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后感的作文

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1-03-07 15:03: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9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19世纪能驾帆船周游世界的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格兰特船长是不列颠尼亚号的船长,他航海经验丰富,高大强壮,慈祥温和,他就是那样的人,为了反对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奴役,1862年到太平洋去为苏格兰人民寻找移民的岛屿,不幸遇难。

  格里那凡爵士偶然看见了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便毅然组织了一支小型救援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开着自己的船去寻找和营救格兰特船长。他们球绕着地球一周,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最终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成功地救出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了苏格兰。

  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了我们遇到挫折不要知难而退,一定要勇往直前,知难而进,而且遇到困难有时候不要硬闯,应该巧妙地化解,这使我们不仅解决了困难,自己还没有被伤害,这本书同时蕴含了天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又描写了各地景色的壮观,还有他们遇到的危险中的惊险,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佩服他们的胆识与勇气以及为求生而暴发出的力量。同时我也很敬佩船长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迷人的池塘》这本书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少年生活临摹的栩栩如生。全书共有12篇文章,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迷人的池塘》和《天堂之门》。

  《迷人的池塘》主要写了一个叫琵琶的小女孩出门时 ,遇见许多“鬼蜻蜓”,等他们消逝不久后,天就下起了雨。琵琶很想知道触到雨是什么感觉,但是雨就是不肯下过来。她便一步一步往雨里走,妈妈用琵琶呼唤她,她也不听。最后她触到了雨,可是她也溺水身亡了。

  这篇文章十分伤感。这个女孩她应该适可而止地去接触新事物,而不是接触起来没完没了,她应该听妈妈的呼唤乖乖回家,她难道就知不道她出事后父母会怎样难过吗?虽然她这种不懈探求的精神是好的,但是她也用不着用生命做代价吧!

  《天堂之门》讲了作者在北大上学时读馆系,十分喜爱读书,后来又到了中文系。作者到中文系不久,就在图书馆前挖防空洞。后来到了大兴基地,那里只有几本哲学书,可是作者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作者成了教员,在迎新会上告诉新生图书馆的大门就是天堂之门。

  书是人类的心灵大餐,它使人的灵魂变得净化和肃穆。书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图书馆把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充分的表达出来。书就是美味的鸡汤,它使人的心灵温暖起来。天堂可以使人重生,而图书馆可以使人的灵魂重生,他可以让我们获取许多道理,图书馆的那扇大门就是让人走向天堂的天堂之门。

  《迷人的池塘》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未来的路上前进,它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心灵之门。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最近,我和妈 妈一起读了《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人、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情感和不同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爱的教育》以高尚的情感为纽带,将众多的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书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她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人们之间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做到关心、理解和帮助,又都离不开一种最基本的情感——“爱”。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老石匠、卖菜妇女、卖炭人、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代课的教员等等。作者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情感与思想送进他们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敬重、对周围人的关注、对同学的爱护、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英雄的敬仰、对祖国的热爱等等。文中塑造的小学生最为经典,他们形形色色,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有其闪光的东西。

  在作者看来,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人们的发现、挖掘和培育,就一定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长大后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健全公民。对于我们来说,读了《爱的教育》就影响了我们今后性格的形成,这真是一本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深远意义的好书!

  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但“爱”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了关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她能改变人,塑造人,完善人……

  读完《爱的教育》,我感觉爸爸、妈 妈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我们无以回报,只能以力所能及的劳动表示对父母的爱,理解他们,体贴他们,关爱他们。在和妈 妈多次交流中,我们都收获了很多很多。妈 妈看了一篇又一篇,每次都会说:“这个孩子真可怜……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写得真好……”

  朋友们,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好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现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早已成为中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技能,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开展也是如火如荼。然而在中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不学这门课也不会影响中考分数。于是课堂上,有的同学急不可待地打开网页,有的同学漫无目的地查看磁盘文件,有的同学键盘声声响不停,教师声嘶力竭的劝阻全然等于一阵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仅仅是停留在网络、游戏上,对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习却熟视无睹,甚至极度反感,因为正常的教学时间缩短了他们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透视以上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中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部驱动力,即缺乏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如何知道学生兴趣和努力方向?怎样评估学习成果?这是我们教师要完成的重要的职能。

  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讲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学习的出现是人的行为发生了某种可以观察到的变化。学习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者的内部条件不同,需要的外部条件也不同。

  加涅指出:教学意味着安排存在于学生之外的条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习,因此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构成学习者的内容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决定的。在寻找和鉴别学习条件时,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存在于学习内部的性能,其次要注意学习者外部的刺激情境。每一种新性能的学习都有不同的先前学习的起点,并且很可能也要求不同的外部情境。

