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孟子议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议论文1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唯有活得有感情、准则、目标,人生才会有价值,变得轻松乐观。
君子注重团圆之乐,因为他们有感情。纵观历史,多少游子远走他乡,闯荡四方,唯有孤独寂静陪伴他们,四海为家。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不深切表达他们最渴望的快乐——团圆。因为有感情,才会更加真挚地表达感情,才会活得实在,活得真诚。这便是君子的最实在、最基本的乐——感情之乐。
正因为有了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作为君子,形成了德行之乐。德行的高尚,不在于身份的高贵,在于人格的伟大。南宋文天祥,虽为战俘,却仍然一身傲骨,满腔正气,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开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英勇就义;至于秦桧,作为国家重臣,却对收复失地的功臣,心存嫉妒,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使得一代英雄含恨而去。在天下百姓看来,文天祥当然是受人敬仰的,秦桧必当是遭人唾弃的,只因他们迥乎不同的德行。因为文天祥有准则,才会毅然为国捐躯;因为秦桧没有底线,才会公然滥用职权。这便是准则的作用,它使人明确端正了自己的言行,安身立世,崇高德行。
除了感情准则,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要有坚定的目标。君子以传授知识、流芳百世为目标,这也是他们的乐趣之一。春秋战国,战事连连,烽火连天,也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什么文化教育事业会在战火中欣欣向荣?因为人们都知晓教育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对此最好的回答。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这些德高望重的'先贤们,虽存不同观点,但都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教育后世的重任,只为实现那远大的目标。目标使人有向前行进的动力,教育使社会有向前发展的能力,终有一日,人类会与世界共进,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心怀感情,行循准则,铭记目标,才会逐步向人生的价值靠近,才会成为贤明的“君子”,指引他人前进,到了那时,心中自然充满乐趣。
孟子议论文2
他说斯人背负大任,历经拂乱,方能成大事。他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大气之势,尽显言谈。他说王应先百姓苦以为苦,后百姓乐以为乐。他说人和首当其要,失民心者必毁其德。他还说王何必曰利。
孟子深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多个日月前的他可否深知过,身为一个诡辩奇才,颠沛流离各国,不辞辛苦是为了什么。仁与礼被孟子很好的继承,便是这太好,引心皱眉。他把大孝劝于暴君,他把仁爱告知战火,他把礼义说给小人,他居然告诉一个国君:你不必要说利。
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生于乱世,他渴盼安乐,却不得不居无定所。看清了这世间的混沌污浊,我相信这曾惊醒过梦中人,但很快又陷入自己的自圆其说。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亚圣如今是亚,以后是亚。孔子的心静如止水,这是孟子所学不到的,这也难怪孔子的学生会说老师的才德犹如天高不可攀登,话虽夸大,但并非不实。
孟子过分在自己的世界中。
乱世就是乱世,适者,方能有一席之地。孟子的思想或许太过前卫,并不适合出现在千年以前硝烟四起的战国。而就算是现在,也不是一个没有等级、不求私利、人与人相敬如宾,仁义充斥的世间。
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宽慰,但他仍不长记性,有善便有恶,利总是充斥在每个人的心中,谁又能说自己心中不曾有过一个失道者呢?他幻想把世间化为一个理想的`伊甸园。但是自古十全不可能十美,毒蛇的诱惑依然存在。孟子一心想把仁礼发扬,他愿像老师那样伟大。
但我相信,他也不愿意那样偏激,在无人的寂静中你能听见他啜泣的声音么?
高人之高,非吾辈所能及。望你安好,别再纠结自恼。
孟子议论文3
读了《孟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感到自己的知识浅薄,也许我不能像孟子那样深入浅出地读懂孟子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是我能从孟子那里汲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道理。
孟子是《大学》中的第一个名著。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但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了解孟子,他的思想是那么地丰富,那么地深刻,我们的思想是那么地简单和平凡。
在孟子的书中,我们了解了孟子的思想,知道了他的生活和思想是那么的简单。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简单和平凡,那么地简单,那么地简单……
孟子的思想是那么简单,那么地简单,他的思想是那么地简单,那么地简单……
在孟子的世界里,有许多人可以说是平凡的,但却可以在平凡里体现出来,那就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地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伟大的伟大的思想家。在孟子的世界里,有许多事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可以做,但却有许多是不可避免的。
孟子的思想是那么地简单,那么地简单……
孟子议论文4
首先,什么是仁政?
夫子、孟子之时的仁政就是复礼+教化,复礼的本质就是反对当时以及后面直到汉兴才被废除的法家的尚农战,也就是说,法家虽然是韩非子在系统的对儒学进行批判后才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作为一个国家治理学说,其政治实践起码应该追溯到管仲的。
也就是说,自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政治权威下降,开始了列国争夺,所以之后法家的政治实践就开始了,也正是这种尚力不尚德的弱肉强食:三家以庸彻、八佾舞于庭、陪臣执国命带来了整个社会秩序的不稳定,而我们一直是一个精耕农业文明,所以对稳定的秩序是一种本能的要求,所以作为本土意识形态的儒学就要反对这种尚力不尚德的弱肉强食,但夫子少也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国家治理的经验,所以夫子在反对法家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复礼,也就是重塑周王室权威并恢复周初基于贵族共和的温和统治。
但夫子也自然会看到时代有变化,而夫子的出身又是最底层的贵族--士。所以夫子的治理思想其实并没有着落在礼上,而是提出并践行的文教之治上,也就是由士垂范、带领民众奋斗而建立起小共同体的和谐繁荣,所谓:庶之、富之、教之。
然后,以家国同构将这种小共同体的治理推广到国家治理层面。
所以呢,仁政包括
1、尊王,即诸侯之间的纷争由周王室进行调节而不是诉诸武力
2、君子垂范,诸侯内部的统治不行法而行德,即上位者垂范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尚力而尚德,关键在垂范
3、使民以时,夫子所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敬事而信讲的是行政原则要慎重不朝令夕改;节用而爱人讲的行政目标不是为了自己敛财而是体恤民众;使民以时讲的是行政方法要合理要实事求而不乱为
4、教化,通过教育将约束植入人的内心: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说,儒学的教化是建立一个温暖而友善的小共同体氛围,以此带动社会风气向善,然后辅以文化教育,不要搞颠倒了这个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温暖而友善的小共同体氛围的形成,不是强迫的而是需要通过君子的垂范来带动的。所以呢,儒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定是要求上位者、先进者垂范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前。
说完了仁政,然后我们才能开始讨论题主所问。题主所问简单的讲可以分解为:
1、仁政是否合理?
