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优)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家乡的”拔拔灯”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那儿没有千古遗迹,但有鸟语和花香;没有奇特景观,但有和煦的阳光;没有神秘活动,但有完美的习俗。我们那儿的”拔拔灯灯会”就是一个令人神往,陶醉的风俗------
大概在宋元时期,英都镇便是富庶之乡,里面有一条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运送货物只能使用驳船--就是那种不能自我游,需要人们来划或拉的船。到逆着水行驶的时候,便需要船夫来拉纤,俗称”拔船”。之后,这种劳动被人们融入到了民俗活动当中,百姓以拔灯代替拉纤,祈盼平安,年丰兴旺,一向延续到今日。
过完年没几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亲开车,带我和堂哥来到镇上。天还没暗,可是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为了节俭空间,多数人把车开到了别处,这才不会占位子。路两旁,他们已经开始,摆卖灯笼了:有红的,,有黄的,有圆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苏的,有有提绳的,有有挂钩的,多种多样,形状也不一样,真是惹人喜爱,我为此挑选了好久,最终挑了一个红的,圆的,既有流苏又有提绳的,拿在手上,一边逛灯会,一边等着黑夜来临。
好容易等来了这黑色的帷幕,尽管还没到时间,那些小贩便把摊子收进去,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各种样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贩卖的样式,此刻几乎全都有了。”开始了!”我等了一个小时左右,最终迎来了灯会的开始。我把手伸进我的灯笼里,打开开关,那黄色的光芒透过红色的纱布,散发出红色的光芒,大家都亮着,一切都有如过年时分,街上满是红色,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步的走着,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来--那儿已经开始拔灯了,那些人,穿着红色的衣服,提着灯走,人们纷纷让出路来,让他们过去。我挤到前面去,看着那些叔叔在走,他们显得那么有精神,但脸却不很严肃--本来嘛,在这个盛大的活动上,都是开开心心的,没有人会愁眉苦脸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摇一摆的提着我的灯笼,灯跟着一摇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摇一晃的来凑热闹,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边随着人潮走,边享受着拔拔灯灯会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
天已破晓,人们陆续回去,含着睡意的我们,尽管还想再玩会儿,但也必须得回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每年过春节的前一两天,我们家就会提前进入过年的那股紧张、欢喜、红红火火的氛围。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这些习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于是才说:“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风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我家爷爷一定不会忘记,那是一项现在基本上已经见不到的习俗_敬菩萨。
吃过年夜饭后,爷爷向楼上走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也跟了上去,只见家中的观音菩萨端正地放在台上,旁边的烛台上插着两根蜡烛,前面的香炉上插着五根印着金字的香,前面还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整齐的放着几样供品,上面都有着一张红纸片,我还看见一杆老式的杆称和一把斧子,在桌子角落上,还有一盆鱼,那鱼还在水里游呢!
爷爷拿出一个写着“有求必应”的跪垫,对着菩萨拜了拜。当奶奶拜时,我听见了一阵轻微的呢喃声,只可以看见嘴唇在抖动,拜完后,我看见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有一捆黄纸。刚想伸手去摸,就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妈妈跟我说:“别动,那是黄钱,不是什么好玩的,是等会送菩萨时要用的`,只有点完香后才可以碰,所以只看不许动,如果你实在好奇,就和爷爷一起下去吧!”
