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时间:2022-12-01 19:13: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前面的两个系列(按位置拆篮球战术和设计模式)还没完结,确切来说是刚开始,又想写写读的书,反正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到哪写哪,也是留个备忘录。这次聊聊《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最近的一篇中篇小说,根据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改编。自己觉得马亲王的中篇比长篇好,中篇故事紧凑,感情饱满,恰到好处,长篇的结局经常有一种“结尾配不上前文铺垫”的感觉,也是一家之言。

  天宝年间,贵妃诞辰将近,一位九品小官李善德在上级的诓骗下接了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皇帝命他将鲜荔枝运到长安,作为贵妃生辰礼。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为了完成圣上的使命,李善德殚精竭虑,耗尽心血。首先,他做了大量的模拟实验,(马式悬疑风格,理工科风格),从荔枝保鲜和运输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改进。期间得到了胡商苏谅与峒女阿僮的帮助,动员了整个大唐帝国的力量,他终于找到了那一丝丝可能性,完成了任务。

  然而,小说包含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有多么曲折,更多的是人性,社会性。

  替罪羊与香饽饽

  当命令最初下达的时候,没人愿意接手,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李善德不过是各方力量寻找的替罪羊,背锅侠。当李善德发挥自己算术方面的优势,最终找到一个方案的时候,他又变成的各方力量争取的香饽饽。

  裹挟

  整个方案推行的时候,他被那个最终的目的裹挟着,背弃了信义,欺骗了朋友,他没有选择。一如当今人到中年的社畜。

  英雄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为了运输这一筐荔枝,民众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看到了官吏们对百姓的盘剥。身为人的良知,身为官的道义,让他无法忽视这一切,他必须把这一切说出来。他选择了直言不讳,选择了慷慨陈词。这是舍生取义的无畏,是大义凛然的勇气。这一刻,他失去了自己的官运,却守住了自己的本心。

  尘埃

  当他因直言冒犯了杨国忠,未来一片黯淡,引颈待戮时,又是高力士轻描淡写两句话,就化解了杀身的危机。一句话可以让你生,一句话可以让你死,小人物的整个世界也不过是实权人物眼中的一粒尘埃而已。在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大人物眼里,下层官吏,平民百姓都是命如蝼蚁一般的存在。

  天命

  李善德保住性命,归隐岭南。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城被破,官员四散逃命,家破人亡者无数。他却因为百姓仗义执言,远离了长安,躲过一次灾祸。福祸相倚,当初若是留在长安做官,此时生死未卜。当前所经历的,正是命运安排你经历的。为了权财,耗尽心力,机关算尽,终究抵不过大势。

  读完的体会,大抵就这些。小人物李善德的命运,很容易跟我们产生共鸣,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的我们,尽力保持心中的道义,也许更能得到命运的眷顾。

  《长安的荔枝》可能正在改编成电视剧,可以期待一下。后面有时间再聊聊马亲王的`《风起陇西》和《两京十五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长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文中讲述了在天宝十四年,一名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计入坑,被迫担任长安的荔枝使。并要在贵妃生辰时,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距离,

  路远迢迢,山高水远,无疑是一条“死路”。文中的李善德,经历了绝望、顿悟、觉醒、失望、痛苦,这荔枝之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世功成万头秃。”“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好友的劝说下,从一开始的“离和”致死的想法,到后面的殊死一搏的转变。决定实地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不仅从运输方案、试验、推理、计算写出了运输荔枝整个过程的曲折艰辛,从微观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在李善德的试验运输途中,之所以李善德会被广州经略府派兵追杀,是因为李善德不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府内官员心想:“这蚊子若能办成,圣人必定对经略府有所猜疑,事后若被小人算计,上身远长安,后果不堪设想。“读到这里深有感触,人心的变幻莫测,不可猜忌,亦不可避也。

  就像张九龄招林甫猜忌,后被林甫作蛊后,被罢相的前夕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在文后韩十四提到:“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意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大家便会鼎力相助。老李不懂自己身处的位置,不考虑自己扮演的角色,尽管在办事能力上、责任心和耐心上能谈功劳,但作为一名九品吏在他人眼里便是独揽功德,便会得罪众人,尽管搏得圣人关注,日子也不一定长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吐炭。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谈到费用的问题时,右相说的“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亦无需从圣人的大盈内帑支出,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实,这句话就暗指这个任务最终由百姓买单。随后到后来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声痛哭,还遇到黄草驿的“逃驿”,以及附近村落空无一人,和长安庆宴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户俱是三等贫户,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位居高位不仅要贪国库的钱粮,就连农户的衣丁也不放过。“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直接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些细节也不难理解,为何安禄山能够范阳兵变,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朝内奢靡,府内贪图。百姓苦疾,民心不顺。”自然就没有人爱戴大唐,拥护圣人。

  随即必会自取灭亡。想到现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广大青年之士热爱祖国。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

  不由得感慨,“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志者不负,勇担使命。今昔非比,继往开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荔枝读后感11-11

衣裳读后感11-19

简爱的读后感11-16

海燕的读后感11-16

离骚读后感11-15

皮囊读后感11-13

诗经读后感11-12

《史记》读后感11-12

《围城》读后感11-10

《战马》读后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