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集合[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1
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也不例外。我的家就在水秀山青的宝清,这里的风俗习惯可是非常有趣的呢!让我带你去感受一下吧。
冬天到来之时,东北的农家菜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杀猪菜。提到杀猪菜,必不可少的是酸菜,它是由白菜腌制而成,这又是东北的一大特色。杀猪菜的制作过程也是很复杂的,酸菜切得越细越好,而且还需要血肠,血肠也是东北人的口福。杀猪菜可谓是东北特色的融合啊。经过一番辛苦制作,—大盘美味杀猪菜就大功告成了。在这里,不管哪家做了杀猪菜,大家都会去帮忙,然后大家坐在一起,笑谈之间,酒足饭饱。
深冬时节,遍地白茫茫一片,河面上结了很厚的冰,足足有一米深。这时是最适合滑雪和冰钓的时候了,冰钓就是在冰上钓鱼,首先要把冰钻开,钻冰需要专业的工具,钻好以后还要把帐篷支在冰洞处,再把小炉子放在冰洞旁,以防冰洞被冻住,而且需要足够的'耐心才可能有收获,但冰钓不是为了钓鱼,而是等待时跟朋友说说话,增进友情,重在享受。滑雪则是一种刺激又略显危险的运动,滑雪时摔跤是不可避免的,—不注意就有可能人仰马翻了。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而且可以增进感情,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重在参与和享受。你是不是也想到我的家乡来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呢?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2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老家每在三四月份会举办一个梨花节,也可以叫做桃花节。
我的老家位于寿县八公山脚下的郝家圩村,那里盛产水果,什么梨啊,桃子啊,葡萄啊,无花果啊……都是一些特别常见的水果,特别是梨树和桃树随处可见,每到桃花梨花盛开的季节,山上田间到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因此便有了桃花节。
一连十几天都可以是桃花节,一直到山上的花全部落光之后才结束。那几天特别热闹,不比过年的气氛差。当地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每年的桃花节,所以那天到处堵车,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些重视的家庭还会在那一天里放炮,一天听到十几场炮并不稀奇,在花朵竞相开放的时候,还会举办许多节目在舞台上表演,小孩子们都要三五成群地跟着两名大人上山、捕鱼、抓虾、赏花。看人们看表演看的不亦乐乎,小孩子也玩的不亦乐乎。
在半山腰中有一条公路,从公路上往下看,你会发现真正的绝世美景一一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山间还有一个小峡谷,小峡谷里面有个桃花林,桃树在小路两旁错落有序,一条有小鱼小虾逗留的小溪环绕在桃林四周。
似霞一样的红桃花,是委婉的;像雪一样白的梨花,是朴素的;像金子一样的油菜花;是热情的。桃花劫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那一天只是纯属的赏花,除了这些,留下的只有人们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
仲夏之初,正逢端午佳节,在我的家乡江城武汉,正在展开一场“江上角逐”所谓“江上角逐”,是武汉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俗——赛龙舟。
驱车前往江滩,平时清闲的江滩都是人潮涌动,砖地广场上很难寻出落脚地儿,江畔杨柳下,也都是人声鼎沸,就连标语牌旁,也站满了人,江边的人们,都是赛龙舟的观众,他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鼓声响起。在万众期盼下,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了。这鼓声,惊天地,泣鬼神;这鼓声,震的飞禽走兽俱散,激起了龙舟上荆楚儿女的斗志;这鼓声,传出了几千年的回音。
汨罗江畔,一位壮志未酬,满腔悲愤的诗人屈原为国捐躯,纵身一跃,跳出了壮志豪情,跳出了千古悲歌,跳出了百世流芳,楚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烈士,造出龙舟在汨罗江上打捞他的。又是一阵惊天鼓声,龙舟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江面上一排排龙舟声势浩荡。全舟是由木雕而成,龙头张大着嘴巴,大有气吞山河之势,龙身鳞片都霸气外露,龙身也朝天,有一番招摇之意。
龙舟上,是荆楚儿女拼搏的'身影。左翼奋力摇杆,右侧使劲划桨一起一落,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阳的影子,顺流进了汉江,从此汉江也多了几分豪情。到了最后一百米是鼓声最响,喊声最高,划的最奋进的时候,每一支队伍都想拔得头魁,每一声高呼都好像在告诉屈原,“你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孕育出了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子孙!”
