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主要描写了公元三世纪时,没落王族刘备在偶然机会下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讨伐过黄巾贼、董卓,后来建立了蜀国,与曹操、孙权为首的魏国和吴国争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蜀后主刘禅被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气周瑜”、“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故事。
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细致入微,给我印象最深的.要说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小说中多处描写了他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的情节就是其中之一。关羽率先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华佗来给他治病,说要刮骨疗伤,关羽在下棋,直到缝完伤口,关羽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我被关羽的坚强与勇敢深深震撼了。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我听见要打针就吓得跑出了诊疗室,最后在妈妈和医生的连拉带拽以及我的哭哭啼啼下打完了针,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我还记忆犹新,再看看关羽,感觉好惭愧呀!
这本书我可以说读了好多遍,像关羽这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还有很多,我从他们的英雄事迹中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人要像关羽一样勇敢、坚强,像刘备一样宽厚、仁爱,像张飞一样忠义、仁德,但不能像刘禅一样懦弱无能,更不能像周瑜一样嫉妒人才;诸葛亮的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深更是值得我学习的。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要学习《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努力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我相信,只要我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将来就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夜读春秋、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主公消息,毅然投奔主公,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诛颜良,斩文丑,使敌人闻风丧胆。
再说曹操。曹操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曹操的评价直到今天褒贬不一,他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又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野心,既有“一统北方”雄心壮志军事才能,又有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领导风范,就单单的诗词歌赋方面无人能及,雄才大略,酝酿出很多苍凉雄健,才华纵横,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的诗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琅琅上口的诗句不胜枚举。
然而,《三国演义》除了给我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在今天,我们地震健儿,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跨隔壁、穿沙漠、越高原、踏雪山,征战万里,以科学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谱写地震事业的新篇章,我们也是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一篇气势磅礴的赞歌,为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拉开了序幕。我喜欢读内敛深沉的《红楼梦》,也喜欢读豪迈奔放的《水浒传》,可最令我爱不释手的,该是那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豪杰,时山河碎裂,烽烟数处,旌旗猎猎,群雄逐鹿。千古风流人物策马扬鞭,一时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备,智勇双全的关羽,风姿儒雅的周瑜,雄才大略的曹操。他们运筹帷幄,一拂袖,便书写了乱世的篇章。
诸葛亮头戴纶巾,轻摇羽扇,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可谓是“万古之人不及也”。他于赤壁与周郎联手放的大火,烧定了天下格局,烧出了蜀国的半壁江山,待硝烟落定,便已三分疆土。他足智多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星落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哀叹。
关羽手持长刀,目光炯炯,舍弃曹营官爵美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只为桃园结义时豪气冲天的誓言和赤胆忠心的一拜。华容道放曹操的踌躇,水淹七军的英武,败走麦城的末路,无不诠释着他的忠义,真乃顶天立地大丈夫!
曹操对酒高歌,长吟诗词,说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他讨董卓,败黄巾,擒吕布,平袁术,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以取天下。他以江山为棋局,以兵甲作棋子,于谈笑间翻云覆雨。他有统一中原的抱负,也有称雄称霸的野心,千百年后仍令人追忆。
孙权挥剑斫案,一声“大都督接剑”彰显了他的知人善任,周公瑾赤壁鏖战,吕子明白衣渡江,陆伯言火烧连营,皆展示着吴人的英气。他继父兄遗志,执掌江东,屹立于神州大地东南之处,任贤臣能将,御北敌,联西蜀,展伟业。万古后,终留后人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三国,品计谋。在那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谋士英主以计策为刃,奇谋为剑,你来我往。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今战争硝烟散去,英雄人物作古,千年古事化作大江东流,载入史册,他们远去的背影令我们追念。
《三国演义》之精彩,让我无法释手,它是一盏古典文学的明灯,不能因时间而蒙尘,让我们读经典,保心中长明、盏灯不灭。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的史实与民间传说为依据,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曹操进攻徐州的时候,刘关张三兄弟被打散,刘备投奔了袁绍,关羽暂时投降,寄居于魏都许昌,等待着他大哥刘备的消息,曹操对关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钱美女,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忍痛割爱,赤兔马相赠,又费尽心思送新袍,可见对关羽的厚爱,可是关羽依然心在他大哥刘备身上,不过关羽表态,他也并非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必须再曹营立下战功,他才会离开,
这边曹操爱才,心想,那我就不能给你立功的机会啊!因为怕关羽一旦回报了自己的善待就会离开。
话说袁绍这边,在刘备的鼓动下,派河北大将颜良带领10万精兵去讨伐曹操,先到白马,曹操亲率领5万迎战颜良,可惜宋宪,魏续相继被颜良在阵前所杀,徐晃出马战颜良,20个回合,渐渐不支,曹操心疼战将,看情况不妙,鸣锣收兵,后来在谋士程昱的建议下,让关羽上,这就有了斩颜良的故事,
颜良死的冤枉!