  加涅还提出“强化相依原理”:在学习情境中,要有意识地使希望个体习得的反应先于某个其他反应的出现,后者出现的概率较高,具体说我们希望个体习得的反应依存于某种刺激条件的出现,后者又引起另一反应。也就是说,必须适当安排强化相依关系,使强化活动接在合乎要求的接纳行为出现之后。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或一致地听从指导,教师须从一项时间短,只需很少指导的任务开始,这样的任务有具体的起点和终点。从这样基础开始,逐渐延长任务的时间和所需要指导的多样性,确保任务的每一个阶段有明确的检查点、任务的终结点,使学生经历成功和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满足。

  正如加涅将引起注意作为教学过程九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一样,注意是学习的一个早期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要向学生讲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还要就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予解答。例如期末成绩怎样评定、如何完成初二的信息技术毕业考查考试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对作为学习结果而获得的行为的预期,使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预期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们所期望的那类“正确的”行为相匹配。

  在课堂教学时,要设法创设任务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布置的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制作母亲节贺卡来掌握图片的处理操作、通过制作家庭消防安全宣传海报来进行Word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预期心理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然后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为学生学习的新内容提供强化。

  另外,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经过学习后,他的行为变化。通过评价进行激励,在评价上避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应根据学生是否有进步来评价和奖励学生,而不是根据成绩的好坏实施奖励。对有点基础的学生,在他们完成规定任务后,交给他们一些其他任务,如帮助指导其他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也可以适时地允许他们自己支配剩余时间;对没有基础的学生要多指导、多鼓励,记录下他们的最初成绩和每次练习后的成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设定个人进步的目标,使他们在每次完成信息技术任务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随后的学习,使学习者产生持续的满足感,并因此而成为持续性动机的最可靠的来源。

  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通过锲而不舍的耐心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本身。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阅读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国率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挑战,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丧,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气越来越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的威力无情的销蚀了,斯科特一行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这个故事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奥茨不幸生病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帮手,而是大家负担,为了团队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希望尽快结束自己,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尽管这样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伙伴。在一个暴风雪的日子里,所有的人敬畏地看着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探险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之情吗?

  一个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家影院突发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着数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门迅速被堵死了,里面的人们无法出去,营救的人员无法进来。怎么办?上帝似乎正在开生命的玩笑,让后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来。无情的烈火喷出它杀人的浓烟,向魔鬼一样伸出自己的“夺命之爪”。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肉体哪能抵挡得住这熊熊的火焰。不到半小时,这里就成了死亡的墓地。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他让有的人失去了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失去了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但是,依然有人没有抛弃这伟大的精神,在为之努力奋斗。

  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烈日炙烤着大地,水井干枯了。但小女孩依旧照料着生病的母亲,母亲渴急了,小女孩被迫带上家里的水壶,出门找水给母亲喝。在山里,小女孩发现了山泉,她本想自己先喝一口,但是想起重病在身的母亲,她认为水应该给母亲喝,于是小女孩打了山泉朝家里走去。路上,她碰见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狗,她将水给小狗喝,小狗立刻活蹦乱跳起来,她会心地笑了。她回到家,把水递给母亲,但母亲让她先喝,把水又交给了她。瞬间,地上冒出了大量的泉水,托着七颗星星,升上天空。水不用发愁了,小女孩用自己的强烈集体主义精神拯救了所有的人。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也表达了古时人们对一个有集体主义精神和一个互相关心爱护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心中的黑暗;是一条小溪,滋润着心灵的荒漠;是一把火,驱走心中的寒冷。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世界是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一本经典著作,曾被比尔.盖茨多次推荐为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必读书。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全球化1.0时期,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在全球2.0时期,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企业;在全球化3.0时期,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个人。个人力量的爆发增长,不但能够直接进行全球的合作,也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利器再不是马力、硬件,而是软件,是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普及,使得天涯若比邻。

  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规划,是应对“扁平化世界”的英明决策。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同时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可能从社会得到回报,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最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我,如何面对这样的压力与挑战,如何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我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努力工作才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平坦的世界的'精神内涵是每一个劳动者将逐渐对自己的铁饭碗、风险和经济安全负责,而政府和企业只是帮助人们形成这种能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需要自己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维、包容的心态、迅速的行动,当不受思维局限、能够吸收所有的“精华”为自己提高的“元素”时,工作能力提高就成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由个人到集体、到国家,这时,“世界是平的”会成为全球化现实。

