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合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比如英国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实在是名气太大了,已经到了如果不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第一次正式推荐这本书的是李东昆老师,那回在外国语小学举办的《人生最美读书时》活动中,东昆老师讲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于是便记在心上。
接下来那一年底,新乡撒哈拉书店开业,仿佛走到哪里都摆的《月亮与六便士》,于是便买了一本。
书中讲述了一位英国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抛下工作,以及家庭,只身来到巴黎追求梦想,学习绘画的故事,最好来到塔希提岛,并与当地女子结婚,病逝他乡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其中蕴藏着人性的探讨却极为深刻。在世俗的眼里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渣到了极点,但从艺术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东昆老师曾经讲过语言的尽头是“艺术”,那么我想,真正的艺术家也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吧。
离开了伦敦来到巴黎,离开了巴黎又来到了塔希提,在这座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描绘出它的.样子,世人无论当成杰作还是垃圾,应该与他都无关了。他只是画出眼睛看到的东西,划出了他的梦,于是他的心从此不用再流浪了。
认为“金钱罪恶”的人是极端的,认为“梦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平衡是一个难题,这恐怕也是本书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推荐这本书的李东昆老师终于辞去了高校教师的职位,跑去北京读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诧异,我却一点也不奇怪。
而我还整天在六便士中讨生活,有时趁着夜晚散步时,偶尔也抬头看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我未在书中明确看到作者强调“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义。甚至连这两个词汇都出现得不多。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呢?”应该说我是十分不喜欢这样概括这本书。因为这样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来忙去就为了世俗的几栋房子几万块钱;甚至有几分鼓动我们像斯特里克兰德学习的意味。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绝不是普通人的理想与现实之争,因为他是天才,他是极端,他是极度的自私。芸芸众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数。你、我都是凡人,鼓励普通人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这是不负责任。“月亮”我们要时常抬头望望,但绝不应该抛弃“六便士”。“爱”才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题,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绊脚石。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故事,我没有多少共鸣。我尊敬他,但也鄙视他,即使我有他一样的天分,我也不会愿意成为他。
如果没有诸多善良人儿的帮助,我相信斯特里克兰德永远无法取得最后的艺术地位(虽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一种精神)。我相信一个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许多世俗之人帮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个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坏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点,而现实世界中也从未有完人。自以为是的,懦弱的,容易变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当属“我”了,一个年轻的作家。
补一句,故事里的那个悲剧,完美诠释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文章以“我”为第一人称叙述斯特里克兰追求梦想的一生。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者,47岁的他忍受不了伦敦家里妻子的折磨和工作的枯燥乏味,逃离了伦敦,跑到巴黎生活。随之遇到了斯特罗夫,画家斯特罗夫看到斯特里克兰身上的天才气质,在妻子兰琪。斯特罗夫出轨斯特里克兰的时候,他出于爱才和爱妻子,成全了他们两人,甚至腾出家让他们居住,却不知,兰琪一开始的爱只是占有的爱,当她得不到斯特里克兰的时候,自杀,斯特里克兰对此事以及斯特罗夫的话无动于衷。而“我”对斯特里克兰无情无义冷漠的心态产生厌恶,对他不再关注。直到有一天,辗转良久,得知斯特里克兰在南太平洋的岛上患上麻风病死去。又重新,追溯斯特里克兰的.足迹,“我”循着斯特里克兰可能走过的路,一路上打探他的消息,获悉斯特里克兰与真爱爱塔和无忧无虑的家人,过上安宁快乐的晚年生活,这时,不幸降临于他的身上,患上了麻风病,因为土著居民出于恐惧的心理,时不时咒骂、驱赶他和他的家人。历经沧桑的斯特里克兰,面对这些旁人的污言秽语,依旧保持着对画画的执着,不顾世俗的眼光。文章前半段说他抛弃家庭、抛弃热心帮助他的朋友的时候,我真的特别厌恶他的自私冷漠,后面才了解,无人理解内心的真正需求、环境的改造以及内心的呼唤让他做出了逃离的决定,随之,对他产生同情之感。这是一本我一看到开头直接想看下去的小说。今年年度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小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一直以来读完书,就在脑子里随便想想就完了,懒得不愿写书评,所以思绪一直是乱的。
很多时候翻开一本书开始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有多精彩,于是遇见精彩的时刻内心就有多喜悦。
开篇引入是从艺术家的妻子开始的,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最重要的人物是她的丈夫,而且整本书的主角似乎都不是艺术家,却又在“我”和与他接触的人说的话发生的事中,让他的性格和形象承现在眼前。这样的设计正是我喜欢的地方,而且有趣的是,作者是用“我”来叙述的`,“我”又在书中有趣而真实地分析了各个人物性格和这个世界,我们看的时候会跟着他思考,自己也会去想。谁说一本好书不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呢。
