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19 08:59: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1. 教学目标

  1.1地位、作用

  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 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1.2学情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因此,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其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一点,在教学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为导、学生为主,充分认识初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过分依赖直观;意志薄弱,缺乏毅力.

  另一方面,课本知识的传授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在前期段,学生已经储藏了两个正数的加法,较大数减较小数的减法,引入了负数,有必要再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然后过渡到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再到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的运算;同时,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又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1.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及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1.4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我把有理数的加法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准确进行两个数的加法运算;第二节课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并能准确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

  2. 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法则).

  2.2教学难点:异号两数加法的实际意义及法则的归纳.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欲;通过层层铺垫,引导学生利用已学数学工具探索新知;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在法则的提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归纳和概括的学习能力.

  在本节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了一道开放性习题引出课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充分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 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生活情境]刘翔是世界男子青年锦标赛110米栏的冠军,是中国人的骄傲.从他的体育精神中我们应该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激励学生爱国、立志.将跑道抽象为数轴,起跑点为原点,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说明:这种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模,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出发,为创设下文的探索情境作一个兴奋点的刺激,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并且能够积极尝试、探索.

  4.2体验进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数学是问题的心脏”,是教学的出发点,由问题引入课题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未知欲.

  [开放式探索] 刘翔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往返跑步进行训练,他连续跑了两段路,共跑了80米.问刘翔两次以后的位置可能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条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优点在于:只要理解题意,任何一个学生都能答对至少一种正确答案;同时它的答案又分多种情况,学生由于思维的不完备性,很容易丢失答案,并且这种错误在别人的提醒中能马上恍然大悟.这是一道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及答案适用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题.在本题中,包含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及探索有理数加法加数的几种类别(从正负性上区分),在求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从实物模拟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转化.

  教学方法:用课件帮助学生思维从“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并优化思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弱势因势利导.

  预计困难:①学生直观思维理解“共跑了80米”就是在离出发点80米远的地方.这是一个距离与位移的概念混淆并且教学中不宜新增概念. ②条件中的“两段”和“80米”分别对应加法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可能放弃.

  处理方法:①教学中学生思维上的弱点也可能会成为他这堂课思维的亮点,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实物操作”思维方式,自己突破思维瓶颈.②在学生正确理解80米的条件使用方法后,再让学生比较80与加数的绝对值、和的绝对值的关系,在理解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③区别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列式子”,“列等式”,问“为什么”逐步递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尝试最近发展区.

  教学注意点: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对开放题的探索浅尝止,不深究问题的所有可能性,剪辑学生答案尽快引出课题.

  4.3探究规律,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

  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规律的归纳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得出的学习发现组织语言,减少指示或命令性语言,争取把课堂静止或学生不理解时间减至最少.

  在答案的汇总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陈述自己的结果.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回答,教师适当延迟评价;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的闪现,这一瞬间的心理激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挖掘潜能的有效途径.

  预先设想学生思路,可能从以下方面分类归纳,探索规律:

  ① 从加数的不同符号情况(可遇见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数+0)

  ② 从加数的不同数值情况(加数为整数;加数为小数)

  ③ 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分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同0相加)

  ④ 从向量的迭加性方面(加数的绝对值相加;加数的绝对值相减)

  ⑤ 从和的符号确定方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

  教学中要避免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数学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4.4注重反思,让学生的思维“深”下去

  [反思应用1] 例1:计算 (-3)+(-9) ; (-4.7)+3.9;

  [反思应用2]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设计意图:当数学知识转化为表象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从形式化过渡到符号化与数字化.这两例都是课本例题,教学过程中现在要减少学生的表象思维,让他们尽可能习惯用法则做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意识.

  4.5拓展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

  [练习1]计算 15+(-22); (-13)+(-8);

  ;

  [练习2]用算式表示下列结果:

  ⑴ 温度由-4C上升7 C ⑵收入7元,又支出5元

  [练习3]火眼金睛找错误:

  +

  =-1.7

  ②文具店、书店和玩具店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文具店在书店西边20米处,玩具店位于书店东边100米处,小明从书店沿街向东走了40米又接着向西走了60米,此时小明的位置在( )

  A.文具店 B.玩具店 C. 文具店西边40米处 D. 玩具店西边60米处

  C组: ①找规律:从表1中找规律,并按规律在表2的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② 为了体现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教师节这一天上午,出租车司机小王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免费接送老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出租车的行程如下(单位:千米):+15,-4,+13,-10,-12,+3,-13,-17

  ⑴如果最后一名老师送到目的地时,小王距出车地点的距离是多少?