2、仁政到底该如何评价?
3、仁政在今天该如何借鉴?
那么,我们就来一一回答:
一、仁政是否合理
首先呢,仁政是我们传统上精耕农业文明的要求,我反复论证过,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只能强调德治而不能用法【请注意,我们传统上的法不是今天的法,而是刑法,不包括民法和商法】
其次,仁政是夫子孟子这样没有多少政治实践和行政经验的底层知识分子基于想象的理想,其在春秋战国不得用,也恰恰说明了其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是不足的
最后,仁政的不足在于其是基于小共同体的熟人关系,但在国家层面,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调节,首先熟人关系的情感强度已经不足以影响决策了,其次是利益争夺是基于力量的,靠单纯的道德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呢,仁政的不足就在于其是将基于小共同体熟人间行之有效的德治不加分析的就推广到国家治理层面
这就是为何儒学在获得由本土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机遇时,要通过以春秋判案的方式一方面排斥法家、肃清法家流毒,一方面消化吸收法家的国家治理手段,最终以法的形式通过颁布永辉律定下了十恶不赦之罪来确定了儒学是神圣不可侵犯。
二、仁政到底该如何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仁政是我们这个精耕小农的、高密度低流动性的熟人文化的本土意识形态的反应,代表了底层广大民众的基本诉求
2、仁政是理想而不是政治实践,从夫子以来,只有乡村层面上的小共同体的成功而从未有过国家层面上的实践
3、仁政通过消化吸收法家治理手段后修正为文治而为后世儒学化中国的治理手段,其特点包括:
a皇权高高在上、流官治小民的政治结构
b文官辅政集团,也就是说我们种花家没有贵族,不依靠血统、身份等级进行治理
c科举为核心的官员选拔体制
d王权不依靠神权获得合法性,儒学取代神权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e皇权退出社会底层的治理,所谓皇权不下县,即将小共同体层面上的治理交由儒学化的士绅
4、随着文治的展开,仁政虽然在实践上失败了,但作为儒学的政治理想却成为了文治的施政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在我们种花家,自古以来对官员的评价就是重民生兴教化
三、仁政在今天该如何借鉴
四个字就够了,而这四个字也是自夫子、孟子以来就矢志不渝的:
以民为本
有了以民为本这个根本原则、出发点也是施政目标,剩下的手段就简单了:
与时俱进
行之有效
孟子议论文5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有删节)
7.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参考答案:
7.D(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仁政”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孟子的仁政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所以选D。)
8.B(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比较分析,B项,原因分析错误。不能从客观结果反推主观意愿,不符合文意。所以选B。)
9.B(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不是“舍生而取义”人格,而是“大丈夫气度”。D“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错误,过于肯定,原文表述为假设关系。所以选B。)
孟子议论文6
何谓乐?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即为可遇而不可达的境界。乐之于每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追求。
四世间堂,幸福美满,即为乐也。试问世上哪有人不期望那温馨的家庭呢?生之贫穷或富贵又如何,有家在,总给你留下最后的屏障,总让你放下一身负担,去享受那份美好。这不是乐吗?那远行之人、戍边战士,何尝不想享用这份乐呢?儿行千里,母担忧,又有哪一个出到远方的人不让父母担忧呢?正如屠呦呦而言,找出了青蒿素是震撼世界之举,又何曾想她当时有多么想孩子,如今家中子孙满堂,何尝不让这位老人快乐呢?家庭美满的天伦之乐,哪里不是一种乐呢?
德行,为人立足之本。德行美好,不也是乐吗?个人要做到德行圆满,是容易做到的事,亦为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有一次,列宁正要下楼,在楼道狭窄的过道中,恰巧碰上一名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正欲让路,列宁急忙开口阻止:“不必这样,你端着的东西一定很重,而我两手空空,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但又很亲切,说完自己就紧靠着墙,让女工先上楼。作为一个领导人,但他却不因自己职位高而对人无礼,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小小的`举动,体现的是列宁良好的教养。其实这种乐,不简单吗?
英才施教,教育使人在知识中寻找乐。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有了它,我们才更积极地探索真理,寻求更好的教育。山东济南11岁男孩徐知临离别校园一年后,回到五年级。之前他因成绩优异跳级,后选择休学,但他非但没耽误学习,反而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母亲认为,一个人核心的基础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能力。让他自由地发现,从中找到乐,是给他一种更好的施教方式。这教育的目的在于让青年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只有教育才更好培养人才,从中的乐也突显出来。
四世同堂,德行美满,英才之教,是家庭、个人、社会中的乐,人们努力追寻的那份乐。乐,不就于生活吗?
【孟子议论文】相关文章:
什么是成功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1-10
态度议论文11-16
诚信的议论文11-17
诚信议论文11-19
放弃议论文11-02
家风议论文11-11
青春议论文11-10
优秀议论文11-13
信用议论文11-16
宽容的议论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