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合集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读后感1
众人皆知,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体三部曲响誉世界,其中《童年》一篇,更是绝世佳作。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的字忽上忽下……14天后,我终于读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阿廖沙那悲惨、令人怜悯、令人同情的童年生活像幻灯片一样在我脑海里一遍一遍放映。
可怜的阿廖沙(高尔基)4岁就丧父,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就降临到阿廖沙的头上。为了一点不起眼的小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使他失去了知觉,一连躺了几天;两个舅舅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常常打的头破血流......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但是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我把自己的童年时代比喻成蜂巢,形形色色平凡又普通的人们如同蜜蜂,把各自采集到的生活和知识的蜂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为我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尽管这养料又脏又苦,但只要是知识,它就是蜂蜜,虽苦尤甜。”阿廖沙的童年如同地狱一般混乱,但是他却乐观的比喻成蜂巢,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童年里慈祥仁爱的'外祖母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能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抚慰了阿廖沙心灵上的创伤,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关爱教育阿廖沙。外祖母如一扇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内心,把阿廖沙引到了光明的地方,她的爱使阿廖沙充满着坚强来应对苦难的生活。爱读书的阿廖沙受外祖母的影响,在艰苦的环境里寻找一切机会读书,通过读书打开了他与世界的大门。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正是这一次次的风风雨雨为他走向成功打下了坚毅的基础,造就了他的一生。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天地里,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变,没有变得肮脏,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童年》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积极面对,勇于拼搏!美好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童年》读后感2
前几天,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他的生活环境让人心酸,他三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便跟着妈妈来到外婆家。外公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同样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公经常痛打外婆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的环境下,谁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
看着看着我的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文字忽起忽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边还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阳。外婆总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宽容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外婆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阿廖沙,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爸爸妈妈的保护,有爷爷奶奶的关心,有外公外婆的宠爱。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应该向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家里人给我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把时间浪费在玩耍和看电视上,要通过刻苦学习,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成才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希望,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
《童年》读后感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无论是开心还是无聊,都让我们刻骨铭心。童年反映了我们童年的喜怒哀乐。我觉得这些喜怒哀乐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看了《童年》,我知道高尔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
主人公阿莱莎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普通公民家庭里度过了悲惨而黑暗的童年。他早年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祖母来到专横破产的祖父在一家小染坊的家中,却经常被暴戾的祖父殴打。在他爷爷的家里,他遇到了很多人,包括两个自私贪婪的叔叔,他们渴望分开,还有两个堂兄弟。简单而又深爱着阿丽莎,“小茨刚”(伊万)每次都用胳膊挡着爷爷的鞭子打阿丽莎,即使会红肿。但他很强壮,却在帮二叔雅科夫背十字架的时候被压死了。
在阿丽莎的童年,父子、兄弟、夫妻勾心斗角;为了争夺财产,人们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和争斗.但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丑陋的,周围也会有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给了阿丽莎信心和力量,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祖母,她把蜂蜜送到了阿丽莎的心里。祖母是她作品中最善良、最有人情味的形象。她总是用自己的温柔给阿丽莎播下爱的种子。种子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有了翅膀的保护,阿莱莎的世界将不再是风吹雨打。祖母抚慰了他的精神创伤,真正教会他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是格里高利,一个老工人。当然,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刚”也教会了阿丽莎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但他被两个叔叔杀死了,但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杀死,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辉煌多彩的。没有烦恼痛苦,却无忧无虑。在家里,父母宠爱,呵护,保护。在学校,有老师的.指导,有同学的陪伴。高尔基呢?与我们相反。在这样一个邪恶污秽的社会里,他那颗明亮慈爱的心并没有动摇,也没有被污染,反而越来越开放明亮。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恨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找到了他的爱,想到了他的恨,尝到了黑暗的光芒。