  ⑵若汽车耗油量为0.4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设计意图: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基础水平和不同思维层次的同学的需要.A类题训练学生的定向思维,培养基本技能;B类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活性;C类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在挑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一)

  2 + 3 = 5

  (-2)+(-3)=-5

  2 + (-3)=-1

  (-2) + 3 =1

  (-2) + 2 = 0

  0 + 3 = 3

  0 + (-3)= -3

  同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

  异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

  一个数同0相加

  (法则归纳)

  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教学设计的说明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历一个从“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过程,这时知识才真正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我觉得,这种认知规律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并且努力实现的.

  《有理数的加法》是一堂纯粹的运算技能课,如何在这种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而学生茫然无知的课上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有主动探索发现的权利是我备课时反复琢磨的一个主题,怎么才能把一堂传统的“教、记、练”的课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使课堂富有生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是我所追求的.我想,数学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的一种形式化过渡.

  弗兰德对师生语言互动进行分类时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讲有三种交流方式:回应、中立、自发,在这堂课上,我希望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语言表述他们的需要与探索,我充分设想学生的可能困难同时又充分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跳起来再沉下去,让学生思维从形式化过渡到符号化、数字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听说活动《出生的故事》,听说是交际的前提,学会倾听,清楚表达,是社会生活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样,更是现代社会善于交往所必须掌握的一点。这篇教材提供了一个叫“早早”的孩子出生的故事。介绍了他出生的时间 、体重、身高、样子、名字的来历和特殊的经历。让孩子们去查找自己出生时的各种资料,依据听到的内容和层次,模仿说话,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一片深情,知道自己从孕育到出生到成长都倾注了父母无数的心血和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并能清楚有层次地向别人介绍。知道人孕育——出生——成长的过程。明白如何与人交流,怎样明白地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听说能力。认真听,听懂主要的内容;能够复述,复述是模仿的前提;模仿说,说清表达的内容,为今后与人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了解父母为孩子经受的痛苦、操劳,感受亲人无私真挚的爱与强烈的期盼,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之情。在一种人文氛围下,体验人性的美,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能听懂录音内容。

  2、能模仿或创造性的讲述自己出生的故事。(此点最为重要)

  教学难点:

  学会有层次,清楚并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准备:

  配套录音带、 图片、学生收集的各类文本音像资料、 家长的录音 、教师自己出生的相关资料

  说学生:

  一年级的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对自己的出生的故事。因此,他们会满怀兴趣地学习。孩子们模仿能力极强,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在家长的必要帮助下,他们有能力主动去听、去复述、去表达。还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认真听、大胆说”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选择如下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学生感兴趣,有话说。

  2、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将教科书“这本小书” 与生活“ 这本大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挖掘语文教材及这教材外的人文内涵。

  3、 注重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我们的教学原则之一“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因此在课上我们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设计听2——3遍录音,要听出主要内容,听别人说话要听出不同之处,并且有层次、有特色地表达,其中还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使学生学会倾听,能够模仿,敢于表达,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以后与人交流打下基础。

  二、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地位。

  1、把握时机,恰当指导。

  2、创设氛围,引生入情。

  课前;

  (1) 提前让学生回家咨询,了解出生时的情况,搜集必要资料。

  (2) 请父母录音,回顾当年的情境与感受。

  说课上:

  从一声声啼哭,一张张可爱的宝宝图片,许多照片,交流故事等方面一步步将学生带入七、八年前,带回父母亲身边,创设表达的氛围,使学生有话说,急于说。在课堂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激起老师、学生和听课者的共鸣。使教师、学生、文本达到了“人文互动”。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课堂中多次设计: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点儿什么?等等。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幸福的情境当中,受到触动。在语文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并使学生在老师鼓励、协助下,形成一种“人文态度”——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了对学生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

