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常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习俗作文1
“今天是什么日子?”刚一回到家,妈妈就急忙问我。我不解地说:“八月十五,中秋呀!怎么了吗妈妈?”“哎呀,我就记得好像是过节!可是我忘记买月饼了!”妈妈懊恼地皱了皱眉。我听了妈*的话,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我这个忘性极大的妈妈把今天这个重要的节日给忘记了。
中秋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话故事。这么重要的团圆佳节妈妈居然也能忘记,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想起来啦,今天我买了饺子皮跟鲜肉、香菇,还有你最爱吃的马蹄跟虾!我们干脆包饺子吧!”妈妈兴奋地说。包饺子?我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得意的告诉我:“饺子表示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饺子中的肉馅就代表了我们,用饺子皮来包饺子就代表吧我们和起来——团圆起来!”哦,原来这样,我恍然大悟,对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包饺子咯!
妈妈先把这些菜切成菜泥,肉泥跟不同的菜泥混在了一起,这样就可以包出:马蹄虾仁跟香菇肉馅的了。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拿小勺子把调好的馅料舀一勺放到饺子皮中间,再用两只手熟练地包了起来。哇!眨眼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在妈*的手中诞生了!妈妈把它们整齐地码好了放在了盘子里。我在一旁看着,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么容易,我一定也行!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包饺子而且我包的饺子一定比您报的饺子更漂亮千百倍!”妈妈听力我的话,狡猾地冲我笑了笑:“好呀!你先去洗手。”于是我高兴地洗了手,在椅子上包起饺子来。
我心里默念着妈妈刚刚包饺子的步骤:左手拿饺子皮,右手把馅料舀到皮的中间,接着用皮把馅料包起来……呀!我的饺子怎么开膛破肚啦!好可怕!我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我的“作品”!我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以为妈妈准会笑话我,结果妈妈只是摸摸我的头说:“你想包好饺子,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能急躁,要慢慢学习,熟能生巧,什么事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我惭愧地点点头,妈妈见我听懂了,就手把手地再教我包起饺子来。
在我跟妈*的.努力下,一盘盘美味又漂亮的饺子很快就诞生啦!虽然我包的没有妈妈包的好,但是也是有模有样,可爱的胖胖的。我正欣赏着我自己的得意之作,妈妈却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疑惑地看着她,妈妈忍着笑说:“刚刚妈妈不小心把面粉摸到你头上了,这下我们家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饺子啦!”
噢,原来是妈妈把我当成“饺子”包起来了!唉,我这个粗心大意的妈妈!
家乡的习俗作文2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乡的腊八面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3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
从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带领下,每年都到歌场去凑热闹。耳濡目染,我对歌会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会那天,吃过早饭,我便和伙伴们结伴向给山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歌场走去。一路上,隐隐约约听到了从山坳那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
听爷爷、奶奶说,歌场自古以来就设在我们这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岩湾村。这一天,太阳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张开着笑脸。姑娘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着一把把精致的花伞,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平时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壮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赶来了;连满脸皱纹,霜染两鬓的爷爷奶奶们也蹒跚而来,满面春风地想寻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时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邻八寨的乡亲们都赶来了。这时歌声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之中,歌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整个山坳沸腾起来……
你瞧,这儿围了一圈,那儿围成一堆,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枫树下,就是一个个歌台。歌台的“布景”是一簇簇的枫树叶和一张张甜甜的笑脸。看,大家笑得多开怀,笑得那样无拘无束,你听歌声是那样的清脆,那样的婉转。笑声停了歌声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一个围得水泄不通的歌台。只见左边站着6个阿哥,右边站着6个婷婷玉立的阿姐,他们正在对歌。这种唱歌的形式叫对,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过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围拢来,对歌才算正式开始。大山里特有的清泉,滋润着山民们的歌喉,山民们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宽广,歌声浑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声把远处的阿姐邀请来。对歌还有这样一个规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对歌,都是邀请其他村寨的姑娘,通过对歌,使他们相识。
他们唱得那么投入。那歌声,多么悠扬,多么动听,让人回味。虽已夕阳西下,但阿哥、阿姐们的歌兴更浓,唱得更起劲。这歌声,就是苗乡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情,唱出了他们的爱。歌会一年一次,但歌声会时刻陪伴着勤劳的父老乡亲,伴随他们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临,陶醉于歌声中的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小山坳。歌会结束了,但歌声仍萦绕于耳。于是,我又盼望着更盛大的一次歌会的来临,也盼望着远方的伙伴们能来领略这一道苗乡特有的风景。