左等右等,那五根香终于烧完了,我和爷爷一起走上去,拿起那一盆鱼和黄钱,还拿了一盒火柴,一起走下楼,走到了一条黑暗的巷子里,里面有着一堆堆火焰,旁边也有一盆鱼,蹲在火边的都是和爷爷差不多年龄的老人,我和爷爷走到一条路旁,用火柴点燃一根芝麻杆,点燃一张黄钱,然后把剩下的全部烧掉,火苗越窜越高,一张章煌前在火堆里去蜷缩着,最后变得乌黑,风一吹,一片片火星飘到天上,煞是好看。
等到最后一片火星也熄灭了,爷爷站起身,拿起鱼盆走到河边,把鱼和水一起倒到了河里,鱼在河中停留了几秒,然后银光一闪,在水面上留下一道波纹,不见了,爷爷说,这是多鱼(多余)。爷爷还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认为这些习俗太土了,都不肯做,宁可放弃这一项习俗。”
是啊,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我认为,居委应该在过年时举办一些活动,专门做一些传统习俗,扩充人们对于习俗的认知。另外,送菩萨这一项习俗也应该专门划分一个地方,因为这项习俗,少说有点危险,这样既安全又有传统的习俗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家乡的习俗——吃七种汤
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吃七汤。
今年正月初七…… “妈咪,你今晚吃什么?有人来我们家吗?”临近傍晚时,我开始大喊大叫。 “吃七种汤,我每年都要吃!”妈妈站在炉子前,低着头忙碌着。 “嗯?是吗?七汤的成分是什么?来历是什么?”我很好奇家乡的风俗作文,眼巴巴地看着妈妈。 “此菜由大菜、后禾、芹菜、大蒜、春菜、韭菜、芹菜七种蔬菜组成。相传,宋朝有位官员,因遭人陷害,被贬下江南。奸臣,这日去荒野,当时饿得头昏眼花,采了七种菜,煮了吃,后来升官了。那天,他要求家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吃这些蔬菜。七种菜,就是七种汤。还有一首相关的歌曲,七种汤吃得越多,越年轻,吃大蒜就有钱躲,老人吃越年轻,孩子吃越红……”妈咪一边洗着碗,一边笑着说,“哦,我什么时候可以吃?” “等一下。”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我的心早已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正在低声唱着歌……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睡着了.
再次睁眼时,我是被“呼唤”的隐隐约约的香气吵醒的。我看着咕噜咕噜叫的肚子,跑到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汤。七种汤,美如画。七道菜周围淡蓝色的汤汁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犹如一块磨光的翡翠。看着我,仿佛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呜——”肚子咕咕叫,舍不得毁掉这道菜,但总算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顿时,甜甜的味道一下子涌进了嘴里,这清新甜美的味道刺激着我的舌头,忍不住又吃了一块……
吃饱后,抬头看见爸爸妈妈正微笑着看着我:“你吃的很快,喜欢吗?”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一脸尴尬。
七种汤越吃越年轻,吃大蒜有钱躲,老人吃越年轻,吃越脸红……我揉着圆滚滚的肚皮,哼着歌。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我们都会到集市上买年货,就比如坚果,零食,对联,烟花,灯笼等一些东西。每到那时,我就会偷偷从塑料袋中取出一包小零食,之后在妈妈后面快速吃掉,有趣极了!
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春节,我们要贴春联,福字。我每当看到火红火红的联纸贴到墙,心里就禁不住激动起来,这便给朴素的门前增添了一丝色彩。这天下午,奶奶会和妈妈一起包水饺,把硬币,花生包在里面,吃到什么,就会寓意来年的运气。
到了晚上,我们都打开电视,播放着春晚,我们一边吃饺子,一边看着春晚,心里开心极了,我喜欢看春晚,因为他的节目非常精彩,有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等。我看着绚丽多彩的服装,看着那传统的`表演,给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过当你没注意的时候突然“咯噔”一声,发现无意间吃到了一枚硬币,那就可笑了。吃过晚饭,就到了我最喜欢的事,那就是放烟花了,我手中拿着一柱细细长长的香身着金黄的外衣,如一根魔法棒,只要它轻轻碰一下烟火,美丽的烟花就如同白莲一般绽放开来,我激动地跳起来,绚丽的烟花渐渐散去,这使我心旷神怡。回到屋子里,我连忙给爷爷奶奶拜了年,也如愿以偿得到了压岁钱。
第二天早上,又称大年初一,这天,我早早起了床,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亲戚家拜年,我非常高兴。
春节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就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我的老家——阜新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肃,初一迎喜神可是件头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据老人们说,是商朝的纣王。生前他虽然昏庸无度,却最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在等妈妈喊我出去时,我忍不住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热闹场景。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才喊我出去。一出门,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顶,掩住了地面。两盏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下有一副春联,黑墨红纸白雪,墙上还挂着几串辣椒和玉米,相称出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正当我在为这幅景象着迷时,一只穿红带紫的驴子闯了进来,却并不显突兀。它两耳边各扎一朵大红的布花,衬着绣了金线的绿布叶子。身上还披着一张开着大朵鲜花的毯子。为这幅宁静的画面自顾自的添了浓墨重彩而又充满生机的.一笔。