  说学法:

  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地学习,认真听录音、听同学说、积极主动结合自己的查找的材料练习说话。形成一个自主、合作的愉快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出示卡片,在复习旧知,认识常用字中引出“专心听” “大胆说”两张卡片。对学生明确提出听说活动的要求。

  2、放录音:听婴儿稚嫩的啼哭声;展示图片:看婴儿的可爱的模样,引发学生想象和兴趣,引入新课。

  (此处设计,既明确了听说活动的要求,又在听与看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人文氛围。既找到了一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空间,又在看与说中培养了观察、表述的能力。)

  二、反复倾听,尝试复述。

  1、放录音《出生的故事》。(根据学情,确定播放次数。)

  2、通过听录音,明确说话的内容。

  (一个叫“早早”的孩子出生的故事:出生时间 、体重、身高、样子、名字的来历和特殊的经历)

  3、复述

  4、再听一遍录音,按照老师的板书提示,把早早的故事讲一讲。

  (时刻将听与学生的说紧密相连,既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与概括,复述的能力。并为下一个环节层次清晰的模仿说话做了铺垫。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又符合了因材施教。)

  三、模仿录音,练习说话。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出生的故事,想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先和同桌或你的好朋友讲一讲、练一练。(结合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照片、父母的介绍等)

  2、 给大家讲一讲你出生的故事。(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指导:与人交流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说完整话;表达清楚;条理清晰;渗透语文知识:人称、关联词语、好词佳句、详略处理等。)

  3、听了同学们这么多精彩的出生的故事,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出生故事,想听听吗?(引导学生学会重点说与众不同之处,学会有创意的表达。此处也可依据学生讲述的内容引出。正所谓“教无定法”。)

  4、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重点指导,又不与上一环节重复,点面皆到,省时高效。)

  四、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胎儿图片,头冲下,展示由一个小胚胎成长成一个可爱的婴孩的过程。

  2、一位同学母亲讲孩子出生的故事的录音。

  3、听了妈妈的话,大家有什么感受,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吗?(感受亲人之爱,自己的幸福)

  4、指导学生,在讲自己《出生的故事》时,加入感受,效果更好。

  五、课外延伸,余味绵绵。

  1、放钢琴曲《给母亲的信》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拿出一个孩子的成长日记。告诉孩子们:“记录你们成长的方式有许许多多:一张张照片 ,一盘盘录像录音带,一本本成长日记,其中处处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的挚爱与企盼。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读一读,有时间给大家讲讲你《成长的故事》。

  2、以一位母亲的话作为结束语:“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我爱你我的儿子。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年轻,但我希望我永远是你眼中最美的母亲;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离我远去,但我相信你永远是我心中最牵挂的儿子!”

  板书设计:

  听说活动 时间 1995、 10、 5 22:05

  名字的来历 早早

  出生的故事 身高 40厘米

  体重 2600克

  特殊的经历 暖箱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本节课共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护、阿姨、凯旋”等词语。学习多音字“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用简单的书信进行交流。”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理解。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编排。教学本组课文,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基于本篇课文的书信体价值,我把选材组材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三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感谢,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四是基于对学清的了解。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但书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体,这也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书信,所以教学本文时,首先让学生发现书信和其余文本结构的不同,指导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然后发现其围绕“呼声”这一中心,选材和安排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书信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合理安排材料。

  据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依据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二、说教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同时课标指出:阅读、积累、实践、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学本科,我采用以下策略完成教学:

  1、扶放结合法。识字教学环节让学生先自读,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如“血”教学,让生先试读,然后给出提示,生理解认读,这样做到学一个就牢固掌握一个。写字指导,在学生观察发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2、观察比较法。在了解书信格式的时候,让学生先观察发现其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从而加深了解书信格式。

  3、实践法。在了解内容安排上,通过对本文内容安排的学习,设计坡度,练习安排材料,然后自己进行简单的材料安排练习。

  三、说学法

  1、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在读中发现错误,在师生评价中提高,通过“读、记、说、写”等方式识字、写字。

