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11-21 23:3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4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说起信件,大伙应该都很熟悉吧!所谓古有《答谢中书书》,今有《傅雷家书》;那样大伙对后者有哪些知道呢?今天就让我给大伙说说关于我的念书心得吧!

  这是一本呕心沥血的教子名作,一封封家书中透露着傅雷夫妇对儿子深深的爱意,傅雷先生是国内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他与傅聪既是爸爸也是老师,更是朋友。其夫人朱梅馥是一个端庄贤淑的东方女人。

  因为好奇,我还查了第一篇信件背后的故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傅雷先生和傅聪争吵,后来在傅雷勃然大怒的状况下,傅聪离家出走,住在傅雷的好友家里一个月多。傅雷先生也因此事一直自责,可见他对儿子的爱之深!

  其中,我最有兴趣的就是那篇《只须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里面写出了傅雷先生对儿子的鼓励,对儿子获得的收获感到自豪与欣慰,并且教会儿子不要由于胜利而冲昏头脑,与让儿子放宽心,生活没完美,这部分日常的`细则,无处不体现了父爱的重量,一个作为爸爸的矛盾。

  文中说“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赏析艺术,更莫过于赏析我们的小孩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这是一种爸爸对小孩的认同,也是小孩们所期待的!“收获的大小、高低,是不在大家学会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分,但只须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遇到事情沉稳,胜利而谦虚,不骄傲;这便是一种坚强,然而这部分全做到了虽是实属不容易,但就算孤军奋战也无碍,如若做到,便一辈子放了心。

  家书中有如此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很多心灵的朋友”。赤子之心是最为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欲望纷争,年岁渐长就知晓孤独常常萦绕于心,与其在孤独中自怨自艾虚度光阴,不如在孤独中看向内心,进行自我的对话。这足以让他不惧身边的孤独,永远感觉不到精神的孤独!这句话,既是傅雷先生的墓志铭,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他也期望傅聪可以成为一个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从小教育,所谓“爸爸妈妈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只不过父爱不同于母爱温顺细腻,更多的是深远而广阔……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就曾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了数百封家书,从而摘编成了今天的这本《傅雷家书》。

  这本书主要摘编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开始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所写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爱,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

  在书中有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说你的信都是闪闪发光的,耀眼生辉的'。当然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艳丽,青春的生命,才华,自然写出来的有那么大吸引力了。我和妈妈常说,这是你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体验,给你一辈子做个最精彩的回忆。”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档节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说这她眼中青春的含义:如果不趁年轻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就没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为当你长大后,会被生活中的琐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这让我深有感触。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看到傅雷先生既是严父,又是慈父,在儿子的艺术追求中十分严格,但对远离故乡的儿子却又有几分关爱。在书中有许许多多傅雷先生对儿子关爱的语句,同时也有着傅雷从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将这些传授给了儿子。这好比我们是一张白纸,而人生是一支画笔,而父母就是已经完成的画,我们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画面。

  从这本书中,我也领悟到了许多道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在做任何事时,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谓“学艺先学人”,同样向我们述说这个道理。

  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个细心的人,他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天下父母何尝不是如此?也许我们要到长大后才会明白什么叫“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却可以随时开始。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给父母,却又不敢与父母交流,那就写几封家书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它给予我许多启发,引发我对生活的无限思考。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着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这本书,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浓浓父爱的倾注。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眼里,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读了《傅雷家书》,我才渐渐领悟,父爱如山,他的严厉,他的恨铁不成钢,都是源于对我们浓浓的.爱,只是换了一种需要我们慢慢感受的方式。

  另外,傅雷与他们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是让我极其羡慕的。有一个女儿对她的妈妈说考试失利打了六十分。母亲扬手便要打她。这时女儿拿出考试试卷,上面的一百分很醒目。母亲转怒为笑,各种奖励。女儿这时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我的成绩多一点。是啊,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因为某些原因,母亲对我的误会、斥责,我会理解为她的无理取闹,莫名其妙,我会眼角泛酸,甚至某一天会生恨。难道这些是家长想要的吗?为什么不能坐下来以平等的方式,从朋友的角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什么不像傅雷那样,用浓浓的爱搭建起与儿子之间稳固的桥梁?“棒槌底下出孝子”,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他们可曾想,我们在郁闷烦恼的时候,能向谁倾诉?又有谁可以倾诉?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成为最贴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在古代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而在现在众多通讯方式中,书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傅雷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书》摘自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书中常常强调的便是如何做人这一问题。

