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数学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4-12-30 16:04:46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知识点15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知识点15篇

数学知识点1

  一、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知识点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本文导航 1、首页2、盈亏问题练习题

  二、盈亏问题练习题

  1、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17块;如果每人搬7块,则少10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总差为17+10=27(块);

  分配之差为7-4=3(块);

  所以有少先队员27÷3=9(人)

  共有砖:4×9+17=53(块).

  答:这个班少先队有9个人,要搬的砖共有53块。

  考点:盈亏问题,一盈一亏

  2、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2人;如果每个房间多住5人,则空1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解:第一次盈22人,第二次多出一个房间则是亏3+5=8(人);

  总差为22+8=30(人);

  两次分配之差为5人,

  所以宿舍有30÷5=6(间),

  新生共有3×6+22=40(人).

  答:宿舍有6间,新生有40人。

  考点:盈亏问题

  注意点:空出一个房间,则是少了8人入住,则是亏8人

  3、妈妈买来一篮橘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人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人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妈妈买来橘子多少个?全家共有多少人?

  解: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2个,

  多出4+2×(4-2)=8个;

  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4个,

  缺少12-(6-4)=10个;

  由盈亏问题基本公式可知:全家的人数有(8+10)÷(4-2)=9(人)

  买来橘子2×9+8=26(个)

  考点:盈亏问题

  注意点:把每个对象分配的数量转换成一致的

数学知识点2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数学知识点3

  一.数学思想方法总论

  中学数学一线牵,代数几何两珠连;

  三个基本记心间,四种能力非等闲。

  常规五法天天练,策略六项时时变,

  精研数学七思想,诱思导学乐无边。

  一线:函数一条主线(贯穿教材始终)

  二珠:代数、几何珠联璧合(注重知识交汇)

  三基:方法(熟)知识(牢)技能(巧)

  四能力:概念运算(准确)、逻辑推理(严谨)、空间想象(丰富)、分解问题(灵活)

  五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归纳法。

  六策略:以简驭繁,正难则反,以退为进,化异为同,移花接木,以静思动。

  七思想:函数方程最重要,分类整合常用到,

  数形结合千般好,化归转化离不了;

  有限自将无限描,或然终被必然表,

  特殊一般多辨证,知识交汇步步高。

  二.数学知识方法分论

  集合与逻辑

  集合逻辑互表里,子交并补归全集。

  对错难知开语句,是非分明即命题;

  纵横交错原否逆,充分必要四关系。

  真非假时假非真,或真且假运算奇。

  函数与数列

  数列函数子母胎,等差等比自成排。

  数列求和几多法?通项递推思路开;

  变量分离无好坏,函数复合有内外。

  同增异减定单调,区间挖隐最值来。

  三角函数

  三角定义比值生,弧度互化实数融;

  同角三类善诱导,和差倍半巧变通。

  解前若能三平衡,解后便有一脉承;

  角值计算大化小,弦切相逢异化同。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方程不等根,常使参数范围生;

  一正二定三相等,均值定理最值成。

  参数不定比大小,两式不同三法证;

  等与不等无绝对,变量分离方有恒。

  解析几何

  联立方程解交点,设而不求巧判别;

  韦达定理表弦长,斜率转化过中点。

  选参建模求轨迹,曲线对称找距离;

  动点相关归定义,动中求静助解析。

  立体几何

  多点共线两面交,多线共面一法巧;

  空间三垂优弦大,球面两点劣弧小。

  线线关系线面找,面面成角线线表;

  等积转化连射影,能割善补架通桥。

  排列与组合

  分步则乘分类加,欲邻需捆欲隔插;

  有序则排无序组,正难则反排除它。

  元素重复连乘法,特元特位你先拿;

  平均分组阶乘除,多元少位我当家。

  二项式定理

  二项乘方知多少,万里源头通项找;

  展开三定项指系,组合系数杨辉角。

  整除证明底变妙,二项求和特值巧;

  两端对称谁最大?主峰一览众山小。

  概率与统计

  概率统计同根生,随机发生等可能;

  互斥事件一枝秀,相互独立同时争。

  样本总体抽样审,独立重复二项分;

  随机变量分布列,期望方差论伪真。

数学知识点4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点5

  一、角的定义

  “静态”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动态”概念: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个角叫做平角;平角的一半叫直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大于0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二、角的换算:1周角=2平角=4直角=360°;

  1平角=2直角=180°;

  1直角=90°;

  1度=60分=3600秒(即:1°=60′=3600″);

  1分=60秒(即:1′=60″).