三国演义中24将河北大将颜良排名太靠后,有点冤,我们日常听到最多的是:斩颜良,诛文丑,这表达不妥“刺颜良,诛文丑”比较适合,
两军对垒,曹操也是狡诈,也不派兵遣将,排兵列阵,不按照套路出牌,这边都没有列队,关羽骑着赤兔马突然冲出,袁军这边颜良想起出战前刘备的嘱托:“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9尺5寸,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色战袍,使用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果见到他,可教急来”
颜良以为关羽想来投奔,而没有做好和关羽的.战斗的准备,而被杀,关羽骑的可是吕布以前的赤兔马,这千里马拼的就是速度,像闪电一样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那会整个袁军,估计都懵了,等清醒过来时候,关云长已经到了颜良跟前了,颜良未及反应,措手不及,人头落地!
关羽这怎么能叫斩呢?刺客还差不多,一般情况都是两军对阵,自报家门,然后开战。这关云长也没有准备,直接就冲过去解决了战斗……
全是刘备这一句话坑死了颜良!
真是“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读后感5
马踏斜日,象飞田角,一条楚河汉界给予后人多少遐想;摘一片龙井,饮一口西湖水,给予后人多少留恋;泼一幅水墨,诵一句《论语》,给予后人多少诗情。而今我举杯邀明月,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而今我想再与孟德铸就,论一番天下之英豪。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将义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义”,就不必谈后者。而这位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桃园之中,你义结金兰,随后为大哥奔走一生。因为最初的誓言,你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而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你大义放走了他,因为你深知以前他对你的'厚待,这是你对他的回报。因为“义”你没有选择曹操的位高权重,八千里路云和风只为和刘备相聚;因为“义”你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刻只剩赤兔在风中哀鸣。你为后人留下了“待人需重情义”。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人最纯真的一面已被物质冲击,但我们应该反思,虽然社会有黑暗之处,但是我们依旧应该以情义待人,给他人以温暖。
再饮一杯,再论英雄。
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为古人推崇。而蜀国后期之所以富国强兵是因为有这位英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家训中告诫后人的名言。诸葛亮一直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这使他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卧龙岗一出,认为天下三分,以连吴抗曹;三寸不烂之舌战败群儒,赤壁之火吓退曹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但只怪天妒英才,刘禅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以一生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给后人多少“财富”、多少“宁静‘’和‘’致远”,你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
中华之精华太多,我受益匪浅;中华之英雄太多,我数不过来。你们给予后人的是遐想,是留恋,是诗情,是榜样。
最后,此杯已罢。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东汉末期,在美丽的桃园中,一个面冠如玉的人,一个身长九尺,髯须二尺,面如重枣的人和一个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人焚香礼拜,对天发誓,结为生死兄弟,自此,《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此开始。《三国演义》是本很好的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是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有许多人物名称、地理名称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的记载基本相同。
且《三国演义》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鲜明,旁冗侧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三国演义》名扬四海,外国读者也喜爱此书。早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就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很多人根据《三国演义》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各有各的特点,例如,刘备所说的“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刘备的真诚,对兄弟感情的深厚,让我有点羡慕他们之间的`兄弟情。
还有诸葛亮,“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七擒孟获”等,让我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不禁感叹,诸葛亮果真是“智多而近妖”。且诸葛亮为了蜀国操劳至死,对得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了,这也让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耿耿。
关羽、张飞、赵云他们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要真一个个说的话,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三国演义是一篇鸿篇巨制。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很多人我都特别喜爱,非常多故事都特别精彩。在这些人物和故事上面,我可以学到很多人生哲理,相信以后我也可以把这些道理运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上面,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很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譬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年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非常深的感受。