在这广袤的荆楚大地之上,流淌着拼搏的热血,不止是赛龙舟。如今我们面对杀人于无形的病毒,我们依旧,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炎黄精神奋斗在一线,从未言败。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4
溧阳,春秋时代已有其名。秦建县制度,悠久的历史蕴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养育了万物生灵,更孕育了溧阳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马灯是是我们溧阳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看跳马灯是我们们过春节必看的传统节目。今年却是个例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救,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马灯有毛竹编制成框架,用涂上鲜艳颜色的纸裹起来,神态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旗鼓铳手等相应的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面具,其余的身着黄裳。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十匹神马踩着鼓点依次围场转圈,有小圈变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跃,象征正在包围一座城池,分头作战,几个回合,人喊马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锦旗迎风猎猎,时而高举,时而舞动。锣鼓时而奏出高昂激越,时而奏出急急风。十匹神马兴高采烈,十位战将欢欣鼓舞,逐渐排列出‘天下太平’阵图。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逐渐排列出‘五谷丰登’阵图。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马灯,作为我们溧阳的一种地方民间习俗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5
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我觉得重阳节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重阳节那日,人们习惯登高远眺。在这秋高气爽之际登山,总是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若无山可攀,人们便吃糕纪念。“糕”和“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后演变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此外,重阳赏菊赋诗亦为古代时尚,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吟咏重阳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中九日》《过故人庄》……
重阳节从岁时节日渐渐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从未改变。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重阳节来源于一个道教的神仙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为了战胜瘟魔,拯救百姓,进山刻苦修炼。九月九那天,他让全村百姓登高避难,拿着师傅传给他的茱萸叶子和菊花酒战胜了瘟魔。从此人们就有了重阳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登高望远的习俗慢慢淡去,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习俗却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阳节,更多的成了“老人节”,表达尊重老人,孝敬长辈之意。
这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习俗,时日的变化,可不让端午节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节日吗?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6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家乡风俗。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7
我的家乡在江门,每年春节,市民们举行的活动可多了!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除夕,江门习俗称“过年”。除夕前人们就忙碌各式年货了:买鸡、鸭、鹅、鱼肉、衣饰、家具、器皿、画、春联……样样都有。餐桌上摆的大鱼大肉和糖果,让人直流口水。人们还会买柑桔、青橄榄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旧俗过后,男的必新理发,女的必“挽面”。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春节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赶回来团聚。家里还会吃团圆饭。如果是晚农家的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年年好运气。
农历二十三晚,俗称小年夜,人们为表示灶君一年来保护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的谢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特地给他贱行。谢灶要摆设贡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几棵带尾叶的甘蔗,还有炒米饼、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谢灶。
临近春节,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
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门的花市有什么不同?人们可以趁到香港过新年的时候去人潮拥挤的地方年宵花市凑凑热闹,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药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据说桃花能为未婚男女带来“桃花运”,连着叶子的柑桔则代表姻缘“开花结果”……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8
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有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呢?要问我的家乡在哪里,当然是美丽的宝清,它是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全中国的优质大粮仓,它在过春节的时候很热闹,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我爱宝清春节的热闹,如果你不信的话,那你就往下看。
除夕真热闹,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觉。
在家宴上,宝清的特产菜肴必不可少的就是杀猪菜,首先,将腌制好的酸菜清洗干净,切成丝,尽量切得越细越好,细得像头发丝一样,口感非常好!接着,再往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这时再拿出大块的五花肉洗干净,切成片放进锅中一块儿炖上,等肉和酸菜炖好之后再放入血肠,这样的杀猪菜就做好了,每当我们看到这道菜肴,就觉得有过年的味道。
过春节时还得有一个代表作,那就是铁锅炖鱼。把捕捞上来的鱼切成大块儿,起锅烧油,放进锅里,锅旁贴上玉米饼子,铁锅炖鱼就做好了,特别美味,做好之后盛在盘子上放到桌子的中间,寓意就是年年有余。
白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到外面观看大秧歌,还有滑雪,打冰嘎,放爬犁,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宝清过春节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晚上,家家户户打开电视,准备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到12点钟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小孩儿都准备好吃年夜饭,桌子上的菜肴非常丰富,关键是必须得吃饺子,放鞭炮,放烟花,整个天空放射出五彩缤纷的颜色,美极了!