家乡的习俗作文4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之后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日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之后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
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欢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境,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期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习俗作文5
我们家乡最大、最热闹的习俗是举国欢庆的除夕。
这个大节日“派头十足”,不仅从大年三十早上就开始准备,而且早在农历12月25日就开始了。准备第一个食材:芝麻饼。首先,用锅炒芝麻。香气四溢时,可按一定比例放入花生、糯米、白糖、麦芽糖。将它们“组合”后,放入模具中,挤压并展平,然后用刀加工成长条蛋糕。最后,把它们装进包里。拿一个,在嘴里细细咀嚼。它不仅香脆可口,而且“手工制作”含有浓厚的备食2:杂豆。看到这个名字会想到什么?是超市里的某种豆类零食吗?没有!没有!没有!这是原始的乡村美食。你想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注意:首先选择最好的黄豆,帮它们泡一天一夜的'澡,直到水满为止。然后,给黄豆一个——磨豆的“粉碎”,把肚子里的“渣”分开。留下——豆浆的汁液,加热,撒上葱花,淋上酱油,喝下去。很好吃,很难忘。当然,千变万化的豆角不仅会自我转化,只会在豆浆上滴几滴卤水,就会凝固转化成豆腐成功。豆腐又一次被切成块,放在油锅里炸,于是转型的另一个名字叫——油豆腐。
……
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去谢年吧,除夕夜前的最后一个项目。农历12月29日,我们一家人赶到乡下老家,把吃饭的大桌子搬出门外,摆上餐桌。酒都是自己酿的烧酒,菜也是“无污染,纯绿色”。我们自己做的豆腐、香米、肉馅红豆饺子、鲜鲤鱼,用红纸包着,最后一道大菜,——,“葱鸡”。燃烧的元宝和燃放的烟花显示了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当当当”除夕钟声响起。男女老少都开始努力,女人成了“厨房人”。他们切了一些蔬菜,在锅里炒了几下,做了一会儿肉丸.当然,他们不是“一个人”,老人会帮忙买一些蔬菜和鱼,有时也会在厨房帮忙。和厨房里的忙碌相比,亲近大自然的孩子要悠闲得多,玩鞭炮,玩游戏,累了就坐下来吃零食,户外就是孩子的天地。
到了晚上,看着一碗碗的“美味”,孩子们贪婪的虫子被勾了出来,但还是要忍住。拜完菩萨,一家人就可以上桌吃饭了。老人说,不管食物是好是坏,每一道菜都要吃一口。于是,我“尝”了碗中的——香脆藕,象征着“路路通”,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香喷喷的鱼,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细长面条.
团圆饭后,分享压岁钱、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动接踵而至。守岁让整个城市日夜保持清醒,鞭炮声让整个城市格外热闹.
除夕,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全国庆祝和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团结一致的日子。
家乡的习俗作文6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扫除、购年货、包饺子、拜年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我和爸爸也按照习俗去购年货。大街小巷里,买年货的人们数不胜数。小摊上,小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摆满了鲜艳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真是让我大饱眼福。我和爸爸又开始了疯狂大抢购,各种各样的东西被我们一扫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装了满满一大袋子。
我的家乡最少不了的一项习俗当然是包饺子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家乡的习俗作文7
春节在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开了帷幕,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推进,过年的氛围也也越来越浓。进入二十几号,人们已经开始收拾房子、购置年货了。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让我们成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个独具风味的瞬间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连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种过年的顺口溜我们这儿的小朋友都会说,也正体现了我们这儿年前的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摆上灶糖供奉灶王爷,相传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以求得来年的兴旺和富裕。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浆糊、贴对联,使整个家内外一新,红红火火,还要把“福”字到着贴,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们就忙着购置年货,而且年货中一定要有鱼,寓示着“年年有余”。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它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曾关,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到了晚上零点,大家都会拿着烟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欢庆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爆竹声中给没能归来的亲人打电话问候。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只要在这天晚上开开心心,来年就一定能事事顺心。
“初一初二磕头儿”,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装齐发,去走亲戚串门儿,给各位长辈们拜年。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有压岁钱啊!大家聚在一块儿,叨叨家常,说说知心话,别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则是“闺女们回娘家”的时候。这一天是母亲们最开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儿回娘家,即使再远,女儿们在定会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不用说这几天出门游玩的时刻。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庙会,玩玩游戏,一家子在一起真是“乐亦无穷”啊!