  2、对比发现法。在书信格式以及内容安排等方面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其规律。

  3、实践练习法。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排列以及自己安排材料,学生在练习中内化语言。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一理念,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收获成功。共设计五大板块: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新课开始,让学生形成新的课程期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尽快进去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朗读、识字、写字目标。

  (三)再读课文,认识结构

  书信的格式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在此进行强化落实。

  (四)研读课文,迁移运用

  段的训练是第二学段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指导其了解材料安排的的方法,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实践、运用。

  (五)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通过对联合国秘书长的了解,让学生受到震撼,从而提高其深层阅读的欲望。

  五、说板书设计

  凸显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板书设计为生字、多音字,主要内容和材料安排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⑴ 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⑶ 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⑶ 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⑷ 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

  钢笔──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渔家──宠物──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

  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说板书】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我的本领》选自山东省编教材大班主题《我就是我》中的次主题二《能干的我》。通过前面的学习,孩子们对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班的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幼儿园与与小学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帮助孩子在深入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本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游戏激将法,不仅说出自己也说出漫画人物的特征及本领,也清楚认识自己的本领,建立自信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本领。

  二、幼儿分析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是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2、能力目标:能大方自信的说出自己的外貌特点,展示自己的本领,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感受在学习本领时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和鼓励,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的外貌特点,展现自己的本领

  难点:感受在学习本领时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和鼓励,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在活动之前我做了以下准备。

  了解每位幼儿的本领,并请幼儿准备才艺展示。视频、音乐、摄像设备等。

  六、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我将运用电教法、直观法、游戏法的教法以及观察法、提问法的学法来引导孩子完成活动目标。

  七、活动过程

  接下来我见根据我的教学过程详细地介绍我是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法,来引导孩子们解决重难点,完成活动目标的。

  1、导入部分

  采用游戏激趣法,引导幼儿说出漫画人物的外形特点及他们的本领。

  2、基本部分

  采用交流展示法和赞赏激励法,引导幼儿大方、自信的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展示自己的本领,感受自己很棒,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1)采用小游戏"快乐大搜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

  (2)鼓励幼儿自信的说出自己的本领。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本领。

  3、采用观察分析法和设疑提问法,通过观看《鹰爸爸和小鹰》的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同时也离不开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1)分三段播放动画视频。

  第一段重点提问: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它学会飞了吗?为什么?

  第二段重点提问:鹰爸爸对小鹰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把小鹰推下去?爸爸把小鹰推下去,发生了什么事?

  第三段重点提问:这次小鹰为什么会飞了?

  这次小鹰为什么能勇敢的跳下去?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学习本领时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得到过谁的帮助和鼓励。

  4、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

  (1)观看录像,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懂得妈妈在学本领中对自己的期望。

  (2)鼓励幼儿充满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鼓励幼儿学好本领,树立自信!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认识数字并理解其意义是为以后学习好科学打好基础。由于有一部分幼儿对1、2有了认识并能理解其意义。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小食品店》。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

  二: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

  引导幼儿对数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其意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喜欢我们的班级。

  3、能收拾好游戏的玩具。熟悉班级常规。

  三:教学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小食品店”里面,幼儿来当顾客,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四: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在活动准备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干葡萄干、小糖粒、花生、饼干等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小食品作为教具。幼儿使用的小筐和纸片等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的方向过渡。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纲要》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

  不错的幼儿在情景中活动。我创设了开食品店的形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天线宝宝开的是什么店?”然后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的店里面有什么东西。

  (二)、基本部分:

  这部分以“买食品”、“吃食品”这一系列游戏情景串联教学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认识数字1、2、3。其次,考虑到小班幼儿认识数字的特点,不易理解其意义。我就重数字与实物相匹配,引导幼儿理解数字,减低幼儿学习难度。同时通过指认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巩固对1、2、3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1、2、3时,依照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逐步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维发展。

  在“吃食品”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按数字和实物相匹配的原则。请幼儿讲一讲你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是2颗葡萄干”,有的说“是2粒红色的糖”、还有的说“是2片三角形的饼干”。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肯定幼儿从颜色、形状的表述,同时鼓励一个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两维角度选择。发展幼儿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幼儿要将自己买的什么东西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可以将食品共同分享。