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告诉我们,要坚持求知,不惧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敢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童年》读后感4
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必管人间的险恶纷争,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腐败……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字,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让我感慨万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7岁的父亲去世后,随母亲牵住灾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期间他的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四岁丧父,跟随悲疼欲绝的母亲和慈爱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房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起的外祖父的毒打了。但善良的外祖母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罗舅舅和雅克夫姐姐,还有两个都比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次刚——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是活活压死了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就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和阿廖莎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童年最灿烂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宽阔的明亮的教堂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又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得狠狠教训那人一顿…..但拥有这这些,我们似乎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菲吹灰之力。我们多么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因该悔过自己曾经的施舍,我们不应该浪费,我们要学会珍惜。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今天。
《童年》读后感5
童年,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有些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些人的童年是哀伤的;有些人的童年是美好的,有些人的童年是悲惨的。它有着自在的玩耍,有着严厉的训斥,有着无边的幻想,还有有趣有枯燥的学习。这固然是我们的童年,却不知前人的童年怎样。想要了解别人的童年,最好的方式便是阅读。这倒应了高尔基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翻开《童年》,我走进了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自当不朽名著。它讲述了高尔基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生活:父亲的死去、母亲的离开、严厉的外公、慈祥的外婆、放荡的舅舅、冷漠的'继父??这些都给高尔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性格时而孤僻,时而开朗,这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此书最后以母亲的死去作为结束,并以高尔基独自生活的开始承接了下一部—《在人间》。
高尔基的童年虽然有些阴暗,令人不堪回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活,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他在家道中落时坚持读书,后来虽然沦落到捡破烂为生却绝不偷盗半分……再看看我们—虽然生活条件优越,却还是经常不满。高尔基把学习当作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却是草草写完作业应付一下老师就去玩了。对比之下,我们不觉自惭形秽。而高尔基亲笔写下了自己的童年,难道还不能证明他的童年不是不堪回首的吗?
世人皆道高尔基伟大,为什么说他伟大?难道是因为他写出了多么美妙的作品吗?不,是因为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伟大的心灵从何而来?源于平和澄明的心境与生生不息的追求!美妙的作品,也不过只是这般心境与追求的衍生品。而想要有这样的心境与追求,就必须阅读,这是同伟大心灵的对话!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童年是人心智发育的初期,也恰是开启阅读大门的最佳时机。如果在这时埋下阅读的种子,必将受益终身。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少壮不努力”,定会“老大徒伤悲”。所以,为了升华心灵,赶快趁着这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投身书海,酣畅淋漓地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吧!
童年,最应阅读;阅读,为了升华心灵。两者关系及其密切。有了阅读的童年,不管多么悲惨,又怎会不堪回首呢?
《童年》读后感6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童年理应是纯洁而干净的,龌龊的人与物不应该出现在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快乐里,可一本书的出现,却打破了我对童年固有的思想,我也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与肮脏对一位懵懂无知的小孩子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童年》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他讲述了作者幼时的悲惨亲身经历。三岁时,阿廖沙的父亲不幸离世,只剩母亲和外祖母风尘仆仆的带她回了娘家。殊不知,这却是他噩梦的起源,他的外祖父是一个残暴,卑鄙而又视财如命的小人,家里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被外祖父抓去用鞭子狠狠的抽打一顿。他的两个舅舅自私至极,经常为了分家而大吵大闹。家中的女人们更是苦不堪言,时常要忍受着丈夫对自己的痛打与发泄,这一切,都给年幼的阿廖沙留下了不可埋没的心理阴影。好在,作者的外祖母是一位仁慈并且疼爱她的女人,但上天注定要让阿廖沙尝一尝痛苦的味道,将为数不多呵护他的外祖母带走了。之后,十一岁的阿廖沙被外祖父残忍的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这部小说真实生动的描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悲哀,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突破界限,只能在肮脏残酷的贫民窟中自谋生路,而达官显贵们却灯红酒绿,奢华暴虐。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没有一丝欢乐,只有充满仇恨而又龌龊的人与事,是那么的忧愁与凄凉,但她并没有向腐败的`社会低头,他就向那个黑暗时代的一株蓬勃向上的野草,尽管前方的道路艰辛而险峻,但他依旧坚韧不拔,在封建的社会杀出了一条血路。就像那些混迹在贫困区的孩子,纵然身体被外界的影响染得发黑,可眼睛却是明亮的,灵魂是纯净的。