看似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却又让人感动、震撼,又觉得神圣。画家对他的理想,艺术追求,从没有失去勇气。从没有人可以真正摆脱别人的眼光看法,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自己做的事日后真的会给自己带来益处,他真正挣脱了枷锁。一个执念,一个信仰,就是一辈子。他用生命最后的时间,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所知道的秘密,创作、表达在画的世界里,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幅惊世骇俗的画,但又揭不开它隐藏的秘密,因为画家最后高傲又轻蔑地毁了那个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世界。
虽然是外文翻译,我是在读完整本最后看的翻译者导读,他说看到最后热泪盈眶,由此可以看出翻译者翻译时会相当用心,也确实翻译得很好,很多时候词美又贴近中国文化,很多注解也很有意思。但是透过这些依然能感受到原作家不一般的文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11月份一晃而过,还清晰的记得月初的因第二届进博会三天小长假,守在电脑旁的双十一优惠促销和等待这快递的上门……十一月的最后的一周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爱子需要去医院做一个微创手术,虽说是微创手术,但是需要采用局麻的方式进行。因为过度担心,在爱子住院的前两天我的老毛病痛风突然剧烈发作,以至于走路一瘸一拐的,这就是人到中年的苦恼。
同样是中年的斯特里克兰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四十多岁的斯特里克兰,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也不少,但他却毅然放弃一切而去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儿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他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月亮和六便士,代表这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合上书本,我一直在叩问自己,我会为了“月亮“而去抛弃拥有的”六便士“吗?我想我应该是个通俗之人吧,至少对于我目前的情况来说,让爱子恢复健康,让家里人过上安逸的生活是我的首要职责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20xx年,第五本读完的书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为: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该部小说的原型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为什么会读这本小说呢?一是,朋友推荐说这部小说不错,二是,无意中看到网上评价不错。其实,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进去,一直到第三章,才开始进入状态,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我又回过头去重新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这部小说描述了斯特里克兰不顾世俗的眼光、贫穷的纠缠、疾病的折磨;坚定、顽强、执着追求艺术道路的过程。读完这本小说,我认为作者描述了一个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画家,放弃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为安稳的生活),铸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从刚开始的不太懂,到后来的`一口气读完,我的读书心得为:一、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并且语言很朴实;二、在画家斯特里克兰追求其艺术的道路上,贫穷,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画画,一切足以,可以感觉到内心的宁静满足。画家斯特里克兰或者是画家高更给予我的启发是:要找到心灵中真正热爱的事物,然后用尽全力去追求,遵从内心。
我还特意搜索了保罗·高更的画作。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作为一个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读不懂这些传世作品,但是,通过《月亮与六便士》,我从侧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坚毅铸造了这些作品。
最后,我记得在小说结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将一幅画送给库特拉斯医生的水果画,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更的这张水果画,不知道是否对应小说里描述的那张水果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我对这本书有一种本能的敬畏感,因为作者写着毛姆两个字,只有身为学渣的同类们才能明白这种感受。那种所有听不明了的名人名言总有毛姆的一席之地。本能的敬畏,还因为那些绕口的外国名字。
斯特里克兰,我难得的记住了这个外国名字,读完之后,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也是一个怪人,因为我完全能理解斯特里克兰的一切行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我何干。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两个相悖的`想法——不顾一切追寻理想,还是脚踏实地赚取面包。斯特里克兰选择了前者,我选择了后者。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可耻,面包和理想同样伟大。真的只能感叹,小说毕竟是小说,斯特里克兰有一个虚荣的太太,现实生活里,可能就是个温柔的太太,斯特里克兰估计就要背上更多骂名了。
我和主人翁一样,不怎么在乎别人的眼光的。每次在与母亲的“催婚辩论赛”里,即使我说服了母亲,她总是以“人们应当这样”来绑架我。对啊,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件衣服好看,可只有自己知道穿着舒不舒服。亲戚说这套房子这儿好,那套房子那儿好,可掏钱的并不是他们。仓促的结婚了,要接受后果的,也是自己。为什么要在乎呢?不外乎是道德绑架罢了。在不妨碍到别人的程度里,我尽量的随心而欲。当然,其他人也别企图要来妨碍我。这一点我十分认同斯特里克兰。
