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9 17:58: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称象》。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解决,延伸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便可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升华。

  二、说教材

  《称象》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过程的介绍以及与大臣称象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曹冲的机智与聪慧。本文内容充满生趣,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平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将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低学段学生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的特征,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称象说课稿|称象说课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

  掌握称象的过程是对课文理解的关键,所以我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定为重点。

  探究称象方法的原因,低学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将学习曹冲遇事多观察动脑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低学段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敢质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质疑提问法:

  学贵有疑。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自学讨论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而小组合作讨论正是其精神实质的体验。在教学中我将合作性学习大量用于“释疑课题问题,讨论官员,曹冲如何去称象”等重要环节。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朗读理解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既是重要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在重要段落,个别字句均采用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朗读更加准确的把握主体思想。

  4、动手操作法:

  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的应用会更加直观,形象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通过课件演示及实物操作,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针对教法又制定了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读中思,读中悟

  3、在分析比较中领悟

  4、口述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针查,检测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用谈话启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初读课文,解答质疑

  师范读。感知课文大意。释疑课题采用分组讨论,以此加深理解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通过官员与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明确曹冲的聪慧与敏锐。师生,生生合作讨论,课件,实物演示更加深对曹冲称象过程的理解。并做口头复述。

  (五)扩展延伸

  深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想象,挖掘内在潜能,不断充实进步。

  六、说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教学中运用生评生,师评生,师引生评的方式在朗读,讨论,操作中进行,评价语言应形象,丰富,指导性强。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及思维。

  板书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说课稿 篇2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说课稿 篇3

  一、用词之美

  黄蓓佳在《心声》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拟声,如窸窸窣窣、咕噜噜;有的写声,如毛毛刺刺、娇滴滴、干干脆脆、软软;有的强调,如远远近近、深深、轻轻。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的强化了听觉冲击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文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程老师皱起眉头”中“皱起”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不满。“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一句中,“脸一红”写出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的不安。而且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三五个字一句的话则比比皆是,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二、映衬之美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声》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从外貌等来介绍,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像“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工作认真、爱荣誉,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还有爷爷没事就“咕噜噜”抽水烟,过完了瘾又一把将京京搂在怀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生活画卷,“自然就是美”,黄蓓佳正是以这样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人性之美。

  四、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用语言来表达,本文又是一篇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人公的文章,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设计本课的课型为小说阅读起始课,目的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会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三个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首先导入课文,可以这样说“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家长、老师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样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再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我们的三项阅读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展示完之后,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项阅读活动,(屏幕显示引导)第一项阅读活动是“讲一讲文意”,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从课文中找出命题的依据。(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师相机点拨。此活动约5分钟)读完之后,老师引导全班讨论,讨论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我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老师进行环节小结: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心声”好,它不止饱含了京京想读课文的心声,也饱含了京京渴望得到像优等生一样公正、平等待遇的心声,还饱含了京京渴望家庭和谐的心声,比起普通的再现文章内容,它的含义更深,更有情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谢谢大家,我们进入第二项活动,这时师要板书活动题目品一品语言,表示强调。之后引导:品语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品析点,怎样寻找品析点?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进行这一环节,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师要利用屏幕引导:交流的时候有四句话你可以任选其一来说:好在写出了什么,好在表现了什么,好在说明了什么,好在点明了什么。之后老师发出指令,下面读课文,找品析点。(学生开始找品析点,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在书上作简单的旁批,重点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叠词、形容词和三五字短语的妙处,用时8--10分钟)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给予点评,交流之后,师再引导,把学生收回到本文的难点品析,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品析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点找得怎么样?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山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说明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书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后两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该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特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并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难点)

  【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读”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第一步:导课解题,介绍作者

  介绍岳麓山引入课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第二步:初读指导,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再读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情感

  1.品读古诗,读出画面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感受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说作业设计】

  意图:(作业的设置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之上。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的强化巩固。达到了读写统一。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概括了古诗的主要内容,简洁的文字,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把握,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俑》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第9课。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注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传承中。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及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积极地参与研究性活动,具有时代性。

  l 学生分析

  本课采用网络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欣赏课不能只单单欣赏,还要学会评述,并与动手练习相结合。如果让学生课前寻找资料,一是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可能学生寻找的资料没有针对性。网络的普及使八年级同学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网上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在网上探究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则兼顾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

  l 教学目标

  ——知认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极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的艺术.

