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议论文素材,项羽议论文素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项羽议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羽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议论文1
《鸿门宴》是《史记》中非常出彩的篇目,同时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宴中,项羽错失了一个杀死敌人刘邦的机会,由此他便处于下风直到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有人说项羽只是因为在鸿门宴中没有杀死刘邦而失败的,但是我认为项羽的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项羽在性格上就注定了这场失败,项羽在性格上与刘邦差异十分之大,当接到间谍曹无伤的告密,说刘邦欲王关中,项羽立刻暴怒,想杀了刘邦。可是当刘邦赴鸿门宴,在他的'冠冕堂皇说辞之下又立刻放下对他的杀心、警戒。“优柔寡断”一词在项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刘邦、项羽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是刘邦却更显隐忍稳重。“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乌江自刎前还惦记着美人和宝马,可刘邦却心怀大义,心怀整个天下,愿意放下所有。一个直率粗犷,一个胸有城府。
其次,刘邦的内部十分团结,可项羽反之。在刘邦在鸿门宴上生死之际时,他的手下樊哙愿意勇敢拿兵器闯项羽军帐,说要“与之同命”,拼死也愿意保护刘邦,可见刘邦的手下对他十分忠诚,且上下团结一心。可项羽呢,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了刘邦,可他却无动于衷;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由此可见,项羽集团内部并不团结,不能一致对外,这也是项羽重要的失败之因。
最后,项羽自身就不具备当帝王的能力,即使他杀了刘邦,仍然会有千千万万个刘邦冒出来,项羽的失败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史记》当中,本纪是用来写帝王的,可是司马迁却专门列了一个《项羽本纪》。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项羽的确有着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多方面的性格缺陷以及外部原因导致了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项羽议论文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一首词,只有寥寥几句,却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一代热血男儿,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挥剑自刎于乌江之畔。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千百年来,有太多的人惋惜项羽的结局,有太多的人幻想着他可以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细细想想,倘若项羽当日乘船离开,他真的可以改写历史吗?依我愚见,未必。
且先不论他“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个人荣辱感,就算他回到江东,那里还有多少子弟可以一起同他再度起兵?当时他可是带走了数万名江东子弟啊!就算他费尽千辛万苦,东拼西凑出来一支军队,他们可还“肯于君王卷土来”吗?再者说来,他的劲敌刘邦会给他整装待发的时间吗?只怕不过是祸水东引罢了。计谋过人的项羽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些,既然徒劳无功,到不如拔剑自刎。最后只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逐鹿中原,将五侯而灭秦,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结局也悲壮惨烈。宁要牺牲性命,也要保全尊严,这,就是英雄的选择!
项羽议论文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们敬重称道,不仅是因为他骁勇善战、谋略得当,更多的是为他的情怀,他的义气,他的坚守而赞叹。
四面楚歌,身陷重围,一路浴血奋战后换得一个生的机会,一个还有可能称王的、安全的地方,谁不心动?但是心动了,那便不是项羽了。他拔剑自刎,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称霸天下的机会,可是他得到了尊严与敬重。中华民族几千年,仁人志士们称赞的是正直不屈,唾弃的`是苟且偷生,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与追求。即使当年项羽到江东得以逃生,在江东称王,我想结局也只有两个。是百姓的不信任,亦或是项羽一生沉郁消极,忆起往事满是悔恨与羞愤,这样的项羽亦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了,但我想他也是成功的,活着有赫赫战功,死去还有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这才是项羽。
项羽议论文4
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之一,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项羽奋起反秦,带领农民军大败秦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项羽的成就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今天我们就从项羽议论文素材范例100字的角度来了解一下。
项羽是个有思想的人,他不仅有天才的战略头脑,而且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有关穆天子册文的事情就是很好的证明。穆天子,即楚怀王。前205年,项羽征服了楚国,俘获了穆天子。穆天子被俘后,项羽命令他写一篇礼赞项羽的文章,但穆天子不愿写,于是被斩杀。项羽也在此事上表现出了其傲慢和独裁的一面,但穆天子所表示的态度,却非常值得我们推敲。
从历史上看,项羽对于穆天子来讲,是一个对他产生了极大伤害的对手。但穆天子在面对时任敌人的项羽时,却选择了坚守信仰,宁愿面临死亡也不愿屈从。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它所体现的是对于信仰和原则的坚守和执着,而这也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具有的品质。
另外一个让人无法忽略的特质是项羽的豪爽,这种豪爽可以表现在思想和行动上。例如,项羽的“一炬华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文学作品,都是其豪放不羁的表现。他的豪爽不仅表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对手的态度上。在文学上,项羽可以说是骄傲自负的,然而在面对敌人时,他又是极大尊重他们的。
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要做到通情达理,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和心态,不卑不亢,大度得体,更需要我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而项羽可以说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多后续的人们的追崇和借鉴。在今天的社会中,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勇气的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前辈的优秀品质,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功。