我是个心里有远方,但愿意活在苟且的人,没那么大的勇气,完全的破釜沉舟。矛盾。奔着理想去,很多都不可预知。奔着生活去,又做不到卑躬屈膝。
在读到斯特里克兰填满壁画的小屋时。我竟然有点热泪盈眶。替他高兴,为他感动。舍弃了那么多(或者对他而言这不涉及到舍弃),有成果是多么的令人感到幸运和幸福。或许还有一丢丢的羡慕。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死了。像梵高等死后成名的画家一样,他活着的时候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成为传奇。在被当成堕落的无法理解的疯子之前,他在伦敦拥有一个世俗认可的完满家庭,是个“完全没有艺术细胞、极其无聊”的银行职员。在某一天他突然抛妻弃子,去了巴黎,成了别人口里忘恩的负心汉。当大家猜测这个平日里规规矩矩低调的人,是不是被什么狐狸精拐走,带着这个疑团追随作者的脚步,慢慢揭开思特里自我觉醒的半生。
思特里抛弃了原本安逸的家庭,住在巴黎最破旧最肮脏的街区,挨饿受冻,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跟油墨色彩打交道,跟美撕咬缠绵,创作出一幅幅别人看不懂也卖不出几个便士、甚至他根本不打算用来换钱的“垃圾画”。离开伦敦后的第一个冲突在于,思特里借助在一个画家朋友家,让别人的妻子爱上他并因为得不到他的爱自杀,拆散了一个家庭后毫无自责感。女人?安逸?他不需要的。
而最后一个冲突在于,为了找到心中的.艺术田园,他离开巴黎去了马赛,而后又辗转到偏远的小岛塔希提,跟一个当地的女孩结了婚生了子。难道在这个阶段,他又需要家庭的安慰了吗?并没有,他说这个女人可以给他提供画画的材料,并且对他完全没有所谓“需要承担责任”的要求,最后他得了麻风病死去,病死的小屋四壁画出了伊甸园的幻境,这让之前不屑一顾的医生发自肺腑夸他是个天才,而临终遗愿他让妻子一把火烧了这幅大作。熊熊大火烧毁了让世人瞠目的艺术以及失明1年散发着腐臭味的思特里。他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终于在这一次被洗白了,可怜的思特里被上帝收回天堂去了。
前半段作者在对思特里的观察和相处中刻画了一个极其刻薄无耻的男人,后半段作者从很多人的口中打听思特里的晚年,逐渐改观了自己当初的看法,作者本身也在自觉,这点也非常有趣。故事大概就说这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曾经在某部电影中看到过一句话:我不是只要生存,我要活得有意义。我想,这也是毛姆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事业小成的斯特里克兰离开妻子和孩子,放弃已有的安稳工作,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学习绘画,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却从未放弃追求心中的理想,在小木屋中完成光怪陆离的巨作后,心满意足地将它付之一炬。
一生很长,请抬头望一望月亮。
在很多人眼里,放弃现有的安稳生活,离开相处多年的'亲人,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幻想”,甚至为其献身,这些行为十分可笑,甚至令人鄙夷和不理解。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我对阅读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认为,这恰恰是“生活”二字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我时常想,倘若所有人都以出生、成长、成人、繁衍、死去,这个死板的程序来生存,那么人类的存在,和其他动物好似也并无差别。倘若没有理想,只是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工作,我们究竟是在世间为理想奔走了两万多天,还是只是为了生活,原地踏步,一天重复了两万多遍?
正是因为有理想有追求,我们与其它动物有了分野。《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我想,六便士对应的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月亮是远在天边的理想。书中的斯特里克兰显然是望月者、追月者。我想,我们也许只能偶尔在鸡毛遍地的生活中远观月亮,而没有揽星摘月的勇气,却始终对追月者留有几分尊重与欣赏。
要始终怀拥一份对光洁理想的向往。滚滚红尘,我们只是其中最庸碌平凡的一粒。或许,我们在六便士堆里终生打滚,但我们每个夜晚都有梦可做。
人静月明的夜里,理想还醒着,我们也可以轻悄地推开窗,抬起头,望一望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毛姆在书中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解析与描述。
斯特里克兰那份对艺术的理想追求的坚毅,以及他那种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与议论,摈弃远离文明社会,只追求自己心里想要做的事,寻求灵魂的解脱,他的这种坚毅追求确实让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间烟火,残酷冷心,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而几乎伤害每一个人,包括善待他的人,这实在难以让人喜欢。他的坚毅与那种‘绝世而独立’(未必合适,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择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也需丢弃一些。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也可以选择做人的方式,没有谁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好的,也没有谁做人的方式就一定是对的,是好的。好与坏的界限不过也是人类从原始状态到现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才出现的可以约束人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因为从出生便开始往我们的'脑子里灌输,所以当有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这个道德标准时,我们便难以接受,认为这就是不好的,不对的,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清对与错。所谓的对错不过只是建立在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上。如果没有这个道德标准,那我们怎么才能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人,无法有像斯特里克兰这种人的思想境界,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人正因为有七情六欲、善恶美丑、喜怒哀乐,有现实的追求,才能称之为人,才算完整?若人人都如斯特里克兰那般,那这世上也同样会缺少别样的精彩?