  ——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2. 学会在网络的自由领域中自主学习,懂得如何探究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l教学重点 1.秦始皇兵马俑的表现形式;2. 体验陶泥雕塑造型

  l教学难点 秦、汉代雕塑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l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导入课题。

  二、知识积淀

  请学生根据预习书本回答 “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类有哪些?”“什么是陶俑?”这几个问题。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能够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按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中国古代雕塑又分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二)什么是陶俑?

  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

  三、网上探究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陶俑》两段视频,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请学生为刚才的《秦始皇兵马俑》短片配上精简的解说词,介绍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作为现场宣传短片,播放给国内外游客观看;

  2、秦代与汉代的雕塑有什么不同?以秦“兵马俑”和东汉“两舞俑”为例,你更喜欢哪一种艺术风格,为什么?

  3、请你补充课本:为大家介绍唐代又出现了哪一种别具风格的雕塑?它是由什么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

  教师开放网络平台,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去探究答案。

  师共共同交流答案,各抒己见。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实践体验

  请学生用手中的陶泥雕塑一个陶俑,表现手法和内容不限。

  请完成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五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到前台展示,并作自评,然后请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后,教师略作评价。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课后拓展

  教师为学生布置拓展主题:寻找身边的陶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四个主题。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懂得关心动物就是关心人类自己。设计此课,旨在从爱护动物出发,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了解动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讨动物作为人类朋友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和动物交朋友。

  (2)培养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3)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有爱心地生活,爱护动物。

  3.教学重、难点:

  喜欢和动物交朋友;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虐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知道要保护珍稀动物。

  二、说教法

  教学中为体现生活性的课堂教学,我以情为线索,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的小动物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活动的情境,充分发挥儿童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积极思考,逐渐完成主题目标。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是结合具体真实的小动物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感受、体验、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在如生活般的活动中学习关于动物的知识,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生成必要的品行修养。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本堂课是第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这节课我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生活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具体我设计了以下几项活动:

  活动一:我喜欢的动物

  1. 谜语导入:口述几条有关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

  猜谜语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项游戏活动,通过猜谜语自然而然地引出动物这个话题,课堂之初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整堂课开一个好头。

  2欣赏录像:一段各种动物的视频录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通过大屏去感染学生,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动的大自然当中去,真切地去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动物,为什么最喜欢它。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能初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全班交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游戏的活动形式:猜猜我是谁。让学生不直接说出自己最喜欢什么动物,而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叫声或说一条有关它的谜语让大家猜来介绍,然后再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它。通过此游戏活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创意与表现,学生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

  活动二:动物之最知多少

  激励学生:动物这么可爱,又这么讨人喜欢,那你们有什么愿望吗?(和动物交朋友),那老师先要考考你们,看你们对动物是不是很了解,你们愿意接受测试吗?

  动物之最知多少

  ——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

  ——世界是最小的鸟是什么鸟?

  ——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是什么鸟?

  ——世界上短跑最快的动物是什么?

  我把测试题配以课件说明,既考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升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与态度。

  活动三:我和动物交朋友

  1.此环节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和动物亲密接触的画面,以真实的画面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也想和动物交朋友的热情。

  然后创设活动情境:和小猫交朋友

  让真实的小猫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与动物零距离接触,因为学生都愿意与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这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项活动中,我让学生和小猫打招呼、轮流摸摸它、给它取名字、喂食、夸夸它……从而让学生在如生活般的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动物交朋友,这也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生活性的 特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然后再利用课件出示学生还喜欢的动物,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引出明明和小鸟的故事而设的。

  2.故事:明明和小鸟的故事

  这个故事 我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看完通过让学生思考:明明也想和小鸟交朋友,可为什么却把它放走了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要和动物成为真正的好朋友,需要了解、尊重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待动物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初步明确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活动四:表达喜爱之情

  1.欣赏动画歌曲《我有一只小毛驴》、《两只老虎》。这种配以精彩画面的歌曲极具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育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2.学生表演有关动物的歌曲,或画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六、新理念、新《课标》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觉得自己设计的这节课,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小动物走进课堂,让孩子在与真实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与动物做朋友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 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扩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