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是被宠坏了的孩子,锦衣玉食,欢乐快活,我们的童年哪个人向阿廖沙那样悲惨,又有多少孩子受过鞭子的教育,同在一个世界,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山沟里的孩子,刚懂事就要担起一个家的重任,既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们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少,但他们都是坚强而拥有毅力的阿廖沙,他们都是真正能吃苦的孩子,他们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们的灵魂是富有的,如果他们有幸步入社会,大多都会成为成功的人士,而他们儿时的不幸,只是上天对他们的考验而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果一个人的心志足够强大,那总是他的童年经历再怎么悲惨,他也能挺过劳苦,成为国之栋梁。
《童年》读后感7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三岁的纯洁的未经任何罪恶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谢,天使一样的阿列克谢,似乎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而触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无情地将他扔进了这肮脏的臭水里,让他在充斥着荒诞与野蛮的境况下生长,颇有些自生自灭的味道。于是,三岁的小男孩阿列克谢便蹒跚着开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寻找。能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灭的阿列
《童年》读后感100字,《童年》读后感400字,童年读后感100字,童年的读后感400字,童年读后感600字,童年读后感300字,童年读后感500字,童年读后感20字,童年读后感200字左右,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
克谢身边出现了一位慈祥的守护神,多年生活在这样黑暗的角落里,所幸没有使她的心灵变得一样黑暗。她所终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怀有一颗纯洁的心灵。
外祖母出现在阿列克谢充满苦痛的生命中,带来一朵黑暗中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小阿列克谢的生活。每当暴力和罪恶侵入,试图腐蚀他纯洁的心灵时,外祖母总会适时地出现,用上帝和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将黑暗的阴影驱赶。外祖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外孙的心灵,希望他能在恶劣的生活境况下茁壮、健康地成长。当看到她就算受到莫大地痛苦时仍然诚心地赞美上帝和圣母时;当看到她在火灾中临危不乱、镇静地指挥灭火时;当看到她逆来顺受地接受老伴的毒打时;当看到她捧着外孙挣来的几个钱币而落泪时,我彻彻底底地被感动了,我知道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除了母爱还有外祖母的爱。
《童年》读后感8
在春节这样一个全家欢聚、非常快乐的时刻,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部著作。这本书是高尔基真实的生活写照。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家庭生活。
书中的阿廖沙是一个可怜的小孩。他自幼丧父,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贪婪吝啬,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毒打阿廖沙。两个舅舅也残酷无情,毫无人性,非常讨厌阿廖沙,只有外祖母疼爱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廖沙居然勇敢的走了出来。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人心的丑陋。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小茨冈之死”。小茨冈是一个积极乐观,善良热情的雇工。他给予了阿廖沙足够的温暖,也是阿廖沙的朋友,还经常替他挨外祖父的藤条。在伤痕累累的情况下,还在安慰阿廖沙。小茨冈经常受到侮辱,却从不抱怨。小茨冈的死是因为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抬十字架,小茨冈脚下绊了一下,两个舅舅放开了十字架,把小茨冈压在了十字架下面。但当外祖父问起这件事时,两位舅舅对害死小茨冈的事供认不讳,也体现出了他们对生命的蔑视。我非常替小茨冈感到惋惜,心都被揪起来了。阿廖沙失去了为数不多的好朋友之一。他那时还小,以为小茨冈会像以前一样从地上坐起来,但是,再也不可能了。
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能够辨别是非,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他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好的环境里,但这反而让他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的人。这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童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黑暗统治时期的艰苦生活,让我知道了现在这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我们现在多幸福啊,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课;不会有人欺负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高尔基那个年代呢?他应该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吧,几乎天天有人欺负他,辱骂他,跟现在简直是天差地别。我们千万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定要努力学习。我们再不努力学习,就太对不起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和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了。
阿廖沙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的钢铁般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我想起了海燕中的一句话“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童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精选]07-13
童年读后感[精选]07-13
《童年》读后感【精选】01-05
《童年》读后感(精选)07-18
《童年》读后感【经典】09-30
经典《童年》读后感10-02
《童年》读后感07-06
童年读后感07-15
《童年》读后感(经典)08-18
《童年》读后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