总之,我们宝清的春节就是这样过的,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美丽的宝清过春节吧!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9
夜,静得可怕,大多数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数人坚持守岁。而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缺点儿年味。往年的过年是多么热闹。而今,想体验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忆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烟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个不亦乐乎。年前,大人们就会大手大脚地买许多烟花爆竹储备家中……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后,便点燃的香点燃那根绿线,只听“嗞嗞嗞”的声响,后来便听到了那美妙的声响“嘘——啪——”。仰望天空,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像极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颜色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不光我们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绽满天际,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悄悄拿着大人给的红包,来会奔忙于超市,小商店。不为别的,只为买摔炮玩。有的胆子大一点,买声音较响的“大红鹰”玩,还有的索性学着大人样,买大火炮。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大红鹰”了,从中拿出一根,在盒子边红线的地方一划,便会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点点白烟,接着立马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将它摆成一条龙的形状。点燃“龙头”,然后看着“大红鹰”从“龙头”炸到“龙尾”,看起来就是“火龙”,很是壮观。还可以把点燃的鞭炮扔在水里,在水中炸开,炸的水面上层层涟漪……
而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鞭炮渣,闻不到浓浓的火硝味,让人感觉缺少了年味。我怀念以前的时光,但为了环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一习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不猜你也知道,这是一首写端午节的童谣。
端午节,你们做什么呢?那年端午节,我跟外婆学包粽子,外婆把洗干净的粽叶平铺在桌子上,还有一大盆腌过的肉和剥好的栗子,一旁的椅子上放着用酱油和盐调好味的糯米。
我一看食材便起了劲,迫不及待地催外婆包粽子。我学着外婆拿起一张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哈哈,这真像我们吃的甜筒。紧接着,我舀进了几勺糯米,放进一大块肉,几颗栗子,再加两勺糯米,再跟着外婆笨笨拙拙地把多余的部分给裹了起来。正当我准备扎绳子时,手没抓好,粽叶豁开一个大口子,米和栗子便逃回了刚才的盆子里。外婆见我这狼狈样,慌忙来补救我那不成形的粽子……
终于,在外婆的努力补救下,一个不正常,但还算可以的畸形粽子就登场了。我学会了包粽子的步骤,便熟练地包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粽子包好了,接下来的步骤便是煮了。粽子刚下锅便有一股淡淡的调味香,过一会儿,一阵浓郁的糯米香飘了出来……
时间从棕香间流逝,不一会儿,粽子便出锅了。我挑了一个畸形的粽子,这可是我包的'。我小心翼翼地撕开粽叶,一个金黄饱满的粽子便出现在我眼前,我轻轻地咬下一口,感觉这粽子比平日里都要好吃。
我一边品着粽子,一边与外婆聊着端午节的习俗,我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棕香回荡在屋子中……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11
从我能记事起,我就记得每年除夕都要守岁。大概是在立春前后公历二月份。
关于除夕有一个风俗就是守岁。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一头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常身居于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家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会携老幼潜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帮助了村东头老婆婆一家驱赶了年兽。人们逃命回来,发现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于是从每年的除夕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清早,阳光如同顽皮的小手肆意在我脸上游走,睁开眼,向街上望去,热闹非凡。我赶快洗漱完毕。还没等吃上早饭就慌忙挤入庞大的人潮之中。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场面无比壮观,时光飞速流逝,眨眼间便到了日暮时分。人已少了许多,天边渐白了,橙色的晚霞,街道逐渐人烟稀少,我也赶紧回到家中,爸妈早已打开电视,准备了一桌热腾腾的团年饭。观看今年春节联欢晩会“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到!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不动声与我们擦肩而过,新春开启了新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是那样的热闹喜庆和隆重。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1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03-25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12-18
美丽的家乡作文_家乡作文05-06
家乡的冬天作文 作文_家乡作文05-06
家乡的山作文 家乡的山作文02-25
我的家乡美景作文_家乡作文05-06
家乡的美食作文 家乡的美食作文06-03
家乡写景作文 家乡写景作文09-21
家乡的小河作文 家乡的小河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