、 E=Blv是E=n△φ/△t的特殊形式.

  课堂练习:接下来我设计两道题,一道练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道练习导体切割磁感线。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三只白鹤》。我主要从教材分析、理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三只白鹤埋鱼、找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情要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一定能猜到第三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因为太阳有升有落,它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第一只白鹤找不到大鱼。第二只白鹤记住把大鱼埋在白云下面,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它也找不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只有第三只白鹤能找到,因为大柳树的位置短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

  课前准备一幅放大的活动挂图:背景有“土堆、草丛、柳树、小河、蓝天”,另用纸分别画出“三只白鹤、太阳、白云”并剪下准备贴图。还要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

  二、理念分析(即说教学法)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等,课堂明快、活泼。

  2、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活动:一是劝第一和第二只白鹤,合作表演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二是链接名著,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才能达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哪只白鹤找到了鱼,懂得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启发学生通事要开动脑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童话故事引入——初读课文——朗读体验——分段研读——拓展延伸。

  (一)童话故事引入。

  《三只白鹤》教学伊始,我采用了童话故事导入:“在大森林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湖水清澈透明,湖里鱼虾很多。湖边不远处的树林里住着三只可爱的白鹤。它们每天都结伴到湖边寻找美食,生活过得自由自在,开心极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他们又相约出门了。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想知道吗?赶紧翻开课本第169页,大声地去读一读吧!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

  教师伺机板书课题;三只白鹤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由于这是二年级第一学期了,学生已有了许多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通课文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学要求时,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提出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

  之后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 :中午 吃饱 埋在 第一 抬头 记住 旁边 升起 这8个词。

  等学生轮流读完后,教师再提高要求:把生字词放进课文,再读一读,这一遍要求词连读,句停顿。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所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三)朗读体验

  1、读句子

  等学生第二遍读完以后,教师要检查学生郎读句子的流利程度。

  出示句子1:一天中午,三只白鹤在河里捉到了许多鱼。

  出示句子2:第一只白鹤抬头看了看太阳,记住大鱼埋在太阳底下。

  出示句子3: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呢?

  指名让学生读。字、词、句的训练层层递进,有条不紊。

  2、读课文

  朗读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所以我还是让学生三读课文。

  师:把三个长句子放回课文,再读一读,读完后把自然段标好!

  3、分段朗读

  自然段标好后,请三个小朋友分段朗读,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些什么。生生互评朗读情况,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分段研读

  在反复朗读课文和熟悉课文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教师提问: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中午 埋鱼

  出示句子1,一天中午,三只白鹤在河里捉到了许多鱼。练习读,突出重点词“许多”。句子4:他们吃得饱饱的,把剩下的一条大鱼埋在地里,留着明天吃。练习读突出重点词“饱饱的”

  通过句子的分读,让学生找到了重点词,然后连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通过教师的过渡语:三只白鹤把鱼埋在地下,他们怎么记住埋鱼的地方啊?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第二自然段!

  读完后,教师出示

  填空练习:第一只白鹤抬头看了看太阳,记住大鱼埋在( )。

  第二只白鹤抬头看了看天空,记住大鱼埋在( )。

  第三只白鹤看了看河边的达柳树,记住大鱼埋在( )。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明确了三只白鹤埋鱼的位置后,让学生把白云、柳树和太阳的图片,分别贴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我特意准备了2个太阳,一个是火红色的,一个是橘色的,让生想想该贴哪个?

  等生上台演示完后,让生说说选择这个太阳的理由。再读第二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教师引语:三只白鹤分别按照自己的方法找鱼,它们是怎样找鱼的呀?自然导入到第三自然段!让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板书:找鱼

  出示第二个填空练习:第一只白鹤朝( )飞去。

  第二只白鹤朝( )飞去。

  第三只白鹤飞到( ),落到( )。

  师:三只白鹤就这样去 找鱼了,你们愿不愿意代替它们去找鱼啊?(把白鹤的图片分给三位同学,让生上黑板贴)

  教师抛出问题:现在就让它们去找鱼行吗?