  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母亲的恩情》一课的生字练习,分别是“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润”,左右结构的字偏多,其中又以“提手旁”的字居多。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重点指导的生字“无”和“把”,第一个字均放大出示,并附有书写要点说明,旨在训练独体字和提手旁的字的书写。第二部分是本课生字描红、临摹和临写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第三部分是临写《游子吟》这首诗的书法作品,目的是初步认识并欣赏书法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二年级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独体字以及带有“提手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2.写好“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润”等字,写得正确、美观、比例恰当。

  3.通过讨论、评价及实践等教学方式,了解独体字和带有“提手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古代书法家故事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要持之以恒。

  其中本课时着重训练第1、2、3项目标。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11个生字,难点是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二、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写字姿势歌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出示《写字姿势歌》,复习正确的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环节二:指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要想写好一个汉字,不仅要掌握字体结构,还得把握在书写过程中,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分配好每一部分的间架比例。

  所以我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字体结构,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每一部分的间架比例,以及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比如:“无、寸、永”是独体字,笔画应写得舒展;“恩”是上下结构,应写得上紧下松,上窄下宽;“迟”是半包围结构,“尺”位置稍偏右上,“走字底”的捺向右下斜;“补、针、根、抚、摸、报、润”是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环节三:指导写独体字。

  本课的独体字有:无、寸、永,重点指导“无”。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习字册》中的书写提示,结合观察说说提示的意思,再让学生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展示学生的书写并点评。

  第二步让学生依据以上方法自己观察“寸、永”,并指名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根据提示练习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点评。

  环节四:指导写带有“提手旁”的字。

  本课带有“提手旁”的字有:把、抚、摸、报,重点指导“把”。 还是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指导学生读《习字册》中的书写提示,结合观察说说提示的意思,再让学生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展示学生的书写并点评。

  第二步让学生依据以上方法自己观察带有“提手旁”的字:抚、摸、

  报,并指名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声旁的书写要点。学生根据提示练习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点评。

  环节五:学生练习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巡视时可以抽取书写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同学前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是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他们就愿意去写字,写好字。在课堂最后再小结书写要领,并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安排,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讲的课题是: 模拟实验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回顾---情景导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 ,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教案《“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 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 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水平一《单跳双落》,下面就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小学体育水平一跳跃部分的《单跳双落》内容,因为学生是智障儿童,因此在选用本内容时做了适当修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保证适当的运动量,并将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到教学之中。本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将单腿站立起跳,双腿同时落地两个动作连贯起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增强培智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使协调、平衡方面能力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并为将来学习蹲踞式跳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特殊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比正常学生差2-4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四年级学生一共9人,其中包含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儿童,学生表现为知觉速度慢,记忆短暂,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较差,大多在反应、协调、平衡能力方面有所缺陷,主要是由于脑神经系统障碍所致。其中有情绪障碍的学生三名,行为上表现为叛逆,自我,课堂上不愿配合老师,不合群,因此需要教师语言和行动上的约束。

  在学科技能掌握概况:本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泼,喜爱游戏和角色扮演对不同的运动器械较感兴趣。通过三年的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单脚跳,双脚跳练习在课堂中学习过,AB生有一定跳跃能力,C生具有独立自然走、跑能力。

  综合以上因素,为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加强上下肢的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培养“我最棒,我能行”的积极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初步掌握原地单跳双落的基本技术,发展跳跃能力是本课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经过深入分析学生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三维目标,并对技能掌握进行分层。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增强灵敏性,身体协调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反复示范,正误动作对比,采用“完整-分解-完整”强化学生动作记忆,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模仿,掌握基本动作。遵循由易到难的运动规律,掌握动作重点。通过游戏巩固技术,寓教于乐,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活泼、勇敢的优良品质,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帮助他人,增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分层目标:

  A生(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初步掌握动作要领。能够独立完成连续单跳双落连贯动作,蹬地有力,有一定远度。角色扮演投入,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教师的指挥。

  B生(2):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能够通过器材辅助完成单跳双落完整动作。促进平衡、协调能力发展,发展双腿力量,理解游戏规则。

