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心得体会>《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08:20:4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精品(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精品(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上下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发光发亮的名著不计其数,但我认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属于清朝时的《红楼梦》。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染着他的读者,使人感动,叫人沉默。

  作者曹雪芹,在我看来他一生是凄惨的。少年时父亲被革职,全家北迁,生活贫困。后又流落到北京西郊,家徒四壁,爱子重病,却因无钱医治而身亡。在这无奈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人生百态,体会到世态炎凉,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名著。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篇以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题的悲剧。但在我看来,它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通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来写这个看似和平安宁,实则早已暗潮汹涌的贾府,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文学人物,比如泼辣有心计的凤姐,老实懦弱的迎春,天真伶俐的晴雯,以及那位可笑的刘姥姥,但让我最难以忘怀又沉思良久的女子,莫过于黛玉和宝钗了。

  薛宝钗,出身于豪门世家,所以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以及圆滑处事的`为人。她对宝玉有着朦胧的爱情,所以最终他才愿意假扮黛玉嫁给宝玉,从而导致林黛玉死亡。当她在游玩时无意撞见两个丫头在密谈时,她为了脱身,居然可以把问题全部丢给黛玉,足见她的心计和城府。她劝宝玉去博取功名利禄,学习应酬世务以便飞黄腾达,可是宝玉一向是厌恶那些官场腐败之人,自然不悦,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她与宝玉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她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保育思想上的共鸣者。但是她的才干、能力以及出生都是最适合当宝玉妻子的人,而且贾薛联姻也可进一步扩大贾家势力。所以贾府的人为了自身利益,用一记偷梁换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

  相比薛宝钗,黛玉的家世就略显清寒了。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早期丧母,随后父亲也身亡,寄居在贾府中,所以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的性格与宝钗截然不同,她不会刻意讨好别人,不懂世故,她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当她听到宝玉要娶宝钗时,气急攻心,最后身亡。但她和宝玉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时代的背叛者,有这思想上的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贾府人的自私,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在这两个女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人的性格会决定她一生的结局。宝钗能干,她成为宝玉的妻子,黛玉清高,成为了宝玉的恋人。如果将角色互换一下,那三个人都不会幸福的。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和喜剧。说是喜剧,因为是古往今来第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女性颂歌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眼里,他“看到女儿就觉得浑身清爽,看到男儿就觉得浑身发臭逼人” ;大观园里,有非凡脱俗的林黛玉,有优雅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王熙凤有生活能力……在过去思想禁锢的时代,这么优秀的小说,这么不平凡的小说,怎么能说不是喜剧呢?

  然而,这是一场悲剧,也是如此。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角导致了这场悲剧。黛玉是书香门第的女人,比别人更出众。当她第一次进入贾府时,贾府上下都称赞她,喜欢她。但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出来了,她没有薛宝钗那么有心计,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刀还尖。因此,贾府的人故意疏远她。即使她很优秀,贾妈妈也很喜欢她,但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妈妈,贾妈妈至高无上,像黛玉只是贾妈妈的溜须。所以,在书中,我们真的听到了黛玉的悲伤,知道了“花柳繁华,乡村温柔富裕”在她眼里,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得很好“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不温”直到“不知道风雨什么时候休息,教眼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谁解诉秋心?”……悲伤太多,叹息太多,感觉太多,疼痛太多。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样一个聪明优秀的女人被埋葬、遗弃和遗忘。直到今天,黛玉的表情、动作和思想仍在人们心中。

  贾宝玉是大观园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人。贾宝玉其实名副其实“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父母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书;考名,不考,他还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 ,获得功名制度的批判。他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人,不会被唾弃。在过去,林黛玉只是一个女流,即使学富五车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纺织针线是最重要的。黛玉的嘴得罪了很多人。即使是大观园里最好的才女也有什么用?可悲可叹!

