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09-08 01:54: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15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这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它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最近品读完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在二章谈艺部分,傅雷做为一个智慧的长者向儿子傅聪和读者讲述了一些道理,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智慧与道理;让我们明白了,我们都是追梦人。在追梦路上的我们或许会迷茫,但是有了傅雷先生的引导,我们也许会在追梦路上更加坚定,更加乐观。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二部分中的那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黑暗的角落中独自享受着孤独,才会有那么多的名人崛起。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读,才涌现出了那么多的人才;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才会知道刻苦学习的乐趣……那么多的优秀人才,谁不是忍受着孤独,独自一人钻研着学术。也没有谁是不经历孤独,而创造出来的'美好。

  我们在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和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时。我们不能忘记,是那些伟大的人带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他们在孤独中创造着一切,在学习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忍受孤独,将坏习惯养成了个性,忘记了思考和探究。网上传着这样一句话:“许多人等把命运交给星座,把努力交给鸡汤,把考试交给锦鲤,然后对自己说:‘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他们过不好这一生,但有的人却能过的很好,因为那些成功的人,曾经体会过和成功等同的代价——忍受孤独。

  让我们学习孤独,忍受孤独,体会孤独,享受孤独。即使有人对你说,努力根本就没有用,你只是在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罢了。但在这个世界上,人最不需要做的就是向别人证明什么,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将重复别人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追求梦的旅程中,我们应该享受孤独,体会孤独,走一场用脑与心相对的征程,探索那神秘的内心世界。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3

  读完黄老师布置的《傅雷家书》,我掩卷沉思……

  傅雷是真正的好父亲,有这样真诚的父亲,做他的儿女应感到荣幸,他把自己的儿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总是给予儿女正确的观念。我们有些长辈,做错了事不承认,还将其强硬摆正,这是教育的误导。

  傅雷的真诚,体现在教育儿女方面,书信中可见一斑:“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偿,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

  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抚养子女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x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冬日,狂风呼啸的早晨。在放着杯热气腾腾的茶边,我翻开《傅雷家书》,在氤氲中我仿佛理解了傅雷的良苦用心。

  起初,《傅雷家书》令我感到厌烦。但其中对儿子傅聪的关心体贴无不渗透在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像一位语重心长的老人缓缓地给予人们谆谆教诲。

  傅雷与傅聪谈论艺术的完美部分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抹去。信中写道“你提到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完美)。”而这句朴实的语句中实则蕴含着人生真谛。这恰恰体现人生中对自己、目标、理想的追求。完美总是相对而言的,缺憾也是一种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傅雷认为“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即。”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无法达到目标时,内心的煎熬,夜晚在被床上的辗转反侧,第二天醒来时的睡意绵绵,以及一个个出神焦虑的瞬间都是逐梦之旅的一个个小插曲,带给自己非同一般的滋味……

  不妨抛弃一切忧虑,不妨放弃无尽的'惋惜,执笔书写下自己的青春。当甜美与痛苦交错前来,方知日常点点滴滴的珍贵。从平凡中书写不凡,保持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在道路上凭着老黄牛的那股韧劲找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傅聪在一次访谈中说“所谓完美就是走向死亡”。完美乃是缺憾中的满足。傅聪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钢琴艺术之中,并常回国任教。“志当存高远”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人生中的不懈追求。即使世界上的完美可遇而不可求,当你能做到永葆初心,执著地在黑暗时分走下去时,你也能一窥生活的平凡美好。

  用心去追求,用实践去证明,用热血去践行,你也能看到生活背后的万千美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家书,我是第一次接触。在这本《傅雷家书》中凝聚了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我在这陌生的文体中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傅雷在书信中贯彻了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是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而夫人朱梅馥在书信中不像父亲一样严厉,从她的文笔能看出她是一个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的夫人。关注儿子和丈夫的身体和起居饮食,与媳妇保持密切的交流,母亲的形象尤为突出。这样一柔一刚的碰撞,无疑是组成一个成功家庭的配方。

  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大师,父亲傅雷常在书信中常指导傅聪的钢琴。因为我自己也是学习钢琴的,所以对傅雷的一些指导也深有体会。文中有一段是说哼唱的缺点,因为哼唱是一种极随意的行为,快些,慢些,吟哦起来都很有味道,但如果弹的人一边哼一边弹往往就会错了节奏。我自己平时也习惯哼唱,但当我只弹音乐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节奏慢了。傅雷给傅聪的指点是看谱的时候不妨多哼,弹的.时候尽量少哼,在曲子熟手后只宜于“默唱”。而且在弹的时候也要想象一下意境,推敲曲子的结构,起伏,高潮等。平时我的钢琴老师也会这样指导我,但我总是体会不了。当我看到傅雷老师的讲解后,我自己很容易领悟到,而且在弹琴实践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特别是书中对于弹钢琴的技巧和做人道理。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启发。