在路上,妈妈解释说:“迎喜神,就是沾喜气,期盼当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毛驴也要去迎喜神过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们都端着盘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盘子里拿出贡品,堆三个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个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头,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村民们虽被寒风吹的脸颊通红,却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们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妇女边跺脚搓手取暖,边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邻里的消息;老人们点上一袋烟,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还提了鸽笼来溜。
几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点燃鞭炮的引线之后拔腿跑开,又迅速凑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头兴奋的注视着鞭炮炸开。我在妈妈的怂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边在心中反复回想点燃鞭炮的过程,一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点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回头一看,几个青年人又伸出手去点一个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来,捂着耳朵跃跃欲试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几只飞禽从树丛中飞了起来,孩子们拍着手欢呼起来。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仅是求个合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也是为了乘此机会,好好的说几句话吧。迎的,应该是人心的距离吧。
鞭炮又炸了开来,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乡亲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8
“二月二,龙抬头”又是一年农历二月初二。在这一天里,我这样地道的温州人,自然要吃芥菜饭的啦。芥菜饭是温州的一种传统小吃,它营养丰富,含有大量叶绿素,有防止疥疮的功效,因此,温州民间有“吃了芥菜不生疥疮”的.说法。妈妈告诉我,关于芥菜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一天,乾隆皇帝来民间考察,来到了穷困书生张某家中。热情好客的张某正准备请皇帝吃顿便饭,却发现家中米不够,也没有菜肴,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芥菜炒成饭端给皇帝吃。皇帝吃了赞不绝口,忙问这是什么饭。张妻回答说,这是芥菜饭,吃了不会长疥疮。恰好这天二月初二,于是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听妈妈讲完,我就跑去看爸爸炒芥菜饭。我们老家在苍南宜山,所以选用了宜山芥菜。芥菜味虽微苦,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爸爸把芥菜、酱油肉,以及其它佐料,切好放在一起炒。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上下抖动,香味也随之散开,有香菇的香味,虾米的鲜味,但更多的是芥菜的清香。我深吸一口气,香气直冲鼻尖。我直勾勾的盯着锅里,已经迫不及待想吃饭了。爸爸却抿嘴一笑,盖上了锅盖:“还要再闷一会儿。”我如同一个泄气了的皮球离开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芥菜饭终于出锅了,我冲向饭桌。出锅的芥菜饭绿里透白,还夹杂着几片酱油肉,它在油的衬托下闪闪发亮,吃一口,更是清香四溢,简直美味到极致。我不禁叫了起来:“nice!”妈妈也砸巴砸巴嘴,眯上眼,一副对饭的味道挺满意的样子。很快,饭碗就空了,我摸摸肚子,十分满足。
饭后,我想着二月二的芥菜饭是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我心中家乡的味道,我希望能将这道传统美食发扬开去,让更多人认识它!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每当别人问起我来自哪时,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诸暨!没错,就是那个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画梅而闻名于世的王冕的故乡——诸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暨的一些风俗民情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天空中飘着雨丝,一个略带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从清明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了,筹备些什么?无非就是清明粿了,这个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样,里面的馅儿,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来尤为复杂,是诸暨人过清明节的必需品。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明粿,里面包含了太多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准备好清明粿,就要去扫墓了。
点上香火、白烛,烧上纸钱、元宝,再把精心准备的清明粿摆上,说上几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几躬。细细的雨丝打在身上,不知是谁的泪滴落在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整个中国都十分重视的节日。除夕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便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慰藉吧。这顿饭在一阵爆竹声中开始,又在这爆竹声中结束。诸暨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头菜,随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清蒸鱼,有传统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欢梅菜扣肉,那诱人的排列整齐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迟迟不肯散去。其实我最爱的还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简直让人无法自拔。到了临近十二点的时候,爆竹声又开始了,这一晚大家都选择不睡觉,为了给自己“守岁”,还真是“一岁除”啊!
