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3-22 08:38: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冷血无情,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顾一切的果断与坚决。如果说,艺术的最大妙趣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生活,事实也大多如此,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性怪诞孤僻,经历种种痛苦与不幸,幸福与快乐永远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异类,是孤独者,是凭借着本能去倾注所有的热情疯狂痴迷着艺术。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挂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这算是我第一次去看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讲真,我对艺术家很是陌生,(其实我也是看到中后部分才肯承认斯朱兰是艺术家的),而且我认为便捷的自动化时代里,有灵性的艺术家似乎很少。

  怎么说呢,这是一本一开始觉得云里雾里,然后让你欲罢不能的书。作者刻画人物的本事真是让我惊叹,描写已经不能用细致细腻来形容,我记不清各个人物的样貌,但我仿佛能看到斯朱兰太太穿梭于文学家评论家的交际,德克平庸的绘画技艺以及不相符的美的感受力,爱塔看向斯朱兰时诚挚而又饱满爱意的双眸,以及,斯朱兰邋遢的造型,让人很不舒服的语言,迫切爆发的创造欲望,对美的.创造力。

  在书中,斯朱兰的形象实在是丰满,有可以吐槽的,有值得尊敬的,有望尘莫及的,有不屑一顾的等等特色综合。作者的内心肯定是对他颇为欣赏,称他伟大的灵魂。也是,他的瑕疵在他伟大的灵魂面前,可以忽略了。

  怎么说,在书中,我欣赏他甚至惊叹,在现实中,或者说在我周围,这种人我可能不会注目。因为,我是个俗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3

  《月亮与六便士》是由英国作家毛姆写成,译者是傅惟慈先生。它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原本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在进入中年后着了魔般的爱上了绘画。为了画画他抛弃了家庭,到巴黎去追求理想,过着困窘的生活。最终,他去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找到了灵魂栖息的枝丫,并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时的无情无义与决绝让我感到窒息,在我心里对他实在喜欢不起来。加之他亲手将懦善的施特略夫的家庭摧毁。我对他更加没了好感。但同时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对他有了丝丝敬佩。他背负骂名,忍受困窘只为了画画,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他可以生活一团糟,他可以食不果腹,但不能没有颜料。他的前半生安安稳稳,同许多人一样。好像大街上随便一个,再普通不过了。可是,某一天这样一个普通人,他突然将他的前半生全部抛弃了,我以为他发现了自己丢失已久的灵魂,而只有画画才能满足他。他追寻的是自己的灵魂与热爱。当众望所归与他所热爱的`一切背道而驰时,他选择了他热爱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人都在追逐六便士,他却看见了映在心间的一轮明月。所以,他的画一画难求。而他不愿明月落尘,只想自知皎洁。我于是顿笔思索就像书中所说“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皎皎生辉,常伴左右。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4

  毛姆老师的经典著作。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逻辑性强,简短风趣,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便跃然而出。

  斯朱兰,显然是个追寻月亮的人,他放弃亲人,工作,甚至可以说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绘画。他用他的一腔狂热,用精神世界的挣扎和呐喊,变成一幅幅画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释放灵魂、找寻意义的过程。天才,离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梦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梦的过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斯朱兰是个极端,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头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伤害过的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视凡世的`价值观如无物。我们或多或少地震撼过,也有那么几次感觉酣畅淋漓,但我们最终学不来,也不用学。因为月亮就该在天上,仰望就好。

  谁说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梦想?只能说大家的梦想各不一样。粗茶淡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六便士就一定是对生活卑躬屈膝吗?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异。

  最后的大溪地读来很是触动,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心灵的安栖处,虽然第一次见,却如同故友相见,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稳。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5

  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副绅士的模样,却被内心的美的倾泻欲望所捕获,一朝抛妻弃子,远遁他乡,从家庭来看,无疑他是不负责任的。之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极端自私,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对肉体上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四处游荡,除了保证不被饿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余时间都在作画,尽管生前没能出名,但他的天才还是被几个人注意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没能达到内心追求而早亡。最终的最终,他在死亡前完成了生命的倾泻,自己最佳的杰作,自己绘画的最终追求,然后,他让妻子在他死后烧了它,因为他作画只为了自己,无所谓他人的认同。

  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起初以为丈夫跟某个女人出走时虽然生气,但仍旧抱着希望,但知道丈夫是为了绘画远离他乡时,顿时绝望,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恨他。等到斯特里克兰成为天才后死去时,再见到她时,一副优雅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让你感觉他们很恩爱,身为天才夫人的她很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6

  一直想看的一本书。它太有名,脑海里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见了月亮。

  于是在未打开这本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在想,不断在想象,它到底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关于爱情、亲情,还是光荣与梦想?

