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对初中三年来所学数学知识的回顾,巩固提高,查漏补缺,它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升华,并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弄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总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的好坏将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一直以来,如何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是广大教师多年来探求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从1999年以来,一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所教班级的数学中考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下面笔者根据对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实践,总结出的一套较为实用的复习方法。
一、复习基础知识阶段
在初中数学复习中,第一阶段要紧扣课本,疏理教材,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前后相连、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在第一阶段中,一般按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把初中数学知识分成九个单元,即:“数与式”“方程和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图形初步认识和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和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的变换、投影与视图”。按单元进行复习。每个单元按下面步骤进行。
1、疏理知识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用文字、图表等方式编织知识网络,用简表式的结构表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其次,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最后,以基本习题的形式再现知识的内容,即通过一些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单计算题的训练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2、训练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
在理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把每个单元按知识点分成若干课时,然后按知识点精选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练习,多角度思考,正反求解,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
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最好从课本上寻找,因为中考的命题原则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选例题、练习题力求典型,紧扣教材。另外,也可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改编新颖的题目进行训练。
每课时的教学可按“理顺知识――尝试做例题――讲解例题――练习――变式练习――作业”几个步骤进行。在“理解知识”阶段力求简单明了地揭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领会概念、定理、公理和数学思想方法。讲解的例题或作业一般可选择一部分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在分析、讲解例题时切不可就题论题,应注意揭示例题中所反映出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及解题技巧。
3、单元测试
在上述复习的基础上,复习完每一个单元后,必须出示至少4份试卷。第一份试卷,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归纳和总结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为主。第二份试卷,以归纳、总结本单元的常用结论、解题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主。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测试题应以教学大纲、考标、教材为依据,要求内容覆盖面广,题目搭配合理、难易适中、题型俱全,富有启发性。通过测试,全面衡量复习效果,一般来说,测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精选题目:(1)全面体现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2)本单元所反映出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解答题;(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的综合题。
上面三方面试题的比例为6∶3∶1测试完后,教师进行讲评,对学生未弄懂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救。
二、综合训练,加强重点知识阶段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初中数学知识的重点,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题目一般从本市及全省近5年的中考试题中去精选。
综合题,一般来说有代数综合题、几何综合题、代数和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代数综合题的重点应是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几何综合题的重点是三角形、四边形和图;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则是方程、函数与图像相结合的题。
对于综合题的训练,一般采用“尝试练习――分析――讲解――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练习”的方式进行。对重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三、综合测试,查漏补缺阶段
为了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全面考查复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第二阶段复习结束时,可进行模拟测试。测试题一般自拟几套和选择其他省市上届中考题和本省往届的中考题,模拟试题,力求全面再现初中数学知识和方法,既要有考查双基的基础题,又要有考查学生能力的综合题。有的知识还要与高中知识衔接并拓展。
考完一套,及时讲评,与学生一起分析,共同探讨,列出知识清单使得每个学生经历知识收集、整理的过程,把书学“薄”,有效地回顾了一章书所学的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角和的公式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角函数特殊值
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
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
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
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
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以cos(π/2+α)=-sinα为例,等式左边cos(π/2+α)中n=1,所以右边符号为sinα,把α看成锐角,所以π/2<(π/2+α)<π,y=cosx在区间(π/2,π)上小于零,所以右边符号为负,所以右边为-sinα。
2符号判断口诀
全,S,T,C,正。这五个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二、三、四指的角所在象限。全正、正弦、正切、余弦指的是对应象限三角函数为正值的名称。口诀中未提及的都是负值。
“ASTC”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tan”、“cos”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3三角函数顺口溜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一,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一加余弦想余弦,一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cot( )=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cot( )=-cot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关于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四边形(含多边形)知识点、概念总结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多边形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作为一门普及度极广的学科,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很多人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排斥,认为它枯燥无味,但事实上,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石之一,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学科性质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面临着思考、推理、证明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锻炼我们逻辑思维的好机会。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问题,更快速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能得心应手。
其次,数学在现代科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模型、分析数据、预测趋势,并且可以在实际应用中优化和改进。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和概率论等,如果没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很难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同时,在工程学领域,许多机械、电子、化工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也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学习数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中。
除此之外,数学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语言,许多学科和领域都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都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然世界的规律和现象。在社会科学和商科领域,经济学和金融学运用的数学概念,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统计学等,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和财务数据,并进行决策。因此,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沟通和交流各个领域的知识。
最后,学习数学也可以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带来广泛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许多领域,数学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很广泛的就业机会,如金融界、数据科学、研究机构、教育等。数学专业的人才,不只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能够解决现实中具体的问题,使其在各自领域脱颖而出。
怎样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一、查缺补漏,主攻薄弱
请制作“失分分析表”,包括“不会做的”和“不该丢分的”两部分,分析模拟考试等试卷失分情况,在紧跟老师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弥补、改进。
别一味冲刺难题。做题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实检,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但不能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因为中考试卷中有30%是比较灵活的题型,只有10%是真正的难题。30%那部分题目是我们能拿但容易失分的题目,我们要做到尽量多拿分,但如果我们一味求难求险,就会因为忽视基础题型的夯实和巩固而失掉这部分该得的分。在基础掌握后,有条件的同学可再进行一些难题怪题的攻关,这样的策略才更能保证效率。
二、反思错题
不要盲目找题做,陷入题海中,不要“就题论题”停留在“这题我会了”的低水平上。解题能力是在反思中提升的。懂、会、悟是数学水平的三个层次。简单说,听懂了,但不一定会,更不意味着真正领悟了。
三、克服无谓失分
如何避免审题出错?
原因:看太快。
应对策略:
1.默读法;2.重点字词圈点勾画法;3.审图法。
如何降低计算失误?
表面原因是粗心,其实是计算能力不足。平时对计算不以为然,认为“没有技术含量”。事实上计算也有很多“聪明算法”,如:边化简边计算、宁加勿减、宁乘勿除、小数化分数、找最小最短的设元、放缩法、凑整法、图象法等等计算技巧。
应对策略:
1.不要为了赶时间而跳步计算;
2.宁可笔算,少用口算,更不要再抱着计算器;
3.对平时易算错的题型,可以验算一遍。
四、关注几个重点问题
1.新定义题型、非常规题型、存在性问题。
2.分析法—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倒过来想,假设存在;不完全归纳法—根据例子,大胆猜想、努力验证。反例排除法、特殊图形(特殊位置、极端值)探究法等。
提高数学成绩常用方法有哪些
1、预习
预期常常由于“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等原因被忽略。实际上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更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学会听课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错题本。调查发现那些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的同学,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
5、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和b,斜边长为c,那么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
2.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和b,斜边长为c,那么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
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和b,斜边长为c,那么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和b,斜边长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
第二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3.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4.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5.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且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6.菱形的性质: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8.正方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正方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一切性质。
第三章: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如果所给函数表达式是正比例函数,那么它经过原点(0,0);如果所给函数表达式是一次函数(斜截式),那么它经过原点(0,0)。
2.正比例函数:如果y=kx(k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如果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像也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4.一次函数:如果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像也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5.正比例函数:如果y=kx(k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6.一次函数:如果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像也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7.正比例函数:如果y=kx(k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8.一次函数:如果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像也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9.正比例函数:如果y=kx(k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10.一次函数:如果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像也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1、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2、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