  在傅雷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并不时给予指点。他常常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问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可以骄傲,要对国家和民族有荣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不管是在儿子生活工作还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关心,在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

  傅雷是优秀的,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国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读过《傅雷家书》后,我不禁感叹傅雷对他儿子浓浓的爱,也不禁羡慕起傅聪及傅敏,因为从小我对父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地深刻。有人说过,《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集,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傅雷家书》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送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叫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傅雷家书》网站收录了国内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信件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我们的处境,讲社会、国家。日常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爸爸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小孩,“亲爱的小孩,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天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何。”为何?由于爸爸在思念着、爱着小孩。“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只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爸爸讲给儿子的生活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大家。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我们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爸爸妈妈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中一年级住校时,约定天天与爸爸妈妈打一通电话,爸爸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技巧,提醒我注意身体,认真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爸爸妈妈天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天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了解了要与爸爸妈妈多交流、交流、推荐我们的.想法,互相理解。

  爸爸妈妈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大家的爸爸妈妈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大家,扶着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爸爸妈妈的话,大家要用心去听,去领会。由于,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大家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有人在教育的斜坡上滑雪。而他们的故事,划出国界。

  傅聪,只身漂泊海外,远赴重洋,追逐梦想。东欧很冷,赤手弹琴没一会儿手就冻僵了。傅聪,就像蓝天上翱翔的风筝,无论飞的多高多远,傅雷,他的父亲,心紧紧系在长长丝线的一端,那一头,中国成立之初,根基不稳,时局动荡不安,政治舆论如锐利刻刀,稍有不慎,家财性命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傅雷随着“风筝”的每一次飘摇而悸动,目光随着线的痕迹追随遥望。用素质墨香为儿子带来深沉爱意。那时消息闭塞,通信艰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隔着万水千山的父母,在首都放飞纸薄情浓的书信。无论时局多么瞬息万变,只有那坚定不移的爱永恒,为漂泊在外的儿子构建意一隅温馨港湾。

  傅雷严厉,却又慈爱,信中的他仅体现出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却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写给傅聪信,大多讲述生活琐事,人生之道。傅雷是儿子最忠实的粉丝,且提供着宝贵的意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最朴实的爱打动着我,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款款的引导,悄悄的深浅,细细的回味,静静的'领悟。纯真的情思常含在层层递进的意会当中。像一烛灯火,温暖心房,似小小棉布,包裹着心最柔软的地方。

  傅聪是否会怀念那段在饱含浓浓父爱书信,浸润在亲情中的那段时光?可后来,周多变故,阴阳两隔。无奈,落絮随风飘尘埃。但是,父爱却永远保留下来了吧!

  阳光下,傅雷家书的书页被风吹动,我想,人生路上,所有的成长都有父母的见证,所有的瓶颈都有父母拔开,羊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意,更何况我们?我们,该用多少感恩去回馈这倾注了所有心血浸满爱意的无私?我们,又如何能回馈在迷途中亲人给你的慰藉,在你难熬的时候和你一起难熬,高兴的时候比你高兴,天地之间,哪里有比这更真挚,更无私,更永恒的爱呢?

  大爱无声,唯爱永恒。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纵观全书,我想,也许正是这句话凝结了傅雷对儿子傅聪最含蓄深沉的父爱。《傅雷家书》共收录了近百封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其中有艺术家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对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展望,有对儿子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见所闻的分享,也有嘘寒问暖枝叶关情的温情。然而最感动我的,也许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

  傅雷教子极严,有时近乎不近人情,这一点傅雷在《家书》中也屡屡提到自己对过去“不懂做父亲的艺术”时的后悔。尽管傅雷是如此的一个严父,在傅聪离开中国留洋学习钢琴之际,也是恋恋不舍难以割舍。书中有这样的话“园丁用血泪浇灌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无意中,在傅聪离开之际,我们可以在此一窥傅雷作为父亲柔情的一面。又有哪位父亲会讨厌自己的孩子呢,从来都只是“因爱生恨”为了促使子女前进的鞭策。

  《家书》中亦可见得傅雷身为父亲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管教。不管是为人处世的原则,生活学习的安排,行为习惯的规范,演奏时的表情姿势指法乐理,他都一点一滴地写在家书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处便是傅雷提醒傅聪:“围巾必须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这样的琐事也不吝笔墨地写在家书中!实在是无微不至。对于子女,父母便是如此。总是细细碎碎,总爱唠唠叨叨,总是对子女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意,追根到底,也许就像开头那段话所说的一样,父母就像“一面忠实的镜子”之作用,就是“正其衣冠”,检查自己的污点。人们往往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点,而父母的指出让我们无法逃避,从而还怨恨镜子太过诚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父母的唠叨教育总是有所逆反不从。其实他们如是,不过是想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罢了。

