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26 21:01: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Unit3 Who’s That Man?》是陕西旅游出版社第8册的第三单元。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满意。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职业的名称基础上,学习新的职业单词,同时学生也具备了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实际运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能听、读、写相关单词,并运用所学单词准确描述人物的职业。

  (2)初步感知Who is he?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咱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面对这首抒情诗,学生通过多读能了解本首诗的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实验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难点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qing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qing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八、教学时间: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5、老师,您好!

  昨天 今天

  崇高 现实 理想 感激

  浸透 、 蕴含

  教师

  事业

  真理和智慧

  美好 春晖和朝霞 祝愿

  春蚕、甘露

说课稿 篇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0课《棉花姑娘》是一篇精读课文,我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这一课所在的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本鸟、青蛙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另外,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角色鲜明,对话较多,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到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如采取独立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开火车、自由分角色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范读、自读、小组分角色读、分段接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益虫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常识的欲望。

  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1、 教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自读感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2、 学法:抓住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这一特点,我采用重点扶学第二自然段,然后小结学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合作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进行汇报。这样能让学生懂得自学的方法,达到我会学。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读中识字,品读课文。第二课时主要是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这节课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共分“情境激趣 ——初步感知——精读品位——延伸拓展”四个环节进行。

  (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吸引学生读课文的愿望,首先播放轻音乐,教师用生动的、带有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所有的人都在快了的生活着,而棉花姑娘却生病了。

  (2)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评议。

  (这样轻松的诗意的导入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景,给后面棉花姑娘生病的情感转折做了很好的铺垫,吸引了学生读的愿望。)

  2、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不加字,不减字,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学生边读边想:棉花姑娘请哪些动物给它治病?最后是谁治好了它的病?

  (4)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开火车认读。

  (5)请几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他读的怎样,评议。

  3、精读品味: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学习第1自然段:

  a、出于课件,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

  过渡语:生病的棉花姑娘多么希望有人帮他治好病呀!所以她不断向身边的人求助,请同学们接着读课文,看可怜的棉花姑娘到底向谁求助了呢?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看图,结合自己经验等去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另外,在对课文的理解中注重了渗透人文教育,有同情、帮助弱者的愿望)。

  (2)、学习第二自然段:扶学。

  a、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燕子和棉花姑娘说的话。

  b、学生说说找出的对话,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课文,一个当“棉花姑娘”,一个当“燕子”。

  c、指导学生从声音洪亮、脸上有表情、读得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来评议读得怎么样。

  d、请学生在三个人小组里分工,一起再来表演读。老师挑出两个小组展示,并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的诚恳和燕子的爱莫能助的心情。

  (先请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来读,可以先给其他同学引出一条好的情感走向,通过评点自己最喜欢的朗读能手,来促使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处理的办法,并内化到自己读的方法里,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的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课文。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指导朗读时老师注重方法的指导,摒弃读法的固定。)

  (3)学习3-4自然段:放学。

  过渡语:棉花姑娘并没有放弃,她又分别向哪些朋友请求了帮助?请同学们分组自学第3、4自然段。

  a、交待任务:大家由小组长带领一起学习第3、4自然段,可以先读课文,用笔画出他们的对话,然后讨论他们帮助了棉花姑娘吗?最后小组里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c、学生汇报到哪一自然段就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那一自然段。

  (“此处无声胜有声”有时候过多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读书的过程本就是学生理解消化课文的过程。这一部分难度不大,所以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好的读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语:小燕子、啄木鸟、青蛙对棉花姑娘的病都无能为力,正当棉花姑娘着急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好朋友,是谁呢?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a、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b、教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戴上棉花头饰,学生戴上七星瓢虫的头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七星瓢虫的样子。

  c、学生练习朗读。

  (这里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5自然段,达到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5)、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语:棉花姑娘的病终于治好了,她的心情会怎样呢?让我们和棉花姑娘一起陶醉一下吧!读第六自然段。

  a、生有感情的朗读,师问:知道棉花姑娘的心情怎样?

  b、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七星瓢虫。

  (学生已经不止停留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情感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4、延伸拓展:

  (1)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益虫?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教师用课件相机展示自己收集的益虫图片字资料。

  (3)师总结全文:今天,我们不光经历了棉花姑娘治病的全过程,认识了可爱的七星瓢虫,而且还认识了许多大自然里的朋友,如专吃空中飞虫的——(生接)燕子,给大树治病的——(生接)啄木鸟,还有在田里捉害虫的——(生接)青蛙,他们为了让大自然更加美好而各自奉献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他们,和他们一起让生活更加美好。

  (4)、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一个健康思想的人的培养。)

  (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分角色表演:

  生戴头饰,先分小组表演,然后推荐到全班表演。

  2、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小黑板,自读生字,边读边记。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交流是怎记住这个字的。

  3、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提示:“雪”字下半部分中间的一横不能去头。

  (2)“帮”字左上部分的竖撇要出头。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它各部分的大小宽窄。

  (4)学生临摹,描红练习,师巡视辅导。

  (5)教师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价时奖励小红旗。其它同学先自评,然后同桌互相评价,在写得好的字上做上标记,写不好的字还可以再写几个。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学习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一)自主学习贯彻始终。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学生活动时间充分。

  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一般应占每节的主体性。整节课,我充分地让学生自学、讨论、读书、评议、表演;动脑想、动手画,动口读、问、说,而且这些形式都落到实处,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时间充分,讲求参与的效果。

  2、学生的参与面广。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应该体现在整个班集体,而不是几个学生,人人都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广,是体现课标精神的标志之一。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都动起来,有事可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重视学习方法的迁移。

  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自学。《棉花姑娘》这一篇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一样的,句子也十分相似。抓住这个特点,我花时间指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小结学法——“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合作自学三、四自然段。自学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这样设计,不但能节省课堂学习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课文结构的特点,懂得自学的方法,达到我会学。

  (二)评价贯穿课堂。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的评价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师范读,生评读;学习生字,评学;指名分段读,评读;学习第二自然段,评演;结课,你觉得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你夸夸谁?

