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树》幼儿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树》幼儿园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树》幼儿园说课稿1
说教材
正值秋天,一个美丽的收获季节,各种色泽鲜艳、好吃的水果和农作物的成熟令孩子们欣喜不已。有时孩子会问老师或小伙伴,“你知道桃是哪儿来的吗?你见过葡萄树吗?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对结果子的树感到好奇,于是我请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县城周围的果园去看一看,还可以参加摘果子的活动,去体验丰收的喜悦。我也有意识的多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去发现季节的变化,这样,我们便进入了主题四《秋天来了》。我们知道,的幼儿对形象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于是,我事先安排幼儿去果园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这样提高了幼儿认识兴趣,丰富了感性认识。
同时,的幼儿在绘画方面比较差,我引导幼儿用手撕纸、粘贴的方法,这样加强了幼儿动手及同伴合作协调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的探究过程,设置开放性问题,充分引导幼儿的自主学习,让幼儿在观察、游戏、操作中加深对秋天的果实及果树的认识。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因此,根据新纲要精神和活动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三个目标。
〔目标〕
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2、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3、学习撕纸和粘贴的方法。
理论依据: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园艺术教学的任务。
〔准备〕
1、活动前两周,请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到附近的果园去看看,有机会还可以参加摘果子的活动。
2、《摘果子》的音乐磁带,《美丽的水果屋》。
3、画有大树的大幅图画,各种颜色的纸、棉棒、胶水。
4、区布置好结满水果的水果藤(塑料制品)。
〔活动重点〕
幼儿能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和表现秋天果园的美丽,体验丰收的喜悦。
〔活动难点〕
幼儿年龄小,手的肌肉群不是很协调,撕纸和粘贴有一定难度。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主题的活动价值,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具体采用的方法有:
1、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你见过哪些果树”在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秋天果园的美丽。
放《摘果子》的音乐,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名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趣味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选择在活动后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本活动进行巩固。
说学法
1、情感体验法
幼儿通过视、听、讲,对秋天的果园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小手去展现秋天的美丽。
2、操作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在用彩纸撕果子的过程中,了解了果实的形状、颜色,练习了手的.灵活性,用自己的小手装扮了硕果累累的大果树,很有成就感。
说活动程序
1、放《摘果子》的音乐,幼儿做简单的摘果子动作进入活动室。这样既稳定了幼儿的情绪,又能让幼儿再次体验摘果子的乐趣。“小朋友,你们在哪里摘过果子,摘过什么果子”,我见过苹果树、梨树、葡萄树大楂树,我见的苹果树结的苹果可多了,我看见葡萄树上结满了红的葡萄还有绿的葡萄……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回忆,们踊跃发言。
2、小朋友,你知道水果能建成房子吗?(们都瞪大了眼睛),下面我们来看《美丽的水果屋》,熊妈妈和熊搭建了漂亮的水果屋,他们高兴吗?(高兴)出示大树图画,那你们看,大树妈妈高兴吗?(不高兴),为什么?(孩子们想),因为树上的水果没有了。对,小朋友真聪明,因为水果都离开了妈妈,那我们想个办法帮助她好吗?
3、拿出彩色的纸,引导孩子们想办法,我们可以用彩纸做成水果,粘到上面。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你们会用剪刀吗?孩子们摇摇头,用什么办法做呢?(孩子们很为难),今天,我们用撕纸的方法来帮助树妈妈。教师示范撕水果,然后粘到大树上。
4、引导孩子们用彩纸撕出漂亮的果子,粘到大树上,两棵大树被孩子们贴的满满的。老师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做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老师悄悄给树妈妈换上笑脸)小朋友,树妈妈有话说,我听一听她想说什么,(老师把耳朵靠在大树上,然后点点头),树妈妈说小朋友做的水果宝宝都很好,她很高兴,还让我谢谢小朋友呢。
《树》幼儿园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2、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3、学习撕纸和粘贴的方法。
理论依据: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儿园艺术教学的任务。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两周,请家长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到附近的果园去看看,有机会还可以参加摘果子的活动。
2、《摘果子》的音乐磁带,课件《美丽的水果屋》。
3、画有大树的大幅图画,各种颜色的纸、棉棒、胶水。
4、游戏区布置好结满水果的水果藤(塑料制品)。
[活动重点]
幼儿能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和表现秋天果园的美丽,体验丰收的喜悦。
[活动难点]
幼儿年龄小,手的肌肉群不是很协调,撕纸和粘贴有一定难度。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主题的活动价值,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具体采用的方法有:
