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4-06-09 10:36:51 数学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必备)

  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必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数学的学习思维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一定要做好预习

  初二学生想要学好数学,一定要学会提前预习。将老师要将的内容提前预习一下,对于自己在预习中会出现的不理解的概念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要做好标记和记录,这样初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才会注意力集中,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自己的思维才能够集中。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会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二新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课下要学会及时复习

  当初二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后,那么对于初二数学的学习课后也是需要及时复习的。当老师讲完初二数学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初中生一定要听明白,不要留下任何的疑点,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的问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在课后复习的时候才能够自己独立的去完成作业。每一次的初二数学课后,初中生都应该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一)定义

  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二)有理数的性质

  (1)顺序性

  (2)封闭性

  (3)稠密性

  (三)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若绝对值相等则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若绝对值不相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6、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7、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8、几个数相加能得整数的可以先相加。

  9、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把有理数的减法利用数的相反数变成加法进行运算。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课前预习,上课听课,课下复习是基础

  不要小看在课前翻看一下这节课即将讲解的内容,因为他不仅可以使你快速融入老师的课堂,紧跟老师的步伐,还可以使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上课听课,保持高效的课堂效率是重中之重,只要充分把握课堂,你课下只需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问老师或者问同学来解决,如果不把握课堂听讲,即使课下花十倍的时间来补偿,也不一定会达到课上认真听课的效果。

  2.抓住课堂是最基本的条件

  还有就是课下复习,会使你的效率事半功倍,通过复习,可以回忆起你的`预习和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在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并接下来不定时的翻阅。这样你可以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牢固的掌握。

  3.巧刷题,题型必须得见

  刷题和掌握大量题型是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将老师给我们做的总结和自己的做题感受相结合起来,在多加练习,把老师给布置的相同题型刷熟练,在定期的不断巩固,复习。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把这一类的题型完全消化掉。比如数列部分,我们可以分为分组求和、并列求和、倒叙相加求和、错位相减法、累加法、累乘法等不同题型,我们只需要将每个题型都掌握并与题做到一一对应。这样,我们面对题不会出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尴尬情况。

  高中数学学习学习技巧

  1、课后及时回忆

  如果等到把课堂内容遗忘得差不多时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必须及时复习。

  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一般按照教师板书的提纲和要领进行,也可以按教材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的每部分的细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2、定期重复巩固

  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即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3、科学合理安排

  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实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特殊情况除外。分散复习,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并且与其他的学习或娱乐或休息交替进行,不至于单调使用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疲劳。分散复习也应结合各自认知水平,以及识记素材的特点,把握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并非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而要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4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4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5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5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5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6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6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6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7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7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7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7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7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7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7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7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7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8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8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8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8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8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8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8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8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π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0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1ab;baab1a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五、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2、性质:

  2(1)(a)a(a0)

  22”;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a(a0)

  (2)a2aa(a0)

  第1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3)abababab(a0,b0)(abab(a0,b0))n(n3)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a0,b0)(abab(a0,b0))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3、运算结果若含有“a”形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3.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平移

  1、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性质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4.四边形性质探索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常用点:

  (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第2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3~10分)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

  (三)等腰梯形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②SAODSBOC;③SADCSBCD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九、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

  b22

  六、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第3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5.位置的确定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xy22

  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平移a个单位沿x轴平移a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a个单6.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4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0x图像特征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b00x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K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1、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n(n?

  3)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2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

  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1、二元一次方程

  ①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的交点。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

  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数学勾股定理的由来

  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a2+b2与较长边的平方

  c2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a2+b2c2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b,c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数学勾股定理规律方法

  1.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证明的。

  2.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决求解直角三角形边边关系的题目。

  3.勾股定理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弄清谁是斜边谁直角边,这是这个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易犯的主要错误。

  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有下列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该逆定理给出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5.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主要是进行代数运算,通过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1重视课本的内容

  书本知识是初中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一部分了,初中生一定要重视书本上的知识点,不管是概念还是公式以及书本上的练习题,初中生一定要熟练掌握。初中生要想更熟练的掌握书本的知识点,可以将数学课本的每一章节,从头到尾的仔细阅读,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对容易忽略的知识点的了解。有很多学生常常会忽略课本的习题,虽然课本的习题很简单,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特别有针对性,所以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2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

