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5-01-25 02:3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荐】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终于看完了,本该在上学时看,现在才看挺惭愧。毕竟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人还是该稍加了解。本人比较喜欢读世界名著,读的不多,某次想该读哪一个好,突然想到中国也有名著,且没读过,不然就读读中国的名著,先了解了解本国的名著再说。想想中国的`四大名著一个都没看过,就先看看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吧。“三国演义”难懂,就先看“红楼梦”了。看完觉得那时候的荣与衰太不稳定,今天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明天可能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而这荣与衰只凭皇帝一句话,看皇帝的心情,君主专制,让那些大臣家势难有保障。加上大家庭住一起,说不定那个小侄、孙外甥什么的在外惹事,就有可能牵连整个家族,或免职或被抄家都有可能,家大人多,即使处处小心,也难防有什么差迟。大家庭人多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富裕时还能勉强凑活不太明显,一旦穷困,之间的矛盾激化、显得突出、露骨。所以现在发展趋势是小家庭是有道理的,本人举双手赞同小家庭形式,人少矛盾少易解决,人多矛盾多事情复杂不易解决,所以做父母的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结婚后尽量不要和他们住一起,这对您两位老人家和他们小夫妻都好。那时的婚姻是父母或长辈做主,自己无权决定结婚对象,全凭媒妁之言,洞房时才能见庐山真面目。现在能自由恋爱、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真是太幸福了。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一部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映衬着中国古典艺术殿堂的光辉;洋溢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里,才华洋溢的林黛玉,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泼辣能干的王熙凤,乖巧伶俐的薛宝钗……个个栩栩如生。牵引我进入《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学内涵。

  曹雪芹笔触下的《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黛玉那种多愁善感、高傲任性、追求自由的性格却是对封建社会束搏人性的有力回击!

  自黛玉初到荣国府,宝黛之间就似曾相识。原是因为黛玉是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下凡向宝玉报甘露之恩。但黛玉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怜、自卑的人,使两人之间时时有隔阂。黛玉的这种自怜、自尊的性格在黛玉葬花时就袒露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在葬花时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会像这凋落的花一样孤独衰落,无法释然,便潸然泪下。世俗之人无法理解黛玉的思绪,在她自怜而又多愁善感的心里却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在诗社中不甘为末,脱颖而

  出也映衬了黛玉的才华横溢。

  宝黛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宝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

  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

  倚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出幽香,或喜或悲,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经典的文明,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3

  儿时,未曾细心研读《红楼梦》,只从粗略的翻动中认识了那些天地毓秀的女孩子们。当时甚是喜欢大方得体,温柔美丽的宝姐姐。随着翻看次数的增多,我又逐渐理解了多愁善感的病美人林妹妹。今年暑假,我又捧起了《红楼梦》,宝钗和黛玉在我心中还是真的分不出孰劣孰优。

  晶莹雪

  薛宝钗,这个面如银盘,肤若凝脂的大家闺秀,以优雅的姿态,温和合理的行为方式赢得了包括黛玉在内的所有人的好感。就连从不爱夸人的赵姨娘也赞不绝口。

  宝钗严格遵循着封建女子的三从四德。被夏金桂挑衅时,她为了家庭的颜面忍气吞声,甚至还劝慰母亲。宝钗的办事能力也让人不敢不能小瞧。虽然宝钗一直谦虚地掩盖着自己的光芒,但是那偶尔漏出的一丝亮光却还是那么耀眼。那次,帮着探春管理荣国府,全府上下,严肃工整,井井有条。无论丫环,还是太太们,都很喜欢她。薛宝钗,大概达到了一个女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吧。

  但是,宝姐姐,这样的你一定很累吧。有那么多的规矩来束缚着你,偶尔让自己休息一下吧,好吗?

