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6-17 15:20:41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家乡是陇南,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说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的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而女方家的和新娘同辈年龄小的男子就轻拉着新娘,表示舍不得姐姐出嫁离开家,而新娘必须给男子红包,以表示吉利。新娘出门时用雨伞或头巾把脸遮住,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另外,新娘还带去几位年轻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同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得快,就意味着谁先得孙子,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的,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数目不小的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寒假到了,乡下的爷爷捎来一包糯米糍粑,乐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爷爷是畲族人,做糍粑是畲族的风俗,节日都要做的。

  我和父母来到爷爷家,刚进门,就看见了一个大石器,它张着老虎一样的大口,这个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转过头,满是皱纹的脸上忽然露出了笑容,接着温顺的对我说:“等春节了,你自然就知晓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爷爷告诉我今天就要解开“老虎口”的秘密。只见爷爷装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了,放进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的大木甑里蒸。我心里可急了,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哪些关系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何想也没头绪,开始试着问爷爷这个难点,可爷爷就是笑而不答,让我耐心等待。终于,大木甑里飘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爷爷将一木甑的糯米倒进清洗过的“老虎口”里,再一边抡起身旁的石锤往糯米饭上砸,一边不停地往里面加水,我想,这糯米肯定好疼的吧。

  一顿饭的.功夫,糯米就软软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来,我称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来做糍粑的。软塌塌的糍粑给舀进了一个大竹匾,飘来的香气引得我直流口水。爷爷看见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糍粑放进碗里,加了些白糖递给我,说:“趁热吃吧。”我看着糍粑,立刻拿起筷子,细细的品尝,哇!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样滋润我的心头,忙对爷爷夸赞道:“美味,太美味了!”

  想着想着,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这个寒假虽然短暂,但我过的非常充实,也非常快乐,但糯米糍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不同的地方过春节有不同的习俗,在四川也有我们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前大家们都很忙,大人们在准备过年的年货和零食。小孩儿们有些在为要过春节而兴奋,有些也在帮大人们准备年货,还有一些在上辅导班。老人们也没闲着,在为明天的红包做准备。就这样所有人都忙碌了一天,终于等到了除夕。

  到了除夕人们也没有闲着。早上的时候,人们正在梳妆打扮,准备神清气爽的去见亲戚们,一起吃团圆饭,还要看看红包礼物有没有准备好。到了中午大家汇聚一堂吃起了团圆饭,团圆饭特别的好吃,也特别的丰盛。有酸菜鱼,有凉拌木耳,还有彩虹排骨……很多好吃的菜。吃完饭我们一家到了外婆家,打了好久的麻将,然后就回家准备看精彩的春晚。在我们家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就是边看春晚边打麻将,打麻将的时候我的运气可能不太好,输了好几把,不过春晚的小品足以让我把这伤心的情绪全部释放出来。就这样快快乐乐的,到了两点多钟,我们终于洗漱睡觉了。

  后面的日子我们也是跟别地的`一样去亲戚家探亲,今年的红包特别肥,我跟哥哥开心了好久。

  春节结束后大家各自都去上班了,我们也该写作业的写作业,该上补习班的上补习班。春节结束后我们也该收心了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多奉献,今年的春节很特殊,我祝愿那些抗争前线的白衣天使们身体健康,平安回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听到这句诗,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春节。每到春节,街道上到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挂着灯笼,这样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真令人心潮澎湃啊!

  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有所不同,下来我想跟大家讲讲我们深圳的过年习俗。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早上,大人们一大早就要忙着准备祭拜祖上的祭品,忙着去超市采购年货,忙着去逛花市,忙着蒸年糕;忙着贴门神、贴春联、接灶君等。中午,我们还有“洗身”的习俗。“洗身”就是“洗澡”的意思。这一天,人们用柏叶、柚子树叶、香茅草叶等叶子类捆在一起煮水洗澡,边洗边说一些吉利的话,寓意洗掉去年的霉运,希望来年好运满满。我们洗完澡,穿上新衣服之后,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晚上,一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当地的.团圆饭以鹅为主,一鹅多味。除此之外,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是年年有余。饭后,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到处都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相互串门,互送节日祝福。大人们则会给每个来串门送祝福的小朋友发一个吉利红包,寓意吉祥如意。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不仅让我收获了喜悦和激动,还给我带来了一份独特的温暖和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家乡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社火、小曲、小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主要风俗——字画和小曲。

  听爸爸妈妈说,通渭在一九九二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乡的人们家家都悬挂字画,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举办书画艺术节,其中的字画展览活动主要在我们的`悦心书画村,书画村有四楼,一楼是大厅,二、三楼是画家和书法家画画或写字的地方,我也去过好几次呢,看见悦心书画村展览了许多字画,并且有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在那里写的写、画的画。哦,他们字、画非常好看,但是非常贵,有的一副字画要一、两万或几十万呢。对了,还有买字画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常多。