第一是刘备,从刚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非常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非常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讲,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遭到打击不可以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没办法控制我们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需要要攻打吴国,致使失去了一员战将,假如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需要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很多的战功,譬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筹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了解。于是关羽和张飞筹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让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开心!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如此搭配,真的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战无不胜。他的方案,无不可以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不过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样好的将军,也致使了他们没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透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不少:刘备教大家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大家忠诚就能得到其他人的信赖;曹操教大家干什么事情都不好多疑。大家只须取长补短,就能战胜所有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8
自从读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也明白了很能多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袁绍、曹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可是令我受益良多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了,董卓在汉山横行霸道,有一次令华雄到袁绍寨前挑战,袁绍派名将俞涉、潘凤出击,谁知都被斩了。关羽请战,却因关羽只是马弓手被袁绍大骂。曹操却酾上温酒让关羽壮胆,关羽要求先战后喝。关羽果然斩了华雄,并且回到寨时酒还尚温,曹操大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关羽温酒斩华雄》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只看表面和他的职位定一个人的才能,并且不能只欣赏地位很高的人,因为他们不必须是最棒的`,或者真正的人才。天才在一些不起眼的人群当中,可能他的才能比地位很高的人强记多了,却只是还没被人发掘出来。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做人就必须做像关羽一个勇敢、有胆识、有自信、雄心壮志,不能贪生怕死、胸无大志。让我们也来当上个小英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顿时,平静的湖面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插上了翅膀随着歌声穿越时空,追溯令人神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
这本书让我懂得无论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刘备的`智慧使他和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避免了杀身之祸。诸葛亮的智慧使刘备强大并独立起来,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并多次战胜睿智的周瑜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后来因为诸葛亮积劳成疾而没有实现统一的愿望。但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强大的袁绍……可见,智慧可以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认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书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因为他的心胸狭窄,极度的嫉妒心使他剑伤崩裂而英年早逝,一世英才,一颗闪耀的明星就这样早早的陨落了。
这就是嫉妒的危害呀!此时我情不由的想到了自己,那次英语考试,一位同学超过了我,我心中顿生妒忌,渐渐疏远她。读到书中写周瑜的情节时,我恍然大悟,我这不也是嫉妒吗?我怎么能这样呢?我在改变着自己,渐渐地,我进步了。我更喜欢这本书了。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三国演义》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心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的书房里传来了一阵读书声。没错,就是我在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汉末时期,天下大乱,汉朝皇帝失去职权,汉朝被瓜分成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了称帝天下,而群雄争霸的故事。中间包括了古人无限的智慧。读了这本书,你可能会为刘关张三人的浓浓兄弟情感到感动;可能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到感动;可能为赵子龙为了报答刘备,不惜单骑救主感到感动......在这本书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进攻汉朝国都洛阳。朝廷发布了榜文,召集天下义兵,共同抵抗“黄巾军”。正是这条榜文,引出了一个英雄。他就是汉室宗亲——刘备。刘备看到榜文,不禁仰天长叹。忽然后面一个人大喝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为何长叹?”刘备回头一看,那人正是张飞。刘备请张飞共举大事,张飞答应了。刘备大喜,和张飞一起到店中饮酒。正在喝酒时,一个红脸汉子从店门前经过,喊道:“快盛酒来,我要赶去投军!”这人正是关羽。刘备看他谈吐不凡,便上去打招呼。于是三人一起回到张飞的'庄上,共议大事。三人在张飞的桃园准备了祭礼,结为兄弟。后来,他们果真情同手足,一起为刘备打下了江山。这便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深深的感动了。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情谊,刘备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霸吗?要不是张飞和关羽和刘备情同手足,刘备连在这乱世中活着都难,更何谈建立蜀国呢?所以说,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刘备的真诚,张飞和关羽会愿意结拜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诸葛亮会愿意出山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赵云会愿意归顺吗?刘备不正是因为真诚,才能聚集人才吗?如果刘备不是真诚的邀请别人,别人还会愿意帮他吗?