  寂寞林

  林黛玉,美丽到连装饰都是亵渎的`女子,那股清高的气质让人赞叹,潇湘馆的柱子上早已洒下你的泪滴吧。若柳扶风的身子让人心疼。

  我只感觉到你的孤独,没有人懂你的泪滴为什么留下。你的敏感、多疑,我想都源于你的内心的自尊吧。“寄人篱下”的冷清、害怕让你变成了一只刺猬,动不动就拼命防备,用刺去狠狠地扎你的“敌人”,大部分人甚至连老祖宗都说你不如宝姐姐,我想你是孤独的。

  我想象着你着一袭白衣立于竹间,威风吹过,竹林萧萧,衣袜飘飘,你像一朵开在绿叶中的美丽纯洁的白花,美得不可方物,你的确是一位天仙,美到令人心疼。

  林妹妹,下次见到你时,请用自信的微笑面对灿烂的太阳,好吗?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中的凤姐是个双面人物。一时难分好坏。在贾母眼中,王熙凤是她的得意之人。在贾元妃染病时,让四女眷进宫,贾母还专门选了凤姐呢。这是因为她经常在贾母面前说说笑笑,奉承贾母,让贾母高兴,凡大事小事都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时间长了,贾母自然喜欢她;不过,在邢夫人眼里,凤姐就变坏了,在兴儿对尤二姐说凤姐坏处的时候,邢夫人说了一句——“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鸹一窝儿”;在仆人眼中,凤姐更坏了,不知有多少背地里说她的'坏话。兴儿说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在贾宝玉的亲事上,凤姐看王夫人的意思是让宝玉娶薛宝钗,就不断在贾母面前提金锁,最后定了这门亲事。之前凤姐见贾母疼林黛玉,以为林黛玉是配贾宝玉的,就在贾母面前提林黛玉的好处,所以,宝玉到底喜欢谁不是她关心的。

  对丫头,凤姐是毫不留情面的。那次贾琏出轨,与鲍二媳妇混,凤姐问那个小丫头,小丫头不说。凤姐先让她跪下,又扬手打脸,幸亏丫头说了,要不然还要用红烙铁来烙嘴。小丫头听说凤姐还要用簪子戳她的嘴,吓得小丫头一边躲一边说。可见凤姐的“辣“处。

  凤姐还很有心计,当周瑞家的把人们议论贾府的事告诉凤姐之后,凤姐并没觉得可笑,反而有点怕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又是个虚名。”之类的话,就看出了凤姐的与众不同之处。虽然如此风光得意,但凤姐确实为家中的事累得半死。那次夏太监打发人来要二百两银子,把自己的金项圈都当上了,虽说是摆样子,但也表明贾府真的没钱了,又偏偏碰上了极爱花钱的丈夫,哪有不败之理。凤姐为了把持住家,竟累死了,可见凤姐也不容易,金陵十二钗上写:凡鸟偏从未世来,谁都爱慕此生才。可见凤姐也有才。

  “双面凤辣子”这个绰号,凤姐真是当之无愧。

读《红楼梦》有感5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的闰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也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书》中说道“《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还有在《大英百科》中提到“《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是一部天书。”《红楼梦》也被我国列入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有很多章节,而我最喜欢也最难以忘记的是两章节内容是:林黛玉病死,贾家衰落,贾宝玉考中进士到最后看破红尘落发为僧,和其他两个和尚一起飞升、成仙。在我看完这两章节内容后,发现我泪水已经悄悄落下,让我感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却不能相守,和所爱的人阴阳两隔的情景,也让我感到当时社会的陋习。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为背景,讲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凄美又动人,还把许多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深有感触。

  先说男主人公贾宝玉吧,我觉得他十分可怜。他与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窦初开而后彼此相爱。可是他们纯粹的爱情,没有得到祝福,凤姐还狠心地使用调包计欺骗贾宝玉,使他娶了薛宝钗为妻,导致最后有了贾宝玉循入空门的悲惨结局。

  女主人公林黛玉因母亲早逝而一直寄宿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里她结识了贾宝玉,她一直很关心他,可以说她是整个大观园里最爱贾宝玉的人。她很聪慧,绝对是大观园的姐妹们公认的诗才最好的女子。她多愁善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得知宝玉娶宝钗的`她悲泣身亡。可怜啊!这对彼此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没能成眷属!不过说句实在话,要是一开始黛玉就好好养病,保重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么多愁绪萦绕心中,贾母倒有可能同意她和宝玉的亲事呢!