  在数学知识中有不少是由同一基本概念和方法引申出来的种属及其他相关知识,或看来相同,实质不同的.知识,学习这类知识的主要方法,是用找联系、抓对比进行辨析。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些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多做练习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4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2、初中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基础,千里之堤始于砖泥,不重视基础的下场就是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很好成绩会很好,但是在你成绩出来的时候会低于你的预期很多。很多初中生经常是知道怎么演算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做几遍,好高骛远,总想去冲击难题,结果连考试中最基础的方程都会错。

  3、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运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初中数学整式的知识点

  (一)整式

  1、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2、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因式分解

  (1)待定系数法

  ①确定所求问题含待定系数的一般解析式;

  ②根据恒等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③解方程或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十字相乘法

  ①把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分解因数;

  ②尝试十字图,使经过十字交叉线相乘后所得的数的和为一次项系数;

  ③确定合适的十字图并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

  ④检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 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都要做几道,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

  八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初中数学的快速记忆法之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1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2

  三角形知识点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平面镶嵌)。镶嵌的条件: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3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 b)(a- 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8.分式的乘方:.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4)公式:(-1)-2=1,(-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平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平方根,(即a的平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平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平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平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平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

  3.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平方根表示为和.注意: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注意: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a2≥0 ,|a|≥0,≥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平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3)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AB = EF

  ∵ ∠B=∠F

  又∵ BC = FG

  ∴ΔABC≌ΔEFG

  (2) ………………

  (3)在RtΔABC和RtΔEFG中

  ∵ AB=EF

  又∵ AC = EG

  ∴RtΔABC≌RtΔEFG

  1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如图)

  (2)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平分∠AOB

  又∵CD⊥OA CE⊥OB

  ∴ CD = CE

  (2) ∵CD⊥OA CE⊥OB

  又∵CD = CE

  ∴OC是角平分线

  1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EF垂直平分AB

  ∴EF⊥AB OA=OB

  (2) ∵EF⊥AB OA=OB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1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

  (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 PA = PB

  (2) ∵PA = 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如图)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如图)

  (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如图)

  (1) (2) (3)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 = AC

  ∴∠B=∠C

  (2) ∵AB = AC

  又∵∠BAD=∠CAD

  ∴BD = CD

  AD⊥BC

  ………………

  (3)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 =60°

  1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如图)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1) (2)(3) (4)几何表达式举例:

  (1) ∵∠B=∠C

  ∴ AB = AC

  (2) ∵∠A=∠B=∠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3) ∵∠A=60°

  又∵AB = 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4) ∵∠C=90°∠B=30°

  ∴AC = AB

  17.关于轴对称的定理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图)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ΔABC≌ΔEGF

  (2)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OA=OE MN⊥AE

  1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如图)

  (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

  (2) ∵a2+b2=c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19.RtΔ斜边中线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是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D是AB的中点

  ∴CD = AB

  (2) ∵CD=AD=BD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

  二常识:

  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

  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CB=CD?AB ; (2)∠1=∠B,∠2=∠A .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

  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12.符合“AAA”“SSA”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

  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ASA”、“AAS”、“SSS”、“HL”、“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

  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

  (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

  ①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一举多得;

  ③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

  (2)已知角平分线.(若BD是角平分线)

  ①在BA上截取BE=BC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②过D点作DE‖BC交AB于E,构造等腰三角形.

  (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是BC的中线)

  ①过D点作DE‖AC交AB于E,构造中位线;

  ②延长AD到E,使DE=AD

  连结CE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③ ∵AD是中线

  ∴SΔABD= SΔADC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面积)

  (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①作等腰三角形ABC底边的中线AD

  (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构造全

  等三角形;

  ②作等腰三角形ABC一边的平行线DE,构造

  新的等腰三角形.

  (5)其它

  ①作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的平行线DE,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

  ②作CE‖AB,转移角;

  ③延长BD与AC交于E,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④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⑤延长BC到D,使CD=BC,连结AD,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

  ⑥若a‖b,AC,BC是角平

  分线,则∠C=9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4

  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

  (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数学八年级学习方法

  掌握数学学习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习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习。

  数学八年级学习技巧

  初中数学的快速记忆法之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

  一、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法则:(am)n=amn(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法则:(ab)n = anbn(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乘方的积

  4、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

  (1)系数与系数相乘;(2)同底数幂与同底数幂相乘;(3)其余字母及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口诀:前平方,后平方,积的两倍中间放,中间符号看情况。(这个情况就是前后两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3、添括号: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1、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2、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初数学求定义域口诀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15篇11-18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2-08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20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15篇)11-27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3-06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05-09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实数11-1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2-02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2-16

【合集】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