  

傅雷家书读后感6

  父亲是个严父,他极力地对我的种种缺点抹平,极力地让我成为一个楷模式的人物。或许是望子成龙,他让我成为那优秀到失真的人物。和傅雷一样,他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就像太平洋的中心,平行式的波浪下又不知有多少暗流涌动。我只好对他尊敬,尊敬中还裹挟着恐惧,就像是欣赏高峻的山峰,不犹得望而生畏。

  我的童年从此搁浅在六岁。然而,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我却看到了另一个父亲。

  昔日的严父,在信中,却写出了绵绵细语。叮嘱着,就像是最有耐心的老师,让人动容。方正的楷书中,每一个钝笔,都像是一只满怀深切的眼睛,永远地凝视着大洋彼岸的子女,写着写着,便掉下感动的泪,化作一个个句号。

  傅雷的文字,似和煦的春风拂面,似深秋的'露水晶莹,似夏天的烈阳感动,似冬日的火炉温暖,似初升的太阳温和,似深夜的月亮亲切。他的文字,无时不刻让世界上的所有读者掉泪,无时不刻让世界上的所有读者受到这谆谆教诲。

  我忽然恍然大悟,世界上的父亲就像是蚌壳类生物一样,在看似坚硬的外壳下却隐藏着一颗流动的心。多少的望子成龙,多少的严苛要求,多少的逼迫,多少的教导,多少的如水一般的父爱啊。父爱像是一口心田上的井,看似是一根针留下的疤痕,可是悄然中,这口井又在滋润这片心田。

  无声无言的父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我认为父爱更如水。傅雷,朱自清的父亲,天下的父亲,都是用水做的心啊。而通过《傅雷家书》,我才认识到,一个真实的父亲。

  父亲如山,父爱更如水。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在这众多的父母中,有一个父亲有些特别——他用一封封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强烈的爱国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儿子的爱与教育。这,就是傅雷。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傅雷还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个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来往的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这本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对居住海外的长子傅聪,傅雷只能通过书信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得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是我与我妈妈一起阅读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妈妈都受益匪浅。妈妈表示,傅雷的教育方式很特殊,并没有过多的动作,只是用一封封书信来教导孩子。她还说,从今往后,她会每年写一封书信给我,会在信中鼓励我,激励我,关爱我,像傅雷一样。

  傅雷是伟大的父亲,用平凡的家书,造就儿子的成功之路。我也感谢《傅雷家书》出现在我生命中,给予我指导。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家书》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作为父亲,傅雷给他的儿女写下了一封封信,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人以及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假期读完《傅雷家书》,颇有感触。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会永远掩埋,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敢于解剖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验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父母。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就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是否觉得很熟悉?我的父母也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们尽量给。”从中发现在《傅雷家书》中可以找到我父母的影子,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不比傅雷给傅聪的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哪个时代的记忆。它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的道德清楚阐述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古有鸿鹄传书寄家信,今有异国他乡诉情思。家书是深厚真情的流露,家书是殷切关爱的寄托,家书也是甜蜜思念的倾诉。

  《傅雷家书》收集了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是一个父亲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写成的“教子之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蕴含了傅雷的丰富阅历和深刻思想,饱含了浓浓的父子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满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期盼、无微不至的关怀……傅雷亦父,亦师,亦友。

  读过此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世间情感千千万,最普通的莫过于亲情,而令我最震撼的就是那深沉的父爱。《傅雷家书》记载着对孩子满满的爱,在那个年代,科技没有现在发达,没有QQ,没有微信,更没有互联网,唯一能够交流的是书信,所以傅雷通过写信来传达自己对儿子的关心,了解儿子在外面的生活状况等,很多细节令我感动。

  傅雷在家书中写道:“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心灵的朋友。”傅聪小有成就之时,傅雷教诲他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与其说傅雷是傅聪的父亲,不如说傅雷是傅聪的朋友和知己。

  傅雷写道:“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傅雷说,只要傅聪能够坚强,他这辈子就放心了。可见人学会坚强很重要,在文中并给我们详细的解答了坚强的意义。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 孩子与父母的真诚沟通、交流,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和父母沟通的道路,让我能够从傅雷的家书中看到了父母对我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不久之前,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让我不禁动容。他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但是,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实在太少了。虽然身处国外,就算很忙,但依旧要给父母回信,换做是我也不可能几个月不回一封信。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很庆幸在这个年纪可以读到这本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可知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我现在顺便告诉你,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因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会误会你骄傲自大,无缘无故的招来了敌人。……”