  《红楼梦》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巨人贾、史、王、薛从辉煌到腐败的描述,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其不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一定灭亡的命运。虽然它必须灭亡,虽然它应该灭亡,但它创造了“灭亡”这个社会,很发人深省。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读过红楼梦,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读懂红楼梦。以前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熟读四大名著,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涉世未深,所以阅读四大名著的时候,就比较偏爱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对其余三部名著则没什么兴趣。当时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也只是看了个大概。以为红楼梦只是单纯地在讲爱情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对它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渐渐明白了古代封建大家庭里面的勾心斗角。到现在上了大学,闲暇时再拿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则又是另外一番滋味了。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来预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因为这个故事是刻录在石头上的',所以红楼梦又可叫做石头记。

  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林黛玉和史湘云这两位女性,先来说说我对林黛玉的看法,她天生丽质、气质非凡,也从小饱读诗书颇有才情,从后面她创作的《葬花词》便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极富诗人气质的才女。她位于金陵十二钗之冠,和宝钗齐名。有的读者说她孤高自傲,生性多疑,却不知道这是因为她从小没了母亲后来又没了父亲,之后一直寄居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关爱,但是毕竟还是寄人篱下,所以凡事都需要谨言慎行,对什么事情都比较敏感。她的内心很孤单也很缺少疼爱,她看上去孤傲,好像很难接近,但其实她的内心很柔弱,她比任何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关爱和温暖。宝玉关心她,所以她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和信任都寄托在了宝玉的身上。她害怕失去宝玉,所以不喜欢那些接近宝玉的女性。她还经常会对宝玉使小性子,因为他很在乎宝玉,我最欣赏她的是她与宝玉之间的真心相爱,她不顾封建礼数的反抗,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很难得的。她对贾宝玉爱的执着,始终如一,却也因为爱宝玉爱的太深,最终也因爱情而死。

《红楼梦》读后感4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5

  张爱玲曾经说,人生有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因述一顽石入红尘之所历。今读至此,便被这千古佳作,惊艳了一番。一场红楼缘,喜荣华正好,一场红楼梦,恨无常又到,花开花落,日升终落。恰如作者所言,《红楼梦》 无古作名篇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只剩“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那是一个腐朽的封建世界,那是一个错杂的大观园,那是一段青色的岁月,那是一段灰色的过往,一声“这个妹妹我见过”遍引起了一世挥不去的情。

  素爱红楼,因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绽放着无穷的魅力。其人物之美在于真实,不似水中月、镜中花,虚无缥缈。而且曹公笔下的女子,并无谁是完美的,金陵十二钗的不完美便都是她们可爱之处。她们的`小性情赋予她们诗词气外的烟火气。在深阁高墙中,在封建制度之下,每个女孩子都是一朵花,绽放着自己的美。阅书观之,黛玉小性爱哭爱打趣人,却也是真性情;凤姐做事果断利落,虽有时有些心狠手辣,却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宝钗处事圆滑,为人处事事事周到,体贴下人;袭人时不时喜欢装正统,体谅她是一片好心;都说晴雯尖刻泼辣,终究是小孩脾性,撕扇博取一笑;妙玉清高,才华横溢,却尘缘未了,也有其悲……她们各自有各自的缺陷,但曹雪芹并没有厚此薄彼,在他的笔墨下都是一样的赞赏,爱护和悲悯。

  但《红楼梦》最成功之处不仅仅局限于创作了鲜活个性的人物,也并非全是体现在宝、黛、钗的爱恨情仇之中,更多的是其背后映射出的时代景象,是四大家族兴衰的过程。它所折射出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和所具有的悲剧美,才是《红楼梦》最有魅力的地方。

  红楼一梦,一唱三叹,绕梁三日,《红楼梦》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始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又有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一生贫困潦倒。曾叹结局成悲,黛玉抱憾而亡,宝玉看破红尘,宝钗夜对孤灯,贾府衰败萧条……在各个事件的酝酿发展下,这一切成为布好的局。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道出了多少辛酸无奈。

  红楼梦,红楼梦断惹谁怜。曲终人散,斯人已逝,后人无语。残风卷过,凋零的何止是红楼一梦?