  读《傅雷家书》,在傅雷质朴的文字中总能联想到自己的影子,总是蕴藏了不曾言明的含蓄之爱,细细咀嚼,那份柔情犹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世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而最先给予我们爱的就是父母,他们的爱不求回报,只求子女能够健康长大,能够出人头地,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得以幸福。

  我不仅感激父母给我的爱,傅雷夫妇对子女的爱也使我感到震撼。傅聪傅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更使我感动。《傅雷家书》应是我们学习和深思的教材。

  《傅雷家书》共收录了傅雷写给在国外学习的傅聪的十一封信。傅雷对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子的发展甚为关心,想方设法的指导着他。因此,关于儿子的音乐专业也是尤为关注。哪一乐曲,哪一乐章,哪一字节都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怪不得有人说;这样的教育,不成材都难。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为我们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因为我们学习不佳,工作不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对,就是他们,这些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傅聪傅敏理解了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国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也成为我国杰出的英语导师。而我们又做了什么?

  不,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了。不能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我们有代沟”,就拒绝和父母交流;不能因为一点点不顺心,而对父母大发脾气;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不顾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不,我们应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我们永远不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但能肯定的是你能为父母做的,绝不会比父母为你做的多。一个人,如果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长大后又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他会把这种爱延续下去,继续传给其他人,那么世界上将会处处有爱。

  《傅雷家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最值得读的一本书。读读它吧,让我们从中读懂父母,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学会感恩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从古至今,家书都是连通家人的情感桥梁,它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有过“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种种。《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傅聪——傅雷的长子留学波兰,学习钢琴演奏。父子俩情深意切的交谈,贯穿在一封封家书中。而傅雷的家书中,却不仅是亲人的思念,我读这本书,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热爱……

  每个人心中,都暗藏着一个心灵的归属,可以在此,发自肺腑地与亲人畅谈。而从无声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仅仅有傅雷与儿子的深厚温情,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熟悉。

  这是一位严谨的父亲对儿子耐心的指导。几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俩对于钢琴艺术的感悟。傅雷不仅关心儿子练琴的生活,还不断强调各种曲调的情感,比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朴实的语句中更体现的是父亲对于儿子的关怀,对于艺术的追求。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傅雷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嘱咐他坚定立场,待人谦虚,礼仪得体,心怀爱国之情。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含情脉脉的文字后,是远隔两岸的深厚情义。文字本无情,却承载了爱的温情,似细水长流,滋润干涸的草地。在一个时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坚决地告诉儿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做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傅雷对儿子的关心更多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没有分离,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于我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家书记录的,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与珍惜。

  我诞生在了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谈,但那份来自父母细致的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何时,无论爱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从傅雷的家书中,我更看清了这份爱,我会在淡淡的清欢中感受爱,感恩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多有意思,看着没趣。可当我将我的这番感想告诉给了正在打工的姐姐时,我姐很是恼火,她先狠狠地训我一顿,在语重心长地为我开导。当我的心灵雪峰被她的那轮暖暖太阳融化时,我再看这本书时,我骤然才发现我以前那缺少远离家乡的经历的精神麻木。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傅雷给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谚语的涵义。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嘘寒问暖,还有作为父亲的职责。正如傅雷所说的那样,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并不把儿子看作“天真的孩子”,他把傅聪看作成自己讨论学术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位“知己”总是会与其讨论书籍、乐谱、学术、技巧、作家的品质等等问题及感想,所以常常会与傅聪产生看法的分歧。但傅雷也会把自己作为“长者”,以自己的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种种事情。傅聪在他的引导下,也成为一位成功的著名钢琴大师。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傅雷家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家书类文学作品。过去我浅显地认为家书一类的书籍没什么可读的,无非是一些琐事,但是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发现自己实在是浅薄。这本书收录的傅雷与儿子傅聪的书信往来,生活琐事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关于艺术的、生活的以及如何做人的。从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对傅聪的要求很严格,不仅是艺术层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世。傅雷认为要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在生活上,傅雷会关注儿子的各种细节并从中发现不合规矩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