这样浓的年味儿大约要持续到元宵节,过了正月十六,过年的氛围将会慢慢黯淡下来,人们就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一年的收获会有一个总结,新年的理想也会重新树立。人们会在每年的春节中,有更好的收获,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家乡的习俗作文8
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比如陕西过年要扭秧歌、敲腰鼓,台湾、广东过年要舞龙、舞狮,北京过年要逛庙会等。
我的家乡在首都北京市顺义区,在我们这里大人们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把农民种的农作物放在锅里,熬成腊八粥,闻着可香可香了。各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大门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和门神。看着门神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别说是妖怪,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对视。这时,我的家人们也都在置办年货,都为了明天除夕做准备。看见大家在忙碌的干,我也去帮忙,我的任务是陪奶奶一起摘菜。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小年儿”在这一天我们就已经里除夕更近了,大人们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孩儿开始走亲戚。车站、机场人来人往,都是急急忙忙往家里赶的人,因为除夕要吃团圆饭,求个合家欢乐。这时候很多大人也开始给家里的孩子准备鞭炮,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街上的商店里,购物的人也是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挤满了人。
最热闹的还要数大年三十,大人们戴着小朋友去和家里的'长辈团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过年时先请家里最年老的长辈入席,吃完饭了,大家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看动画春晚,大人们要给小孩发压岁钱,为的是一年都平平安安。凌晨我们还要吃团圆饺子,饺子里放一个硬币,为的来年幸运。
这几天我们小孩最高兴,因为可以和自己亲戚朋友快快乐乐的玩。压岁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攒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年初一,大人们提着礼物带着小孩到亲戚家里去拜年。幸运的小朋友还可以得到亲戚的礼物,真的好开心呀。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家乡,每个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国庆、春节等……说到春节,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物组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的。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
家乡的习俗作文9
我的家乡西樵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每到腊月初八,最早熬腊八粥的人家,福运将是最早来的,也是最旺的。我们也信,过年了,谁不想福运当头?因此腊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户户鞭炮纷纷响起,一声声犹如擂鼓般响彻大地,震耳欲聋。这天的粥,非常香,香过了百花芬芳。
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起,年味就渐渐浓了,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购置年货,宰猪杀羊,蒸糕炖肉,扫屋擦窗,裁剪新衣,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准备着、置办着……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彻天空,过去的烦恼和悲伤被炸的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得以团聚,天南地北赶回家的亲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里,谈笑风生里,饱含着快乐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绕在电视机前,欣赏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不断,甜蜜的声浪弥漫着整个夜空。
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一朵朵烟花飞上天,像一颗颗流星散落天际,在深蓝色的天幕映衬下显得格外灿烂,格外美丽。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后纷纷睡去,当他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仍然有烟花络绎不绝的飞着,烟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初一不出门,据说是在家中守着“福”。大年初一,人们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里看着电视,包着饺子,团聚的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满大街都是烟花爆竹的碎纸屑,家家门窗上都贴着红红的新对联,处处都是吉言祥语,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尽在其中。
到了正月初二,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们都回来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亲戚朋友,一句句温暖人心的祝福,整日回响在耳边。人们在一起吃饭、喝酒,进行着各种娱乐活动,亲戚与相邻们今天聚到这家,明天在那家,和乐相处。大家共叙离情别绪,开心的共话新年打算。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家乡的春节最数热闹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体育场上,参加元宵节民俗活动。燃孔明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人们玩的不亦乐乎。这一天也会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红包拆开,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银行,另一部分,将会变成他们的零花钱。
“吃过是午饭,下田把活干。”正月十五过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拜年活动陆续结束,这个年才算结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大家又开始各忙各的,又陆陆续续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着、忙碌着。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井然有序的日子里,充满了祥和喜庆的气氛,人们幸福欢乐。
家乡的习俗作文10
虽然现在很少地方保持着原有的习俗,但我还是要说两句。
金华还保持着端午和元宵灯会的习俗。
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战国时楚人屈原,并有相关的习俗,比如龙舟竞渡、包粽子等。在金华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金华到了端午节,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这天是女儿们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或一些礼品),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的日子,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
其实,可以说金华的端午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金华的端午节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节在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还有流行的挂香包、推端午船驱五鬼、“驱蚊虫娘”这些独特的习俗现在都落空了。
另一个就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旧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旌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细,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 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 "肚里滚" "青蛇溜" "麦饼挑" "荷花旋" "剪刀股" "双开门" "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金华也是改变的城市,希望越该越好,日新月异。
【家乡的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习俗作文03-14
家乡的习俗作文03-14
家乡的习俗作文11-13
【精】家乡的习俗作文05-05
家乡的习俗作文【精】05-06
【荐】家乡的习俗作文05-06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05-05
【热】家乡的习俗作文05-05
必备家乡的习俗作文04-08
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15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