  一曲红楼,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6

  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作者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xx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

  刘心武爷爷在对《红楼梦》原著的内容与精神反复咀嚼、领会之后,重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抛去原著中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整为零,只讲原著中美好的人、美好的景、美好的故事,以及美好的国学精粹,从而打造一部让孩子听得懂、喜欢听得全新的《红楼梦》。刘心武爷爷不只是在讲《红楼梦》的故事,而且在讲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人、对事的分析,从而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全系列共有六本,从“黛玉进府”“饯别花神”“妙玉请茶”到“莺儿编柳”“海棠诗社”“红楼四侠”。如果要问我六本书里最最喜欢的是哪本?非《饯别花神》莫属,里面讲了白雪红梅的薛宝琴和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迎春穿花、探春书法、惜春作画等美丽的场景。如果要问我最喜欢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我想说不是宝玉,不是黛玉,也不是薛宝钗,更不是雷厉风行,处事果断的王熙凤。从性格和处事方面我更喜欢薛宝琴,性格好,心地善良,为人也很真诚;另外,我也很喜欢贾探春,不仅是因为探春书法好,更是她临危不惧,勇挑重担,自我挑战的精神。记得有一次因为长辈们都要外出,负责管家的王熙凤又病了,长辈们把管家的.重任交给了探春,在长辈们外出的日子里,探春把荣国府和大观园打理的井井有条,也充分证明了探春的管理才能。

  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还有那些柔和中充溢着的传统艺术的美学力量的插画。把书里的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那些诗情,那些画意,那些温馨,那些欢愉,那些美景,那些趣事,一一道来。仿佛往我的心里撒了些花瓣,布了些花香,留了些斑斓,飘了些美韵,让我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对阅读名著有了更多的期待。

《红楼梦》读后感7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十二金钗,黛玉温柔多情,宝钗知书识礼,探春大气稳重,湘云潇洒可亲……她们确实各有各的风采,让人无限着迷,让人为之倾倒。但是于我来说,她们多了脂粉气,只是宝玉口中的如水一般的弱女子,最令我钦佩的却是熙凤。

  妈妈说:“女孩子,就应该像林黛玉一样,小鸟依人,弱柳扶风。”爸爸说:“女孩子,就应该像薛宝钗一样,相夫教子,安分守己。”我说:“女孩子,就应该像王熙凤一样,独当一面,不让须眉。”凭着一张利口,熙凤上得贾母、王夫人之宠信,下获宝玉及众小姐的依赖,而嬷嬷、丫环更是对她敬畏万分。她年纪轻轻,只是些许认得了几个字,偌大的荣国府,却被她上下打理得周到得体。虽然她也有贪财弄权、狡猾善妒的一面,但是瑕不掩瑜。她的`才干将贾府的男性完全比了下去,没有她贾府会更早地没落。所以说我们应当学王熙凤,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孩。

  然而可悲的是,我们总喜欢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仿佛“成功”两个字只属于男人,却不知女人也渴望事业有成。在世人的眼里,少年应该远游,去闯荡,去追求,仿佛女子就应该在家中好好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日日守候他的归来,最好是化做望夫石,在崖壁上久久伫立。殊不知女孩也有自己的可贵的梦想想要去实现。

  我想起那旧社会的女子为博得男子的欣赏,痛苦地将自己的脚裹成三寸金莲。我想起那一块块高大巍峨的贞节牌坊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我想起那善良、勤劳的祥林嫂,孤苦而死,连自己真正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封建社会,女性总是被压迫得最深。她们无心更无力去反抗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

  但是在当下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子完全可以自强,可以独立。我们不能只顾涂脂抹粉,而应为已、为家、为国,去拼博,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颜值、美貌只能一时取悦别人,实力、才华才是硬道理。

  君不见《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女队员佟莉,她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贴身肉搏,毫无惧色;君不见科学研究者屠呦呦,她带领团队克难攻坚,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君不见华文作家龙应台,她出书、演讲、入仕,一度刮起“龙卷风”;君不见相声演员贾玲,她敢闯敢拼,成为喜剧舞台上的最有才华的女汉子。她们都是女中豪杰,在自己的领域,闯出了一番天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红颜当自强,我们绝不能看轻自己。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一个微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三代人由盛转衰的生活,还大胆指责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了这个家庭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而且暗示了这个家庭所属的阶级和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法所塑造和喜爱的主人公,都是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人。同情和珍惜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批准。

  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红楼梦》读后感10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1

