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议论文>高中横向议论文

高中横向议论文

时间:2024-05-06 08:30:50 议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

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1

  位置并不能左右价值,是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非常赞同命题人的观点,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一个工地上有三个青年人,他们搬砖砌墙,都干着瓦工的.工作。一位记者走过来问了一句:“你们在做什么?”甲不假思索地说:“我在砌墙。”乙认认真真地说:“我在盖高楼大厦。”丙想了想郑重地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记者本是随便地无心地问,可被问者的态度和回答的内容却截然不同。记者觉得很有趣,就问清了他们各自的姓名,并把此事记在本子上。不知不觉中五年过去了,记者翻看日记本又想起此事,尽管费了一些周折,但还是找到了那三个人。然而,三个人的情形却今非昔比、有了很大差别:甲还是瓦工,仍然在砌墙;乙已经成为建筑师,坐在办公室里画着他的图纸;而丙呢,居然成了甲乙二人的老板——国内外闻名的一家大建筑公司的总裁。你看,三个青年曾同处在建筑工地——砌墙的位置上,但因他们的观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价值体现也就出现了大大的不同。这说明位置不能左右价值。

  还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关于价值”的研讨会上,一位演说家连一句开场白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与会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伸开五指,用眼看着手掌上的“纸团”继续问:“谁还要?”仍然有很多人举手。他又说:“那么,假设这样做又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了又碾,尔后俯视着地上又脏又皱的钞票说:“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来。于是,演说家正式开讲了:“朋友们,方才我们己经上了一堂‘关于价值。’的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把钞票高举过头顶、揉成团平放在手中或丢在地上弄脏它,我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一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也会像钞票一样,处于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经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能够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们就永远不会丧失价值。”“说得好!太好了!”与会者以赞美声、掌声表达着自己的心领神会。

  上述两个故事均来自于生活真实。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此,无需学生我再多说什么:价值不受位置的左右,不论自明。

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2

  比,是比较,是竞争,是突破。比,也是创造的发展的原动力,是无时无刻如空气一般萦绕在我们周围促使我们前进的氛围,是才华诞生的摇篮。

  生活中的比,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比学历,比薪资,而是随处可见的,涉及到几乎所有领域的。在前些时间很受关注的苹果和小米新品发布会上,产品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何设计出比其他品牌更有优势,更受欢迎的产品?如何能在每一代的产品中,增添新的元素,丰富其内容?正是出于比较竞争的心理,才会出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竞争。难怪休谟在《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与进步》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于是,无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就是贾岛在“推”与“敲”中比较多次之后的选择,无独有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也是在反复比较后使这首诗更加传神的点睛之笔。诗人在“比”中绽放文笔的光华,思想的火花。

  在艺术领域,正是因为比出了中国画的不足,西方艺术思潮在中国的涌起,才会打破了中国画长期以来的`封闭、静止、缓慢变化的格局。使其更注重科学、注重生活、注重形式多样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画的观念和表现技法。比出缺点,然后破而后立,“比”推动着艺术一步步的发展与创造。艺术家们的毫端之下,渲染出“比”的繁花。

  普列姆昌德有言: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既然已知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比呢?首先,要和其他人比,即所谓的横向比较,才能了解到差距所在,进而朝某个方向改进完善我们自身现有的。其次,要和自己比,即纵向比较,从而认识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发展规律。

  XXX曾经说: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这就是“比”的意义。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都应该在比中突破与创造。

高中横向议论文范文通用3

  感恩从心里窜出来,不知去了哪里。我开始了对它的寻找

  我来到了医院外。医院外的天似乎暗了下来,从飞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着。癌症最终夺去了他的性命。再也听不到他的歌了,他也无法对贫困孩子提供帮助了。但由始至终同样也看不到那些受到帮助的人的身影,由始至终看不到感恩的影子。他们在哪里?他们在从飞病重时,去了哪里?感恩在哪里?他们的感恩之情为何在恩人面前不见踪影?哦,我知道了他们在那里。一位已逝大学教师说,被学生知道自己被帮助会没面子,所以不曾去看望从飞。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在哪里,他活在虚荣心里。一位曾受帮助的大学生说,从飞帮助他是别有所图,自己也不知从飞图些什么,所以不曾去探望从飞。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在哪里,他活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里。一位受帮助的孩子母亲在从飞病重时说,你为什么还不寄钱。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她在哪里,她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我也知道了,在这里,我找不到感恩之情,找不到的。感恩之情泯灭在自私、猜疑的`心态中。

  中国圣人历来教导后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当仁爱的人付出了“涌泉”之恩,那些受恩的人们却难以以“滴水”相报。仁爱之人自然不是为了取得回报而伸出援助之手,但接受恩泽的人们就真的因此可以吝啬自己的感恩、消灭自己的感恩吗?

  常常可以在舞台上看到各色人物泪留满面说感谢,他们都是在真切地践行感恩吗?我想情况并没这样乐观。总有部分以感恩之名行煽情之实,以此争取观众的同情或赞赏,借此拉选票的更是大有人在吧。难道要寻找的,能找到的就是这样的感恩?就是这样总在“关键”时刻挂着泪水说感谢的景象?也许总有真实的感恩,但在镁光灯下,舞台上,总难免令人觉得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寻找感恩似乎有些困难,而这困难是极大的讽刺。当报纸上可以常常看见忘恩的事件。电视上可以常常出现经过“修饰”的感恩,而那真诚朴素的感恩似乎势微。当人们开始寻找感恩时,即意味着感恩已经淡薄,已经开始为人所遗忘。现今,“感动中国”办得如火如荼。我认为这正是人们难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感动,已经渐渐丧失在平凡中寻找感到的能力才会如此地寄情于此。也正因如此,媒体才抓住这个契机。也许有一天,会出现“感恩中国”而“感恩中国”也会如此吧。

【高中横向议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议论文01-03

高中议论文11-05

横向项目合同11-26

议论文高中作文01-05

高中诚信议论文04-22

高中健康议论文11-05

高中优秀议论文12-12

高中励志议论文12-05

梦想高中议论文11-26

高中优秀的议论文作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