  直到我真的开始阅读这本书,到第二章结束,也没能读懂它的好。后来,看见这个四十多岁、有着美满家庭、事业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满艳羡的光芒,不顾一切要去追求创作梦时,我的心竟也是颤抖着的。

  谁能想象,谁又能相信,这个男人放弃了拥有的财富与地位,却仅仅是因梦想。他说,我告诉你了我必须画画。这可由不得我。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会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这个疯子体内的疯劲,每每同情他的命运时,我就会想到二十一岁的自己。那时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心里莫名燃起的一团火,后来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团偶然升起的无名火,冒冒失失地开始了飞蛾扑火的.人生。

  斯特里克兰远比我幸运。在他身上,有对绘画的无限热情,有多少人羡慕也羡慕不来的天赋。而我呢?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见得有多努力,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和懊恼,还剩下什么?

  只有对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罢了。反正,我得挣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7

  《月亮与六便士》——听起来是个很诗意的名字,但里面的内容琐碎多于诗意,斯朱兰的一生也不是诗意的一生。

  首先是“我”这个人物,有点啰嗦,叨叨了很多无关的事,硬着头皮看完漫长的铺垫。后面“我”对一些人的描写也过于拖沓。阅读起来不大痛快。

  其次是画家,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个疯子,而不是天才。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一心想要追求“月亮”。作者通过“我”将斯朱兰各种事迹串起来,初看实在觉得画家是个自私的人(作为一个俗人的眼光),如果是因为追求理想,对所有事都无所谓,不受欲望的支配,大概人设会更接近我们对“好人”的认知。但是偏偏是个高傲的人,夺别人妻与屋的行为实在无力接受。看到别人说的一句,“渣男就是渣男,不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就洗白”,蛮认同的。这样子的.想法,直到他和最后一个妻子,生活在岛上,才感受到斯朱兰的追求。对他的反感才有所减轻。(那部分需要细细体会啊。)

  最后是对书中斯朱兰的三个女人的描写印象深刻,一是第一个妻子宁愿他有外遇也不愿接受他为了画画而丢下家庭。第二个女人因斯朱兰对她有吸引力而产生恐惧,最后又飞蛾扑火般的走向自杀的道路。第三个女人是做到不打扰他,但在他病的时候那种“他是我男人,我是他女人”的决心蛮令人心动的。

  内容跟朋友所说的差不多,但是由“我”说出来蛮意外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8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刚开始跟广大读者一样,读完前三张内容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到底再讲什么,后来就马上豁然开朗。对于斯朱兰这个主人公的性格与特质,我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反感的,因为他具有我们想拥有却不敢去拥有的勇敢和果敢。所以我们嫉妒他同时又羡慕他。生活中从来不缺乏仰望月亮之人,但是也仅仅只是仰望而已,看完继续去赚我们的六便士。也许很多人会非常不理解斯朱兰的行为,觉得他傻,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和谐美好的家庭,一心去追逐自己从头开始的艺术,尽管如此,他做到了,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在完成旷世奇作后,安详的离开。就算病痛折磨,死后尸不裹体,但却人生完满。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工作不如别人,收入不如别人才华不如别人,但人活着不是去为了跟别人攀比,而是活出自我。天下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我们也没必要去复制别人的`生活。以前我总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小心谨慎做事,活的畏畏缩缩。从今以后,我要为自己而活,即便继续低头赚着低微的六便士,也要痛快的活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9

  全书哪里有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介绍?名著就是名著,让你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思想,你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变了你的想法。

  明明是一个抛弃自己妻儿,勾引别人老婆的滚蛋,最后直接转变成了为了梦想,为了艺术的伟人,最关键的是你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的伟大。本书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对一个人的想法。