东风夜放花千树
元宵,大街上挂满了喜庆、鲜亮的灯笼。诸暨的一些乡镇上会举行舞龙舞狮、花灯展等节目。走上街头,大人们会在花灯前伫足观赏,小孩则是选择猜灯谜,不仅是为了那些精美的奖品,更是对自己猜谜本领的一个认证。还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汤圆了,家家户户准备的汤圆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腻了还可以吃咸的,自己烧的青菜汤圆,“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过,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日”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节”被邻国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淡忘,这些民俗习惯,我们应该重视,不让它们变成下一个“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俗话说:“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各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民族风俗,不一样民风民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我们黄石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黄石的春节,现如今基本是从腊月三十除夕夜开始的。为了做好一年的团圆饭,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年货。这一天午时,一家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年饭的菜可丰盛了,什么香肠、鱼肉、海鲜、山珍等等,其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是丸子,有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这些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便是鱼,这条鱼叫做“听话鱼”,一般人们不去吃它,让它听着人们在餐桌上述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象征着这家人年年有余(鱼)。吃年饭还有一个特点——热闹。大家团聚一桌,随着长辈的几声简短的祝酒词完后,大家纷纷“开战”,然后互相祝酒,谈天说地,对酒当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乘着长辈们说得起劲,还要偷偷地闹一闹。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黄石这个一向平静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个城市沸沸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脸。这当真和王安石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一向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渐渐平息,整个城市又慢慢归于平静。
大年初一,本来一片寂静的城市,又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好后,带着小孩子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个说法,这大年初一的鞭炮扫不得,不然就会把一年的财运给扫走了。所以,人们很少去扫,也想发发小财。过年期间,街道上时不时会有几个玩龙的队伍,出来耍闹一番,给新春佳节多添几分热闹的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我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而几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一样吃着元宵,但没有花灯可看了,人们聚集在空旷地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时,人们会在孔明灯上写下完美的心愿,为来年许下一个心愿。人们把新的一年里完美的愿望寄托给孔明灯,都期望心愿成真。人们接二连三地放起了孔明灯,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红的孔明灯胜过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有这一习俗——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吃年夜饭。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鸡、鸭、鱼、肉……大家在一起推杯换盏谈论一年的工作、生活……一切都显得其乐融融。
对于孩子们来说,守岁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领压岁钱。饭后,家里的`长辈都会给晚辈准备压岁钱。“压岁钱”实为“压祟钱”。祟,据说是曾经猖獗一时,残害儿童的鬼怪,传说八仙曾变了八枚铜钱来躲在孩子枕头下,吓退了万恶的祟。后来就形成了新年给孩子压祟钱,以祝福孩子平安的俗。“祟”与“岁”谐音,“压祟钱”现在都通称“压岁钱”了。当然也有家庭会在年初一给孩子压岁钱,不管什么时候给,都是意味着祝愿孩子新一年平平安安。
孩子们领了压岁钱后也会和大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吃吃水果、看看春晚,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随着12点钟声响起。家里的男主人都会拿着一串鞭炮,一个打火机出门——放鞭炮。以迎接新年到来,也有妈妈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放些烟花,希望新一年像五彩的烟花一样灿烂夺目。
烟花结束后,一般家庭都会选择休息,也有家庭会一直守岁到天亮。其实,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守岁,都是意味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迎来平安幸福的新年。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守岁这一习俗一直在,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永远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红红的灯笼挂起来、喜庆的春联贴起来、漂亮的窗花剪出来、美味的年夜饭端出来、绚丽的火花冲上天,中国人最隆重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我家乡的风俗别具一格,有独特的转山活动。每到春节,我都要回老家中甸过年,和姑妈、姑爹一起转山。到了转山的日子,天刚亮我们一家就出发了。出发前,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每次来中甸过年为什么都要转山?”奶奶笑了笑说:“转山是藏族人民对佛教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
我们从山脚下出发,一开始,我精力旺盛,一路上还与姑妈姑爹谈笑风生,但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喘粗气,我问姑妈:“姑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姑妈却说:“还早呢!”我心里一凉,怎么办,我都没力气了。姑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坚持就是胜利,你慢慢走都行。”我站了起来,一步步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完一座山,我们准备在雨崩村休息一晚,明天前往神瀑。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要去神瀑接受洗礼,据说神瀑的'水是从天上流淌下来的,有着美好的祝愿。姑妈拉着我的手走向神瀑,那水是冰凉、纯洁、神圣。这时只见姑妈口中念诵经文,祈求神瀑保佑我健康成长、平安幸福。受到洗礼后,我们又赶着下山……好不容易回到了起点,这时我才注意到鞋子已经磨破了,回想起昨天艰辛爬山的经历,真还有些回味无穷。