项羽议论文5
项羽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再和刘邦对抗,他应该向人们说的,返回家乡再做打算,也好过让那些卖命的人丢了性命,话说回来,项羽这个人宁屈不折的,非要争个高低,就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才让他的`手下丢了性命。退一步讲,如果他就是过了江东,还会有人在冒着性命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去和刘邦对抗吗?就是有人愿意能打赢吗?答案显而易见。
近百年来有太多人认为项羽死得壮烈,太过傻气,如果当初他忍得了一时,说不定能东山再起,问鼎中原。而自杀在江边似乎也是最好的结局,进一步他已失民心无人追随他再去赴死,退一步他不甘心,又怎会回故乡,重待势力。项羽一代英雄就在此泯灭,不仅是他最好的归宿,也留下了烈士一词。说到底他就不该过江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回到江东等待东山再起。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常胜将军。垓下之围是项羽军史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但除了这个活着对他是一种耻辱和折磨。
项羽议论文6
我觉得项羽应该过江东,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自己不肯苟活觉得这样有失尊严,其二是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越王勾践没有忍受屈辱,哪来的卧薪尝胆,又怎会东山再起;如果韩信没有忍受胯下之辱,他是否早已死于那些小混混之手,又谈何大将军。如果项羽当时过了江东,历史是否会迎来新的.转机。如果项羽成为一代君王,江东父老将会以他为傲。西楚霸王,有勇有谋,身长八尺,气势威严,如若不是乌江自刎,他可能会和刘邦平分秋色。不过江东项羽是重情重义誓死捍卫尊严的英雄,过了江东可能是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不管项羽如何选择,他终究会被世人铭记歌颂。
项羽议论文7
《项羽本纪》是篇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而一场鸿门宴更是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光明磊落,不屑使用阴毒手段的气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血性汉子。
不可否认,项羽是一个英雄,在与秦国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火烧阿房宫为天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他可以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却为阴谋诡计所害。即便如此,他依然为人所敬重,只因为他啸傲战场的英姿,睥睨天下的气概,所以,他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了他的穷途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喝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项羽本纪>>之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更是一个令人快意的英雄,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只能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不兵法,他会自己披甲持戟出来挑战,只要一声大喝,那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接着便“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令人快意的英雄!
人生匆匆数十年,项羽叱咤风云,活得轰轰烈烈,快意无比。在烟云袅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但惟有他,才当得起一个“霸”字!
项羽议论文8
一代霸王竟自缢于乌江之上,让后世对之惋惜不已,真是天妒英才,英雄命短啊。
项羽是多么铁骨铮铮的男儿,一生南征北战,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数不胜数。但最后却被区区刘邦逼得走投无路。他本有机会逃出,可是年纪轻轻,血气方刚,有这极端自尊心的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愧对江东父老,无颜再见,最终垓下成为他的最后一战。可我想说的是: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最先笑的不一定是赢家,可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赢家,他大可不必和刘邦的`军队正面交锋,回到江东,秣马厉兵,再争天下,相信以他的智谋,再结合这次失败的经验,占据江东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东山再起指日可待。
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大可不必趁一时之勇,做事要三思而行,谋而后动。
项羽议论文9
人生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项羽最终落得乌江自刎,但他却是值得的,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若他过了乌江,形影单只的苟且偷生,失了骏马负了虞姬,恐怕也要被千古后人所不齿。倘若他有东山再起之日,汉军定会想方设法除掉他。提心吊胆的`日子如此,可最痛苦的是无法逃脱思念虞姬的囚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高境界的活法,莫说人生只有一次失败,纵有一千次也无法抹去项羽的千古雄姿。
项羽议论文10
我觉得,项羽应该过河。
首先他过河之后,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全,为以后做打算,即使不是为了争夺霸业,也可以安稳的过一辈子,更何况他身上还有夺取天下的雄心,为了那心中的志向,还是思考一下比较好,与其白白的牺牲在那里还不如留下自己的性命东山再起。是尊严迫使他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但是我们知道,他即使不是死在战场上,也可以得到后人的赞扬,而不是唾弃,更何况过了河之后,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力量,还有赢的希望,即使是十分的渺茫,也总比断绝希望来的更有希望。我认为,一世英名的项羽不应该在那里失去生命。还有更广大的.舞台等着他去表演。这就是项羽,一个应该留在历史上的人物。虽然他表现出来了非凡的气概,却无法抵挡面子的诱惑。如果他能放下自己的些许尊严,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而书写历史的人也许就并不一定是刘邦,改而成为项羽。也许是强大的力量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无论历史是如何抉择的,他仍然是那个不愿过河的项羽,一个身上背负着许多尊严的男人,不管我们如何猜忌,项羽终归是项羽。如果再让他回到当初,我想他还是那个不会过河的英雄。
项羽议论文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秦朝末年,风云突变,四路豪杰,揭竿而起。乱世改变历史,亦铸就两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更使刘邦项羽四字长留史册,名垂千古。
然而“胜败兵家事不期”。西楚霸王项羽从最初的叱咤风云战功显赫到最后的四面楚歌穷途末路,因“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而不得不乌江自刎。怎一曲英雄悲歌!而刘邦出生农家举兵起义,反而愈挫愈勇,战败项羽,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从此三百年间,天下都被冠以刘姓!