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说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我从8岁时开始看《三国演义》,我一直都很喜欢。所以直到现在我也还在阅读。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主要是在讲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有三位英雄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他们三人争夺天下。这本书里也讲了很多战争,比如说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其中我最喜欢官渡之战。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在这次战争中发明了霹雳车,结果是曹操胜利了。我还很佩服书中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因为他们遇见什么事情都能沉住气。
有一次,弟弟在那里闹,我刚想大发雷霆。妈妈就说:“你看了那么多三国故事,要学会沉住气。你越是心平气和弟弟才越听你的。”我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我更加佩服三国里的“伟人”了,也更赞叹《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计策,比如说反间计空城计等。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也就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爱上了历史,也爱上了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将之间设计的计谋、谋士之间看穿的人心,还有那一场场惊心动魄、以血洗礼的屠杀与战争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居在男儿之后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当时军刀霍霍之时,花还未落,人却已亡。自古红颜是否真的多祸水?那些女儿身的背后,又是怎样流着辛酸难言的泪?
在董卓任意于长安杀戮之时,貂蝉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汉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恰被王允发现便收其为义女,用歌姬貂蝉这枚棋子定下连环计,周旋于父子之间,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请求之托时,她是毅然决然地答应的。
“若与国家有益,贱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筹划。”
“愿听遵命,虽死不辞!”
貂蝉扭转了董卓政权的局势,却也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自己本就无所依傍,但却为了家国抛弃自由和贞操,在政权和欺骗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负着“祸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劳确比任何一个在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都要荡气回肠,至于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恐怕只在凤仪亭的烟波中渺渺远去了……。
祸兮福所矣,福兮祸所伏。
“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呵,李儒这一句叹息,人们大都为董卓深感到将亡之音,丝毫却不知这些“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们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儿悲,安宁何时归?女儿卑,自由何时回?
董卓曾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郭论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时,不提死者之多,纵军士淫人妻女,哀啼之声,震动天地。自古红颜,本就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就是这样悲戚,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她们,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样的卑微。论巾帼英雄,鲜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稳定,也难有杨门女将沙场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谓的有国才有家,那些心怀国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与无所依靠的孤独,待到历史尘埃落定之时,女儿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现在史书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几笔中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总是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刘备(刘玄德):性格谦逊,一心善良,汉室后人。造福百姓,顺应民心。
关羽(关长生后改为关云长):性格豪迈,丹凤眼,卧蚕眉(人称“美髯公”)为人厚重,也有“战神”之称。手持青龙偃月刀。
张飞(张翼德):性格粗暴,鲁莽,有勇无谋,手持仗八蛇矛,骁勇善战。
这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这是一段笑谈飞灰的历史。
那就是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割据。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也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中,我个人认为张飞性子急,不易成事,但他英勇善战、豪迈自信,曾三声吓退夏侯惇,声音震得山崩地裂,好饮酒。其不得与他谈论天下大事。而关云长被誉为“战神”,讨伐了甚多地带,斩了华雄。可到后面因骄傲,兵败,失荆州也,当然,当时敌多我寡,卧龙先生出策遗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而那时荆州属孙权,曹操兵力强势,不宜攻破。痛失荆州。刘玄德可成大器也,下有关云长,张翼德二弟,英勇善战,德高望重。为人厚道,谦逊,很容易治理国家。有雄宏大志,集中人才,惜—“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没继承他父君一点好。
但说要论起曹孟德,在军事方面一把看家好手,最后也成就了霸业。可又有多少英雄好汉为他牺牲,冤死。不仅杀了华佗,又除了与父结义的好友伯奢。人心狡猾。但论起董卓来又不同,弃了汉少帝封陈留帝为皇,且杀了唐妃及皇母。其行为颇误。曹操忠于皇帝一来得皇上重用,二来得官臣心服,其卓也行讨官臣所恶,不利朝廷。再论起吕布有眼不识珠,其董卓养子,若趁早杀了董卓,便可独立天下。再说以董卓之性何会给他颇大的利益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若有生可复回古代,便是“橙红桔绿时”。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2-3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9-1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0-16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05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30
三国演义读后感10-20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