转山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有方式,希望这个风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有很多习俗,比如:贴春联、舞狮、包饺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了。
除夕夜,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馅和饺子皮,准备包饺子。只见妈妈和婆婆在一旁包着胖乎乎的饺子。我觉得很好玩,就忍不住拿起了一张皮准备做一个。我左手捏着饺子皮,右手拿了一根盛满馅料的筷子,放在皮中央,把饺子皮的`两端合在中间,使劲捏。不料,馅从饺子皮里滑了出来,从旁边钻了出来。我见状连忙堵住馅儿,皮儿却还是“张了张嘴”。工作久了,就是“嘴巴”合不拢,成了一头满脸面粉的“大猫”,看得大家乐见其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在沙发上。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放弃吗?”我点了头。 “来,我教你。”说完,妈妈又给我做了示范。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很多。再拿起一张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饺子皮拿在手里,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小馅儿,把饺子皮的两端拉出来,然后合拢,用虎口用力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做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几个。
“我们来包饺子吧!”说完,妈妈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连忙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太好吃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屋外,鞭炮声依旧彻夜回荡。
家乡的风俗习惯很多,下次我会一一告诉你。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们国家的节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的就要属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我的家乡每到元宵节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准备好材料:糯米粉、馅料(蓝莓酱,草莓酱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稍微醒一醒,醒完后,就要制作元宵了,把大面团分成好几个小面团,把小面团压扁,再在里面加入馅料,我包了好几个汤圆,但是都失败了,不是馅太少,就是馅太多,要不然就是没有包好,都露出来馅了。后来,我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妈妈边做边向我说,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成功包出了汤圆,后来,我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了。包完后就要下锅煮了,先把水烧开,然后把汤圆下里面。煮到你觉得软软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对锅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测:汤圆必定大了两三倍了吧,汤也有了汤圆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锅开了,上面飘着汤圆的香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口。把汤圆盛在碗里,我看着这些汤圆,情不自禁地用汤匙盛了一个汤圆,刚想往嘴里送,妈妈说道:"一会儿再吃,刚做好的太热了。"虽然听了妈妈的话,但是汤圆好像在让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张开了嘴,把汤圆放进了嘴里,"啊,好烫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声,我赶忙把汤圆吐了出来,过了好一会儿,汤圆有些凉了,我才把汤圆送进嘴里,软软糯糯的太好吃了,里面的馅也好吃,不一会儿,我就吃了两碗,听妈妈说,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晚上,我们在赏花灯,上面的图案各式各样,还有猜灯谜,我抽选了一张字谜,上面写着"一头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妈妈说我答对了,我特别高兴,于是又猜了下一个"顺着念,采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于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对了,一轮下来,属我答对的多。
元宵节可以赏花灯,吃汤圆,还有多种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把新年迎新春时的热闹体现了出来,写得可真是好啊!目前就来我的家乡看看吧。
根据大家家乡的规矩,新年在正月初中一年级开始。第一,一大早起来后,要先洗澡,洗完澡要换上新衣服,预示新的一年到来。然后,随意吃个午饭,重头戏还在后面呢!接着,下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把春联贴上,然后开始采购食材,为晚上的年夜饭做筹备。年夜饭的.食材可大有讲究:鸡,鱼,莲藕,腐竹组成的。活脱脱一个吉利晚餐,吃的全是由含有特殊含义的菜做的。
不只这样,新年这天还没有完呢,吃完年夜饭,大家还可以放鞭炮,鞭炮是在下午买菜时买的,一群小伙伴聚在一堆,拿源于己的鞭放在地上,和其他鞭放在一块,接着,挑选自己喜欢的鞭,一块到田野把鞭点燃,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当然除去放鞭炮,大家还要守岁,无非就是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吃零食,大大家搓麻将,假如实在是忍不住的话,也可以小憩一会儿。
最好玩的还是初中二年级拜年了,像大家家有不少兄弟的,通常都是按顺序来,先从大妈家开始拜。一般吃完饭后,就是拿红包的时候了,关于红包的俗名是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据了解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些人家是爸爸妈妈在晚辈子女里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压岁在民俗文化中含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正月初中三年级通常都是继续串门,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大家的新年才算过完。
家乡的风俗,在家乡时我感觉它就像随处可买的水一样稀松平时,可离开家乡,我才发现它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珍贵。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02-21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10-27
家乡的风俗作文【推荐】10-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10-30
【推荐】家乡的风俗作文10-3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11-0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