  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说明:互补、互余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没有位置关系。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四、角的比较方法:

  角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利用量角器);

  (2)叠合法(利用圆规和直尺)。

  五、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常见考法

  (1)考查与时钟有关的问题;(2)角的计算与度量。

  误区提醒

  角的度、分、秒单位的换算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换算时易受10进制影响而出错。

  【典型例题】(20xx云南曲靖)从3时到6时,钟表的时针旋转角的度数是( )

  【答案】3时到6时,时针旋转的是一个周角的1/4,故是90度 ,本题选C.

数学知识点6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女生:5×7=35人。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4.要求量=已知量×要求量份数/已知量份数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b。求长和宽、面积。

  长=周长÷2×a/(a+b)

  宽=周长÷2×b/(a+b)

  面积=长×宽

  (2)已知已知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的比是a:b:c,求长、宽、高、体积。

  长=周长÷4×a/(a+b+c)

  宽=周长÷4×b/(a+b+c)

  高=周长÷4×c/(a+b+c)

  体积=长×宽×高

  (3)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比是a:b: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三个角分别为:

  180×a/(a+b+c)

  180×b/(a+b+c)

  180×c/(a+b+c)

  (4)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比是a:b:c,求三条边的长度。三条边分别为:

  周长×a/(a+b+c)

  周长×b/(a+b+c)

  周长×c/(a+b+c)

数学知识点7

  知识点

  1)单次相遇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时不同地(或不同时不同地)出发作相向运动;

  ②在一定时间内,两个运动物体相遇;

  3、解题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单次追及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作同向运动;

  ②在后面的`行进速度快些,前面的行进速度慢些;

  ③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3、解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多次相遇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讲直线型两地往返的相遇问题,以后我们会专门开辟一个专题来讲环形相遇、追击问题--环形跑道,这里牵涉到的多次追击问题比较多。

  我们把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和看成是一个全程,那么到第二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3个全程,第三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5个全程,……,第n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2n-1个全程。而由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所以每个全程花的时间一样,抓住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多次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点8

  1. 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 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数学知识点9

  关键词一:平稳

  对知识点的要求略有降低。

  解析: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灵活;综合运用。其中对第三层次的要求占比重相当小,仅出现以下几处:“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熟记导数的基本公式”(但实际高考命题中,属第三层次的要求远不止这些)。

  关键词二:基础

  重点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及方法的考查。

  解析:在复习与冲刺时,不要忽略“三基”训练,但也不要盲目加大试题的难度。

  关键词三:综合

  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还“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

  解析:不难发现,函数、导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圆锥曲线等是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以三角与向量,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概率统计,数列与极限,直线与圆及圆锥曲线,函数导数与不等式等六大部分为知识模块,在此开展专题复习,注意模块内与模块间的交汇综合。

  关键词四:创新

  强调“对新信息、情景、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并能灵活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

  解析:近几年数学辽宁试卷中,多次出现像新定义、新背景等方面的创新试题,今年高考是辽宁省课改前的最后一年,为实现现有高考向课改高考平稳过渡,估计今年在创新问题上要加大考查力度。

数学知识点10

  集合与简单逻辑

  第一、遗忘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就有B=A、φ≠B、B≠φ三种情况出现。在实际解题中,如果考生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第三种情况,导致结果出错。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集合,考生因思维定式遗忘集合导致结果出错或不全面是常见的错误,一定要倍加当心。

  第二、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特点,在三性中,数互异性对答题的影响,尤其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考生字母参数掌握程度的要求。在考场答题时,考生可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再一一具体解决。

  第三、四种命题结构不明若原命题为“若A则B”,则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将会出现两组等价的命题:“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考生在遇到“由某一个命题写出其他形式命题”的题型时,要首先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

  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记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的规律。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不是“a,b都是奇数”。

  第四、充分必要条件颠倒两个条件A与B,若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若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若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考生在解这类题时最容易出错的点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