  1.人生的变化无常,人生的无常,所谓的富贵荣华,到最后都是空相,《红楼梦》中甄士隐一家幸福美满,却在元宵节失去女儿香凌,最后一场大火更是烧掉甄家,甄士隐也从富裕的乡绅变成寄人篱下的乞丐,命运的落场就是生活的无常,甄家的遭遇就是贾家最后的写照,甄士隐的命运就是宝玉最后的命运,曹雪芹从一个普通家族兴衰为起点,映射出贾家最后一败涂地的家族命运,他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没有永世长存之基业。

  2.人间的因果报应,刘姥姥为何福报,因为她的朴实善良与知恩图报,王熙凤为何断送性命,因为她太过机关算计,太聪明,弄权弄势,害死多条人命,晴雯为何遭人陷害告状,因为太过招摇,摆不清自己的位置,袭人为何能够平安,因为她懂得分寸,平儿为何能够活命,因为她对人的善良与恩惠,曹雪芹说过:冤冤相报时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平富贵真侥幸这世间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因果的,你的性格决定你的为人处世,你的人为处事影响你的命运走向,像王熙凤一样太过要强的势必要折断,像迎春一样太过软弱的,终究会被欺凌,像黛玉一样痴情的,只能妄送性命,像宝玉一样看破的`,最后只能遁入空门,这世间的人情因果,皆是前定,一切皆在自身。

  3.活着皆是不易,大观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粥一饭皆是贾家给的,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外祖母,湘云从小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可惜家道中落,一个贵族千金还得做工贴补家用,宝钗聪慧过人,却没有父母依靠,兄长又是惹是非的色鬼,迎春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父亲不疼,继母不爱,就连奶妈丫鬟也欺负她,探春志存高远,却偏偏拥有一位挑拨是非,不顾颜面的母亲,更别说被名声所累的尤三姐等等。每个人都是活的那么艰难,却又不得解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不易,现实的残酷,每场繁华热闹的背后伴随着是死亡和离散,悲和喜都是人生常态。

  《红楼梦》告诉我们"真和假是相伴的,悲和喜是相生的,兴和败是相对轮回的,名与利是浮华虚幻的,情与爱皆是无常的,人生到最后皆是放下,皆是空。

  最后想说:红楼人物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王熙凤是八面玲珑最吃得开的,失败在太精明没有真,贾宝玉女人堆里长大的太早解风情,懂的多所以结局身边一个陪伴的都没有,万物极致必返,黛玉关起门来过自己日子独处清高之人,不适合生存,只有刘姥姥人间清醒真正的融入烟火气,适者生存。

《红楼梦》读后感12

  但是贾府的繁荣也让我吃惊。书让说,宝玉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出生时,嘴里便街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便取名为宝玉。这样非同寻常的出生也预示着以后不同导常的人生经历。宝玉也奇怪,说是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也许就是他的不同之处。

  红楼人物很多很杂,什么夫人,小姐,丫头,让人看得眼晕。而且林黛玉的弱下禁风是不是写得太过分了一点。这便是我初读的感受。再读《红楼梦》,对它的理解自然也多了些,宝玉,虽觉得他女儿气了些,但他的聪明乖觉也让人无法挑理。

  林黛玉虽弱不禁风,动作像风拂柳,但她的才气也不亚于旁人的,一手好字让人羡慕不已,从这看来林黛玉也是个非凡的人物。她的那种独有的气质,忧郁的眼神,让人不禁心 动。但是发起小家子脾气时也是很厉害的,我想在《红楼梦》比较精典的,看来是黛玉葬花了这也是《红楼梦》的重要情节了。林黛玉认为花是洁净的,应该让它们有一个安静的安身之地。

  有句《葬华词》中说的就特别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表面上说的是花,但本质上,也是说的黛玉自己吧。再说说《红楼梦》中的两位美女。曹雪芹将这两个人物—薛宝钗,林黛玉描写得十分美丽,可以说薛宝钗鲜艳妩媚,林黛玉风流袅娜正如书中所说的.,林黛玉就像是秋天冷清的芙蓉花,而宝钗就像是花中之王—牡丹花,居群芳之冠。

  宝钗和黛玉可以说是不同的性格,遭遇也是不同的,前面说到贾府的繁荣,大观园的气派这样一番好景象,也终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离去使宝玉伤痛欲绝,这样一段美好姻缘却因种种原因而成了悲剧。而贾府也正走在衰亡的路上,贾母也走了,凤姐也走了,院里的丫头们也都嫁了人,曾经的奢华变成现在的一无所有。《红楼梦》的结局是悲的,人物是苦的,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了回忆。

