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9-02 15:53:09 数学 我要投稿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1

  一、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可用等面积法证)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判定: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注意:若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则说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而一般不称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性质:⑴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均为60度。

  ⑵等边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每个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⑶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3、判定:⑴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⑷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直角三角形全等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5种:

  (1)、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hl)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垂直平分线: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交点为三角形的外心。

  6、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7、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8、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9、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10、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为三角形的重心。

  11、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一点,交点为三角形的垂心。

  三、平行四边的定义

  1、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对角相等,(3)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边平行,一条对角线被另一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个假命题:(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对角线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3、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五、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性质:(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四条边都相等,(3)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3、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六、正方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3、判定:(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七、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八、等腰梯形

  1、定义: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3、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九、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性质: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十、梯形的中位线

  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性质: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2

  第一单元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单元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三单元旋转

  一、旋转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中心对称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第四单元圆

  一、圆的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在一个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过圆心

  垂直于弦

  直径平分弦知二推三

  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四、圆的对称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八、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九、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

  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十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2、圆心距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d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十五、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中心角

  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2、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3、圆锥的侧面积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补充:(此处为大纲要求外的知识,但对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

  1、相交弦定理

  2、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即:∠BAC=∠ADC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1、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特别是选择题,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教材中的概念整理出来,列出各单元的复习提纲。通过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等方法加深印象,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彻底搞清、不留后患。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配方法,换元法等,在复习时应进行强化训练.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解偏题难题上。偏题难题有着优势的一面,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增加多种解题思路,却往往偏离了要求。偏难题让学生没有自信,思维是越走越偏,远离教材知识点往往是浪费时间,收效不高。

  (3)过基本技能关。如:基本计算能力;统计分析能力;识图能力

  2、措施:

  在中考复习中,现在的资料可以说扑天盖地,很多教师,经常互相询问用什么资料好。根据多年经验,其实中考复习资料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重要到用某一种就成功,另一种就失败的程度。只要是最新的资料,除了编排体例不同,内容上都是大同小异。其实,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复习模式,复习习惯选择便于操作的资料,选编排体例应该重于选择资料的内容,而不是通过资料来压题、猜宝。因为资料是死的,用他的人才是活的。一定要针对自己,针对学生情况来选择自己的资料。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它学科所用资料,尽量避免重复,(1)复习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

  (2)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3)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3、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中考试题基础分占总分比重大,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做同一题型的题目不应多,而应题型广泛。题目要循序渐进,从基础题到开放性试题都要有所了解。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时常总结题型、解题方法和易错点,这些总结会成为复习的第一手材料,对应试有很大帮助。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6)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初三数学复习避免的四大误区

  误区

  自己已经定型看书缺乏热情

  -现象:

  有些考生认为,就剩一个月了,自己的成绩已经定型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目前就是被动等待中考,心静不下来,也不认真看书。甚至有考生感到茫然,内心缺乏学习热情,被时间牵着走。

  -专家观点:

  现在正是激发斗志的时候。最后一个月,应该将中考重新梳理一遍,时间足够。每个学科最重要的考点再看一遍的时间刚好。

  “现在最关键的是,让自己澎湃起来。”考生要做好迎战准备,让自己每天都在练习,都有小有收获,这样逐渐让自己兴奋起来。

  误区

  心情时有焦躁中考肯定会受影响

  -现象:

  有些考生现在会有一点焦虑,甚至焦躁,会出现看不进去书,一道题看很久,复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让他们很害怕,觉得中考肯定受影响。

  -专家观点:

  “轻度焦虑很正常,不用过度担心。其实,与好的心理状态相比,更重要的是:答题状态!”

  考生千万不能过紧,这样容易导致对题生厌、麻木,题拿过来看半天,反应不过来;也不能过松,不能让神经彻底松下来。要保持适度紧张。“最佳状态是,正常生活、学习的节奏,用正常心态,正常答题。”

  误区

  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

  应该多做题

  -现象:

  临到中考前,一模、二模都已经结束了,部分考生会感觉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应该多做题了,每天都做很多习题。甚至认为,做更多的题目,也许就会碰到中考试题,自己押题。

  -专家观点:

  “中考题原创居多,将来中考遇到的一定是新题。所以,你现在做的题,很难碰到中考题目。”现在考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迁移的能力,就是当你碰到新题目的时候,能从新题中分析出与你以往做过的哪些题目相近,从而把相关知识迁移出来。所以,现在做题的反思与回顾更为重要,否则做再多的题也没有用。

  误区

  最后一个月家长带孩子盲目补课

  -现象:

  最后一个月,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不惜时间,给孩子找名师、专家补课,甚至请假参加一对一辅导等,希望可以为孩子提分。

  -专家观点:

  “不建议补课,尤其不建议盲目补课。如果明确知道孩子的弱项,比如哪一科的哪一部分知识点有不足,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请老师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很容易起反作用。”

  补习过多课程,尤其最后一个月找新老师补习,容易打乱考生原有的答题思路。另外,许多考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想凭几堂课给孩子大面积提分是不现实的。“最后30天,应该是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老师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3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4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05-26

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归纳06-13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03-12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7-16

初三数学人教版知识点归纳12-18

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归纳15篇11-07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0-18

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02-27

【经典】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06-29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