  载自《傅雷家书》里的“1957年”。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一丝丝父爱。那是略带担忧的语气,也附有严厉。从中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爸常常是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起学业的事。诸如“要好好学习啊,将来社会上,靠的是实力,而不是门面上的。”

  “现在,外面有很多竞争对手的,你要懂得如何去应付。”“将来,未必有父母在后面作铺垫的。”等。这些话,以前在我的耳里,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唠叨话,总觉得那一天太遥远了,这种事,不需要我去担心。现在,也许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听这些文字,竟从中听到了无数的父爱和忧心。

  惭愧!心里悠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的关心,我却当作是一种麻烦,当一切都好像体会到了的时候,很讨厌。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压着自己,很讨厌,就像无法呼吸似的。惩罚吧!感觉到种种的情感冒了出来,讨厌、后悔、厌恶……只知道书中的文字因为颤抖而摇晃不定,大力呼吸着空气中快要消失的氧气,像一个无法从吸毒中抽离的吸毒犯似的贪婪的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脸上已经布满了不明出处的水分,那水分模糊了视线,夺出眼眶,正紧贴着脸庞一直往下流淌。

  本来只是很简单、很普通的一段吩咐,那是父母在儿女出游时通常都会说的一段话,但却勾起了我无数的愧责。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楼适夷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信件,更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爱,儿子小有就,他欢喜自豪;儿子遭受挫折,他满怀忧虑;儿子骄傲自满,他谆谆教诲。对儿子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是一位朋友,最后才是一位学者。作为父亲,傅雷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作为朋友,他担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严格的父亲,知心的朋友,渊博的学者。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说我家像一个戏台,母亲总是唱红脸,父亲却总唱白脸。曾几何时,我厌烦甚至怨恨过他,因为他如此的“不近人情”。

  还记得我刚踏入二中校门时,不熟悉环境。很快迎来了我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懵懵懂懂地走进考场,考了年级560名,一共1200名学生,明知道没有付出努力,只是运气原因却依然居功自傲,向父亲报喜。我本来学习不是特别好,我原料想父亲会高兴地夸奖我,不料父亲却面无表情,只是冷静地叮嘱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你前面还有多少让你超越的人,而我沉浸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全然将良言警句丢在脑后,变得更加松懈。

  教育方面,父亲与傅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自己的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我立于山巅,众生仰望,父亲是那个沉默的人;当我跌入深谷,所有人都怀疑我时,父亲是那个拉我一把的人。

  父亲拳拳似海深,我庆幸在我成长路上读了《傅雷家书》,是他让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景,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坚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异常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境。”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我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此刻,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可是我明白,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向很安静。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沟通方式,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的话表达出来。

  家书,也就是家信,指的是离乡在外的人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工具,它也维系着家庭幸福,亲情浓浓。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二人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这十二年中,他们通信数百封,记述了傅聪出国成名、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傅雷夫妇都很细心,把儿子的信都妥善保管,并将主要内容分类摘录成册。

  整体来说,傅雷与傅聪通信的主题为:教育孩子,立身行事,以中华文明为主;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他写给儿子的信有四大作用:

  1、讨论艺术观点;

  2、激发出年轻人的思想;

  3、训练傅聪的文笔;

  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信中的内容,除了记录一些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思想与品德。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历史,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仅是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更让我们学到了一些立身处世的原则。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它告诉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远是春天,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奋斗就能迎来坦途。

  待人谦虚,做事严谨,礼仪得体;遇到困难不放弃,获得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应该是《傅雷家书》中给我们的永恒的启示吧!

  这本书虽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通的书信,但是它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我不禁想起了严厉的父亲,他也老是训斥我,我经常敢怒不敢言。此时我细心体会,将心比心,方才领悟了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严厉之中不乏慈爱;父爱如风,猛烈之中不乏和畅;父爱如水,永润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带着求知的欲望捧起一本书专心的阅读——《傅雷家书》。他是我国近世享有盛誉的翻译大师与艺术批判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信摘编。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子的爱与期望。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使我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作者教导儿子: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告诉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与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感触最深得是傅雷在1954年1月30日晚写给傅聪的`信。因为作者在儿子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又怕儿子嫌烦。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理解。讲述了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尊重长辈意见,理解长辈的情感的态度。长辈应克服不太讲究说话技巧,不够耐心的弱点。让我懂得了如何与长辈交流、相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待我们呢?当我们骄傲时,父亲是我们的“警钟”;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父亲是我们的“打气筒”;当我们在外面受伤时,父亲是我们的“避风港”……父爱如山,父爱伟大!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父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4-28

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8-0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10-29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1-10

《傅雷家书》读后感02-18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8-11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8-12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8-20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