  引导学生明白: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时间不一样了,是不能按照昨天中午的位置去找的。让生上讲台把原先的太阳、白云换位置。板书:早上

  然后就可以动手贴。其他同学朗读配音。

  师:三只白鹤哪只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呢?让同桌两个先商量商量。让学生自己先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讲、评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通过说话讨论,让学生明白太阳,白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停地变化,所以,以太阳和白云作标记是永远也找不到鱼。柳树的位置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所以第三只白鹤能找到大鱼。

  (五)拓展延伸

  如果现在让你坐上小飞机,去追一、二只白鹤,你能把它劝回来吗?

  三个人表演练习说话。(一人劝,一人当第一只白鹤,另一人当第二只白鹤)在座位上练习完后,上来表演。

  (表演仅仅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这里,我设计了合作表演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

  第三天,三只白鹤又捉到了很多鱼。他们应该怎样记住埋鱼的地方呢?

  出示图片上面有柳树、石头、太阳、白云,小鸟和房子。巩固课内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后是链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国古代寓言》。

  (有人说过: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在这里我借本课的文章特点因势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4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这节课在总体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课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1. 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把握住学生的质疑国际互联网的样子、工作、作用是怎样的。利用这一契机,教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接着按照三个部分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交流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教者以对诗进行导入,学生充满兴趣,教学中,我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教者与学生共同研读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品读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读、悟、听、说”中感受网络的神奇。这节课中,还注意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不足的是,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太少(据我调查我班有电脑家庭46家只有六家,上网的仅两家,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了解电脑的知识的)当后来知识拓展时,有些冷场,其次,我在设计时,虽然在作业里设计一道题:把作业发到我的邮箱,老师在网上批阅作业,但这个设计是华而不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后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没能很好的利用网上资源,拿校长的话说,没让身边的资源舞起来。在讲到互联网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时,打开网页,让学生感受一下,查资料,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或逛逛网上商场的感受和乐趣,这对完成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作为教育者的我来说:一是缺乏教育机智;二是被教案牵着走,没有创新;三教育理念,还需更新。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质疑解疑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因此,我请学生抓住课题提出问题,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我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去读懂课文。

  2、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神话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课前跟学生聊一聊神话故事《西游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蕴藏着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读者为之震撼,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盛”、“摘”、“牌”等。

  2、 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准备:

  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图画

  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先简单地谈谈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从音、形、意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如:盛在教学时侧重音的教学,在文中出现两次,“盛在碗里”读chéng,是往容器里装东西时的动词,“盛开”读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体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课堂结构为三大步: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一、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

  第二大块我准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

  ①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小朋友带来的作业。在说的过程中从易到难,先允许学生说简单的一句,逐渐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有……有……“句式说几句。

  ②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

  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动词,提醒学生这些动词的使用与容器相关,在碗里用“盛”,在铅笔盒里用“放”,在瓶子里用“插”,在塑料袋里用“装”,

  ③引导学生再次说话,关注第三小节结尾的……,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怎样的作业,注意把动词动准确。在教师的点拨后,我预设学生能说到“扎在辫子上的柳条,装在瓶子里的蜜蜂,握在小手里的鲜花……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感悟,而且对用词的准确性得到的提升。)

  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这一活动我准备用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心境的学习活动来感悟小丽心灵的美丽,培养爱护花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

  ① 4—6小结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

  ② 教师做小记者来采访小丽,学生再读小丽两处的话。

  ③ 画能代表春天吗?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画升下来了,同时理解课题“特别”一词,是指作业完成形式的特别。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丽爱护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层理解课题中的“特别”,是指小丽的一颗特别的心c第三层次估计学生难答到,这时教师就继续质疑,那些小朋友,去采摘花木的时候会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语呢?他们遵守他的要求了吗?在这样的质疑后,学生能知道,这特别还指小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特别。

  ④ 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学生的疑惑语调,读出小丽自豪回答的语气。

  ⑤ 总结课文

  三、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学完此文,引导学生现在还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业,你的作业会是什么?

  预设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后不再会去采摘花木的举动了,他们的作业也许是:我把看到的美丽花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画下来,我把蜜蜂装在瓶子里,过会放了他们……

  板书

  特别 的 作业

  画花 采摘花木

  爱护花木

  遵守制度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信息技术》小学第三册第七课的内容《神奇的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

  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推荐】说课稿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

2.【推荐】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3.说课稿锦集8篇

4.【推荐】工作方案锦集七篇

5.【推荐】中学教学总结锦集七篇

6.【推荐】小学教学总结锦集七篇

7.【推荐】教学计划锦集七篇

8.【推荐】毕业实习报告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