  通渭还有一个的风俗,那就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特别多,可以百听不厌,有火焰驹、十里亭、佰牙付琴、华亭相会、张连卖布等等,最火焰驹好听,我也喜欢。假如你也喜欢的话,你可以买一个通渭小曲碟片,保证百听不厌。我爷爷奶奶闲时总是不忘听通渭小曲,真是两个戏迷,我想,我长大后一定给他们买一套通渭小曲碟片,再买个放碟片的好电视,他们就可以天天看了。还有,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通渭小曲的人,尤其在我们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表演小曲,看的人非常多。

  哦,家乡还有许多好吃的,乔圈圈、油饼、浆水面、煮洋芋、长面等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如果你来到了通渭,别忘了赏通渭书画、听通渭小曲、吃通渭美食哦,热情好客的通渭人民欢迎你!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在我老家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吃膘鸡。这道菜是八碗中的第一道菜,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头菜”。

  膘鸡是流传在宿迁泗阳的特色菜,名字虽然有鸡字,可这道菜却不用鸡肉,这正是泗阳的特别风俗。这不,过年期间各家各户总要分出一些时间做膘鸡。我家也不例外,外婆提前就买好了食材,膘鸡共三层,底层千张,中层肉泥,顶层山药泥。

  准备好了食材外婆就开始做了,在蒸笼里铺入一张千张,再把精腿肉切碎,并和生姜,葱等搅拌,肉的油香,生姜与葱的清香扑鼻而来,把肉馅铺在千张上面,再把白软软的山药捣碎,粘粘的发出独有的香味,铺在肉馅上就可以蒸了。

  相传膘鸡的由来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皇帝刘彻,看中了泗阳这块宝地,并封了一个泗水王。这泗水王国几个官到民间“视察”,住在一姓庄的`人家,米和鸡都吃完了,没有办法就买了猪肉、山药、淀粉等,做了这一道菜――膘鸡。我趁着这个时间搜索了膘鸡的由来,这时外婆把膘鸡端了出来,我夹起来,放入嘴里。葱花的香味散入口中,咬下去,嚼了嚼,顿时肉汁四溢,山药让肉吃来更加软糯,一点都不腻,让人不禁觉得回味无穷。

  膘鸡是只有家乡才能吃到的美味,吃膘鸡也成了过年期间不可缺少的风俗,也让疫情期间就地过年的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让年味有了记忆中爱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春节,一个喜庆之节,欢乐之节,是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就这样,春节迈着轻盈的脚步与人们相拥。欢乐永远是春节的代名词。

  春节——一年中最令人振奋的日子。一到快过节时,人们就像蜜蜂忙碌起来,一早便准备着过节的年货:炸丸子、炸鱼块、备酒肉等还要为儿女准备新衣裳、压岁钱,整个春节就没有闲在的时候。但有了春节的热闹,一切苦累就都烟消云散了,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一家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大人准备团圆饭,小孩儿则出门放烟花爆竹,胆小的孩子紧捂耳朵,胆大的孩子欢呼雀跃。一声声炮响划破天野,让春节的喜庆氛围越来越浓,欢喜笼罩着大地。

  “吃饭喽——”大声的'呼喊将人们引入饭桌,一家人手举酒杯,相互贺年,小孩子们大声喊着“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大人们大口大口吃着美味佳肴,全然将前一年的烦恼抛除脑后,人人喜笑颜开。小孩子个个穿新衣,“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大年初一春节到,喜气洋洋乐淘淘。这一天是属于中华儿女的团圆夜,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息仍弥漫空中,沁人心田。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溧阳,春秋时代已有其名。秦建县制度,悠久的历史蕴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养育了万物生灵,更孕育了溧阳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马灯是是我们溧阳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看跳马灯是我们们过春节必看的传统节目。今年却是个例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救,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马灯有毛竹编制成框架,用涂上鲜艳颜色的纸裹起来,神态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旗鼓铳手等相应的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面具,其余的身着黄裳。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十匹神马踩着鼓点依次围场转圈,有小圈变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跃,象征正在包围一座城池,分头作战,几个回合,人喊马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锦旗迎风猎猎,时而高举,时而舞动。锣鼓时而奏出高昂激越,时而奏出急急风。十匹神马兴高采烈,十位战将欢欣鼓舞,逐渐排列出‘天下太平’阵图。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逐渐排列出‘五谷丰登’阵图。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马灯,作为我们溧阳的一种地方民间习俗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在扬州,正月十三这天晚上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要吃面条,又称为“上灯圆子下灯面”。因为爷爷奶奶之前的习惯是自己做面条,所以我们在过年期间都不买面条。