  C生(4):通过个别化辅助,以及合作学习完成原地双脚跳,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强身体灵敏性。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原地单脚站立向前跳,双脚落地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

  难点:单跳双落动作连贯,上下肢协调配合。

  C生重点:能够在教师辅助下原地双脚跳,能够自然行走完成游戏,增强身体灵敏性。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和利用智障儿童身体协调性较差,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以及胆小的特点,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导入、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比赛法、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学习并巩固技术动作。

  情景导入:利用小白兔学本领的故事,使课堂更加有趣,符合低年段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示范法:由于智障学生记忆力较弱,因此我从多个方向进行反复示范,并进行正误动作对比。我通过“完整—分解—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对动作有具体的认识,

  分组练习法:因为智障学生往往较自我,合作意识弱。且便于练习的开展,分成3人一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给学生以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便于针对C生的个别化教学。

  游戏比赛法:游戏比赛是学生最喜爱的练习,结合本课内容,把游戏融入其中,增加趣味性,巩固本课练习重点。

  分层教学法:由于智障学生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尤其从事运动的活动中,分层教学有利于关注到每个学生。

  本课所需场地器材为:半片操场,标志桶3个,呼啦圈12个,兔子贴画10个,大脸盆1个,细沙,胡萝卜10个。录音机及磁带各一。

  五、教学过程

  (一)放飞心情,模仿激趣

  课的开始我会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和兔妈妈慢跑去公园郊游。(看图)准备活动中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模仿动物操。由于特殊学生自控能力差,因此我在课前设置好9个呼啦圈,做操时每人各占一个圈,约束学生活动范围,提高思想注意力。

  预设本环节6分钟。

  (二)学习本领,任务分解

  1、来公园我会用语言引导学生河的对岸有胡萝卜田,想要摘萝卜就要先学习过河的本领。教师示范如何度过河上的石路,引出课题《单跳双落》。示范时说出顺利跳过的密码“1,2”。分步解释,1:单脚站立,双臂自然弯曲在腰间,2:蹬地向前双脚落地。

  2、(看图)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练习,由于特殊学生对动作理解较慢,让学生先回忆双脚原地跳如何跳,教师说出双脚原地跳与今天学校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学生体会。为了帮助他们更具体的了解动作,教学生学喊口令“1,2”配上击掌,熟悉动作节奏。鼓励学生勇敢跳出圈。

  3、 为巩固技术增强运动密度,使培智学生获得有关动作的清晰、完整的表象,分三组练习,学生在指定的位置把呼啦圈摆成米奇头的形状。练习单脚站在单圈里,蹬地跳进双圈。轮流练习单跳双落。一人练习时,其他人在旁观察,并帮助他喊出口令。每人练习4~5次,教师巡回指导。C生进行双脚向前跳、原地跳的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也可请表现较好的A生帮助C生跳,进行合作学习。B生进行扶支持物跳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体会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4、A组增加难度,用6个呼啦圈,连续向前跳两个单跳双落,熟练后加长单圈与双圈的距离,指导学生用力蹬地向前跳。

  5、请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精神。

  预设本环节15分钟

  (三)体验成功,合作游戏

  1、师:“小兔子们终于学会了本领,可以去河的对岸拔萝卜了。比比看谁先摘到萝卜。”这里教具我选择用新鲜的胡萝卜用细沙埋在大盆里,让学生找萝卜,增强趣味性,贴合实际生活,同时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分成三组进行游戏,A组利用6个呼啦圈连续单跳双落两次,并且有一定远度,跑至终点拔萝卜;B组扶支持物跳一组单跳双落,跑至终点拔萝卜;C生过小桥自然跑前拔萝卜。(场地布置:教师把标志桶放到指定位置,学生自己放呼啦圈)这样的分层练习体现比赛性,给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给稍弱一些的学生以信心。

  预设本环节10分钟

  (四)身心放松,评价总结

  我将以玩泡泡游戏让学生欢庆胜利进行放松。课的最后带领学生回收器材,养成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再见。

  预计本课的练习密度为40%左右,平均心率为:110次/分钟左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2.【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十篇

3.【必备】说课稿汇总十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6.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7.【精品】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8.关于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