  我觉得作品中,有两大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是贾府的光艳褪去,二是宝玉,黛玉有情人未成终成眷侣,他们当然不会像梁上伯与祝英台那样变成蝴蝶双宿双飞,但也许他们会回到前世,续前世之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神话。

《红楼梦》读后感13

  我打开第一页,只见几句话在开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几句话便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天,下着雨,我与《红楼梦》相遇了,那是一本魅力无穷的书。它让我明白了青春是多么珍贵。

  作者是借书中的一个身份来描述现实生活中悲苦的自己,并且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先生在经历了家世显赫到家境落魄之后写的。而《红楼梦》也是这样写贾宝玉的。在曹雪芹先生笔下,有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又孤单出嫁的贾惜春……而这些女孩们和主人公宝玉、黛玉、宝钗都被曹雪芹写在“薄命司”的册子上了,注定不会有好结局。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鸳鸯、紫娟、平儿、司棋……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她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不甘心被人摆布,她们虽是深闺少女,可“行止见识”不凡,是独立的。

  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是林黛玉。她让我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次是贾宝玉,他的眼中看到的悲剧就是曹雪芹眼中看到的悲剧。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自然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遮盖住的.女性的悲剧,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有所反映,在宝玉面前拉开帷幕,难怪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在黛玉面前说:“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黛玉很不愿意听,几次为此生气。恐怕她理解不了,只是把这句话当作爱的誓言吧!也不了解自己在宝玉心中是人世最高价值的体现,不理解自己如果死了,对宝玉不仅是爱情的毁灭,而且是人世最高价值的毁灭,这样的人世当然不值得留恋。

  这个故事把青春纯洁的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凄美绝凉,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悲和欢。一本书上说:“金色是颜色亦是光,青春里那纵横起伏的远山村寨和绿树,是阳光世界的波浪,年轻心灵的清风改变山河的气息,什么都在来临啊!什么都在离去啊!”《红楼梦》里主人公的青春虽然美丽而忧伤,在世界的一角里悄悄发生,主角是他们,虽然故事的结局从来不由他们掌控,但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活出了色彩,也任性妄为过了,也开心过了。

《红楼梦》读后感14

  读完《红楼梦》,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种酸酸的感觉蔓延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成败为背景,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反抗者。

  在《红楼梦》中,曹公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而为了描绘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曹公一开始就把她的`身世写得奇绝妙绝,特意想出了一个“还泪”之说,因为林黛玉是带着宿命、宿根而来到人世间的,这也为她的悲剧作了铺垫。一开始了解黛玉,是出自其师贾雨村之口:“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而后又通过王煕凤的口来描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老天赐给宝钗是杨贵妃式的妩媚,却赐给黛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也怪不得宝玉取名为“颦颦”了。而黛玉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她自幼聪明清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擅长的就是诗文词赋,在大观园女儿园里无不常常艺压群芳,他人“苦思冥想”,她却是“一探而就。”但她生性孤傲,多悉善感,因为她自幼孤苦伶仃,所以她丝毫不受贾府热闹景象的影响,成天郁郁寡欢,又因体弱多病,只有宝玉和她有着共同的志趣与理想,但是这一爱情又被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集团所扼杀,而黛玉的悲剧也就此达到了巅峰。怪不得这位百合似的薄命女说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假葬,未卜侬身何月丧?侬令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也是可悲之人,虽然她容貌美丽、温婉动人、举止贤淑、恪守妇德,但深深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为了保持形象,即使悲痛欲绝,却还安慰别人,说些大义的话,认为这才是妇德,其实她才是可悲的人,她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到最后也麻木着,她的一生都是别人安排的,什么“金玉良缘”,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她也从没有想过反抗,更没想得到自由,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是可悲的。

  《红楼梦》,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往往动人心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

《红楼梦》读后感15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8-23

(精选)红楼梦的读后感08-24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8-29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8-14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4

红楼梦读后感09-07

红楼梦读后感08-21

红楼梦读后感08-22

红楼梦读后感08-22

红楼梦读后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