  奶奶拿水和面,爷爷把面揉成团子,我和爸爸妈妈把团子搓成粗细不均匀的条子,场面好不热闹。再说那所谓的面条,其实都是奶奶做的,我和爸爸妈妈做的面条可吓人呢:一头粗一头细的,两头粗中间细的,因太细而断掉的。除了完美的面条,其它都有。每次,奶奶就在旁边看着,一点也不埋怨我们糟蹋了这白乎乎的面团子,只是等我们洗手时,偷偷把面揉在一起,拿擀面杖一压,拿刀划出形状,可以与机器做的面条媲美的`人工面条就完工了。

  我们只是躲在门后看,从未想过要学一学这门手艺。

  软塌塌的面条一掉入锅中就被沸腾的水推来推去,在水中肆意地舒展着筋骨。爷爷和我拿出酱油瓶,往大家的碗中倒入酱油,放入蒜末,盛上面条,浇上面汤,酱油面就出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爷爷借着酒劲兴致勃勃地问:“知道为什么今天要吃面条吗?”

  “知道,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面条一样顺顺畅畅。爷爷,这个问题您都问了好几遍了。”我嗔怪道。

  “哦,那我下次换个新的。”爷爷又喝了一口酒。

  我在想,或许《真州竹枝词引》中的“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下灯面。”中的人家指的就是我们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细伢儿细伢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听到这首歌谣,我就知道,家乡的春节就要来了。

  在腊八这天,人们都要喝上几口热乎乎的腊八粥。春节的序幕便由此拉开了。腊月下旬,人们便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买年货、买新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每家每户都要祭灶神以庇护一家平安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四,这是约定俗成的“除尘日”,全家人都一起大扫除,辞旧迎新。除夕来到了,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从早晨开始,便不绝于耳。

  春节的高潮来到了。无论是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一大早,我就跟爷爷和奶奶道贺:“新年好!”中午之时,先祭祖,奉上自家做的饭菜。之后,便可享用午饭。吃完午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亲戚家拜年。无论遇到谁,都要说:“新年快乐”。每户人家都准备了瓜子、葡萄干等来招待客人。并还其乐融融的`聊天呢。一下午的拜访结束了。家人们都给了我压岁钱,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夜晚来临,邻家的孩子正玩烟花呢,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空中划过。远处,一道道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既明亮又格外美丽。春节,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至今,我还记得每一年的春节,是那么美好又快乐。

  家乡的春节,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喜爱与向往的节日。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也是团圆美好的。春节,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家乡的风俗。

  还有,家乡过节的风俗很多: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重阳节,团聚,插茱萸;七夕节,看星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风俗,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说起咱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就拿过春节的风俗来向大家介绍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也是节目的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人们带来吉祥。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当然就是吃饺子了!为驱不好的事情,图吉利,饺子必须要煮得多还得有余,饭后还要在锅里放上几个馒头,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要是饺子煮破了,不可以说“破了”要说“挣了",就是赚了的意思。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兴旺。吃饺子时还有许多乐趣呢!新年里吃的饺子里包有枣子、栗子、钱、花生米等物质。吃饺子时吃到的第一个饺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质,新的一年里就会像物质象征的那样。如果吃到红枣,新的一年里就会红红火火勤劳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做事有干劲;吃到花生米,就意味着长命百岁,行大运;吃到钱,那就意味着发大财,日子红红火火……不管谁知道哪一种,大家都会衷心的祝贺。如果是小孩吃到钱,那就代表学业有成,大家都要祝贺他(她)。

  春节时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问好,晚辈向长辈问好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拜年,给别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你们的家乡也一定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吧?那就把你们家乡的风俗也结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习俗流传至今,有众多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其中'见梨花初带夜雨,海棠半含朝雨'的清明节让我印象深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人们在这天往往要踏青,扫墓。

  我们这里清明节时,每天都要出门踏青,这时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好机会。每逢清明节,外面清风拂面,杨柳依依。我走在小河边,河里的鱼儿活跃地跳动,河边还有好多人在钓鱼,好一派春风水暖的画面。

  春日里,好多人们都出来呼吸春天的`空气了,有一股青草新鲜的味道。树上的叶子也由嫩芽变成了小叶子,鸟儿在枝头歌唱着春天的美好,这时出门踏青无疑是一种享受,小孩子们也都出门来放风筝了。我们跑向小山丘,放眼望去。啊,满眼绿色,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麦地,其间还有好多星星散散的野花。让人看了感觉心情都好了不少呢!弟弟爬上了一棵桃树,上面开满了粉色的桃花,一阵微风吹来,飘落下点点花瓣,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简直美不胜收,让人们舍不得离开了这里。

  踏青主要是小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老人们和大人们会去扫墓,俗称'祭祖',缅怀先人,中午人们会聚在一起,感受着春天的美好,一起畅想着一年美好的未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家乡风俗。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门】12-29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12-29

家乡的风俗作文【推荐】10-29

家乡的风俗作文【荐】11-02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