1、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你见过哪些果树”在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秋天果园的美丽。放《摘果子》的音乐,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名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趣味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选择在活动后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本活动进行巩固。
说学法
1、情感体验法幼儿通过视、听、讲,对秋天的果园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小手去展现秋天的美丽。
2、操作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在用彩纸撕果子的过程中,了解了果实的形状、颜色,练习了手的灵活性,用自己的小手装扮了硕果累累的大果树,很有成就感。
说活动程序
1、放《摘果子》的音乐,幼儿做简单的摘果子动作进入活动室。这样既稳定了幼儿的情绪,又能让幼儿再次体验摘果子的乐趣。“小朋友,你们在哪里摘过果子,摘过什么果子”,我见过苹果树、梨树、葡萄树山楂树,我见的苹果树结的苹果可多了,我看见葡萄树上结满了红的葡萄还有绿的葡萄……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回忆,孩子们踊跃发言。
2、小朋友,你知道水果能建成房子吗?(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下面我们来看《美丽的水果屋》,熊妈妈和熊宝宝搭建了漂亮的水果屋,他们高兴吗?(高兴)出示大树图画,那你们看,大树妈妈高兴吗?(不高兴),为什么?(孩子们想),因为树上的水果没有了。对,小朋友真聪明,因为水果宝宝都离开了妈妈,那我们想个办法帮助她好吗?
《树》幼儿园说课稿3
一、设计意图
一天,我们在给竹子浇水的时候,小朋友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竹子地里长出了一些小菜苗。“这些小菜苗会不会抢走竹子的食物呢?”有小朋友有这样的担忧。对于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小朋友再观察一段时间,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这些小菜苗。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寻找合适的契机引导小朋友开展接下来的活动。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绘本《鸟窝里的树》中鸟太太和鸟先生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它们的鸟窝里长出了一颗小树苗。绘本讲述了鸟太太和鸟先生将鸟窝里的小树苗移栽到地里,并关心小树苗、照顾小树苗的故事。鸟太太和鸟先生的做法会对小朋友有一些启发吗?我们决定试一试。
二、说教材
而《鸟窝里的树》这本绘本本身也蕴含了语言教育价值。故事温馨有趣,幼儿可以在倾听中感受故事内容,在观察画面时大胆猜测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有可听、可看、可说,可与之共情的点,适合幼儿进行语言方面的学习。中班,是幼儿语言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期,我们致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同时,提供适宜的读物,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指南》中提到: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本次活动与生活中的主题活动相联系,共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并参考《指南》,我将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1、认知与技能:能安静认真地倾听故事,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大胆猜测并讲述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鸟先生和鸟太太对小树苗的关爱,萌发爱护小树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
在《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两大目标集中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方面,因此,本次活动我将重点聚焦在倾听、理解故事,并大胆表达;难点在于阅读理解,根据故事情节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说教法
遵循“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原则,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导入法
以鸟太太遇到难题的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二)启发式提问法
在活动中,我通过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鸟太太的难题是什么?”“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好小树苗?”激发幼儿说的兴趣,扩大幼儿说的空间,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三)图像直观
当幼儿讲述“螳螂和甲虫的办法保住了什么,牺牲了什么”,以及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好小树苗”时,以图像记录,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看到两种办法的优劣,帮助幼儿梳理、思考两全其美的办法。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在听、看、想、说的轻松氛围中突破重难点。在本次语言活动中,我主要设计运用了以下学法帮助幼儿学习。
(一)观察法:通过观看课件,感知、理解故事。
(二)讨论法:幼儿在思考“有什么办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好小树苗”时与同伴进行自由讨论,以集体的智慧帮助鸟先生一家找到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好小树苗的办法。
(三)举一反三法:通过思考、讨论如何处理鸟窝里的小树苗,举一反三,将经验迁移到如何处理竹子地里的小菜苗。
七、说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故事主角
师: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鸟叫)
另一位老师扮演鸟太太,上场:大家好,我是鸟太太,这两天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哎……(说完后下场)
师:你们想知道鸟太太遇到了什么难题吗?那我们就从下面的绘本故事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通过观察画面、讨论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倾听故事前半部分,发现鸟太太的难题
师:你们听到了吗,鸟太太的难题是什么?
小结:原来鸟太太的窝里长出一棵小树苗,如果不砍掉,小树苗会把鸟窝撑破,砍掉的话,鸟太太又舍不得。这让她很为难。
2、思考、讲述“鸟窝里长出小树苗怎么办?”