  其实,我觉得薛宝钗才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顺应者,她的沉稳乖巧博得老祖宗的喜爱,虽成为了宝二奶奶,但又有什么用呢?她没有被宝玉珍爱过,他没有经历过真诚的爱情,虽然她也爱宝玉,而且经常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但宝玉对功名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宝钗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她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读完《红楼梦》,我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并在心底为他们感到不公平。但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还是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吧!

读《红楼梦》有感8

  古今中外,有许多出色的服装设计师,比如:查尔斯。夫菜戴里克。沃斯、三宅一生、简奴。朗万、嘎布里埃尔。夏奈尔、克里斯羌……但是你们忘了曹雪芹,他不但能设计出色彩缤、形式多样的服装,还能体现不同性格的人的个性风采。

  曹雪芹在写林黛玉进贾府这个小片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物的.服饰:王熙凤、小丫鬟、贾宝玉等。这些服饰是不同的,而这各不相同的服饰,又无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地位。

  首先 ,曹雪芹为贵妇人王熙凤设计了一套华丽的礼服,大家看:“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多么华丽啊,正显示了王熙凤富有以及张扬的性格。大家想一想,这些漂亮的衣服若穿在林黛玉身上,会是怎么样的呢?可见曹雪芹的高明。

  再看看小丫鬟的服装: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虽然简单,但“绫’’和“缎” 也显示了这家子的地位。

  最后,看看曹雪芹为贵公子贾宝玉精心设计的二套衣服——端庄的礼服和休闲的居家服。

  礼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在这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宝玉和凤姐的衣服的料子都是缕金百蝶的洋缎,由此可推测缕金百蝶的洋缎在当时一定是流行色。

  居家服: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半旧大袄”“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多随意,多舒适!穿在宝玉身上更显他的脱俗气质。若穿在贾环身上,不知会多难看。

  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设计给这个人穿,就只有这个人能穿。

读《红楼梦》有感9

  一本《红楼梦》让我了解了社会各层人的心理。凤姐儿是个当家管事的主,事事都口无遮拦,对下人婢女呼呼喝喝,非打即骂,对贾母贾老妇人则是服服帖帖,典型贵夫人的形象。宝钗之兄,薛蟠则是一个纨绔公子哥,吃喝嫖赌,样样不差。在所有人物中,个性最鲜明的便是那三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刘姥姥可谓是个名人,他这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底成人物的形象,附庸权势,可谓是八面玲珑。他这人善于编故事,和贾姥姥讲故事,才讲到火,贾府里便着了火,他心一惊,但他语峰一转,便又把那老太太说得呵呵笑。看!脑袋瓜转的多快啊!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便是《黛玉葬花》,大观园里桃花落了一地,被宝黛二人看到,二人认为花落在地上,很脏,误了这花的美艳,宝玉便觉得,花落在清溪中最美,便把花一把把撒进了溪中,而黛玉却认为,这水干净,可到了外面就不干净了。他觉得花须埋进土里,才干净,便荷着花锄拿着锦袋,把地上的花放进袋中,埋进土里,黛玉可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想到自己的.亲人都已死去,自己又在葬花,便哭着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好一位病美人啊!

  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这位作者,他将这个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在这一贾府中,呈现出来,写了这贾府从兴盛到落败的点点滴滴,这红楼之中可谓说,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小版,有时我也会想:要是黛玉不那么忧郁 ,多愁善感,把自己的书香气息散发出来,一切相好方面想,是不是早就和宝玉双宿双栖了?但宝钗如何又是结局悲惨呢?红楼“社会”独自有他的特质,后人也只能长叹一声了。

读《红楼梦》有感10

  翻开《红楼梦》当淡黄色的纸页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时光开始倒退。一曲缓慢的旋律响起……这支旋律,注定缥缈,凄凉。

  林黛玉,就是在这支旋律中出现的,犹如一个悲伤的音乐符号。它多愁善感,自幼丧母,搬至贾府她遇到了让她生命出现无限色彩,最后却离去的人——贾宝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平坦风顺。

  薛宝钗出现了,她的出现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她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呜咽着边念着边葬花。这一句,已揭开了后面的结局,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啊!