同为一代枭雄,为何一人成就君王霸业,一人沦为乌江自刎?后世众说纷纭,众人将眼光投到历史的转折点——鸿门宴。认为项羽失天下,皆因未杀刘邦也。而此观点我未尽赞同。此为次要因素,而非根本原因。
首先,始皇南巡,籍曰:“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短短几字将两人性格特点展露无遗,项羽虽是豪言壮语慷慨淋漓,却未免目中无人过于自负。而刘邦洞察时政忍辱负重,同样的野心却深藏不露,以最低的姿态最稳的步伐运筹帷幄。孰胜孰败,已有定局。
再者,项羽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而刘邦一介弱士,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够夺取天下。不少人为项羽所扼腕痛惜,原因也在他自己。过分的自我英雄主义,气走范增,错失韩信。刘邦则广纳贤才,任人唯举,多次降低身份察纳雅言甚至拉拢人心。于是,得民心,得天下。项羽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终一人不敌万人之勇。落到八千弟子无人还的地步!
其三,项羽在战场上杀敌冲锋,勇往无畏;鸿门宴上却于心不忍未杀刘邦而错失良机。至此之后一步步陷入绝境,十面埋伏,垓下之围。怪只怪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如此有勇无谋怎能登上万人之上?国家需要太平盛世安邦治国的.君主,而非烽烟四起征战杀敌的勇士!
归结而来,是项羽自身导演了这场历史悲剧,谱写了这首英雄悲歌。我们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失败已成历史必然发展趋势。时势造英雄,时势更需要政治人才。历史的洪荒只会奔腾而不会倒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切留与后人评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项羽议论文12
公元前202年,韩信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把楚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这天夜里项羽率领骑兵800突破汉军重围跑到乌江,结果800人只剩项羽一个人,项羽自认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他拔出自己的宝剑乌江自刎,从此西楚势力灭亡,西汉建立。
从项羽的兵败中,我们不禁会想:一代西楚霸王最后怎么会落得这个乌江自刎的凄凉下场呢?是项羽实力不如刘邦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大战,两人实力相差甚多,项羽对天敬酒,做好了必死的决心,是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的见证,那么强大的势力,都被项羽击破了,区区刘邦只是一个小井市民,怎么会是项羽的对手呢?
我觉得项羽之所以会兵败,这一切都是因为项羽一味的沉溺于失败之中,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所谓的“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其实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借口罢了,在失败面前他认输了,可是他却没有看到失败后面的成功,如果项羽没有一味的沉溺于失败之中,那么刘邦有可能称帝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项羽已经乌江自刎了,汉王朝也确实建立了,其实,项羽的自刎,便是最大的“无颜”。
所以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失败之中,在我们的人生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不顺利,比如考试成绩失败了,排名下降了,父母失业了,但是我们要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利,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项羽议论文13
刘邦与项羽的明争暗斗,最终还是项羽输了。
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是项羽的军力比不上刘邦吗?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军力悬殊很大。项羽的军力比刘邦多得多,很显然,这并不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在“武”上项羽是胜过刘邦的,他真正输给刘邦的是他的“不智”。他的智慧远远比不上刘邦。
明明范增劝告过项羽,要抓紧时机打败刘邦,项羽却使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了。项伯偷偷过去把项羽与范增的刺杀计划告诉了刘邦,项羽还不知道。到了第二天,项羽相信了刘邦,还把刘邦军队里的奸细给说了出来,完全没有察觉到刘邦的诡计。到了席上,项羽还不顾范增的暗示,仍然没有行动。错失了第一次良机。后来项伯因一直挡在刘邦前使得项庄的刺杀失败,这一次的行动也失败了。
后来刘邦起身以上厕所为借口,乘机溜走了。项羽却不够警觉,根本就没察觉到刘邦的逃跑,还傻傻地在座位上等着。刘邦的手下贡献给了项羽一块玉就把项羽彻底制服了。项羽不但不生气,不追刘邦,反而还把那块玉放在他的座位上,安定地坐着。范增看着项羽这么不成器,愤怒地把玉扔到地上用剑砍碎,这次刺伤计划完全失败了。
项羽的上了刘邦的当,被刘邦的表演被蒙蔽了双眼。刘邦的谦恭使项羽自以为很厉害,无意中竟说出了曹无伤是个奸细的.秘密,这是项羽的“不智”所导致的结果。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一个因素。
进入宴席后,项羽竟只在意刘邦的“义”,而没有想到放过刘邦的后果,他只看到了眼前的情况,却没有看到长远的情况,他的心肠太软而完全没有在意范增的暗示,使得行动有了耽误。这是项羽的愚蠢所导致的结果。他不知道,在你死我活厮杀的战场上,是不需要怜悯、心肠软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二个因素。
最后,刘邦溜走后,他的手下献给了项羽一块玉。项羽不但不生气,反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了坐席上,完全没有要去追杀刘邦的打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如果他夺走了项王天下,那该有多少荣华富贵,金银财宝都是他的!是他的目光短浅,贪财所造成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三个因素。
