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是对自己过去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的自我分析和总结,自我鉴定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我们要做好总结,写好自我鉴定。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自我鉴定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流专业自我鉴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培养懂得物流行业特点和物流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常识。
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中明确提到“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自我提升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中明确提到“具有较强商务沟通能力”和“具有协调客户关系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物流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管理学和企业管理等基础学科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而作为中职学生,从客观条件来看,日常涉及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资源主要是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思想还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很强。鉴于此,本文将探索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总结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基础上,在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以及教学方法上提出新的设计想法,期望可以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
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技术的革新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着自动化技术、智慧物流的发展(如无人配送小车、无人机、智能柜的使用),未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对中职物流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针对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趋势分析中,提出了很重要的真实教育与能力两个部分:其中45%来自“显性能力”,也就是学校所提供具有分数评比性的知识、语言和专业技能,而更大比例则来自55%的“隐性能力”。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第一位的,自学能力、综合素养反而是企业更重视的。
(二)企业的需求
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为了明确中职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通过校企合作中对本地和外地的物流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总结出不同的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
1.本地的服装和鞋帽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类型主要为仓库人员以及生产物流从业人员。他们对这部分人员的需求主要是吃苦耐劳,拥有良好的沟通和观察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对流程的学习和掌握较快。
2.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動商务的发展,大型快递公司等物流企业薪资增长幅度也较快。同时,这类企业内部也有很完备的培训体系,所以这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主要诉求为:注重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热爱物流行业,有学习能力和热情,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调研结果表明,中职物流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础的专业技能操作,同时也要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人际沟通等层面协调发展。
(三)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明确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方向后,我们还调查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对管理能力培养的需求反馈,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55份,调查对象来自我校20xx级至20xx级毕业生,学生从事的行业有物流、电商、房地产、传媒、制造业等。这些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为1-7年不等。
问卷表明,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更好地就业和开展工作,依次是沟通交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最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其他能力。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部分学生(50%)希望增加沟通、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类课程,其他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希望增加专业英语、商务、电商等知识。
因此,从行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诉求三个层面,我们明确了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包括自学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应该纳入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里。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效果和企业需求仍有差距
在课题组对企业的调研中,用人企业对我校物流专业刚毕业的学生总体评价是专业的入门知识没有问题,在自我管理方面仍需要历练,如有的学生时间观念较差,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在工作中主动性较差等。这些具体的自我管理方面薄弱的地方,虽然是指向个体的行为,但是在用人单位对历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中,我们也意识到要在培养目标上加以调整,同时把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纳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重复
现行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物流的八大功能要素进行课程设置,主要开设物流基础理论、仓储管理理论、物流管理理论、国际货代等课程。以本校为例,物流专业并没有开设管理学原理这样的课程,更没有专门的自我管理相关课程,部分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和技能没有概念。一方面,是管理知识的需要补课,另一方面,是物流专业课程各门课程出现重叠。这种多次重复有必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调整,使它们能衔接起来又不单调重复。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
目前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教师为课堂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必须怎么做。而管理类知识从“知道”到“习得”需要走过较长的认知路。单一的、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
四、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梳理专业课的内容,对于不同专业课出现交叉的内容进行缩减,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开设管理类基础课;或者利用学校的班团活动课进行自我管理知识的融入[1]。根据我校的特点,我们开设了自我管理素质拓展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开设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摸索课程建设的其他可能。自我管理相关的课程内容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技巧、自我教育等模块,具体的内容在课程开展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改变评价机制
现有的物流专业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另一种是考核学生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能力。传统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未来的教学管理中,中职管理类专业要寻求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在未来的社会化学习中,更多地会以有效輸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做相应的评价[2]。在制订评价机制时,既要考虑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也要注意在评价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有机会把知识内化,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认知和实践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扮演辅助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辩论[3];转变教师的授课形式,弱化知识点的灌输,强化学生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的学习和讨论中深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项目化学习和戏剧教育等不同教学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自我管理理念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纳入课程的建设中。例如,在团队合作这样的主题知识上,如果只有单调的知识灌输显然是缺乏实施效果的,而增加了情境设计、任务下达、任务分解、合作闯关等诸多环节的设计,再加上戏剧范式的应用,例如角色扮演、画面定格、角色追问等[4],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实践意义上的合作与冲突,同时学生之间的深度连接是远远地超过传统课堂的。
五、结语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自我管理素质拓展的选修课,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从教学内容、评价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引入教育戏剧、项目化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力求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践,学生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和实践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完善。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会寻求更大范围的探索和尝试。
【物流专业自我鉴定】相关文章:
物流专业自我鉴定模板02-06
物流专业优秀自我鉴定通用09-28
物流专业自我鉴定书最新01-04
物流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05-29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01-16
物流专业实习报告11-12
[热]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04-10
物流专业求职信11-18
物流专业实习周记11-18
物流专业的毕业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