  悲恸的旋律在风中回荡。最后,黛玉因终身之事无人可求,作噩梦,染重病。为了奉承贾母及夫人,凤姐提出为宝玉娶宝钗的建议,又怕宝玉不同意,便告诉他娶的是黛玉。

  洞房花烛,知心人却在远处身患重病,泪,是苦的;心,是碎的。黛玉拿着提诗的手帕,宝玉用这条手帕为她擦了多少泪水!原本以为,留住它,心爱的人也就留住了。但,心爱的人已不在,留它何用,手帕如片片蝴蝶在火中化了。

  旋律依旧凄凉,缓慢,不同的`是,接近尾声,眼一闭,在相思的苦中痛苦地死去。旋律,终了,落花满天。

  像黛玉这样的女子,难得糊涂!但,她错了,她就应该经常糊涂。她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世世代代有多少错事啊,还是被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

  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医生沉雷,将恩怨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在生于死长眠的时空。

  是谁,书写了这亘古却凄美的爱情?

读《红楼梦》有感11

  这个寒假我读了少儿版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有人世故圆滑,有人清高敏感,有人能干泼辣,有人纯真善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和我以前看过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都不一样,她会吟诗作对,又多愁善感。她想的事情是别人想不到的,她做的'事情也是别人很少去做的。比如“葬花”这件事,一般人都认为花瓣掉在地上是很普通的事情,扫到一起,扔进垃圾堆里就是了。可是黛玉觉得花瓣是美丽的,纯洁无瑕的,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黛玉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收集起来,装进绢袋,埋入花冢之中。还写了一首《葬花吟》,表达自己的心情。

  曹雪芹作了一首诗来形容《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喜欢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更多了,我会读原著《红楼梦》,慢慢地理解其中的味道。

读《红楼梦》有感12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将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红楼一梦,世间百态尽显。林黛玉因为没有和贾宝玉结婚就自杀,这个女主角的性格真的.让人哭笑不得。真的希望我们的社会上,姑娘们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太过自尊,而应该生活的粗放点,没心没肺一点,脸皮厚一点,这或许也是生存的重要素养。最后,我希望大家的脸皮都能厚一点,心宽一点。

读《红楼梦》有感13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暑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吐血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经典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这些令人吸引的部分读的我如痴如醉,一遍再一遍反复读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15

  她年纪轻轻的便于家中亲人分离,只身一人进入皇宫大内。高大的皇宫城墙将她的青春,她的思家之情牢牢地囚禁于回忆中。她想恨,只可惜她是一痴人,不敢恨任何人。贾元春,你的泪水就是你的恨吧!

  元春身为贾府的长女,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东西,换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政坛的`地位与家中的荣华。她的痛苦却换不来自己亲人的可怜,也换不来自己父母的悲悯。她不敢奢求有任何人懂她,她只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她宁可自己在皇宫里煎熬受苦,也不愿意让家人失去富贵。而她也不曾怪自己父母狠心,不让自己尽孝,因为她明白,自己在皇宫中的泪是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家中人才不会受苦。

  她承皇恩省亲之时,赞叹了大观园得美轮美奂,可她却对这些美景不屑。因为这些建筑是冰冷的,没有她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温暖。她与父母,亲兄弟相见时,仍要隔帘相见,本是一家人,却更显生分。她想与众人如普通人家般共叙家常,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她想带领着自己的弟弟共读《四书》《五经》,与众姊妹们吟诗作乐。但她不能,只因她是贵妃!

  如果她不进宫,就能过着悠闲的日子,笑容挂在脸庞,而不是整日的以泪洗面。她是贾府的一只鸾凤,又怎敢恨世事无常呢?

  我多想让她不进宫,这样她就能再笑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07

读红楼梦有感09-22

读《红楼梦》有感11-16

读《红楼梦》有感06-25

读名著 《红楼梦》有感08-16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08-09

[必备]读《红楼梦》有感08-20

【精品】读《红楼梦》有感08-20

(实用)读红楼梦有感08-14

读《红楼梦》有感(精品)08-20