  读《世界是平的》,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过程,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给我们带来一场思想上的激荡,激发我们的想像力,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并寻找到自立于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的书页翻的真快啊!送走了小学三年级,一转身便迎来了暑假生活。

  暑假里,每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我的母语课》这本书,孜孜不倦地咀嚼着每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情节都是那么引人入胜,吸引着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共有十七个单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几乎我们小学生可以阅读的经典的、优秀的、文学底蕴深厚的文体,书中都很完美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的精华满山遍野,遍地开花:石头会说话、花儿有心事、春天和夏天一起捉迷藏、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真是太有趣啦!其中,4A版本中第四单元《我是一个小孩》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喜欢玩耍,从不担心明天的天空是否明媚。于是他的爸爸妈妈开始管教他,约束他,让他学习弹钢琴和画画。可是小孩却强烈抗议,他再也不想当小孩了,要当比爸爸妈妈还要大的大人。互换角色以后,小孩才亲自体会到当父母的辛苦,更多的是管教贪玩的孩子真的不容易,真是应验了这句名言: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和父母换角色,又怎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哪有玩出来的天才呀?就像今年高考的学生,平日里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他们中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有些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承受不了沉重的打击,选择了极端的生活方式,匆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田地里没有辛勤耕耘,所以才会在高考的季节里没迎来收获硕果的喜悦。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爸妈平时对我的严格要求,他们这是对我的人生负责啊!

  通过读《我的母语课》这本书,再加上从生活的大课堂里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我终于明白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些惜时警句的意思,同时也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正内涵。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的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中国人。它讲述了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为了把重要情报告知德国上司,而不惜杀死汉学家艾伯特的经过。故事的讲述又以余准被捕后狱中供词的方式展开,且以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推迟为切入点,引人入胜。

  《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在当主人公与汉学博士讨论正投机的时候,他把汉学博士杀了,接着主人公被追杀的人逮捕了,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主人公却成功地把秘密报告给了他的头头。这是由于“柏林的头头破了这个谜。他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我难以通报那个叫艾伯特的城市的名称,除了杀掉一个叫那名字的人之外,找不出别的办法”。

  博尔赫斯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

  博尔赫斯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小说其实写的是两个故事,但博尔赫斯却把他们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文章的主线是主人公这个间谍正被人追杀,他要把他所知道的秘密报告给他的头头,然后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讲他与一名汉学博士讨论关于迷宫与时空的哲学。本来汉学博士是与本故事无关的,但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我们在这一刻相遇是朋友,下一刻相遇就是敌人,无数的时刻有无数的你我,我们以何种方式相遇是很不确定的。作家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而把通俗有趣的侦探小说与抽象玄奥的形而上学结合起来,正是博尔赫斯的个人特色。

  “时间”不仅是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他最常用的一个手法。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不同,博尔赫斯发明了一种“时间的分岔”: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对峙于牛顿的线性时间,在这张网里,人们可以“选中全部选择”。他对“时间”的困惑与关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映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他的小说中,时间有时是无限的,有时又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有时还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有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短暂的现在,这一切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虚无主义情感,也使他的想象力得以在时空中不受限制地翱翔。在所有的虚构作品里,每逢一个人面临几个不同选择时,总是选择一种可能性,排除其他。《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人公却选择了所有的可能性,这样就产生许多不同的后世,许多不同的时间。

  另外,博尔赫斯很推崇时间的重复和循环,他说:“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的转瞬即逝。”即是说,那些“我”正在经历的“现在”,对于已经经历过此事的“你”来说,就已经是“过去”了。然而“我”和“你”都不会成为最后经历这些事情的人,在不知何时的“未来”,肯定还会有某些人和我们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巧合中,很偶然地在经历我们正在经历或是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在小说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俞琛和艾伯特可以算是朋友的关系,而到了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杀了艾伯特,他对于艾伯特来说就是敌人了。在艾伯特即将被杀之前,他说道:“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的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出生于1899年,和川端康成、海明威同年出生。有时候会想,那一年,在世界三个不同地方,有三个大作家同时呱呱坠地,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和那二位自杀不同,博尔赫斯死于肝癌。老天似乎开了博尔赫斯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担任馆长,掌管82万册图书,却又让他患上严重眼疾,近乎失明。博尔赫斯长年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到68岁才和一寡妇结婚,仅3年就离异。母亲辞世后,他认定追随自己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并于1986年4月26日结婚,一个多月后去世。

【【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5篇

2.【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合集十篇

3.【必备】读后感的作文4篇

4.【必备】读后感的作文九篇

5.【必备】读后感的作文3篇

6.【必备】读后感的作文9篇

7.【必备】读后感的作文四篇

8.【必备】读后感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