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兰那般孤独独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谓的“俗人”。我想每个出现在世间的人,都一定都会有他存在的意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现实的书。本书的主人公克兰德与一家人生活得安稳富裕,却突然抛妻弃子、放弃所有而离家出走,在所有人忙着寻找他时,他却在异国他乡成为了一个潦倒落魄的画手。在面对作者的斥责与批判时,他坦然无畏,他认为他只是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不愿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再浪费生命、虚度光阴。
诚然,在世人的眼里,他的做法无疑是愚蠢又可笑,甚至是可恶——他就这样毁了一个家庭,并且还毫无悔悟之心。但在他自己心里,这或许是他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最遵从内心的决定。我佩服克兰德先生的勇敢与坚定,但他的做法我并不认同,我们生活在世俗世界里,又必须遵从的`世俗法则,我想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样洒脱与无畏,但我并不觉得遗憾。我无法冷漠地面对别人的指责与批判,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对我造成的痛苦视而不见。因此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总要坚持无愧于心。
我想要月亮,可我更需要六便士。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月亮与六便士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遥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平凡世俗的六便士,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航程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内心追逐的道路。
最后,借毛姆先生的话劝慰自己:“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望月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朱老师,能读完此书,多亏了朱老师!作者:郭尔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说中主人公在罗马结识了画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寒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他不断受人伤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从来不肯怀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只要疼痛一过,又会心存怜悯地把蛇揣在怀里。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极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荐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不管思特里克兰德是否领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伤心难过却还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净身出户。
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感觉。他每天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发放爱心、提供帮助,可又好像没人领情的样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剧外衣的一出悲剧。他一个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无一人。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说:“我爱她大大超过爱自己。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资格对别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为别人而活,不是牺牲自己去换取别人的幸福,而是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种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过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会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则会是哀鸿遍野。放弃底线,模糊边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拯救情结,到头来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最亲最近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题记
作为一本常年占据必读榜和弃读榜前十名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很难让人爱起来。主线剧情也并不复杂,伦敦一位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夜校学习一年绘画后,辞职并离开家,前往巴黎学画,后来在一个小岛病逝。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死后成为著名画家,他的原型是高更,与梵高齐名。
很多人将此书理解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
如果将这样一个故事定义为一个中年男子为追梦,放弃事业和妻子,最后一举成名,从而反思理想与现实的话,不免有些遗憾。他追求的`是艺术吗?仅仅如此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这个问题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克兰德在决定学画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选择,是因为画得开心,他作为一个人士,理想却是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长大的,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只是有时我们的愿望和目标似乎有些遥遥无期,难道我们就要放弃吗?我们都是时代大潮中一粒微尘,我们活着,拼命奔向目标,不是为了到头来发现自己不是天才而放弃,而是书中想告诉我们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负此生。
理想是一把双刃剑,你要实现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因为我们活不成纯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就会活得庸俗。若想两手抓,又会发现,月亮够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极致纯粹的人,才能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这也是一种悲哀,伟大而孤独。
赋予一个人超常的才华,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让贝多芬耳聋,莫奈失明,草间弥生出现,图灵。选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乐,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披着一个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很单纯,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割肉喂鹰。因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拥有最简单的快乐,吃饭喝茶,看一花一树,满足于当下。
这样活着不能说不是一种幸运,人最终都要归于尘土寻找平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20世纪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作品,畅销了一个世纪。
当我看到书封面上的一行字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到月亮与六便士,而讲的是:“我”是一名年轻的作家,在一个意外的机会遇见了银行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谁知斯特里克兰为了心中隐秘的绘画梦想,弃家出走到巴黎。他对世俗的一切都冷酷无情,不屑一顾,他曾迫使爱他而抛弃丈夫的布兰奇自杀。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非同寻常,无法抗拒的热情。最终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娶妻生子,最终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但他完成了一幅最为伟大的作品,但在临死前,他委托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一切……我这才知道,月亮指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俗世与金钱。
毛姆把众多的写作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就像他自己讲故事似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真实与生动。我看完后,差点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我仿佛不在看书,而在坐在火炉边听毛姆讲故事,不禁沉浸在其中。
再看看这本书的主角,不屈不挠的斯特里克兰。他只为自己的画画理想,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名誉。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可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信念,这就是真正的持之以恒!但他却没看到自己的成功。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斯特里克兰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好书,我希望大家有空看看,一定能获得心灵上的收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浓烟中的伊甸园——品《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1-2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3-2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31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06-01
(优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23
【精】《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8-26
(精)《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8-23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03-1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