  比如收到邮寄的物品要在信中提出,是对他人的尊重。比如用什么样的.话语跟朋友沟通更合适。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不是要成为一个演奏家,而是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傅雷教育傅聪要多写作,思想在脑子里跟写出来是不一样,同样对自我的反省和检讨也要写出来,书写的过程能让认知更加深刻。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就是经常脑子里有些想法,但是只是想想,当我尝试将想法写出来时我发现随着写的过程,我的思考更加深入,同时我也会斟酌语句,这一点我将继续坚持下去。

  《傅雷家书》很适合从事艺术的人好好阅读,傅雷在书信反复强调一点,艺术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哀而不伤,要学会克制,而不是肆意地借助艺术宣泄。虽然我不从事艺术,但是随着年纪增长,我愈加能够体会傅雷的思想,我更容易被那些对情感有所节制的艺术作品所吸引,能够引起我更深的共鸣和思考,久久难忘。

  看《傅雷家书》让我总有一种被教育和训导的感觉,傅雷对傅聪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那是一种能触动我心灵深处的说教,让我也不禁按照傅雷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我愿意在生活中去实践一部分傅雷的教导。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读书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尽管我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我希望可以成为傅雷口中的人,以此共勉。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读完这本由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以后,说心里话,觉得,真的是蛮有感触的。

  并不是想去指责我们的父母,只是觉得,真的,傅雷夫妇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别的不说,你首先要承认,读完它,有没有想去把这本书拿到父母面前,让他们好好学学的冲动?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呢,书的确是好书,信也写的淳朴,傅雷夫妇对儿女和祖国的爱也显而易见,他们也是教育事业的典范。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是我们普通人父母的放大版。

  说实话,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看了很多网上的有关读后感资料,觉得,要么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怎么怎么不如人家,要么,就是人家夫妇怎么怎么伟大,其实,真的没有这个必要,不要误会,并没有一丝贬低的意思,只是想说,如果你读过这本书,那之后,就更应该把目光放到我们这些平常人家的父母身上。

  拿我说,我父母学历不是很高,也没有天天祖国啊、社会啊挂在嘴边,但,他们真的很爱我,他们给我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我们没有远隔重洋,当今社会通讯发达也不需要写信,不过我相信,我们当中任何的一个人,处于像傅聪那样的情况,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父母都会挂念我们,时时刻刻操我们的心。

  也许,他们不懂得多么高尚的教育方法,所以,傅雷夫妇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对象,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他们中任何的一个,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我们看这本书不能光是一股脑称赞傅雷夫妇,或是贬低我们的父母,我们更应该的是通过这本书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同样身为父母的我们的爸妈对我们的爱。

  我想去承担你将可能会承担的一切,却又害怕承担的太多,你会忘了怎么去飞翔。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不是正因它厚重,而是因为它里面包含的都是爱。它就是《傅雷家书》,一本关于爱的书。

  没读过《傅雷家书》之前,我以为只不过是一封又一封枯燥无味的家信罢了,为什么要编成一本书来让我们阅读呢,可是,当我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消掉了我这个认为枯燥无味的想法,这本书竟给我带来了无数启示,从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父爱!

  说起父爱,他是不同于母爱的,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的是一杯温开水,虽然平淡无奇,可又能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亲,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他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给的爱是永远不能与任何人相比较的`。他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处事态度也是非常好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坦然谦虚,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远铭记。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4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傅雷对儿子的一番心灵的教诲。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拉近了他们父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它是亲情的纽带,使远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紧相连。在黑白书页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傅雷优秀的思想品质所散发出来的强烈光辉,也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无限希望与关爱。傅雷希望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教会儿子做人,让儿子少走弯路,寻求更好的自己。

  每次傅聪要演奏一个新的音乐家的作品时,傅雷总会搜罗这位音乐家的所有生平事迹,并且努力揣摩其演奏这首乐曲时的感情,只为了让儿子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且深切感受其作品所表达中的思想。

  傅雷也在信中多次告诫儿子,要学会批评,告诫他不要被四周的'赞扬声所冲昏头脑,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放过每一个有待改进的小细节。比音乐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人生的教诲,他就好像黑暗森林中的一条光明小路,带领儿子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他对儿子的爱是傅聪追寻音乐梦路上最好的导向。

  傅雷也在时刻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永远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立志成才,要记得报效祖国。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是一封封父亲的书信让他汲取了那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刻给他指导与鞭策,让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追梦路上的各种障碍。

  傅雷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也通过书信殷切的灌输在儿子的身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每一对父母子女以强烈的启迪。傅雷立身行事的准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读书中,学会像他一样做人和学习。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才会更加茁壮成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1-07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4-28

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8-03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10-29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8-11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6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7-25

傅雷家书读后感09-20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