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精品【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1
有理数及其运算板块:
1、整数包含正整数和负整数,分数包含正分数和负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通称为正数,负整数和负分数通称为负数。
2、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3、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表示。
整式板块:
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4、同类项: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等。
其实,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还包括很多,但是我想,万变不离其宗。
大家平时要注意整理与积累。配合多加练习。一些知识要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些错题也要及时整理、复习。一个个知识点去通过。我相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绝对值的性质:
除0外,绝对值为一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除0外)的绝对值相等;
任何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即|a|0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步骤如下:
①先求出两个数负数的绝对值;
②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③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绝对值的性质:
①对任何有理数a,都有|a|0
②若|a|=0,则|a|=0,反之亦然
③若|a|=b,则a=b
④对任何有理数a,都有|a|=|—a|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数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灵活运用运算律,使用运算简化,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可以先相加。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两变:
①改变运算符号;
②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一个不变: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变换,也就是说,减法没有交换律。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
①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在一个算式中,若有减法,应由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然后再省略加号和括号;
②利用加法则,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计算。
(注意: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当有减法统一成加法时,减数应变成它本身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则它们的乘积为1。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有理数乘法运算步骤:①先确定积的符号;
②求出各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注意:
①零没有倒数
②求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一个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②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可作为除数,否则无意义。
有理数的乘方
注意:
①一个数可以看作是本身的一次方,如5=51;
②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先用括号将底数括上,再在右上角写指数。
乘方的运算性质:
①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②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③任何数的偶数次幂都是非负数;
④1的任何次幂都得1,0的任何次幂都得0;
⑤—1的偶次幂得1;—1的奇次幂得—1;
⑥在运算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幂的符号,然后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有理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整数的概念: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分数的概念:正负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有理数的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数轴。
(1)在直线上任意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的方法依次表示-1,-2,-3。
★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绝对值的概念: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的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有理数比较大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所以由这个规定可知:(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备注: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
★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a+b=b+a.★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结合律:(a+b)+c=a+(b+c)。【结合原则:同号结合;同分母结合;互为相反数结合;凑整结合。】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就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备注: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交换率: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结合律:(ab)ca(bc)。
★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中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分配律:a(bc)abac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备注:从有理数除法法则容易得出: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的n次方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备注: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计算。
★科学计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x10(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
★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项式概念:比如100t、a的平方、2.5x、vt,-n,它们都是数或者字母的积,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存在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同类项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之和,且字母部分不变。◆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equation)。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solution)。▲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数学问题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
▲解方程的具体步骤: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去括号法则);3、移项(定义);4、合并同类项(法则,同类项的定义);5、系数化为1。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的初步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之一。几何图形又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面有平面和曲面。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一般用1个小写字母表示或者用直线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类似于直线的表示。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中两点的距离(distance)。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在天文学上,常用天文单位和光年计算星体间的距离。1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812
均距离,约1.5x10千米,1光年就是光1年走过的距离,约等于9.46x10千米。
※航海上经常用到的长度单位海里(1海里=1852米);※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这个公共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度(degree)、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常用的量角工具有,量角器,工程常用的经纬仪。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余角(complementaryangle):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中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supplementaryangle):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即是北偏西45度。
第五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台球桌面上的角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或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或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注意:这两个概念都是对于两个角而言的,而且两个概念强调的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相互位置没有关系。
它们的主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判定定理,共有三条: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特征
※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共有三条: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
※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一、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二、多项式
1、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项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四、整式的加减法:
整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五、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幂的乘法:a
2、幂的乘方:3、积的乘方:
4、同底数幂的除法:
六、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1、零指数幂:2、负整数指数幂:
七、整式的乘除法: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5、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八、整式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余角和补角:
1、余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补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二、对顶角:
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四、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定义。
五、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六、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一、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绝对值较小的数可以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负整数。
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近似数: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三、形象统计图:
第四章概率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游戏是否公平:
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三、摸到红球的概率:1、概率的意义
P(摸到红球=
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摸出一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2、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
(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P(不可能事件)=0(3)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2)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2)三角形的中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3)三角形的高线:
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8、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1×底×高2二、全等图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三、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法(2)列表法
(3)图像法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四、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五、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4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5
1、单项式的定义:
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说明: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单独的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说明:
⑴单项式的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或小数。如3x的'系数是3的32
系数是1;4.8a的系数是4.8; 3
⑵单项式的系数有正有负,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要注意包含在它前面的符号,4xy2的系数是4;2x2y的系数是4;
⑶对于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其系数是1或-1,不能认为是0,如ab的系数是-1;ab的系数是1;
⑷表示圆周率的π,在数学中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当它出现在单项式中时,应将其作为系数的一部分,而不能当成字母。如2πxy的系数就是2。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说明:
⑴计算单项式的次数时,应注意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不要漏掉字母指数是1
的情况。如单项式2xyz的次数是字母z,y,x的指数和,即4+3+1=8,而不是7次,应注意字母z的指数是1而不是0;
⑵单项式的指数只和字母的指数有关,与系数的指数无关。
⑶单项式是一个单独字母时,它的指数是1,如单项式m的指数是1,单项式是单独的一个常数时,一般不讨论它的次数;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x ”或者省略不写。
5、在书写单项式时,数字因数写在字母因数的前面,数字因数是带分数时转化成假分数.。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6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点
5.1相交线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5.1.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平行线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点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三角形》
一、知识点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课题学习镶嵌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a-b 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点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9.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3.原点的坐标是(0,0); 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 横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y轴;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4.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5.几个象限内点的特点: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6.(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 (x,y)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x,—y); (x,y)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x,y)。 7.点到两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 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 8.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在第二、四象限叫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