  而且作者以一种类似于新闻记者的身份来记录写这篇小说,我还天真的以为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专门百度的了一下,结果没有这个人,只有高更。这种让人信以为真的感觉才是真正大师的'高超之处。

  有的人把生活活成了艺术,买一个小岛,自己开发,远离世俗。有的人用文字表达艺术,有的人用音乐,有的人用绘画等等等等,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都是自己的意愿,都是自己的愿望。信念超脱物质的存在,才不会计较物质上的得失。

  然而我和伯爵是世俗之人,不能像斯特里克兰,更不能像三毛一样,拜托物质,拜托世俗。一是没有勇气,再有就是职责吧。

  伟大的艺术,不紧紧是音乐、绘画、文章,他存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像航天英雄杨利伟,像袁隆平等等,他们就是把自己的领域变成了艺术。再次承认艺术的伟大,像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致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0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寒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他不断受人伤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从来不肯怀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只要疼痛一过,又会心存怜悯地把蛇揣在怀里。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极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荐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不管思特里克兰德是否领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伤心难过却还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净身出户。

  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感觉。他每天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发放爱心、提供帮助,可又好像没人领情的样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剧外衣的一出悲剧。他一个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无一人。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说:“我爱她大大超过爱自己。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资格对别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为别人而活,不是牺牲自己去换取别人的幸福,而是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种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过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会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则会是哀鸿遍野。放弃底线,模糊边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拯救情结,到头来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最亲最近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1

  毛姆塑造了一个世俗眼光下绝对的怪人。外形笨拙木讷,全然没有什么生活情趣,原有稳定工作、美满家庭却突然全部放弃,并莫名离家出走。他习惯对向自己示好的人恶言相向,对他人甚至自己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不在意的很多,比如:吃下肚的是什么,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他人的评价等。

  然而做出放弃原有光鲜生活的举动,却只是因为他为了圆自己的画画梦。这不得不让我大跌眼镜。原本,我对思特里克兰德是带着憎恶的好奇心的,我总想看看这个不合时宜的人是否受到了惩罚,是否被他人唾弃,或者他是否因为失去了一切而最终感到后悔。作者却没有如读者意而如此设计。思特里克兰德依然我行我素的生活。这个怪人身边却总有给予帮助赏识他的人、不求回报爱他的人,甚至在希提岛上,有大批的人同情他。而思特里克兰德有着一种无所谓的坦然和直白,他没有隐情、没有秘密更无任何掩饰。他仅剩一颗痴迷画画的灵魂,除此任何的外在因素都已不能影响他。

  当我读完整本小说,已不记得是从哪一章开始,对男主的态度开始逐渐变化。即便再回想他曾做过的一件件混事,也觉得能够被理解和原谅,反而敬佩他能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便前路茫然,却从未有过任何迟疑和退缩。也许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能洞悉人心,并轻易扭转读者观念。而思特里克兰德,已在不知不觉中击中了很多读者的心,透过小说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便士,化作思特里克兰德抬起头追随月亮而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2

  第一天看了三章,第二天接着看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完全忘记前面的东西,只能又从头开始。不得不说,确实有点难代入。

  看书的全程都在心里默默谴责主人公,真是极度讨厌他了!!!凭什么觉得自己的月亮就比别人的六便士高明很多?对所有人永远都是戏谑与谩骂,从不顾虑其他人的感受,罪状真是多到数不过来!!!

  如果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对立的',他追求纯粹的艺术,并不在乎俗世的鸡毛蒜皮,那么,他抛妻弃子毫无歉意,因为他们是他艺术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什么又要招惹别人的妻子?发泄完性欲又残忍地抛弃,害她惨死?对于真心帮他的人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还永远谩骂,如果他觉得这没什么,为什么又在别人骂他的时候大打出手?你也知道愤怒?

  你眼里只有画画,为什么还要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死乞白赖地让别人供你吃喝?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要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助力!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更可恨的是,在所有人眼中,这些罪行都因为他是天才而可以被原谅,他在他们眼中是伟大的,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怀疑整本书是不是在反讽。

  你可以追求月亮,但永远离不了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3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18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03-13

(精)《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7-07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6-26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1-3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合】10-2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篇06-27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