  2、评价的形式多样。

  我的课堂教学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评学生,有学生评老师,有自评,有生生之间互评,也有学生自己选择同学评,还有语言评价、奖励评价、身体语言评价等。

  3、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一年级学生评价的能力相对比较低。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引导,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在学生进行评价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对学生的评价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评、爱评。如在评读课题时,一个学生评价说:“我觉得他读得很大声,很流畅。”我马上表扬评价者:“哎呀,你从声音跟流利程度来评价,评得真好。”接着,我还引导学生从读音方面去评价“那么读音方面你们觉得怎样?”学生再从读音方面去评价,从而纠正课题“棉花姑娘”的轻声读法。

  这种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2、知识内容的结构以及所处地位: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感受“一一列举”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的特点,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本节课选择了有趣的素材,如用海狮表演、栅栏围羊圈、选购羊、掷飞镖这些素材一方面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主动开展列举活动,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这种策略。

  2、说教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3、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与过去知识的联系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随堂本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列举。

  课的.开始我将课本练习十一的第2题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表演,由此提出疑问:海狮开始表演的时刻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找规律的探究欲望。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在教学例1时,学生首先猜想羊圈的具体形状,并引导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提示学生可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因为有些学生摆小棒时是无序思考的,因此可能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有的同学通过算一算、画一画发现“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他是有顺序的思考的,4种摆法是非常有序的:宽是1米,长是8米;宽是2米,长是7米;宽是3米,长是6米;宽是4米,长是5米。因此就找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通过摆、画、写、算明确有4种不同的围法,并且探索出“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后,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来一一列举,我设计的表格多出两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遗漏或重复的情况,然后对比有序和无序的表格,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了列举时要有顺序的思考,注意不重复、不遗漏,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使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优越性。以上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三)拓展新知,发展列举:

  在例2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例1 的教学成果,将书上订阅杂志的例题改成选购小羊的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最少选购1种羊,最多选购3种羊”这句话的分析明确不仅可以选购1种羊,也可以选购2种羊,或者可以选购3种羊。因此在一一列举时必须先分类,再有顺序地一一列举。紧接着比较问题1和问题2在列举时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对比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并且再次感受遇到复杂问题时,必须先分类,再有顺序地一一列举。

  (四)尝试应用,巩固列举:

  练习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呈现问题,在轻松的情景中巩固了新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明白画表格列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后,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出结果。但是,必须有条理地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各种可能,并引导学生发现列举的情况有6种,但投中的环数只有5种,因为有重复的环数,从而提醒学生要细心审题。

  (五)、总结延伸,提升列举: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提问: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选择、应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的 策 略

  ——一一列举

  找 规 律 18÷2﹦9(米)

  有序思考 不遗漏 不重复

  分 类

  板书设计突出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如导入部分通过“海狮表演”的情境创设后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例2“购买小羊”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巩固练习“投飞镖”则突出“有序列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我也希望能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的认识更加科学化、深刻化。

  课后,我在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数学思考,应该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也是主旨!但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还须进一步思考。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建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马上亿万大众欣喜若狂、冲动自大的动人局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建立是我国汗青上开天辟地的巨大时候,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通,条理明白,局面形貌与抒发情感相联合。

  本文借刻画得绘声绘色的会场部署、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国大典的喜庆、端庄、热烈的氛围。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位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位中的摆设,本课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部署课外作业:要是你是一名建国大典拍照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笔墨阐明。以此到达知识迁徙的目标。

  (4)、升华情绪: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竣事本课。

说课稿 篇6

  一、说——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秘密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了解橘子的外部特征,包括它的颜色、形状、质地以及橘子皮的用途;第二环节是了解橘子的内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游戏“猜猜橘子有几瓣”,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从而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橘子!也知道橘子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水果。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并发现橘子的秘密。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并乐于积极地表达探索的结果。

  3、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大胆、主动地寻求帮助。

  4、知道家乡的特产橘子,激发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澉浦。

  三、说——活动过程:

  1.创设导游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开头我以导游身份带领小朋友去一个神秘地方游玩为题展开,让孩子们了解家乡黄沙坞——引出橘子。

  2、每位幼儿一个橘子,通过摸摸、看看、闻闻说说橘子的外部特征。并了解橘子皮的用途,加深对橘子的了解。

  3、以游戏“猜猜橘子有几瓣”引出,让幼儿通过猜测——剥桔子——数橘肉瓣数——了解橘肉上的秘密,加深对橘子内部特征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以让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尝试用多种方法点数橘子瓣数,并能清除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4、最后我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点出家乡澉浦,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课稿 篇7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比兴手法为《诗经》独创,重章叠句同样别致而新鲜,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讨论,不搞枯燥的知识传授。还引入讲故事、改写两种活泼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部分.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板书 诗经氓)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 1.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部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背课文,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式。

  正音:匪 愆 将 于 说 徂 汤 渐 裳 糜 隰

  3.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第四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位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七、课堂小结

  《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板书设计】

  氓

  恋爱 甜蜜 幸福

  婚后 悲伤 无奈

  决绝 清醒 刚烈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积累古代诗歌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至少10句。

  选做题: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拟题目。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氓》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锦集九篇

2.【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

3.【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6.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