  针对“买食品”的要求,做了不同层次的安排,让每个幼儿分别按不同的要求去参加活动。从而使每个幼儿有所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结束部分:

  活动的最后为“图卡操作”,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为区域

  不错的活动中的练习做示范。我为幼儿准备了一组实物卡片和数字卡片还有固体胶,在粘贴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是集体教学活动同自主自学的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别练习的机会。

  在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要物归原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小小食品店》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空间。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上海市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记叙了由于风、海龟、海浪不喜欢也不愿意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伤心得流泪了。后半部分记叙了由于白头翁很爱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激动得流泪了。作者通过小螃蟹两次哭,说明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二、说学情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会用他们喜欢的各种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手把手逐字教学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字的反馈指导上。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按标点正确停顿。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句子也不长,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读通。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以小螃蟹的“两次哭”-------伤心的哭、开心的哭为线索展开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螃蟹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

  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抓住重点,引导质疑

  课一开始,我出示描写小螃蟹哭的两个句子: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伤心的泪。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要求学生进行提问,这不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练习提问”,而且又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然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归纳整理提问的方法(抓关键、找矛盾提问),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老师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当风、海龟、海浪对小螃蟹写的诗不予理睬时,小螃蟹流下了伤心的泪,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小螃蟹的心情怎么样?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心理;当小螃蟹听到白头翁唱它的诗时,它第二次哭了,这时,小螃蟹的眼泪仅仅是因为白头翁的喜欢?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小螃蟹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来逐步揭示主题:只要做得好,总会有人欣赏,不要灰心、气馁。

  总之,教师要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只有教师导得有方,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才能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才能更加分融洽,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10

  一、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不必细致分析,也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设计思路

  依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前期准备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蕴含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读、悟、演”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读一读,把课文读明白,悟一悟,把课文读懂,演一演,把课文读活。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文中话概括课文内容。

  3、关注个性体验,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体悟,去朗读课文,演绎课文。

  四、教学流程

  (一)引趣激情

  1、故事深入

  课件演示动画,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砍伐森林带来什么后果?

  2、揭示课题

  (二)读一读,把课文读明白

  1、自主读书

  同学们,想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

  2、检查生词

  出示课件,形式多样地认读课文中生词。

  (三)悟一悟,把课文读懂:

  1、读文质疑

  课文大家能读通、读顺了,那就看看自己能读懂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学会默读方法:即不出声,用眼睛看。可用手指着读,边看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待会解决。

  2、合作探究

  老师刚才下来走走看看,发现同学们的书上有了不少小问号。有了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就请同学们先到合作小组中去探讨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看见你们激烈地讨论和满意的微笑,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那还有没有大家不能解决的呢?在下面的学习中,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探讨。

  4、深入感悟

  (1)前面自由读课文时,同学们已经标出了自然段序,根据课文内容,请大家理清文章的结构。(方法不必统一,学生说出理由即可)。

  (2)请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通过读你知道什么?

  读后学生讨论总结

  第1段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说明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地愉快的生活景象。

  (3)森林王国为什么失踪?现代森林带来什么后果?请大家围绕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体会“乱砍滥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森林王国失踪后,会怎么样?森林王国失踪给人带来哪些有益的教训?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三)演一演,把课文读活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这么好,我想要是演一演,一定非常精彩,我们试一试?咱们先来找一部分同学来演演(选出一部分积极性高的同学来参加),这里有头饰,你们可以商量一下角色怎么分配。

  学生上台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五、教学反思

  《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于森林王国之中,我尝试着运用“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悦,体验更加丰富、感悟更加深刻。我自己也觉得我和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森林王国的童话世界中遨游。所以,学生们在结束时不仅把自己体悟到的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还能通过表演加以演绎。说到演绎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有待改进。如果我能让更多或全体学生都分组表演,可能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更为深入的体悟。看来整个教学模式的结构还有待于调整,时间尚需科学地安排,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进去,悟出来,演绎活了,才能算是教的成功,学的成功。

【【必备】说课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2.【必备】说课稿汇总5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4.【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5.【精华】物理说课稿汇总十篇

6.【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十篇

7.小学体育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8.【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