提问:螳螂先生的办法是什么?(砍掉小树苗)它的办法保住了什么?(鸟窝)牺牲了什么?(小树苗)
提问:甲虫先生的办法是什么?(搬家)那它的办法保住了什么?(小树苗)牺牲了什么?(鸟窝)
出示画有螳螂、甲虫及树苗、鸟窝的图片,根据幼儿回答进行小结,并在图上做相应标记。
小结:螳螂先生的办法虽然保住了鸟窝,但是没有保住小树苗。而甲虫先生的办法保住了小树苗,却没有保住鸟窝。
3、思考、讨论“既保住鸟窝又保护小树苗的办法”
提问: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好小树苗?(幼儿大胆猜测、自由讨论)
根据幼儿回答在大白纸上简单绘画记录,并与幼儿共同梳理两全其美的办法。
小结:原来动物朋友的办法和你们想的其中一个办法是一样的——给小树苗搬个家,种在泥土里,这个办法叫做移栽。
4、倾听故事后半段,体验鸟太太一家与小树苗和谐共生,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小结: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是互相关心爱护,同时他们也把爱的温度传递给了小树苗,让小树苗能茁壮成长。小树苗长大后,为小鸟提供了温暖的家,更多的小鸟能在上面筑窝。鸟太太一家帮助了小树苗,小树苗长大后也帮助了小鸟一家,他们相亲相爱,和谐共存。
三、完整倾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
四、迁移经验,以“竹子园地的小菜苗”这一话题结束活动
师:我们竹子园地也出现了一些小菜苗,通过这个故事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想出许多让竹子和菜苗都健康长大的好办法。下一次,我们就用你们想到的办法试一试吧!
八、说活动总结
本次语言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可看做“竹子园地”主题活动的延伸,在讲述《鸟窝里的树》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将和幼儿讨论如何处理竹子地里的小菜苗,并与幼儿共同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让活动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陈鹤琴在“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陶行知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在本次语言后,将回归到“做”中去,结合绘本内容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处理竹子地里的小菜苗。激发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与操作中,积累经验,获得相关知识。
九、说活动延伸
1、在第二课时中,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讲述、故事创编,谈一谈对故事的感受。
2、将《鸟窝里的树》绘本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阅读。
3、在小舞台进行绘本表演。
4、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给小菜苗搬家”活动。
《树》幼儿园说课稿4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四、说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刻意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较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讲解法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阐述自己的知识,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也更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情景体验法
另外,我运用了CD和多媒体,让幼儿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匪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靓点。
三、动手操作法
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幼儿亲自动手种植小树苗也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却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一)活动开始部分
1、活动前我将幼儿收集到照片,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博览会,一开始由我带领幼儿参观并作简单的讲解,并提问:你认识哪些树是怎么样的它们长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储存大量的感性表象,但又给幼儿留有余地,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同时幼儿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经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介绍树,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树的图片,照片拿过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知识,和同伴分享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表阐述能力,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其余幼儿在通过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解直接获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识碰撞的同时积累经验。
(二)第二部分,观看CD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难懂的知识,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生动的.告诉幼儿,更聚说服力。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恰倒好处,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突出重点。
1、播放沙尘暴侵袭的片段,画面中人们头裹纱巾在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司机因看不清道路发生车祸,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家离失所的场面,同龄儿童因此失学。
3、小动物搬家。
通过观看,幼儿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加上教师适当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汇总。"为什么小动物会搬家""为什么会山洪爆发"这些问题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儿想到因为没有树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讨论
抓住这一思维我立即展开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迁移幼儿新获得的知识经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抛向幼儿:"你认为植树造林有什么用呢"通过集体商讨,小组讨论,个别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的知识在这里作一个大汇总,也是对本次活动的检查,在讨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儿的想法:防尘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
最后让幼儿判断一组图片:乱砍伐树木,攀登树木,在树枝上悬挂物品,摇晃树木,给小树苗浇水,拔草,松土,为小树苗加上防护拦等让幼儿正确的判断这些行为的真伪,发展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地去植树,借机还可以渗透3月12日是植树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此时,也真正的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作好了准备。
【《树》幼儿园说课稿】相关文章:
《去年树》说课稿11-21
去年的树说课稿01-11
去年的树说课稿04-23
给予树说课稿范文12-26
《行道树》说课稿11-25
让友谊之树常青说课稿范文09-27
幼儿园说课稿08-31
幼儿园说课稿02-18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