项羽只在武力上超过刘邦是远远不够的,是项羽的不聪明而使他败在了刘邦的手下。
项羽议论文14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战败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自刎于乌江。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是项羽宁死不屈的选择,是保护尊严的.行为,是一种男子气概,值得赞扬。但我却不认为自刎乌江是正确的,我觉得他应该选择返回江东,韬光养晦,争取有一天厚积薄发,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
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也知道成语背后的故事。越王勾践在被俘虏后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沉淀自己、安分守己,为自己赢得了重返故乡的机会。返乡后也没有放纵自己,而是韬光养晦,最终为自己血洗前耻。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项羽能够返回江东慢慢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缺点,并且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么他就有可能推翻刘邦,推翻汉朝,成为天下的王。
项羽议论文15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段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钜鹿之役、鸿门之宴、鸿沟协定、垓下之围、舞剑别姬、乌江自刎……文艺家们历来咏叹不绝。西楚霸王项羽,学术界、戏曲舞台或是民间,都记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简单而缺少谋略。
而我眼中的项羽却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会舞剑,会吹箫;不要江山,只爱美人;他不求权力,只盼自己心灵的归宿。他智勇过人、个性鲜明、有主见而不乏天真……
项羽的天真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他鄙视贪生怕死,鄙视阴谋诡计,一切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与他无缘,不论这行为能否导致一个多么功利实用的结果。他崇尚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崇尚祖父项燕那种坦荡悲壮的生命终结。
于是项羽就必然会鄙视刘邦。他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中让刘邦轻松跑掉,并非因为他的愚蠢和任性。他决意要杀刘邦不是与他争夺地盘的需要,他是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个市井无赖。可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最终还是插回了剑鞘,只是由于那一刹那,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较量变成了鼠窃狗偷的阴谋!一个一生追求坦荡的人如何能容忍阴谋?历史证明,这一插剑入鞘铸成了大错。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项羽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项羽的本性就是一个诗人,本来对执掌江山并无兴趣,他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一马双跨,逍遥于山水之间。项羽与虞姬的相遇相识相爱,也许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浪漫动人。虞姬说“这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总有人要用刀说话”。项羽记住了,因为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说话,用人格的魅力和高尚。这样,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生死与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阵阵,悲壮悠扬,仿佛自天而降。“汉兵已掠地”,将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都听得京剧里虞姬唱“大王意气尽”,而真正的虞姬,对项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静如水,拔剑自刎。作为项羽的女人,她和项羽一样,不为其他,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历史竟成了这样,项羽似乎明白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比起那些悲痛欲绝的儿女情长,项羽气吞山河、壮烈瑰丽的生命结剧给我们留下了说不尽的感慨和遐想。
这便是歌者,这便是诗人。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他要把战争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要把爱情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他要把生命写成一首诗……
他轻轻地割下虞姬的头颅,那温暖的血喷射在他的脸上;他微笑着割下自己的头颅,火热的血浇开了一片虞美人……
【项羽议论文】相关文章:
项羽议论文素材范例,项羽议论文素材范例05-01
项羽-小学生写人作文03-19
议论文06-21
经典议论文06-24
(精选)议论文10-18
关于自信的高中议论文_议论文04-23
有关正义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4-18
什么是成功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6-20
英雄议论文02-07
信任议论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